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稱:東方金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429550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景點:商都朝歌老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方言:朝歌方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的印象和認知中,多數(shù)人小的時候都是在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氛圍中生活、交流長大的,到長大接觸了外面的世界,接觸到官話~普通話和更多的外面的語言。我第一次廣泛的接觸外面的方言,是在1978春天進入大學(xué)的第一天,我的同學(xué)們來自于中南五省,我們聽到的是來自于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和本省河南的語言以及地方普通話,相當一部分語言都聽不懂;后來是在工作時出差接觸到許多當?shù)氐姆窖?,而今退休了,多是在旅行中會接觸到方言?!秾び奶矫芈眯屑摇窓谀拷M織的【第十屆尋幽探秘之星】景點中的方言文化”有獎探秘旅行征文活動激發(fā)了我對方言的思考。方言(Topolect、Dialect )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指一個特定地理區(qū)域中某種語言,實為“地方語言”。方言與方言與官方語言有著巨大的差異,又有著某種難以言表和悠遠的聯(lián)系。我的故鄉(xiāng)是商之帝都朝歌,這里有我熟悉的方言家鄉(xiāng)話,也就是朝歌方言。今年我又去朝歌老街兩次,一是懷古,一是探游老街的方言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歌(Zhao ge)是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淇縣古稱沬(Mei)邑,商帝辛在平定東夷班師回朝后,取喜迎朝陽、高奏凱歌之意,改沬邑為朝歌,曾為商末四代帝都,商周更迭、子牙封神后,為西周時期衛(wèi)國國都,是殷商、鬼谷、女媧文化的發(fā)祥傳承地。商紂王時期,朝歌鼎盛輝煌,漢代時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時改為淇縣。朝歌代表了商朝的輝煌,更續(xù)寫了商周更迭的歷史傳奇。這是朝歌老街南端起點的文昌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歌老街位于淇縣老城中心,老街原名鼓樓街,無論你從東西南北任一方向走向老街,遠遠都會看到一座恢宏巍峨的建筑,這就是文昌閣。文昌閣,又名中心閣,始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由監(jiān)察御史孫徵蘭倡導(dǎo)修建,后因歷史原因損毀,于2020年原址復(fù)建,現(xiàn)為朝歌地標性建筑。文昌閣的建造旨在勵志修身,篤懿士風(fēng),振興文教,弘揚德化,寓意著通過教育和文化的提升,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的修養(yǎng),文昌閣彰顯著朝歌文化信仰和民風(fēng)民意,象征地方文風(fēng)文韻昌盛。文昌閣建筑風(fēng)格 為重檐高臺,三層九角攢尖頂建筑,底層為正方形,有拱形門道貫通,二、三層為不等度數(shù)九角(含30°、45°等角度),這種設(shè)計在國內(nèi)罕見,兼具觀賞性與結(jié)構(gòu)獨特性。采用石磚木結(jié)構(gòu),青石為基,青磚筑墻,木為閣檐,外墻彩繪戲文故事,檐口懸掛風(fēng)鐸,古瓦罩頂,古色斑斕,與老街建筑群“交相輝映”和融合。文昌閣不僅是一個宗教建筑,它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昌閣是追求智慧和學(xué)業(yè)成功的象征,代表著智慧、學(xué)業(yè)成功的力量。文昌閣頂層閣楣為藍底金字,輝煌大氣,褶褶生輝,四個門分別有著寓意深刻的名稱和寓意,北門:柏臺,寓意標注——沬鄉(xiāng)遺風(fēng);東門:潤澤,寓意標注——鯉耀淇波;南門:朝陽門,寓意標注——商都朝歌;西門:楚秀,寓意標注——鹿鳴太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歌老街街口有作家賈平凹的題字和王劍冰的《朝歌賦》,老街總長約666米,保留清末民居5處、民國建筑23處及建國初期公共建筑36處,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建筑風(fēng)格交融的獨特空間。</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老街上的子牙垂釣的版畫、文旅招貼,古建筑九合院</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清朝建筑民宅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4日上午,我騎行20公里,又一次來到了朝歌老街,瀏覽了老街遺存的古建筑、衙門、博物館、戲院、瓦舍等,然后就鉆進了老街的閣廊的里(巷子),意為再仔細看看朝歌老街的方言巷子里的方言文化。朝歌老街各種字體的地書石刻,遒勁瀟灑,正是歲月流逝,刀筆留痕的的藝術(shù)。</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朝歌博物館、民俗展覽、老劇院</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清郵局、大清郵票、沬水瓦舍</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朝歌老街的方言天地——方言巷子——閣廊的,我走進方言天地,細細看著,細細的品味,既感到熟悉親切,又感到陌生,因為過去我不曾這樣細細的關(guān)注過。這里整理收集了近百條朝歌方言,制作張貼于方言天地的墻上,我都一一閱讀品鑒了幾遍。選取一二,與大家分享;如:舒服——得勁,一起——廝跟,吹?!獓娏?,餃子——扁食,可以——中,土塊——坷垃,成功——弄類不賴。</p> <p class="ql-block">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方言,如,媳婦——袖子,干什么——弄啥的,需要什么——要點啥,不要著急——甮急……,實際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方言在使用中,并通過口口相傳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方言天地巷子里呆了40多分鐘,時近中午,我在老街的食攤上買了一個菜角糖糕,攤主地地道道的方言,聽著入耳好聽:菜覺的——菜角,糖糕額——糖糕。這就是鄉(xiāng)音,這就是朝歌方言。我吃著菜角和糖糕,感覺真”得勁”,這是小的時候的味道,我經(jīng)常聽到的鄉(xiāng)音。值此,我完成了朝歌老街方言的探游,開始返程。途中,在烈日下又拐了兩個彎,瀏覽了三處朝歌歷史遺跡、朝歌遺址公園,衛(wèi)國故城遺址公園,衛(wèi)國故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歌遺址公園,衛(wèi)國故城遺址公園,衛(wèi)國故城。都是朝歌重要歷史文化古跡,與朝歌老街遙相呼應(yīng),述說著朝歌歷史的久遠和厚重。近午的氣溫達到了攝氏33°,酷熱但還不致于難耐,我慢慢的登著自行車行駛在樹蔭里,邊登車,邊思考著方言的傳承與趣味,并且想起了兩件事:一是在1972年,我們初中畢業(yè),要有一部分同學(xué)上山下鄉(xiāng)了,我們班主任老師謝老師 用心收集整理農(nóng)村常用字和語言,教授給同學(xué)們,使同學(xué)們下鄉(xiāng)后能夠很快適應(yīng)農(nóng)村的語言。這一做法,確實對同學(xué)們有很大很大的幫助,致使至今我的同學(xué)們對這件事記憶猶新,感謝老師。二是在我的大學(xué)生活中中南五省的方言和帶有濃重方言音的普通話陪伴了我四年,同學(xué)們也常常會因為方言鬧出誤會和笑話,同學(xué)們也常常用方言開個玩笑逗逗樂,那些場景還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方言,可以說是中華語言文化的半邊天,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和我們國家的幅員遼闊、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是密不可分。方言,可愛的方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06.08 完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謝謝您的閱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