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6日清晨,山東德州蘇祿王墓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自貴州貴陽的蘇祿王第十六代孫安迪偉子女:安東(第十七代孫)、安蕾、安芃、安菠及配偶一行7人,在蘇祿王墓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安靜(第十九代后裔)陪同下,完成貴州分支返鄉(xiāng)祭祖儀式。這場跨越六百年的中菲友好記憶,在新時代續(xù)寫溫暖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日9時,祭祖隊伍齊聚蘇祿王墓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營村清真寺阿訇以阿拉伯語輕聲誦經(jīng),低沉韻律為儀式增添莊重感。安東四姊妹及配偶靜立王墓一側,在阿訇引導的誦經(jīng)與傳統(tǒng)叩禮中眼眶濕潤——其父安迪偉生前常念“根在德州”,今日終代父完成心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行人走進蘇祿王墓博物館,安主任介紹:明代永樂十五年,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訪華返程時病逝德州,明成祖朱棣賜祭文厚葬。東王王妃攜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留居守墓,獲賜田產并準入籍,可保留伊斯蘭禮俗研習漢文化。此后“安”、“溫”二姓后人在北營村扎根,守護王墓,如今兩姓后人仍有300余人在此。六百年時光流轉,今天我們兩脈子孫同立碑前,這不就是六百年根系未斷的活見證嘛?!?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到第三展廳,這里以“蘇祿王后裔歷史人物代表”為主題,展示了`溫'、'安'家族從明清至今的繁衍脈絡。展廳內,安東及姐妹久久凝視父親安迪偉與祖父安舜的畫像,玻璃櫥窗映出他們泛紅的眼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映廳內,歷史文獻片光影流轉:東王使團在紫禁城赴宴的畫面閃過,轉眼已是運河邊東王病逝的場景,最終定格在德州的安葬畫面。安東等人凝視銀幕,面孔與影像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奠結束后,安東向博物館捐贈祖父安舜、父親安迪偉生前及逝后相關史料,包括貴州省及國家層面的吊唁材料、新聞報道復印件。作為回禮,博物館贈送宣傳冊等文創(chuàng)物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東握著安主任的手感慨的說:</span>從前"祖先"是模糊的概念,現(xiàn)在知道他在碑刻里、族譜里,也在我們血脈里。 追本溯源,是懷念和致敬先輩,先輩的為人、智慧和經(jīng)歷,就像大樹根扎土里,給后輩滋養(yǎng),后輩要銘記根源,把先輩精神一代代傳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蘇祿王后人在蘇祿王像前留影</p> 篇中人物介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 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字賓堯(1898-1963),河北保定人,蘇祿王第十五代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28年入伍,1933年考入陸軍大學十一期。在抗戰(zhàn)中、安舜參與指揮了中原會戰(zhàn)中的阜陽戰(zhàn)役、彰顯了中國人民堅決抗戰(zhàn)的豪邁氣概。(蘇祿王墓博物館館藏畫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迪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名安鳳岐(1921.09-2012.02),男,回族,河北保定人,安舜之子蘇祿東王第十六代孫。1944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1949年11月在香港參加革命工作,"兩航起義"后回到新中國。1950-1956年,在中央軍委民航局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十三師擔任飛行副駕駛員、飛行教員。安迪偉同志是全國政協(xié)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第五屆人大代表。1983年3月起,先后擔任貴州省科委副主任、民革貴州省委副主委、貴州省政協(xié)副秘書長、民革貴州省委主委,政協(xié)第六屆、第七屆貴州省委員會副主席。享受國家"早期回國定居工作專家"生活津貼。1999年6月退休,2012年2月在貴陽逝世,享年91歲。(蘇祿王墓博物館館藏畫像)</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幸見證蘇祿王后裔貴州分支這場跨越六百年的返鄉(xiāng)祭祖。當貴州的落葉與明代瓷片在展柜相遇,當阿拉伯語誦經(jīng)聲混著相機拍照的快門響,我忽然明白:文明的傳承從不是孤木獨枝,而是像蘇祿王墓前的龍柏,根系深扎不同土壤,枝葉卻在時光里共生蔭涼。那些被鄭重捐贈的史料、被小心記錄的叩禮,不僅是一個家族的尋根之旅,更是對文明互鑒最溫柔的注解——原來我們血脈里流淌的,從來都是人類共同的星辰大海。愿這樣的故事,能讓更多人在鋼筋森林里,聽見根系生長的聲音。</p> 【歷史脈絡小貼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世紀建立的蘇祿蘇丹國,領土包括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棉蘭老島部分地區(qū)及馬來西亞沙巴;1915年被美國納入菲律賓版圖,現(xiàn)為菲律賓蘇祿省。</p> 【中外交流小貼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17年蘇祿東王訪華病逝德州,明成祖賜葬,后裔留居守墓并獲賜“安”、“溫”姓;如今山東德州北營村仍有300余“安、溫”后裔,是中菲友好的活見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0二五年六月六日于拍攝于德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木 大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篇中部分文字內容及照片分別由蘇祿王墓博物館宣教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任安靜及安東家人提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此一并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