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本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踏足日本京都,就被這里悠久的歷史淵源、濃厚的文化底蘊、醉人的四季風物深深吸引了。這里古寺林立、山水比肩、時序井然,體現(xiàn)了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散落其間,與京都的人文詩意、市井煙火融為一體。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不僅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更是東亞文明交融與歷史變遷的見證。在這里既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古風古韻、建筑風貌,也能與當代的時尚創(chuàng)新、一餐一茶相貼合,歷史的一幕幕場景不曾遠離,在繁華熱鬧的南座劇院里歌舞伎依舊上演著一場場的現(xiàn)代劇。筆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分三次游覽了京都的17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深感其中的背景跨度宏大,內(nèi)涵雋永豐富,想用一篇文章詳述的確有難度,試著用自己所了解有限的資料,以及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簡述一下。</p> <p class="ql-block">清水寺</p> <p class="ql-block">金閣寺</p> <p class="ql-block">二條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2023年秋:二條城、東寺、西本愿寺、金閣寺、清水寺;</p><p class="ql-block">2. 2024年春:醍醐寺、平等院、西芳寺;</p><p class="ql-block">3. 2024年秋:龍安寺、仁和寺、天龍寺、延歷寺、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高山寺、銀閣寺、宇治上神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 建筑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風遺韻與本土創(chuàng)新的交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說《古都》里以其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物哀美學,將京都的自然人文、空間敘事、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雙重鏡像等,用“一期一會”的禪意體現(xiàn)了對京都文化“瞬間美”的極致追求。通過小說所展現(xiàn)的地理空間和詩畫描述,也讓更多的世人想進一步了解和親近京都,進而觸摸京都的歷史和文化。首先,需要認識和了解的就是京都從中國唐代的建筑范式模仿與本土化融合的建筑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東寺:進入東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高的<b>五重塔</b>。京都舊稱為“平安京”,是以中國唐代長安城為藍本,采用棋盤式布局,坊市功能分明。東寺的五重塔是現(xiàn)存唯一完整的平安京建筑,也是日本現(xiàn)存最高的五重塔(57米),其木結(jié)構(gòu)技術(shù)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風格與日本本土工藝的融合。去的時候恰逢東寺每月21日舉行的弘法市,類似于國內(nèi)的廟會。里面有很多手工藝人在擺攤售賣自己制作的各類陶瓷、布藝、花藝的各種商品,也有制作的小吃售賣。核心景區(qū)內(nèi)有金堂、講堂、灌頂院等,供奉有本尊藥師如來及日光、月光兩菩薩像等。據(jù)說春季還會舉行賞櫻點燈活動,是京都最佳賞櫻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寺:被稱為“懸崖上的建筑奇跡”就是千年古寺清水寺最著名的“<b>清水舞臺</b>”。這是一座完全不用釘子的懸空木造平臺,高13米,由139根櫸木交錯支撐,結(jié)構(gòu)全靠“榫卯工法”連地震都能巧妙化解,是日本傳統(tǒng)建筑的巔峰之作。更驚人的是這些木材來自四百年樹齡的櫸樹,寺方稱要從2000年起開始種樹,以期為800年后的更換做準備。清水寺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被列為日本國寶建筑之一。主要的游覽景點為仁王門、本堂、三重塔、音羽瀑布等。從清水舞臺右側(cè)的半山腰可以拍攝到清水寺全景,秋季藍天白云紅楓環(huán)繞,非常壯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等院:<b>鳳凰堂</b>以及鐮倉時代重建的凈土式庭園為中心,在堂前池水的倒映下,與遠處群山互為映照,強化了平安貴族對往生極樂的追求。鳳凰堂形象還被作為日元10円硬幣圖案,成為日本的文化符號。院內(nèi)的鳳翔館博物館藏有國寶級文物,屋頂一對鎏金鳳凰雕像成為平等院的象征。跟著館內(nèi)講解員仔細觀察了鳳凰堂里面的一扇大門,雖經(jīng)歲月侵蝕仍能看到原有富麗堂皇的繪畫和裝飾。平等院是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年)建筑的杰出代表,院內(nèi)種植的約300年樹齡的紫藤,其上萬串紫藤從花棚頂部流向地面,最長花穗可達1米以上,每逢花季成為熱門景觀,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紛至沓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本愿寺:日本建筑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中國唐代建筑風格的影響深遠。印象深刻的是西本愿寺那座裝飾華麗的<b>唐門</b>,因其能讓欣賞的人從早到晚不忍離去,又被稱為“日暮門”。上面的雕刻極為精美繁復,有花卉、人物、動物等各種題材,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展現(xiàn)出桃山時代高超的雕刻技藝。沿中軸線對稱分布主要建筑,如御影堂、阿彌陀堂等,飛云閣的建筑每一層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形式多樣,飛云閣與金閣、銀閣并成為京都三閣,均為京都的著名文化景點。1994年西本愿寺作為“古京都的歷史遺跡”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寺:鐮倉時代寢殿式樣建筑典范是指高山寺內(nèi)的<b>石水院</b>,建于1206年,結(jié)構(gòu)布局采用寢殿造風格,運用了追求簡約、自然的侘寂美學,各個房間圍繞庭院布局,通過連廊相互連接,室內(nèi)與室外空間相互滲透,通風良好,極具開放性。石水院還以收藏國寶級文物《鳥獸人物戲畫》而聞名,此外還收藏許多舉世聞名的藝術(shù)作品,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之一。秋季的高山寺因位于京都市西北部的山里,群山懷抱著茂密的楓樹林,與京都市內(nèi)的楓樹比格外高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園林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禪意與自然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就講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约啊疤烊撕弦弧钡闹袊鴤鹘y(tǒng)哲學思想,主張宇宙萬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則,人也需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隨著中國儒釋道思想傳入日本并與當?shù)匚幕诤希瑸槿毡緢@林注重禪意與自然對話提供了借鑒。加之受佛教禪宗文化的影響,逐步發(fā)展形成了枯山水園林景觀。日本園林類型主要包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公共園林、寺觀園林等,之后的園林藝術(shù)受到文人園林的影響,逐步形成了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園,精巧細致,在再現(xiàn)自然風景方面十分凝練。并講究造園意匠,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形成了極端“寫意”的藝術(shù)風格。</p> <p class="ql-block">天龍寺:天龍寺的庭院以<b>曹源池</b>為中心,是日本首座被指定為“特別名勝”的庭院。開山祖師夢窗疏石以皇室離宮的庭院為基礎(chǔ),打造出了以池泉回游式的曹源池庭園。同時運用借景法,將周圍的嵐山、龜山與小倉山等自然景觀融入其中,使庭院與自然山巒相互映襯,融為一體。隨四季更迭變幻出不同的景致。天龍寺的枯山水主要是平庭枯山水,所不同的是只用京都當?shù)氐陌状ㄊ仢M,沒有使用石頭,唯有本堂前一小處使用了石頭。庭院中的龍門瀑靈感來源于中國的“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體現(xiàn)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醍醐寺:醍醐寺<b>三寶院</b>因其池泉鑒賞式庭院被譽為“日本庭院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坐觀式布局、借景手法、石水植物的精密搭配,對后世的日本庭院影響深遠。又因其1598年豐臣秀吉曾在三寶院舉辦了著名的“醍醐花見”(櫻花宴),成為日本賞花史上的經(jīng)典事件,也讓三寶院聲名大噪。三寶院見證了日本佛教、武士文化、皇家美學的演變和融合。通過千年歷史的沉淀,醍醐寺三寶院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一部立體的日本文化史,承載著建筑、園林、繪畫、茶道等多重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 西芳寺:又名為苔寺,因寺內(nèi)覆蓋著超過120多種苔蘚植物而聞名于世。踏入西芳寺<b>青苔庭園</b>,就像走進了遠古時期的秘境森林之中,目之所極皆被綠瑩瑩的青苔占據(jù),這里是日本最古老的庭院之一。西芳寺的歷史悠久,其建造可追溯到奈良時代,當時是由僧人行基創(chuàng)建的,1339年由禪宗僧人夢窗疏石接手設(shè)計,其庭院的設(shè)計理念和美學體現(xiàn)了禪宗的思想,距今已有600多年了。西芳寺從1977年起開始使用寫明信片的方式預(yù)約參觀,2021年,西芳寺開放了網(wǎng)上預(yù)約渠道,但明信片預(yù)約方式仍在保留?,F(xiàn)在進入西芳寺的第一件事仍舊是到大殿抄經(jīng),之后方能進入庭院游覽,寺里會將他們拍攝的西芳寺美景印成的明信片送你一張。據(jù)說這里是蘋果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生前最喜歡的寺廟。參觀當天光線很棒,光影在碧綠的青苔上婆娑起舞,閃著寶石般翡翠的光澤,庭院里小徑蜿蜒,柴門幾許,一汪清水微瀾,靜心坐定觀看,感慨這些柔弱細嫩的青苔頑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龍安寺:龍安寺是日本著名的禪宗寺廟,這座創(chuàng)建于1450年的寺廟,歷史上幾經(jīng)損毀再建,其中的<b>方丈庭園</b>是枯山水庭園的最高杰作,其園林藝術(shù)融合了禪宗哲學、極簡美學與自然象征。這個庭園長25米,寬10米,面積僅有250平方米。庭園由15塊巖石分為五組布置在白砂地上,巖石周圍點綴苔蘚,此外別無他物。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只能看到14塊巖石,總有一塊被遮擋,構(gòu)成“空庭”美學。白砂似水,巖石寓山,苔蘚象征生命,“虛與實”,“動與靜”,由此引發(fā)觀者超越形式,思索禪意。作為室町時代禪宗美學的巔峰,它至今仍是東方園林藝術(shù)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山水”。</p> <p class="ql-block">銀閣寺:銀閣寺正式的名稱為慈照寺,是日本室町時代東山文化的代表,以其獨特的園林藝術(shù)和禪意美學聞名于世。銀閣寺的園林融合了<b>池泉回游式庭園</b>、<b>枯山水</b>元素以及<b>書院造</b>建筑風格,展現(xiàn)了日本園林藝術(shù)的精髓。銀閣寺中的銀沙灘、向月臺是其枯山水的空靈意境營造的典范,加之書院茶室均展現(xiàn)了日本園林“以小見大”的哲學。游覽銀閣寺時已是下午時分,擔心時間短不能領(lǐng)略其中滋味,進入寺廟參觀后,登上半山腰的步道眺望整個銀閣寺,此時夕陽的光映照在云霞上,云蒸霞蔚,瑰麗的晚霞染透天際,遠處是京都繁華鬧市的輪廓,近處是賦有禪意的枯山水庭園,感恩能遇到這樣的景色,也讓筆者進一步理解了禪意美學與自然的哲學意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佛教與神道教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起日本宗教文化的淵源、發(fā)展與特色,要從日本原始的神道教開始,最初的神道教是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而佛教是在6世紀中葉(欽明天皇時期)從朝鮮半島傳入的。經(jīng)歷接觸、沖突、融合等階段,提出“神悅佛法”思想,認為神明愿受佛教供養(yǎng)并護持佛法,逐步達成共存的模式。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明治維新時期,發(fā)布“神佛分離令”掀起廢佛毀釋運動。二戰(zhàn)后復興,政教分離,佛教與神道教在理論、空間與民俗等方面進行了充分交融,實現(xiàn)了外來思想與本土傳統(tǒng)的動態(tài)調(diào)適。尤其是在民俗層面佛教與神道教共生,民眾保留了“除夕寺院敲鐘,元旦神社參拜”等習俗。</p> <p class="ql-block">延歷寺:位于京都東北部的比睿山上,至今仍保留著150多座佛教建筑物,延歷寺有“<b>日本佛教之母山</b>“的美稱。始建于788年,創(chuàng)建者最澄大師去中國唐朝的浙江天臺寺求學,回到京都修建的,還創(chuàng)建了日本佛教的天臺宗,因此這里是日本佛教的起源地。延歷寺以千年法燈不滅見證日本佛教的興衰。從最澄開創(chuàng)臺密融合、到信長焚寺的劫難,再到戰(zhàn)后復興為世界遺產(chǎn),其生命力源自“佛教母山”的教育內(nèi)核與神佛共生的文化韌性。延歷寺分東塔、西塔和橫川三部分,從京都市內(nèi)可乘坐纜車抵達比睿山頂,在山上可以看到京都全貌以及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秋季的比睿山楓葉點點,山霧繚繞,走在各個佛堂之間的道路上,寺廟中鐘聲不絕于耳,盡顯佛教圣地的莊嚴肅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上賀茂神社:正式名稱為賀茂別雷神社,它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神社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神社正式建立于公元678年。神社供奉的主神是賀茂別雷大神。在平安時代作為鎮(zhèn)護皇城之神,受到皇室與貴族的崇敬,此后神社與皇室建立了深厚的聯(lián)系。在宗教文化方面上賀茂神社有許多獨特的文化元素,最具特色的是位于細殿前的“立砂”,這是兩座左右對稱、堆積成圓錐形的沙堆。另外最著名的活動是每年5月15日舉行的“<b>葵祭</b>”,與祇園祭、時代祭并列京都三大祭。祭典源于約500年前為平息肆虐全國的瘟疫和饑荒而設(shè)立的。神社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其正殿和權(quán)殿被稱為“流造”的神社建筑格式代表,被指定為國寶。</p> <p class="ql-block"> 下鴨神社:離上賀茂神社不遠的下鴨神社,正式名稱為賀茂御祖神社,建于公元8世紀,也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最初為日本古代豪族賀茂氏的氏族神社,平安遷都后成為京都的守護神社。坐落在神社東西兩側(cè)的兩座正殿被指定為國寶。印象較深的是環(huán)繞下鴨神社的一片<b>古木參天</b>的森林,占地12.4萬平方米,有幾百株樹齡200-600年,走在森林中的路上,感覺不到這是在京都市內(nèi),加上京都寺廟和神社的路大多以碎石鋪就,置身于茂密的叢林之中,陽光透過樹的縫隙灑下縷縷光影,愜意而舒適。秋季神社里的幾棵高大銀杏樹金黃色的葉子格外燦爛。</p> <p class="ql-block">宇治上神社:地處宇治川東岸的宇治上神社,是17處日本京都世遺中最小的一處,但它的本殿卻是日本現(xiàn)存<b>最古老的神社建筑</b>,被列為日本國寶。為平安時代的流造風格,采用絲柏樹皮茸頂,屋頂弧線優(yōu)美,斗拱雕刻精細。其拜殿建于鐮倉時代前期,是少見的寢殿造遺址,屋頂曲線流向左右端,連接部的封檐板呈折形。到了宇治就不得不提宇治抹茶,因其歷史悠久、口味純正被認為是日本抹茶的核心代表。伊藤久右衛(wèi)門宇治本店里面的抹茶芭菲和抹茶冰激凌非常有特色,抹茶味的烏冬面套餐也別有風味,抹茶伴手禮也是游客喜愛的禮品。為日本版《紅樓夢》的《源氏物語》所設(shè)立的宇治源氏物語博物館也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源氏物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伊藤久右衛(wèi)門抹茶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 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權(quán)力更迭與文化遺產(chǎn)的存續(x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都作為日本的千年古都(794-1868年),其權(quán)力更迭與文化遺產(chǎn)的存續(xù)緊密交織,形成了“政治-文化共生”的模式。經(jīng)歷了平安時代、武士崛起、江戶時代乃至近代的天皇象征化與文化遺產(chǎn)的制度化,逐步實現(xiàn)了權(quán)力象征物轉(zhuǎn)化為文化符號,宗教場所作為文化容器和載體,被后人妥善保護和發(fā)揚,并對京都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近代系統(tǒng)性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p> <p class="ql-block">二條城:二條城是筆者在京都開啟世遺游覽的起點,也是17處世遺中唯一的一座<b>城堡</b>。站在二條城外,寬闊的壕溝,巍峨的角樓以及堅固的城墻,無一不昭顯其作為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官邸的威嚴,也是將軍權(quán)力高于天皇的象征。這里不僅是德川家族武士階層從1603年興起的地方,也是1867年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德川慶喜舉行“大政奉還”儀式的地方,標志著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統(tǒng)治的結(jié)束。值得關(guān)注是二之丸御殿由六座建筑33個房間相連的殿內(nèi),由當時的藝術(shù)家們在墻壁和隔門上繪制的屏風畫,這些屏風畫把中國山水畫中“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的理論運用到極致,水墨暈染的出神入化。還有獨特的“夜鶯地板”,人踩上去會發(fā)出吱吱聲,起到警報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仁和寺:仁和寺建于公元888年由宇多天皇創(chuàng)建,是真言宗御室派的總寺。其特殊之處在于它與日本皇室的密切關(guān)系,多位天皇退位后在此出家,因此有“<b>御室御所</b>”之稱。由于歷史上仁和寺多次成為權(quán)力斗爭的舞臺,退位的法皇們雖然出家,但仍操縱朝政。寺廟雖幾經(jīng)損毀重建,也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文物,如木造阿彌陀佛三佛像、孔雀明王像以及隋唐人楊上善撰注的唐抄本《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等,里面的金堂原本就是將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遷移而來。仁和寺200多棵的御室櫻也使這里成為京都的賞櫻名所,靈寶館里的唐代文物展也非常珍貴。筆者游覽時正逢寺廟里舉行佛事活動,穿著佛教服飾的僧人們列隊前行,盡顯莊重與肅穆的威儀。仁和寺的存續(xù)史揭示了權(quán)力更迭對文化遺產(chǎn)的雙重作用,其生命力正在于將權(quán)力印記轉(zhuǎn)化為文化層累的基石,成為日本千年歷史的“活態(tài)切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獨特風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視覺符號與文化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都世界遺產(chǎn)的觀光讓筆者對人與自然、人與遺跡、人與時空有了進一步的哲學思辨,京都視覺符號的權(quán)力符號如金閣寺、二條城等,宗教符號的枯山水、借景庭園等,色彩符號的金與朱、白與綠……如同一套多層文化的基因庫,而真正的文化認同與存續(xù)恰如川流不息的鴨川水一樣,歷久彌新。</p> <p class="ql-block">金閣寺:金閣寺又稱鹿苑寺。建于1397年,原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別墅,后來改為禪師寺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兩層覆蓋著<b>純金箔的外墻</b>,從視覺符號的角度象征著佛教凈土與權(quán)力。金閣寺主體建筑共有三層,三層都有其不同的風格(貴族寢殿造、武家樣式、禪宗唐風),屋頂上有表示吉祥的鳳凰裝飾。金箔的視覺霸權(quán),鏡湖池的虛實悖論構(gòu)成了權(quán)力與虛無的雙重符號。其建筑風格的多元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視覺對話。1950年7月2日見習僧林養(yǎng)賢的縱火焚毀事件讓世人對“完美”到“殘缺”有了直觀的認識。1955年重建后的金閣寺雖形制如舊,卻成為“美的非永恒性”的活證,契合日本美學中的“物哀”理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侘寂、物哀、幽玄</b>”是日本傳統(tǒng)美學的三大關(guān)鍵詞,也對日本當代美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京都的17處世遺不僅是靜態(tài)的歷史遺存,更是動態(tài)的文化實踐,從建筑、歷史、宗教、藝術(shù)乃至生活美學,其價值在于多維度的交融。唐風與和魂、貴族與町人、自然與人工在此達成微妙平衡。正如學者所言:京都因持續(xù)變化而成為京都。其魅力正在于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永恒對話。京都的永恒性恰源于其流動性,權(quán)力更迭不斷賦予建筑新功能,而文化遺產(chǎn)通過宗教、技藝、制度獲得韌性。從天皇的紫宸殿變?yōu)樗聫R金堂,從將軍行宮轉(zhuǎn)為世界遺產(chǎn),京都證明:真正的存續(xù)不是對抗時間,而是讓歷史在每一代人的生活中重新呼吸。</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因本人才疏學淺游覽所感而記之,若出現(xiàn)失誤懇請不吝指正。多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