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太仆寺,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置太仆寺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這是設在滁州的朝廷機構,統(tǒng)于兵部,專門管理馬政,不干預地方事務。</p><p class="ql-block"> 南京太仆寺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以后有所補充。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遂改北京行太仆寺為太仆寺,而以在滁州者加“南京”字,稱南京太仆寺,繼續(xù)承擔管理馬匹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將太仆寺選址在滁州,有多方面原因。滁州是朱元璋起兵后攻下的第一座城池,也是他的重要根據地,對朱元璋來說具有“特殊感情”。從地理優(yōu)勢上來說,滁州是南京直隸州,江淮各州縣馬匹來此地檢查、征用方便易行,無須渡江前往南京。此外,滁州西南多山,層巒起伏,連綿數十里,山環(huán)水繞,早在宋元時期就曾設立官方牧場,這里有著豐富的牧養(yǎng)經驗和資源,為設立管理馬政的太仆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管理應天府八縣,江南直隸的鎮(zhèn)江府三縣,寧國府一縣,太平府三縣,廣德州一縣,江北直隸的鳳陽府五州十三縣,徐州四縣,揚州府三州六縣,淮安府二州九縣,廬州府二州五縣,滁州二縣,和州一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牌坊</p><p class="ql-block">關于“寺”,最早在《漢書》中就有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薄八隆钡暮x最早在漢語中就有“朝廷”之意。廣義上而言,朝廷設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相當于國家機構。唐代是“寺”最多的一朝,共有“九寺”。到了明朝,縮減為“五寺”,分別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p> <p class="ql-block">馬政,始于商、興于漢、成于唐、盛于明。南京太仆寺是當時全國馬政的最高機關,隸屬于兵部。明朝馬政機構齊全、制度縝密,分為官牧和民牧兩種養(yǎng)馬方式,還在邊境實行茶馬貿易,使官馬保有數量一度增加,對明朝的邊防國務等方面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南京太仆寺存在了270年,一直存續(xù)到明朝滅亡。</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是在原址上,按原樣恢復的太仆寺全國僅此一處。南京太仆寺總建筑群面積達4500平方米,為多進、多重回字形院落,景區(qū)通過文字、圖表、出土文物、繪畫等形式,向游客展示了從周朝至明初的馬政制度歷史沿革變遷。景區(qū)還利用AI技術復原了明朝三品官員的辦公場景,再現600里加急快報呈送太仆寺卿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朱元璋在定都南京之前,就已發(fā)現馬匹不足,對軍馬儲備尤為重視,登基之后便令江淮地區(qū)大量蓄養(yǎng)馬匹,專管馬政的太仆寺也應運而生,負責管理長江下游八府四州牧養(yǎng)戰(zhàn)馬和皇家御馬,包括軍馬的牧養(yǎng)、征調、采辦和使用等。</p><p class="ql-block">太仆寺的官員設置相當龐大,設有卿一人,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主簿一人,從七品。隆慶年間,還曾革去少卿和寺丞各一人。機構設置分五級,包括主官太仆寺卿、副官少卿、寺丞、主簿、監(jiān)正等職位,各司其職,共同管理馬政。</p> <p class="ql-block">東廂房</p> <p class="ql-block">廳中主要用文字,圖表、出土文物、繪畫等形式表現從周朝以來馬政制度的歷史沿革變遷;機構的設置;朝廷對養(yǎng)馬的相關規(guī)定;官馬民牧制度的利弊等,通過此展廳的介紹,游客們可了解太仆寺的工作性質、范圍等。廳內展示了太仆寺卿和少卿常服、刻有馬匹管理官員職位的甲骨、《唐律疏議》第五篇《既庫律》冊頁、《元史?刑法志》中載有馬匹保護條例的冊頁等。</p> <p class="ql-block">西廂房</p> <p class="ql-block">廳中主要介紹馬在國家軍事戰(zhàn)爭中的地位,作為國家戰(zhàn)略儲備的重要性及馬政知識;太仆寺的管轄范圍,草場范圍;以及太仆寺官員的官職地位。廳內展示了當年太仆寺管轄范圍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卿正堂</p> <p class="ql-block">該建筑為南京太仆寺最高長官卿的辦公場所,現還原了太仆寺卿的辦公場景。</p> <p class="ql-block">明朝皇帝關于馬政的詔書- 以皇帝的名義向全國發(fā)布太仆寺的工作職責和朝廷的養(yǎng)馬政策。</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官員上報朝廷的奏章- 向皇帝呈報關于養(yǎng)馬工作的奏折。</p> <p class="ql-block">棲云樓位于卿正堂北。弘治十七年(1504年),寺卿山西太原人陳璧所改建,以前是三間小房,主要用于陳壁休息,</p> <p class="ql-block">樓下可以觀看透明屏播放的太仆寺小故事,可以感受南京太仆寺的變遷。樓的二層主要是歷任太仆寺卿的休息會客場所。</p> <p class="ql-block">少卿廳1,位于太仆寺的東北角。廳內主要展示的是馬與軍事、中國古代的騎兵裝備、從戰(zhàn)車到騎兵、戰(zhàn)車的基本構造、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向少數民族學習的“胡服騎射”、弓箭與輕騎兵、馬鞍的出現與變遷等。</p> <p class="ql-block">展出了秦代銅馬車。古代馬車。在古代,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太仆寺的建立方便了皇家出行,也為騎兵部隊的組建發(fā)揮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十六國時期之北燕鎏金銅裹木質馬鐙,此為今天所見年代最早的馬鐙實物。1965年出土于遼寧北票市馮素弗墓。</p> <p class="ql-block">少卿廳2</p> <p class="ql-block">廳中展示了明代初期最有名的、與滁州頗有淵源的徐達、常遇春的塑像,他們身后的壁畫內容是現藏于國家博物館中的明代《平蕃得勝圖》,它是中國繪畫史中表現戰(zhàn)爭題材的杰作,歷來被稱為真正明代軍隊的正宗寫照。此畫一直由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后人保存。解放后由國家博物館收藏。</p> <p class="ql-block">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塑像</p> <p class="ql-block">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塑像</p> <p class="ql-block">視頻~</p> <p class="ql-block">東寺丞廳內主要展示了明朝騎兵與戰(zhàn)爭,主要介紹了明軍對蒙元政權進行的戰(zhàn)爭及對北方瓦剌、女真的戰(zhàn)爭及騎兵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展柜內陳列當時代表先進火器的三眼銃。三眼銃是火銃的一種。在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火藥的基礎上,元朝時馬可波羅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治煉技術,二者結合形成了最原始的槍,火銃也應運而生。火統(tǒng)被應用于騎兵之后,大大提高了騎兵的戰(zhàn)斗力。</p> <p class="ql-block">東史廳是小吏們集體辦公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這個展廳的主要介紹驛馬與驛站的相關知識、古代的驛道分布圖、古代滁州地區(qū)的驛站、以及我國現存的驛站。滁州的大柳鎮(zhèn),古代就是非常有名的驛站,這也是先有驛站后逐漸形成小城鎮(zhèn)的。</p> <p class="ql-block">德星堂位于太仆寺的東南方向。</p> <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中華民族與馬文化。從馬的物種起源,到馬神崇拜、龍馬精神,從中亞地區(qū)、蒙古地區(qū)的馬與中原地區(qū)的馬交流,以及從馬的進化圖表,到馬的身體構造,最后到“說文解馬”,“伯樂相馬”等。游客可以了解馬的變遷、文字變化,圖騰崇拜等。</p> <p class="ql-block">主簿廳位于太仆寺的西北角處。</p> <p class="ql-block">廳內主要介紹馬與藝術。對于君王,馬意味著國力強盛;對于貴族,馬意味著身份地位;</p><p class="ql-block">對于軍人,馬意味著生死與共;對于商人,馬意味著財源廣進;對于普通百姓,馬可能是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我國的四大名著中都有對馬的描寫,另外在古代的繪畫、書法、詩詞中,都有對馬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寺丞廳</p> <p class="ql-block">廳內主要介紹馬的傳世精神,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虛構出的一種神物,龍與馬的結合更使馬在人們心里的地位上升到如神一般。</p> <p class="ql-block">西吏廳1-主要介紹馬神崇拜。明代馬被納入國家祭祀,全國各地都建設了許多馬神廟,最后由官辦到民辦,轟轟烈烈。在廳中還能看到關于馬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馬身龍鱗”石雕- 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系非常密切。西晉瑯琊王司馬睿在滁州西北的摩陀嶺(瑯琊山)避居,率部渡過長江建立東晉。傳說渡江時司馬睿的馬化身成龍,這件“馬身龍鱗”石雕,形象地詮釋了這個故事,寓示著滁州瑯琊山是司馬睿“化身成龍”的轉運之地。</p> <p class="ql-block">“五馬過江,一馬成龍”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司馬神廟位于南京太仆寺不遠處的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司馬神廟建于明洪武年間,由首任太仆寺卿唐元亨主持興建,是官員祭祀馬神的場所。每年春祭在農歷二月二十二日、秋祭在農歷八月二十八日。祭品由滁州及其下轄的來安、全椒二縣供應。</p> <p class="ql-block">南太仆寺景區(qū)包括太仆寺衙署、豐樂亭、柏子靈湫、等園林景觀。</p><p class="ql-block">豐樂亭為醉翁亭的“姊妹”亭,醉翁亭是古瑯琊寺寺僧智仙專為歐陽修游瑯琊山所建,而豐樂亭則是歐陽修親自主持興建,并寫下《豐樂亭記》,與《醉翁亭記》成為姐妹篇。</p><p class="ql-block">豐樂亭位于瑯琊山風景名勝區(qū)最高海拔的豐山東北麓幽谷中,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長方形三進亭院,正門門額嵌明代在滁州任南太仆寺卿的蕭崇業(yè)書“豐樂亭”三字。</p> <p class="ql-block">豐樂亭原為16立柱挑檐翹角的四方亭,翼角高戧,如翚斯飛;檐下不飾斗拱,不施彩繪,通體端莊樸實,靈動而不失穩(wěn)重?,F亭為1996年重修。豐樂亭是歐陽修來滁州任知州后的第二年,即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親自主持修建的,并作《豐樂亭記》,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命亭名。</p> <p class="ql-block">豐樂亭壁原鑲有“歐文蘇字”的《豐樂亭記》碑刻兩塊、三面,另一面是吳道子繪觀自在菩薩石刻像,“文革”中遭嚴重破壞。1996年重修后,兩塊碑刻移立于院子的左面。</p> <p class="ql-block">《豐樂亭記》碑刻</p> <p class="ql-block">保豐堂位于豐樂亭院落的第二進,是五間粉墻瓦頂的平房,為明嘉靖二年滁州知州陳則清主建?!氨XS”的含義就是保佑年年豐收,其中也蘊含了深深的民本思想。</p> <p class="ql-block">保豐堂內北宋歐陽修造像</p> <p class="ql-block"> 南京太仆寺不僅是明朝重要的馬政機構,還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你的瀏覽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手機拍攝于2025年4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