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點石成金——從蘇美爾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鑒(四)

昆侖草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當(dāng)?shù)谝粔K礦石在智慧與烈焰中蘇醒,人類便開啟了改寫命運的史詩篇章。</p><p class="ql-block">冶金術(shù)是文明史的暗線,講述著關(guān)于信念、勇氣與美的傳奇。從蘇美爾的四輪銅牛車到二里頭的乳釘紋青銅爵,冶金術(shù)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文明向未知發(fā)起的遠征。在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上,曾有無數(shù)文明崛起又衰落,帝國、君王、神祇、信仰、戰(zhàn)爭、貿(mào)易……長達四千年的風(fēng)云更迭留給今人無盡想象。</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覽精選263件/套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shù)館藏亞洲文明古國金屬制品、15件/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偃師博物館、宜陽博物館的青銅藏品。時間上從公元前3000年直至公元15世紀;地域上西起西亞至地中海周邊,沿途涵蓋兩河流域、中亞草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最終抵達華夏核心的黃河流域。二里頭文化如同人類早期青銅文化天空中的一顆明星,照亮歐亞草原與中原地區(qū)文明雙向互動的通途,形成具有禮制功能的華夏青銅器風(fēng)格,成就人類技術(shù)史、藝術(shù)史上的新巔峰。</p><p class="ql-block">金、銀、銅、鐵、錫等不同金屬類型的藏品全面展示冶金術(shù)在文明發(fā)展歷程中的多彩成果,也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璀璨金輝。從祭祀禮器到戰(zhàn)爭工具,從日用器皿到精神象征,都暗藏著重新回到古文明歷史現(xiàn)場的線索。</p><p class="ql-block">開啟這場跨越亞歐大陸的“金色”旅途吧,你的探索將再次照亮被遺忘的亙古榮光。</p> <p class="ql-block">世界早期文明城市遺跡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時期與世界各大文明對照表</p> <p class="ql-block">  第四單元 金聲玉振</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表明,青銅冶煉技術(shù)最早起源于西亞地區(qū),距今約8000年前,伊朗腹地是最早的冶銅中心。這一技術(shù)通過“青銅之路”向東傳播,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進入中國西北地區(qū),歐亞草原的青銅技術(shù)(如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和安德羅諾沃文化)通過天山北麓向中國西北擴散,與本地文化碰撞出技術(shù)火花。隨后傳播至中原地區(qū)。在傳播過程中,中國吸收了西方的冶金技術(shù),并結(jié)合本土文化特點進行了創(chuàng)新。此外,中國青銅器的紋飾和功能也體現(xiàn)了本土化的特征,如禮器的宗教和禮儀用途。與此同時,中國青銅器的某些技術(shù)也對周邊地區(qū)產(chǎn)生了影響,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技術(shù)的傳播,也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互鑒。中國古代青銅技藝與西方的交流是技術(shù)傳播與本土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典范,奠定了中國青銅文明的獨特地位,并對東亞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展廳實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節(jié) 兼收并蓄</p><p class="ql-block">中國早期青銅文明的特質(zhì)</p><p class="ql-block">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新疆、甘青、黃河中下游和北方地區(qū)構(gòu)成中國青銅器的四大起源中心,其中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通過隴山通道與中原形成技術(shù)互動。二里頭文化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青銅器從實用工具向禮器的轉(zhuǎn)型,開創(chuàng)了以酒器為核心、禮樂器與兵器為輔助的禮樂體系,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要器類、銅錫鉛合金體系為主要材質(zhì)、組合陶范鑄造為主要的成型工藝最終成為等級秩序的物化載體,為商周禮樂文明奠定了制度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發(fā)現(xiàn)分布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阿爾泰山北麓出土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夏 </p><p class="ql-block">銅刀</p><p class="ql-block">二里頭遺址 銅</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夏 </p><p class="ql-block">銅刀</p><p class="ql-block">二里頭遺址 銅</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 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銅劍</p><p class="ql-block">洛陽臨汝紙坊鄉(xiāng)水調(diào)村 銅</p> <p class="ql-block">復(fù)合范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開創(chuàng)的復(fù)合范技術(shù),即塊范法,是早期金屬技術(shù)的一大飛躍,復(fù)合范技術(shù)是一種通過將多個陶范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鑄型,然后將熔化的金屬澆注入型腔中,待金屬凝固后,將陶范打破取出鑄件的鑄造技術(shù)。二里頭文化的復(fù)合范技術(shù)為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青銅器鑄造傳統(tǒng),對后來的商周青銅器鑄造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夏</p><p class="ql-block">銅爵 </p><p class="ql-block">二里頭遺址 銅</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夏</p><p class="ql-block">龍紋陶范 </p><p class="ql-block">二里頭遺址 銅</p> <p class="ql-block">失蠟法技藝</p><p class="ql-block">失蠟法是一種古老的金屬鑄造工藝,這種工藝能夠制作出鏤空、透雕等復(fù)雜結(jié)構(gòu)的器物,是當(dāng)時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重大進步。在東周至春秋時期,中國與亞述和波斯帝國的失蠟法在技術(shù)邏輯上具有一定共性(如蠟?zāi)hT造原理),但中國由于禮制驅(qū)動,禮器更加追求精密化,不僅有多層透空附飾,還需分部件失蠟鑄造后焊接,而西亞則根據(jù)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表達,除多整體鑄造外,還側(cè)重實用器物與軍事、藝術(shù)結(jié)合的裝飾化。失蠟法的出現(xiàn)不僅提高了青銅器的工藝水平,還推動了青銅文化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 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狩獵紋銅壺</p><p class="ql-block">二輕局M131</p> <p class="ql-block">青銅禮器群</p><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青銅禮器群以酒器和炊食器為主,代表器物包括爵、斝、盉、鼎、觚。此外,還有青銅樂器(如鈴)和兵器(如戈、鉞),這些器物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禮器群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禮制思想的物化:以銅爵、銅斝為核心的酒器組合象征權(quán)力等級,銅鈴與玉器組合體現(xiàn)"金聲玉振"的禮樂觀念。二里頭青銅兵器(如鉞、鏃)則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其銎內(nèi)木柲殘跡顯示與北方草原技術(shù)的交融。這種禮器與兵器的雙重體系,為商周禮樂文明提供了制度藍本。</p> <p class="ql-block">上:1.爵 2.盉 3、4.鬹 5.鼎</p><p class="ql-block">下:6.上為戰(zhàn)斧、中下為戈 7.鉞 8.圓牌飾 9.鈴 10、11.獸面牌飾</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道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乳釘紋銅爵(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至都遺址博物館銅戈(復(fù)制品)商</p><p class="ql-block">偃師商城遺址 銅</p> <p class="ql-block">宜陽博物館 戰(zhàn)國 </p><p class="ql-block">蟠螭紋銅鼎 銅</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 西周 </p><p class="ql-block">白懋(mao)父簋</p><p class="ql-block">1964年洛陽北窯出土 銅</p> <p class="ql-block">第二節(jié) 歐亞互動</p><p class="ql-block">技術(shù)趨同與文明對話</p><p class="ql-block">東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新亞述帝國和古波斯帝國時間上有部分重疊,且地理上依托中亞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塞人等與資源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的長距離接觸鏈而間接連通。因此,共享了某些技術(shù)靈感(如動物紋飾、馬車設(shè)計)或資源(如錫料)。他們可能存在間接的青銅技術(shù)與文化觀念交流,主要表現(xiàn)為間接的資源流通、技術(shù)理念啟發(fā)及藝術(shù)母題嬗變,且兩者在失蠟法、貴金屬裝飾等領(lǐng)域的相似性,實現(xiàn)了歐亞大陸跨文明的“技術(shù)趨同”。漢代青銅技術(shù)通過絲綢之路實現(xiàn)了跨文明的對話與融合,中原的精鑄工藝西傳至中亞、印度,西域的合金知識與裝飾風(fēng)格反哺中國。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推動了歐亞大陸冶金技術(shù)的革新,更在器物中凝固了文明交流的記憶,成為更是人類共同的技術(shù)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技藝</p><p class="ql-block">錯金銀是中國古代一項精細的金屬裝飾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其核心在于利用金銀與青銅的不同光澤,通過鑲嵌或涂畫的方式在青銅器表面形成精美圖案,達到美化器物的效果。制作工藝主要有兩種:鑲嵌法和涂畫法。錯金銀工藝不僅要求工匠具備高超技藝,還需對圖案設(shè)計有深刻理解。其藝術(shù)特點在于虛實相間、富有動感的構(gòu)圖,以及金銀與青銅色澤對比產(chǎn)生的華麗效果。戰(zhàn)國青銅器的錯金銀技術(shù)與波斯金屬器的金銀鑲嵌工藝存在裝飾邏輯的相似性。東漢青銅器的鎏金、錯金技術(shù)與貴霜金器的金屬表面處理存在共通理念。</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錯銀雙翼神獸</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 戰(zhàn)國 </p><p class="ql-block">錯金鑲綠松石龍形銅帶鉤</p><p class="ql-block">1992年西工區(qū)C1M3943出土</p> <p class="ql-block">偃師博物館 漢 </p><p class="ql-block">漢錯金龍虎紋環(huán)首銅刀</p><p class="ql-block">洛玻新建工地</p> <p class="ql-block">新疆阿拉溝墓地</p><p class="ql-block">該墓地出土的獸首刀和銎斧融合了中原復(fù)合范技術(shù)與西亞裝飾母題,暗示技術(shù)傳播的長鏈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陽關(guān)博物館收藏銅首刀,管銎銅斧</p> <p class="ql-block">歐亞草原出土,具有斯基泰動物風(fēng)格的金飾</p> <p class="ql-block">鎏金技藝</p><p class="ql-block">青銅器鎏金工藝是一種古老的金屬裝飾工藝,始于戰(zhàn)國時期,興盛于兩漢。其制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煞金、抹金、開金、壓光等。鎏金工藝不僅使青銅器外表色澤金燦華貴,永不褪色,而且能有效防止銅器氧化,具有重要的裝飾和保護作用。鎏金器物在戰(zhàn)國、兩漢、隋唐等時期廣泛應(yīng)用,包括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璽印、飾品及宗教造像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偃師博物館 東漢 </p><p class="ql-block">東漢鎏金銅象</p><p class="ql-block">偃師寇店鄉(xiāng)李家村</p> <p class="ql-block">銅鏡技藝</p><p class="ql-block">中國青銅鏡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時期,當(dāng)時銅鏡多為小型,造型、裝飾較原始。商、西周和春秋時期銅鏡有零星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始盛行,產(chǎn)量大增。漢代由于經(jīng)濟繁榮和生活需求,銅鏡制作工藝精良,質(zhì)地厚重,銘文、圖案豐富多樣,東漢"龍虎鏡"的高浮雕技法與貴霜青銅飾牌的葡萄紋裝飾,均反映了中亞藝術(shù)母題的東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漢</p><p class="ql-block">銅鏡 銅</p> <p class="ql-block">宜陽博物館 東漢 </p><p class="ql-block">神人車馬畫像銅鏡</p> <p class="ql-block">第五單元 互鑒輝金</p><p class="ql-block">在本次展覽藏品中,有兩類文物從不同角度講述著文明交流互鑒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類是佛造像:以犍陀羅風(fēng)格為原點,傳播至中亞草原、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其風(fēng)格流變清晰體現(xiàn)了文明在交流傳播過程中與自身原有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類是古錢幣:亞歐大陸上的絲綢之路是不同文明間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的動脈,錢幣雖小卻是東西方互動的“直接證人”,也是本展所涉及到的各古文明的“交響合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展廳實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節(jié) 金容萬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期佛教并沒有供奉佛像的傳統(tǒng),主要以舍利塔、足印、佛經(jīng)雕刻等象征符號作為祈拜對象。希臘化風(fēng)格與印度風(fēng)格雕塑在犍陀羅地區(qū)融合出面貌一新的佛教藝術(shù)造像,隨后向北通過絲路傳播至阿富汗、中亞及中國西部,最終到達朝鮮半島及日本;向南藉由南印度傳播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及中國云南等地。并與各地文化結(jié)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造像面貌。</p> <p class="ql-block">(2-4世紀) 犍陀羅 </p><p class="ql-block">佛塔形玻璃舍利盒</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 黃金、玻璃 </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塔身為玻璃制,其他部分為金制。舍利塔由四重塔剎、塔瓶和方形塔座構(gòu)成,是典型的犍陀羅式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802-1432年) 吳哥王朝 </p><p class="ql-block">烏瑪女神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柬埔寨 青銅</p><p class="ql-block">頭戴寶冠,面相圓滿,雙目微張,嘴角微露笑容。耳朵、脖子、胳膊等戴著大首飾。左手缺損,右手持花。烏瑪是印度神話中濕婆的妻子之一,因其母不忍看到她努力禁食激烈修行的樣子,而說“哦,停下(烏瑪)”,所以被稱為烏瑪。</p> <p class="ql-block">嚈噠(yan da):本為柔然屬國,公元5世紀定都拔底延(今阿富汗巴爾赫)。鼎盛時期疆域包括今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先后與柔然、北魏爭奪塔里木盆地。嚈噠還南下攻打印度笈多王朝,多次擊敗稱雄西亞的薩珊王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5-6世紀) 嚈噠王朝 </p><p class="ql-block">豐收女神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 器身黃銅、底座青銅 </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一帶的豐收女神西布莉(Cybele,亦稱庫柏勒),被譽為眾神之母。古希臘人將其與大地之母蓋亞融合,后成為羅馬的主要崇拜對象。從西方的羅馬擴散到北方的索格德,馴服獅子的女性形象是跨越時空的裝飾主題。古代的豐收女神不僅保佑豐收,還保佑多子、平安等。</p> <p class="ql-block">(668年-901年) 統(tǒng)一新羅時代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朝鮮半島 青銅 </p><p class="ql-block">頭部大而圓,面部寬而扁平。雖然面貌已有磨損,但纖細的眼睛和內(nèi)斂的嘴角卻觀之可親。身著通肩袈裟,腰部束緊、大腿部有分量感。從頭部到腳尖一體鑄成,但目前表面呈褐色,兩只手丟失,從分離面的平滑處理來看,兩手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分鑄后進行連接的。</p> <p class="ql-block">(10-12世紀) 朱羅王朝 </p><p class="ql-block">印度教女神銅立像</p><p class="ql-block">南印度 青銅 </p><p class="ql-block">因磨損難辨細節(jié)。據(jù)其高髻,戴寶冠,面貌圓滿,胸部豐滿,被認為是印度教的女神甘格。手持一物,腰部扭向一側(cè),重心放在左腳上,右腳彎曲。甘格據(jù)說是源自喜馬拉雅山的恒河神格化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668年-901年) 統(tǒng)一新羅時代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朝鮮半島 青銅 </p><p class="ql-block">配以稍大的螺髻,面部偏圓潤,眉毛呈弧形,面貌表現(xiàn)較為內(nèi)斂。服制是中國式的,大衣內(nèi)穿僧祇支。右手屈臂輕拈第一指和第三指,左手垂下手掌向內(nèi),兩腋收緊。從頭部到腳尖都是一體鑄制,目前頭部表面因鎏金脫落呈偏黑色。底座是其他材質(zhì)鑄成后補。</p> <p class="ql-block">(10-12世紀) 朱羅王朝 </p><p class="ql-block">銅神像</p><p class="ql-block">南印度 青銅 </p><p class="ql-block">因磨損難辨細節(jié)。中尊站在蓮花座上,戴著寶冠、胸飾等,多臂手上各持一物。左右腋下各一個童子(或供養(yǎng)人),望向中尊。身后附有類似背光的設(shè)計。應(yīng)當(dāng)為印度教或佛教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7-14世紀) 三佛齊王國 </p><p class="ql-block">菩薩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亞 青銅 </p><p class="ql-block">頭部在錐形的高髻上散落細微的顆粒裝飾。額頭上有白毫,眉頭凜冽,嘴唇偏厚。身體佩戴胸飾、臂釧、腕釧等首飾。四肢纖長,體形柔和。坐姿悠閑,右臂放置于右膝上,第一、三、四指輕拈于胸前。左臂持蓮莖置于左膝上。蓮莖纏在左臂上,并于肩上綻放。</p> <p class="ql-block">(918年-1392年) 高麗王朝早期 </p><p class="ql-block">天冠菩薩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朝鮮半島 青銅 </p><p class="ql-block">頭部偏大,戴低矮的三面頭飾,面部豐滿,雙目狹長。右手屈臂執(zhí)寶珠,左手垂下握取天衣。上半身赤裸,下身著裳。整體造型上身后拉,腰部細窄。底座在蓮臺下面設(shè)空。工藝嚴謹,有連珠等罕見表現(xiàn)。此像地域性及民族性風(fēng)格較強,從頭部到底座一體鑄制,整體鍍金保存較為完整。</p> <p class="ql-block">(668年-901年) 統(tǒng)一新羅時代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朝鮮半島 青銅 </p><p class="ql-block">頭部很大,有張力,充滿氣骨。頸部粗,刻有三道清晰頸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雙臂微張。雖說是小像,但著通肩袈裟,充滿整體力量感。從頭部到腳尖都一體鑄制,鍍金保存較為完好。</p> <p class="ql-block">(8-12世紀) 波羅王朝 </p><p class="ql-block">天冠菩薩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亞 青銅 </p><p class="ql-block">眉呈弓形,雙目圓睜。厚唇、嘴角上揚,有輕微笑意。上半身有胸飾和X字形的瓔珞環(huán)繞雙乳及肚臍裝飾。雙臂帶臂釧,肘尖前屈,右手結(jié)與愿印,左手持蓮莖。呈挺胸右腿上搭的結(jié)跏趺坐,底座是宣字座上放蓮花座的形式。后部配置了龕狀背光,上部似曾有天蓋設(shè)計,現(xiàn)已只見突起。</p> <p class="ql-block">(8-12世紀) 波羅王朝 </p><p class="ql-block">菩薩結(jié)跏趺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亞 青銅 </p><p class="ql-block">雖然由于磨損難辨細節(jié),但可看出長臉、高髻、眼鼻突起、嘴角上升。溜肩,從胸到腹部有起伏,小腹微鼓,肉身總體表現(xiàn)相對內(nèi)斂。有胸飾、條帛、臂釧、腰飾等。雙臂前屈,右手在膝蓋上結(jié)與愿印,左手握蓮莖。坐勢是右腿向上搭的結(jié)跏趺坐,配置底座、背光。該造型上部仍存有圓形天蓋,從天蓋、背光到底座均為一體鑄成。</p> <p class="ql-block">波羅王朝:印度本土最后一個佛教王國,信仰大乘教和密宗。興起于印度東北地區(qū),一度擴張至尼泊爾和恒河流域中部,后亡于印度教斯那王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勃律王國:地處中亞交通孔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稘h書·西域傳》稱為“難兜”,《大唐西域記》稱作“迦濕彌羅”,《新唐書·西域傳》則稱“小勃律國”。歷史上,小勃律以制作佛教金銅造像而聞名,世界各地博物館均有藏品。</p> <p class="ql-block">(6-8世紀) 小勃律王國 </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印度 青銅 </p><p class="ql-block">交二足結(jié)跏趺坐,帶火焰背光,頭戴寶冠,胸佩首飾,右手結(jié)與愿印,左手持蓮花狀花球。由于底座上配置左右兩只獅子,推測為文殊菩薩。左右兩側(cè)還有帶頭光的脅待。古代印度的文殊菩薩信仰在后古普塔王朝時期日益興盛。</p> <p class="ql-block">(6-8世紀》 小勃律王國 </p><p class="ql-block">天冠彌勒菩薩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印度 黃銅 </p><p class="ql-block">以婆羅門之形呈現(xiàn)的菩薩像。于蓮花座上結(jié)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水瓶,束發(fā)垂下,據(jù)推測可能是彌勒菩薩。身上附有華麗的頭飾、大耳飾及胸飾等,其特征為雙眼圓睜、體型豐滿纖美。從頭頂?shù)娜婀陲椇捅犙鄣谋砬榈瓤梢钥闯?世紀克什米爾菩薩像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6-8世紀) 小勃律王國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銅坐像</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 青銅 </p><p class="ql-block">螺髻,身著通肩袈裟,在蓮花座上結(jié)跏趺坐,右手結(jié)與愿印,左手取衣裳的一端。以犍陀羅佛像為基礎(chǔ),從螺發(fā)、衣袋的取法、衣紋的表現(xiàn)等又可以見古印度古普塔佛的影響,其風(fēng)格接近公元7~8世紀克什米爾佛。</p> <p class="ql-block">(668年-901年) 統(tǒng)一新羅時代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朝鮮半島 青銅 </p><p class="ql-block">長臉,不飾螺發(fā),有三道清晰頸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結(jié)與愿印。身著通肩袈裟,上端折疊,微微袒露肩膀和前胸。大腿線條鮮明,有U字形衣紋。稍微傾斜上身,站在雙重八角蓮花座上。</p> <p class="ql-block">(6-8世紀) 小勃律王國 </p><p class="ql-block">天冠彌勒菩薩銅造像</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 黃銅 </p><p class="ql-block">半跏趺坐于蓮花座,右腿盤曲,左腿盈于蓮花座上,右手結(jié)與愿印,左手執(zhí)寶瓶。蓮花座下有童子仰望,也是以婆羅門之形呈現(xiàn)的菩薩像,據(jù)推測為彌勒菩薩。從頭頂?shù)娜婀陲椇捅犙鄣谋砬榈瓤梢钥闯?世紀克什米爾菩薩像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8-12世紀) 波羅王朝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p><p class="ql-block">孟加拉或印度比哈爾邦 黃銅 </p><p class="ql-block">穿著通肩薄袈裟,緊貼身體。重心放在右腳并扭腰的表現(xiàn)是古代印度古普塔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右手垂下結(jié)與愿印,左手第三、四指彎曲拈衣裳一角。從尖肉髻和眼尾上揚等表現(xiàn)可以看出波羅王朝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1238-1438年) 素可泰王朝 </p><p class="ql-block">銅佛手</p><p class="ql-block">泰國 黃銅 </p><p class="ql-block">如來像的右手,細長而柔和。第一指和第二指輕拈,手掌向前。應(yīng)當(dāng)是與造像分開鑄造,再拼鑄一體。風(fēng)格屬于素可泰王朝時期。</p> <p class="ql-block">第二節(jié) 絲路通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小小金屬塊制成的錢幣,因為有發(fā)行國家的信用做擔(dān)保,而被賦予了比自身金屬價值更高的經(jīng)濟價值。它們不僅是用于交易的一般等價物,也是國家信用的表達。錢幣的兩面,一面用于表達“王權(quán)”,一面用于表達“神權(quán)”,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共同擔(dān)保著錢幣的價值。如今看來精美的圖案,在審美之外還暗藏著象征意義。能在錢幣上表達的內(nèi)涵,通常是當(dāng)時社會最為接受與認可的觀念信仰,因此這些文字與圖案,也是破解古文明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鑰匙。</p> <p class="ql-block">(公元54-68年) 羅馬帝國 </p><p class="ql-block">尼祿銅幣</p><p class="ql-block">羅馬 銅</p><p class="ql-block">古羅馬第五代皇帝尼祿。他最初拜哲學(xué)家塞涅卡為師,施行善政,后來逐漸變成暴君,被元老院強迫退位并自殺。錢幣正面是尼祿的頭像,特征是厚重的雙下巴。背面是羅馬的擬人化的神靈,手持勝利女神維多利亞(尼姬)而坐。兩側(cè)的字母SC 表示由元老院發(fā)行。</p> <p class="ql-block">(前336-前323年)</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三世銀幣 </p><p class="ql-block">馬其頓 銀</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三世(即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從希臘延伸到印度河的大帝國。印有國王頭像的錢幣在此后成為各王朝鑄造錢幣的范本。正面是披著傳說中的“尼米亞之獅”的毛皮的亞歷山大大帝。他將自己裝扮成希臘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形象。背面是巨神宙斯的坐像,右手持鷹。</p> <p class="ql-block">(前323-前281年)</p><p class="ql-block">利西馬科斯銀幣</p><p class="ql-block">色雷斯 銀 </p><p class="ql-block">利西馬科斯是曾侍奉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將軍。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他作為繼承人之一,統(tǒng)治了色雷斯和小亞細亞的部分地區(qū)。錢幣正面是頭上長著埃及阿蒙神的羊角的亞歷山大大帝頭像。背面是戰(zhàn)神雅典娜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前174-前145年左右) 巴克特里亞 </p><p class="ql-block">歐克拉提德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希臘 銀 </p><p class="ql-block">歐克拉提德一世率領(lǐng)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從塞琉古王國獨立,征服了犍陀羅地區(qū),并將希臘文化引入該地區(qū)。錢幣正面是頭戴牛角頭盔,手持長矛的歐克拉提德一世的形象。這是一幅罕見的表現(xiàn)裸背的錢幣雕刻,似乎是為了強調(diào)他背部的肌肉。背面是騎馬的雙胞胎英雄卡斯托和波利迪烏凱斯。</p> <p class="ql-block">(公元5世紀左右) 噘噠 </p><p class="ql-block">阿爾洪銀幣</p><p class="ql-block">銀</p><p class="ql-block">從中亞南遷的游牧民族厭噠,威脅到了薩珊王朝,還發(fā)行了獨具特色的銀幣。正面是王的頭像。之所以頭頂又長又尖,是因為頭骨變形。這在伊朗游牧民族看來是高貴的象征。背面設(shè)計遵循薩珊王朝錢幣的傳統(tǒng)。兩名王侯站立在拜火壇的兩側(cè)。</p> <p class="ql-block">(公元90-144年左右) 貴霜王朝 </p><p class="ql-block">維瑪·卡德菲斯金幣</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維瑪·卡德菲斯是迦膩色迦的先人。據(jù)傳與《后漢書》西域傳中的“閻膏珍”是同一人。其發(fā)行的金幣和羅馬金幣的單位一致。正面是雙腳放在腳凳上,右手拿著樹枝,有火焰從肩上升起的維瑪·卡德菲斯形象。周邊用希臘文寫著他的名字。背面是右手握著三叉戟的風(fēng)神和一頭瘤牛。周邊用佉盧文寫著維瑪·卡德菲斯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前312-前281年)</p><p class="ql-block">塞琉古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敘利亞 銀 </p><p class="ql-block">塞琉古一世是曾侍奉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名武將。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他作為繼承人之一,統(tǒng)治了西亞,被稱為“尼特爾”,即“勝利者”的意思。錢幣正面是塞琉古一世的頭像,戴有裝飾著牛耳、牛角和豹皮的頭盔。背面是給作為戰(zhàn)利品的俘虜加冕的尼姬女神,據(jù)說這是勝利紀念碑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前560-前546年左右) 呂底亞 </p><p class="ql-block">克羅伊斯銀幣</p><p class="ql-block">銀</p><p class="ql-block">呂底亞是世界上最早鑄造貨幣的國家,該銀幣由呂底亞的國王、著名的大富豪克羅伊斯發(fā)行。銀幣的正面是對峙中的獅首和公牛頭,獅子是呂底亞王室的象征。背面是兩個矩形的刻印。</p> <p class="ql-block">(前5-前4世紀) 阿契美尼德王朝 </p><p class="ql-block">西格羅斯銀幣</p><p class="ql-block">波斯 銀 </p><p class="ql-block">波斯的通用貨幣是銀幣,又稱為“西格羅斯銀幣”,與金幣一起由大流士一世發(fā)行,整個阿契美尼德王朝都在使用。和大流克金幣一樣,正面是屈膝奔跑的帝王形象(或者祖先神的形象),手持象征王權(quán)的弓箭。背面是矩形的刻印。</p> <p class="ql-block">(前312-前281年)</p><p class="ql-block">塞琉古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敘利亞 銀 </p><p class="ql-block">塞琉古一世是曾侍奉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名武將。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他作為繼承人之一,統(tǒng)治了西亞,被稱為“尼特爾”,即“勝利者”的意思。錢幣正面是塞琉古一世的頭像,戴有裝飾著牛耳、牛角和豹皮的頭盔。背面是給作為戰(zhàn)利品的俘虜加冕的尼姬女神,據(jù)說這是勝利紀念碑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公元591-628年) 薩珊王朝 </p><p class="ql-block">霍斯勞二世金幣</p><p class="ql-block">波斯</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錢幣正面是霍斯勞二世的正面像,頭戴由鷹的翅膀、新月和星星組成的王冠。據(jù)說霍斯勞二世被認為是薩珊王朝最后一位偉大的君王。背面是霍斯勞二世的站姿,他將長劍刺入大地,面向前方。</p> <p class="ql-block">(公元161-180年) 羅馬帝國 </p><p class="ql-block">馬庫斯·科克烏斯金幣</p><p class="ql-block">羅馬 金 </p><p class="ql-block">馬庫斯·科克烏斯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的第一位皇帝。他不僅是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的皇帝,同時也是斯多葛派的哲學(xué)家,被稱為“哲學(xué)家皇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7-8世紀左右 特勤銀幣 西突厥 </p><p class="ql-block">銀</p><p class="ql-block">錢幣正面是西突厥特勤的胸像,頭戴裝飾著鳥頭的王冠。該形象不具備寫實性。周邊是用希臘文字和布拉夫米文字刻成的銘文。背面是面向前方的太陽神,模仿波斯薩珊王朝的錢幣設(shè)計。用巴列維文字刻著特勤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紀前半葉) 貴霜王朝 </p><p class="ql-block">迦膩色伽金幣</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貴霜王朝在迦膩色迦統(tǒng)治時期達到了巔峰。錢幣正面是有火焰從肩上升起的站著的迦膩色迦,右手伸向拜火壇,左手握著長矛。筒狀的長袖上衣和長靴是騎馬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背面是雙手展開斗篷奔跑著的有羽翼的風(fēng)神,以及希臘風(fēng)神阿尼摩斯的銘文。</p> <p class="ql-block">(前35-前12年左右右) 印度·斯基泰 </p><p class="ql-block">阿澤斯二世銀幣</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錢幣正面是穿著鎧甲,高舉雙手的阿澤斯二世騎馬像。以勇猛和騎術(shù)聞名的斯基泰人,越過帕米爾高原,摧毀了印度的格力克王國。背面是手持長矛和盾牌的戰(zhàn)斗守護女神雅典娜。</p> <p class="ql-block">(前4世紀) 古典時期 </p><p class="ql-block">以弗所銀幣</p><p class="ql-block">希臘 銀</p><p class="ql-block">德拉克馬銀幣鑄造于愛奧尼亞的古城以弗所。據(jù)說1德拉克馬(約4克)相當(dāng)于當(dāng)時1天的工資。正面是象征多產(chǎn)和繁榮的蜜蜂。蜜蜂在以弗所被認為是守護女神阿爾忒彌斯的圣蟲。背面的鹿也是守護女神阿爾忒彌斯的靈獸。</p> <p class="ql-block">(前240-前228年左右) 塔蘭敦 </p><p class="ql-block">塔蘭敦銀幣</p><p class="ql-block">南意大利 銀 </p><p class="ql-block">希臘的殖民城市塔蘭敦(今塔蘭托)的錢幣。正面是一名頭戴阿提卡式頭盔的騎兵,騎在疾馳的馬上。背面是騎海豚的塔蘭,,他是城市的祖神、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左手握著三叉戟,右手舉著來通。</p> <p class="ql-block">(公元117-138年) 羅馬帝國 </p><p class="ql-block">哈德良金幣</p><p class="ql-block">羅馬 金 </p><p class="ql-block">從奧古斯都到五賢帝執(zhí)政(公元96~180年),這段時期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和平與繁榮,被稱為“羅馬的和平”。錢幣正面的頭像為五賢帝之-哈德良。此人熱愛希臘文化,在帝國領(lǐng)土上四處游歷,并在領(lǐng)士的北側(cè)也就是英國的北部建立了“哈德良長墻”。</p> <p class="ql-block">(公元272年)</p><p class="ql-block">芝諾比婭銅幣</p><p class="ql-block">帕爾米拉 銅 </p><p class="ql-block">芝諾比婭是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帕爾米拉的女王。她曾反抗過羅馬的統(tǒng)治。背面是羅馬的主神朱庇特的妻子朱諾的形象。她手里拿著法杖和儀式用的盤子帕特拉,腳下是圣鳥和孔雀。</p> <p class="ql-block">(前160-前130年左右) 印度.希臘 </p><p class="ql-block">米南德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銀</p><p class="ql-block">希臘國王米南德一世在公元前2世紀后半期,統(tǒng)治了阿富汗、印度北部。在佛經(jīng)里以彌蘭陀王的名字出現(xiàn)。錢幣正面是頭戴王冠,手持長矛的米南德一世形象。該銀幣的制作仿照了巴克特里亞錢幣的樣式。背面是手持盾和雷的雅典娜。與正面使用的希臘文字不同,背面是用佉盧文寫著米南德一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前38-前2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弗拉特斯四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帕提亞 銀 </p><p class="ql-block">身為帕提亞之王,弗拉特斯四世阻止了羅馬軍的入侵,于公元前20年與奧古斯都締結(jié)了和平協(xié)議,卻被羅馬贈送的妻子穆薩所殺。錢幣正面是弗拉特斯四世的半身像。背面右側(cè)是手拿豐饒之角的羅馬幸運女神堤喀,左側(cè)是坐在寶座上的弗拉特斯四世。</p> <p class="ql-block">(前2世紀)</p><p class="ql-block">阿爾西諾伊金幣</p><p class="ql-block">馬其頓 金 </p><p class="ql-block">在阿爾西諾伊二世(公元前316~前270年)去世后發(fā)行的8 德拉克馬。因此金幣正面的頭像上,蒙著象征死亡的面紗。錢幣正面是托勒密一世的女兒—阿爾西諾伊二世。她在嫁給拉古斯后,成為托拉奎亞和馬其頓的女王,背面是豐饒之角,兩側(cè)有文字,意思是充滿兄弟愛的阿爾西諾伊。</p> <p class="ql-block">(前128-前88年左右)</p><p class="ql-block">米特拉達梯二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帕提亞 銀 </p><p class="ql-block">錢幣正面是帕提亞最盛時期的國王米特拉達梯二世的頭像。國王的肖像不再使用希臘羅馬的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反而強調(diào)傳統(tǒng)游牧民族的裝束。背面是祖先神阿薩息斯的坐像。頭戴游牧民族特有的三角形的弗里吉亞帽(來自土耳其的弗里吉亞地區(qū)),手持弓,身穿長袖上衣。</p> <p class="ql-block">(公元4世紀前半葉) 庫沙諾·薩珊王朝 </p><p class="ql-block">巴赫拉姆一世金幣</p><p class="ql-block">銀</p><p class="ql-block">從3世紀中葉開始的大約1個世紀里,薩珊王朝統(tǒng)治了曾經(jīng)由庫沙諾王朝統(tǒng)治的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建立了庫沙諾—薩珊王朝。錢幣正面是站姿的巴赫拉姆一世,左手握著三叉戟,右手伸向拜火壇。頭戴有大公羊角的王冠,火焰從肩上升起。背面是左手握著三叉戟,右手撫著冠纓的風(fēng)神和一頭瘤牛。</p> <p class="ql-block">(前27-公元14年) 羅馬帝國 </p><p class="ql-block">奧古斯都銀幣</p><p class="ql-block">羅馬 銀 </p><p class="ql-block">蓋約·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代皇帝。他結(jié)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內(nèi)亂,為羅馬的和平奠定了基礎(chǔ)。錢幣正面是蓋約·屋大維肖像。他于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奧古斯都”的稱號,成為實質(zhì)上的皇帝。背面是被月桂樹葉冠環(huán)繞的有魚尾的山羊(摩羯座)和豐饒之角,表示蓋約·屋大維出生于摩羯座。</p> <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紀前半葉) 貴霜王朝 </p><p class="ql-block">迦膩色伽金幣</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貴霜王朝在迦膩色迦統(tǒng)治時期達到了巔峰。錢幣正面是有火焰從肩上升起的站著的迦膩色迦,右手伸向拜火壇,左手握著長矛。筒狀的長袖上衣和長靴是騎馬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背面是雙手展開斗篷奔跑著的有羽翼的風(fēng)神,以及希臘風(fēng)神阿尼摩斯的銘文。</p> <p class="ql-block">(公元226-241年) 薩珊王朝 </p><p class="ql-block">阿爾達希爾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波斯 銀</p><p class="ql-block">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打敗了帕提亞,試圖復(fù)興阿契美尼德波斯,自封“眾王之王”。錢幣正面是阿爾達希爾一世的右臉。頭藏圓帽狀的王冠,上面有特征鮮明的球形裝飾,王冠下露出長長的卷發(fā)和冠纓。背面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拜火壇和寶座,用巴列維文刻著“阿爾達希爾之火”。</p> <p class="ql-block">(前37-前30年) 托勒密王國 </p><p class="ql-block">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埃及 銀 </p><p class="ql-block">該錢幣記錄了埃及最后的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容貌,極為珍貴。正面是共和時期的羅馬將軍馬爾庫斯·安東尼。該銀幣被認為是他在與克利奧帕特拉結(jié)婚的公元前37年左右,于安蒂奧基亞發(fā)行的。背面是戴著王冠的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高高的鷹鉤鼻很有特點。周邊文字的意思是女王克利奧帕特拉,年輕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前6世紀) 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大流克金幣</p><p class="ql-block">波斯 金</p><p class="ql-block">整個阿契美尼德時代都在不斷鑄造金幣,此為大流士一世發(fā)行的大流克金幣?;締挝粸?.4克。金幣的正面是一位屈膝奔跑帝王形象(或者祖先神的形象),手持象征王權(quán)的弓箭。背面是曲線組合的雕刻圖案。</p> <p class="ql-block">(前200-前190年左右) 巴克特里亞 </p><p class="ql-block">德米特里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希臘 銀 </p><p class="ql-block">巴克特里亞王國是建立在中亞、阿富汗北部的希臘化國家。錢幣正面是德米特里一世的頭像,戴著象頭形狀的頭盔,象征著印度的征服者。該銀幣的發(fā)行,被認為是紀念帝王將領(lǐng)士擴張到了犍陀羅地區(qū)。背面是赫拉克勒斯。他左手拿著棍棒和尼米亞之獅的毛皮,右手欲為自己戴上勝利之冠。</p> <p class="ql-block">(前336-前323年)</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三世金幣</p><p class="ql-block">馬其頓 金 </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大帝為了遠征的軍費發(fā)行的史塔特金幣。史塔特是作為特殊獎勵贈予武將們的。正面是戰(zhàn)神雅典娜,頭戴科林斯式頭盔。背面是站立著的勝利女神尼姬,背上有長長的羽翼。</p> <p class="ql-block">(前305-前283年) 托勒密王國 </p><p class="ql-block">托勒密一世銀幣</p><p class="ql-block">埃及 銀 </p><p class="ql-block">托勒密一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名直屬將軍。他創(chuàng)立了埃及的托勒密王國,讓埃及重獲繁榮。錢幣正面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頭像,戴著象頭形狀的頭盔。背面是手持長矛和盾牌,處在迎戰(zhàn)狀態(tài)的雅典娜女神,象征著宙斯的鷹在其腳下。</p> <p class="ql-block">(前4世紀) 科林斯 </p><p class="ql-block">科林斯銀幣</p><p class="ql-block">希臘 銀 </p><p class="ql-block">這是與雅典相鄰的城邦科林斯的錢幣。上面鐫刻著科林斯的象征-—飛馬珀伽索斯的圖案。正面是帶有羽翼的飛馬珀伽索斯翱翔的身姿。據(jù)說科林斯的英雄柏勒洛豐在佩雷內(nèi)泉捕獲了飛馬,并擊退了怪物喀邁拉。背面是智慧女神雅典娜,頭戴科林斯式頭盔—一種可以將頭部全部遮住的頭盔。</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站在時光的十字路口,凝視這些由火焰與智慧鍛造的遺存,它們沉默如謎,卻講述著最壯闊的故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我們至今仍在超越?jīng)_突、尋求共存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強大的包容性、向心力讓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發(fā)展至今的古文明,而未來的歷史,將由你我共同譜寫。</p><p class="ql-block">文明從未孤獨。</p> <p class="ql-block">展廳實景</p> <p class="ql-block">文中圖片均由本人拍攝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展出現(xiàn)場,只用于本文學(xué)習(xí)交流,不得轉(zhuǎn)載于其他用途。</p><p class="ql-block">文中有不妥之處請各位留言或私信指正。</p><p class="ql-block">本文結(jié)束(共四篇)。</p><p class="ql-block">感謝我的志愿者伙伴們一起學(xué)習(xí)交流,并進行校對修改。</p><p class="ql-block">感謝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提供參觀學(xué)習(xí)的機會。</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dkinm4l" target="_blank">點石成金——從蘇美爾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鑒(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dqp96om" target="_blank">點石成金——從蘇美爾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鑒(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dthsd1y" target="_blank">點石成金——從蘇美爾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鑒(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