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幾天第二次去了位于中牟縣的博物館聚落,這次參觀了“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的與廚房相關(guān)的珍貴文物文獻數(shù)量之多、品像之好,令人驚嘆。其中僅漢代的明器陶灶起碼在百件以上,還有青銅器、古本的《灶王經(jīng)》、木版灶王年畫、各種古代的烹飪器皿、餐具、烹飪方式…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流傳至今的廚房文化資料展示。</p> <p class="ql-block"> 進入展館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復(fù)原古代廚房的“七星灶”,這種灶臺可以算是古代的“集成灶”。它有大小七個灶頭:三個大的可同時用來炒、燉、蒸等烹飪;四個小的灶頭下面沒有火源,而是利用主火的余熱將放置在小灶頭上水罐里的水加熱。這種綜合利用熱能節(jié)省柴火的爐灶設(shè)計展現(xiàn)了先人的聰明才智。</p> 這是灶臺背后的燒柴區(qū)。 <p class="ql-block"> 看樣子是個大戶人家的廚房,有人說復(fù)原的是清代徽派商人胡雪巖故居中的灶臺。不管是誰家的,說明清代“七星灶”在大戶人家已被廣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走進體驗館,長長的走廊一側(cè)懸掛著《灶王經(jīng)》。這是中國特有的灶王文化,原來還真不知道灶王經(jīng)有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讀起來還朗朗上口?!对钔踅?jīng)》主要體現(xiàn)灶王爺對大眾百姓的行為要求和規(guī)范。在過去曾是家庭生活、為人處事的行為準(zhǔn)則,被稱為“善書”、“寶卷”。</p> <p class="ql-block"> 館中有不同版本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年畫,這畫貼在灶臺上方的墻上。每到臘月二十三(小年)人們擺上麻糖祭灶,還要給灶王爺嘴上抹點糖稀,以便他“上天言好事”。然后把舊畫燒掉,換上新畫。畫上還有灶王爺離開和返回崗位具體時間的告示。</p> 祭灶場景 <p class="ql-block"> 下面幾張圖片是我國古代的青銅器復(fù)制品,多為盛食物或盛水盛酒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 青銅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盛水或盛酒器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此為復(fù)制品,兩件真品一件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在河南省博物院。</p> 豆形方熏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p class="ql-block"> 三角云雷紋高足豆 戰(zhàn)國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北京懷柔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四虎蟠龍紋豆 春秋晚期 1923年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蟠龍紋簋 春秋晚期 1988年出土于山西太原金勝村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伯矩鬲(讀Li)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號漢墓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銅冰鑒(冰酒器)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是迄今為止出土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擊缶中“缶”的原型。</p> 豬形提梁卣 春秋 青銅鸮提梁卣 商代 青銅龍首柄三足鐎 六朝 饕餮 <p class="ql-block"> 灰陶綠釉廚房院落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浮雕壁畫 <p class="ql-block"> 有的展廳的地面是一個個方型的玻璃柜。這個廳的地柜中是各種五谷雜糧。</p> <p class="ql-block"> 廳的一端安坐著灶王爺?shù)牡裣?。?jù)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灶王爺神像,是由中央美院歷時19個月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灶王文化在我國已流傳了幾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灶王的全稱是“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王爺”。他是一位最親民的神仙,在千家萬戶的廚房里職守。灶王爺最初的職責(zé)是主管人間飲食,晉代以后又增加了勸善教化人們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要求的內(nèi)容,成為監(jiān)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p><p class="ql-block"> 灶王爺?shù)脑陀醒椎邸⒆H诘炔煌f法 ,但民間流傳較廣的是清代《敬灶全書》中所說的灶王爺是一位姓張、名單、字子郭的男神。</p> <p class="ql-block"> 墻上有兩排長方形的龕,龕里是不同朝代灶王爺?shù)牡裣瘛?lt;/p> <p class="ql-block"> 這個展廳墻壁上是有關(guān)廚房的浮雕壁畫,下面的玻璃地柜中是中華美食中的豪華大餐—“滿漢全席”介紹</p> 這片展柜中是古代灶具 <p class="ql-block"> 三樓專業(yè)館進門后是一座漢代墓室的再現(xiàn)。由于兩漢厚葬之風(fēng)盛行,事死如生。所以隨葬品中廚房器具種類繁多,展品也以漢代墓葬明器為主,包括陶灶、陶鼎、陶甑、糧倉、水井、豬圈、廁所等。</p> <p class="ql-block"> 東漢古墓中的糧倉、爐灶、餐具器皿等。</p> <p class="ql-block"> 漢代糧食(黍)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圓形石磨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灰陶馬 西晉 <p class="ql-block"> 灰陶牛車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7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牛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狗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羊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雞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紅陶俑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花灑 清代(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噴水器</p> <p class="ql-block"> 灶臺是古代廚房必不可少的設(shè)置,人們在長期的使用實踐中,根據(jù)火焰熱力的最強高度和各種烹飪方式以及怎樣省時省柴等不斷研究革新,設(shè)計出單灶頭多灶頭等多種的灶臺。由于漢代的厚葬風(fēng)尚,館中展出的以漢代明器爐灶居多。</p> 春秋虎形灶 帶煙筒的灶臺 <p class="ql-block"> 綠釉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彩繪圓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紅陶圓形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青瓷船型單眼灶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褐釉刻畫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綠釉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人的吃飯方式取決于食物的內(nèi)容也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以精細(xì)農(nóng)耕為基礎(chǔ)的中華文明,在戰(zhàn)國時期淘汰了刀叉等餐具改用筷子無疑是一種進步。</p> <p class="ql-block">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吃食是人類生命得以延續(xù)的基礎(chǔ)。在古代,食物的數(shù)量往往決定了種族的規(guī)模;而人口的規(guī)模往往決定民族的命運。我國特有的爆炒、熟水、蒸食、粥食、羹食等食物加工方式豐富了可食品種的范圍,創(chuàng)造了系統(tǒng)科學(xué)的飲食文化,也吃出了人類最大種群。這些,館中展出的諸多珍貴文物就是例證。</p> <p class="ql-block"> 蒸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在保鮮、無害、節(jié)能等很多方面有著不替代的優(yōu)點。蒸食始見于河姆渡和仰韶文化時期,到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使用。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蒸食設(shè)備已相當(dāng)高級,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三聯(lián)甗(Yan)、汽柱甑便是實證。</p> <p class="ql-block"> 黑陶蒸籠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鐵鼎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綠釉三足鼎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制烤爐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制烤爐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磨房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廁所豬圈 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廚房的用水離不了水井,在出土的漢代明器井臺上已經(jīng)有定滑輪的安裝。</p> <p class="ql-block"> 灰陶井 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綠釉水井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灰陶食料盒 二層灰陶倉樓 <p class="ql-block"> 灰陶熊足糧倉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糧袋 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就以博物館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游記的結(jié)束語吧:世界唯一連續(xù)不斷且以精細(xì)農(nóng)耕為根基的華夏文明,其特有的飲食因素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科學(xué)依據(jù)與文化支撐,讓我們共同來探尋。祝各位瀏覽愉快!</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