<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9月~11日(周五~周日),應李大哥之邀,和陳教授、高大姐一起參加了旅友堂堂老板牽線加入保險公司組織的安徽蕪湖豪享三日游(220元/人)。</p><p class="ql-block">早上我坐地鐵10號線換13號線,八點鐘前急匆匆地趕到了大田路山海關路口(近上海自然博物館),我們這邊的人都到齊了,本來八點鐘發(fā)車,另一邊因保險公司老板在路上與人發(fā)生車碰車的交通事故,請來交警處理耽擱了半小時,所以我們的車延時到八點半才出發(fā)。</p> <p class="ql-block">路經(jīng)長興服務區(qū)</p> <p class="ql-block">到蕪湖,先吃午飯,后去了第一個景點濱江公園。</p> <p class="ql-block"><b>蕪湖大劇院</b></p> <p class="ql-block"><b>蕪湖市濱江公園</b></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市西部的長江沿岸,北起蕪湖造船廠,南至魯港大橋,全長9.5公里,寬度100~200米不等。</p><p class="ql-block">蕪湖市濱江公園一帶歷史上曾有“吉祥寺”、“觀瀾亭”、“接官亭”、“碼頭寺”、“李鴻章故居”等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宅街坊,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中也有“中江塔”、“天主教堂”、“海關大樓”等,歷史遺存和文化底蘊十分豐厚。</p> <p class="ql-block">濱江公園的雕塑大約有十幾處之多,這些雕塑大大增加了公園里的風景特色。</p> <p class="ql-block"><b>白鰭豚</b></p><p class="ql-block">其成體為小型鯨;體呈紡錘形;吻部狹長,噴氣孔縱長,位于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針眼狀;鼻孔單個,偏于頭頂左側;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凹陷,呈新月形,身體背面呈淺藍灰色,腹面白色,由此而得名白鰭豚。</p><p class="ql-block">白鰭豚雌性個體大于雄性。</p> <p class="ql-block">白鰭豚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洞庭湖、鄱陽湖和錢塘江口一帶。</p> <p class="ql-block"><b>鰣魚</b></p><p class="ql-block">其體長橢圓形,頭側扁,前端鈍,頭背光滑,頂骨緣無細紋,少數(shù)頂骨緣或有很窄的細紋,吻圓鈍,中等長,眼較小,體被圓鱗,不易脫落,背鰭始于體中央稍后的上方,體背部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鰭淡黃色,背、尾鰭邊緣灰黑色。</p> <p class="ql-block">鰣分布于中國黃海、東海、南海沿岸和珠江、錢塘江、長江等水域。</p> <p class="ql-block"><b>刁魚</b></p> <p class="ql-block"><b>螃蟹</b></p><p class="ql-block">?采用金屬材質(zhì)制作,造型逼真。?</p><p class="ql-block">“品蟹如品人生,橫行也風流??!??</p> <p class="ql-block"><b>長江航運</b></p><p class="ql-block">蕪湖是沿江發(fā)展的城市,航運歷史悠久,是長江重要的水運集散地。1876年蕪湖、溫州、宜昌、北海開為通商口岸,同年4月設立海關,成為對外開放的主要城市。長江航運是蕪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命脈。</p> <p class="ql-block"><b>老海關舊址</b></p><p class="ql-block">蕪湖海關舊址根據(jù)《中英煙臺條約》于1877年設立,現(xiàn)存關廨大樓建于1916-1919年,是安徽省最早的近代海關建筑之一。其建筑風格融合歐洲新古典主義與中國元素,采用磚木混凝土混合結構,清水紅磚墻,主樓兩層配五層鐘樓,鐘樓高19.55米,整體呈外廊式設計,兼具科學性與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b>潘贊化和潘玉良夫婦</b></p><p class="ql-block"><b>潘贊化</b></p><p class="ql-block">字贊華,號世璧,晚號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鄉(xiāng)(今桐城市潘家樓)人,中國知名人士、詩人。</p><p class="ql-block">潘贊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其代表作品有《興登堡元帥》,《法國名將霞飛將軍》等。</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辛亥志士,先后參與辛亥革命、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北伐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b>潘玉良</b></p><p class="ql-block">(1895年6月14日—1977年7月22日)</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江蘇揚州,安徽桐城人。</p><p class="ql-block">原名陳秀清,又名張玉良,字世秀,中國近現(xiàn)代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其主要繪畫作品有《花卉》《菊花和女人體》《浴女》《瓶花》《月夜琴聲》《躺在沙發(fā)上的女人》《持扇女人》《雙人袖舞》等。</p><p class="ql-block">潘玉良于1918年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1921年,考取官費赴法國留學,入讀于中法大學;1923年,入讀于巴黎國立藝術學院;1925年,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1928年,返回中國,任上海美術??茖W校西畫系主任,并在上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女西畫家畫展”;1932年,在上海舉辦第二次個人畫展;1934年4月,《潘玉良油畫集》出版發(fā)行,12月,當選為中國美術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35年5月,在南京舉辦個人展覽會,7月離開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旅居法國巴黎;1939年,參加法國國家美術大宮舉辦的第53屆畫展,另參加獨立沙龍畫展;1949年,參加“旅法中國畫家潘玉良、蕭林召、常玉、趙無極展覽”;1958年,獲得比利時銀獎,8月在巴黎舉辦“中國畫家潘玉良夫人美術作品展覽會”,參展作品有雕塑《張大千頭像》《礦工》《王義胸像》《中國女詩人》,仙畫《塞納河畔》,水彩畫《浴后》等;1959年,獲得巴黎市“多爾烈獎”,參加秋季沙龍畫展;1967年,獲得比利時金質(zhì)獎章、法國一級教育勛章;1973年,參加“紫羅蘭第6屆國家沙龍”展覽;1977年7月22日,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年82歲。</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生平</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畫作</p> <p class="ql-block">1930年關金券</p> <p class="ql-block">1947年中央儲備銀行紙幣和各國銀元</p> <p class="ql-block"><b>太古樓</b></p><p class="ql-block">英商太古公司洋員宿舍。</p><p class="ql-block">太古宿舍建造的巧妙之處:從外觀上看,太古宿舍是兩層,但實際上是三層。這幢建筑的西北部分在二樓之上,采用45度角弦梁向上撐挑,形成了一個頗為隱秘的第三層。這種結構式樣不僅成功地拓展了建筑的內(nèi)部空間、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積,還兼具隔熱與通風的功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古宿舍建筑的平面布局靈活,內(nèi)部空間多變,立面造型生動,建筑語言豐富,不失為蕪湖上世紀初一幢優(yōu)秀的帶花園的西式建筑。</span>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精心設計、匠心獨具的建筑理念,不僅具有較高的建筑學價值,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濱江結束后,開車去了第二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b>蕪湖古城</b></p><p class="ql-block">蕪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設縣,直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拱衛(wèi)都城建鄴(今南京)的安全,孫權于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將蕪湖城遷至縣內(nèi)的雞毛山一帶,這也是蕪湖作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蕪湖古城”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5年),蕪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國700余年,“蕪湖古城”因戰(zhàn)火又屢遭焚毀,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蕪湖古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劃長街于城外。至光緒二年,蕪湖辟為通商口岸,將殘破的城垣拓為環(huán)城馬路。城內(nèi)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蕭家巷等歷史街區(qū)構成。</p><p class="ql-block">街兩旁店鋪林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呈徽派民居風格,前店后場,街面材料一律為青石板和麻石條,下設陰溝,其中形成于明萬歷年間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業(yè)步行街,具有江南歷史傳統(tǒng)步行街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b>來鳳門</b></p><p class="ql-block">歷史上蕪湖古城建有四座正門,一座便門,兩座水門,共七座城門。正門占據(jù)古城東南西北四方,分別是 東“宣春”、西“弼賦”、南“長虹”、北“來鳳” 。北門來鳳門,就是古城的正門。據(jù)《蕪湖古城》記載,“有鳳來儀,必定城廂安寧,故命名為來鳳門?!?現(xiàn)在已不見來鳳門的身影,矗立其間的,是一座制式完整造型生動的石牌坊。</p><p class="ql-block">明崇禎年間,官方籌資在原雙忠廟前建造了這座“天賜完節(jié)”牌坊。牌坊尺寸高約5米,寬約5米,牌坊結構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歇山頂,牌樓頂為石雕筒瓦,樓檐下支承仿木偷心造斗拱。清咸豐年間,雙忠廟毀于兵燹,而石雕牌坊獨存立于街上。 后來,隨著城市民房的擴展和增建,“天賜完節(jié)”石雕牌坊被嵌入民間墻體中。直至1992年蕪湖北門來鳳市場拆遷時暴露出一座古石牌坊,這才使“天賜完節(jié)”石雕牌樓得以重見天日。1995年意外倒塌,現(xiàn)在原址復建?!疤熨n完節(jié)”坊是唯一幸存的標定蕪湖古城廂范圍和方位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b>公署路66號</b></p><p class="ql-block">位于公署路南段東側路邊。</p><p class="ql-block">原為商人鄭耀祖建造,解放后這座老宅為教師住宅。</p><p class="ql-block">建筑坐北朝南,石庫門,樓高二層,是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該樓磚混結構,硬山屋頂,機制平瓦屋面,人字形梁架。在建筑內(nèi)的二層樓上,還有一層貫通東西,也可棲身的閣樓。</p><p class="ql-block">這座外觀上看去呈現(xiàn)西洋風格的建筑,其房屋內(nèi)部結構卻保持著中式對稱、緊湊、私密、親和的建筑特點。</p> <p class="ql-block"><b>衙署前門</b></p><p class="ql-block">衙署前門,又叫鐘鼓樓、譙樓,位于蕪湖古城中心,馬號街與十字街交匯處。始建于宋代,沿用至清代。</p><p class="ql-block">衙署前門是安徽省僅存的兩處高臺建筑之一。臺基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4.95米,南北寬9.17米,占地面積22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頒布了《州縣公廨圖示》,統(tǒng)一全國各州縣衙署的樣式格局。清代頒布的《清會點》和《大清律例》,對衙署建筑的規(guī)格,布局也都做了具體規(guī)定。目前保存下來的太平府志、蕪湖縣志中的輿圖與文字記載,清晰地記錄了蕪湖縣衙的布局情況。</p><p class="ql-block">前衙包括:儀門、班房、六部房、戒石亭、大堂、鑾駕庫;</p><p class="ql-block">后宅包括:后衙堂、東、西花園。</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居中對稱結構展開,充分詮釋了古代官府的威儀與氣度。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衙署前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b>城隍廟</b></p><p class="ql-block">城隍廟歷史悠久,初建于東吳,占據(jù)著古城內(nèi)最核心的位置,據(jù)《辭?!酚涊d,它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城隍廟建筑,有“天下第一城隍廟”之稱。</p><p class="ql-block"> 蕪湖當年的城隍廟,規(guī)模相當深宏闊大,它與縣衙一樣,坐北朝南,正對青弋江,廟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階在門前伸開,氣勢非凡。</p><p class="ql-block">蕪湖人每年初一、十五,都到城隍廟進香。每年春節(jié)以及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眾人抬著城隍一路驅(qū)趕鬼怪。遇到自然災害,還會抬著城隍廟神像求雨、祈晴、消災。 現(xiàn)在的城隍廟,是于清代嘉慶年間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廟,廟宇共三進,制式完整,氣勢恢宏?,F(xiàn)在,蕪湖市政府正在對這棟重要的歷史建筑加以修繕,相信不久的將來,它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四方來客眼中。</p> <p class="ql-block"><b>正殿顯祐殿</b></p><p class="ql-block"> 因蕪湖城隍明代被封為顯祐伯,此殿因此稱為顯祐殿,是主殿。</p> <p class="ql-block"><b>東西廂房的十殿閻王</b></p><p class="ql-block">十殿閻王,也稱十王真君,為地府十殿冥官,民間俗稱閻王爺,乃東岳大帝部屬,主管人之生死、轉(zhuǎn)世及因果報應之事。</p><p class="ql-block">閻王一詞,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當中,梵語音譯過來的一個詞匯,意為“閻羅王”,本意是“捆綁”,意思就是捆綁有罪的人。南北朝時期閻王的概念傳入中國,保留男性形象。唐代佛教在中原本土文化融合熏陶下形成了完整的十王的說法,合稱為地府十王,也就是十殿閻王。宋元時代,道教比附佛教中地藏菩薩的形象,構建出地獄救苦天尊,將十王改為十殿真君。</p><p class="ql-block">相傳凡人死之后,要到東岳大帝處報到,驗明正身之后,再發(fā)送到十殿閻王那里開始受審。</p><p class="ql-block">十殿閻王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對百姓來說,閻王是陰間的國王,人死后都要到陰間去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p> <p class="ql-block">東西廂房內(nèi)設置了精致彩繪的塑像和手繪風格的城隍歷史、城隍文化展板,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寢殿</b></p><p class="ql-block">又稱娘娘殿, 是供奉城隍神及其配偶的場所。內(nèi)部設有城隍夫婦的塑像,并還原了古代城隍文化中的祭祀場景。</p><p class="ql-block">寢殿位于城隍廟中軸線的北端,與顯佑殿相連,采用傳統(tǒng)明清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由米市街、薪市街、花街、河鲀巷、打銅巷、魚市街等百余條街巷組成的商業(yè)區(qū)域,生動描繪著蕪湖人民曾經(jīng)的生活圖景,在蕪湖市鏡湖區(qū)樹立了一座新的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馬頭墻、一排排懸掛的燈籠。</p> <p class="ql-block"><b>蕪湖民謠</b></p><p class="ql-block">花街半里路,盡是篾匠鋪。</p><p class="ql-block">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p><p class="ql-block">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p> <p class="ql-block"><b>河鲀巷</b></p> <p class="ql-block"><b>蕭家巷</b></p> <p class="ql-block"><b>鐵藝畫</b></p> <p class="ql-block"><b>模范監(jiān)獄</b></p><p class="ql-block">民國七年(1918),安徽省立第二監(jiān)獄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qū)警察署)舊址上創(chuàng)建,亦稱“模范監(jiān)獄”。</p><p class="ql-block"> 模范監(jiān)獄是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門南開,面臨東內(nèi)街。占地面積3389.11平方米,建筑面積5283.11平方米。以十字樓為中心,東西各有一幢號房,南北各有兩幢平行排列的號房,共六幢。 監(jiān)獄分為前后兩大區(qū)。北面為后區(qū),男監(jiān),二層,呈長方十字形。后區(qū)有工場4大間,分設于十字形的四個角落。炊所、糧庫、浴池、染紗場、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門都設在北端。南面為前區(qū),前為正門,兩旁有門衛(wèi)室、待見室、看守室各1間。由正門入內(nèi),正中為監(jiān)獄事務所辦公樓。事務所西面為女監(jiān)。 </p><p class="ql-block">模范監(jiān)獄不僅在建筑形式上效仿西方,結構布局和功能設施也都具有現(xiàn)代色彩,最主要的是在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時代的殘害犯人、視犯人如草芥的管制模式,改變?yōu)橐詣趧痈脑?、教育感化為主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監(jiān)獄發(fā)展的一個很大進步,是舊中國獄制改革的成功范例。</p><p class="ql-block">大清監(jiān)獄的沿革:光緒五年,蕪湖知縣屈承福在老城廂建造監(jiān)獄,當時稱蕪湖官牢,后來稱為舊監(jiān),光緒三十三年知縣沈?qū)氳。╟hēn)重修于縣署后方,在它的西北部增造三重平房,作為官牢各科的辦公室。</p><p class="ql-block">宣統(tǒng)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官牢改辦習藝所。蕪湖知縣隸屬蕪湖道臺,蕪湖道臺管轄皖南一片。</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蕪湖關道童德璋在原蕪湖官牢的基礎上開辟大清新式監(jiān)獄,童德璋分離看守所,合并了原男所、女所,實際就是沈?qū)氳〉谋O(jiān)獄。</p><p class="ql-block">由此蕪湖大清監(jiān)獄可以追溯到光緒五年(1879年),跨越了三個世紀。大清監(jiān)獄與縣衙近而不鄰,同受明清城墻庇護。</p><p class="ql-block">大清監(jiān)獄是蕪湖古城的有機組成,彰顯了古代司法向近現(xiàn)代的過渡。大清監(jiān)獄在解放后是蕪湖公安局的六科、七科,到七十年代,省一監(jiān)和少管所先后北遷,蕪湖汽車發(fā)動機廠接用。</p><p class="ql-block">從當時來講,蕪湖的模范監(jiān)獄只是皖南片的監(jiān)獄,南京老虎橋監(jiān)獄是江南模范監(jiān)獄,兩者猶如父子。安慶的鷺鷥橋監(jiān)獄是民國皖省第一監(jiān)獄,蕪湖監(jiān)獄屈居二監(jiān)。南京拆毀老虎橋監(jiān)獄,蕪湖大清監(jiān)獄躍升為古代監(jiān)獄的絕版,上海提藍橋監(jiān)獄是1935年才建成如今的模樣,且已演變?yōu)楣膊┪镳^,淡化了監(jiān)獄主題,東北旅順的日俄監(jiān)獄是外國在華監(jiān)獄,重慶的渣滓洞集中營是非司法監(jiān)獄。蕪湖監(jiān)獄是原版的晚清建筑,附麗著監(jiān)獄是司法工具的本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模范監(jiān)獄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b>宣春門</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朝之前,蕪湖就已經(jīng)十分繁華。南唐時,蕪湖就已有“樓臺森列、煙火萬家”的景象。宋元時,蕪湖商業(yè)開始蔚然成風,凸顯出工商重鎮(zhèn)的雛形。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一度被譽為“江左壯縣”的蕪湖也遭遇了滅頂之災,城垣幾近廢毀。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實行“墮城罷戌與海內(nèi)休息”的政策,規(guī)定“故邑非郡者不城”。當時蕪湖為太平府屬縣,府治在當涂,所以沒有恢復城垣建設,如此一等就是200余年。</p><p class="ql-block">到了明嘉靖年間,倭寇肆掠東南,蕪湖也在倭寇侵略范圍之內(nèi),流毒甚深。之后,嘉靖和萬歷年間,蕪湖縣衙府庫兩次被盜,損失頗重,所以,在蕪湖民眾的強烈請求下,萬歷三年獲允重建城垣,并費時六年乃成。蕪湖古城的城垣建成之后,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曾作《蕪湖縣城記》,勒石立于東門城樓,即宣春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b>長虹門</b></p><p class="ql-block">因緊鄰青弋江,似長虹橫臥、景象壯麗而得名。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長虹門迅速發(fā)展成為碼頭埠岸,江上商船川流不息,往來的生意人都從此門進出,同時這里也是南北兩岸居民來往的必經(jīng)之門,進而孕育了蕪湖近代商業(yè),徽商聚集,形成一片繁盛景象。 </p><p class="ql-block">清末時期,由于蕪湖遭受連年炮火,長虹門遭毀,后期,蕪湖古城項目組尊重歷史,用嚴格的標準恢復古城門面的肌理,大量翻閱典籍資料,重新研究設計長虹門結構、規(guī)制、尺度,完全按照傳統(tǒng)技法、傳統(tǒng)規(guī)制進行施工建造,復原歷史城門形象。</p> <p class="ql-block">連住兩晚的<b>北尚升輝財富大酒店。</b></p> <p class="ql-block">晚餐</p> <p class="ql-block">后續(xù)---蕪湖三日游(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