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研學背后的社會需求與動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學生不是布娃娃,也并非木偶。你沒有理由只是把他們當作擺設,放在花瓶旁邊,與書架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風景,是內心有含金量的風情。作為風景,學生就應該擁抱自然,否則他們就會被鳥語花香所淡忘。作為風情,學生就必須步入社會,否則他們就會被人情世故所冷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學真是一項絕頂聰明的好活動。在這方面,冷則意味著遺忘,熱才相當于相望。相望的背后,不是自然向你走來,而是你向自然走去。相望的背后,也不是社會走進你的芳心,而是你步入了社會的美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學是在天地的脊梁上行走,研學是在文化的發(fā)卡上趕路。這樣的觀光,注定是不虛此學,必然是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學可以強筋壯骨,研學可以開闊眼界,研學可以陶冶情操。即使有所不樂,一旦加入到研學的行列之中,你也會有所作為。</p> <p class="ql-block"> 二、平衡研學的“游”與“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庇巫邮敲逼鋵嵉膶W子,而學子如果把研學之旅擱淺的話,那種胸懷恐怕還不如游子寬廣,那種意境可能還不如游子壯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至于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出門遠游,那就是研學,其實不然。學子走馬觀花,這和老者村頭散步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如果說“游”是指旅游的話,那么“學”就是指研學。只有用心旅游,方能稱之為研學。如果一味地快走,那么你就會被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甩得很遠,距離或許就不是三條街那么簡單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人的“游”和“學”的天平是失衡的,是不成正比例的,究其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盲目地追求“游”的速度所致。像風一樣在走,結果你跑出了學的文化圈。事后想寫篇游記,縱然你把鋼筆頭咬個稀巴爛,也寫不好三句話的風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有文字的地方拍照保存,以備細讀之需。這種情景就好比是考古學家在文物上發(fā)現(xiàn)了文化的符號,目光里充滿了驚喜。在感興趣的景點上多注意細節(jié),你會讓景點對你的印象更加深刻,讓它們對你的好感一再爆棚。如果粗枝大葉地瀏覽,旅游就會在研學的稿紙上無墨可流,無笑可書。研學的質量大打折扣,很多情況下,可能是路程較遠的緣故。除了餐飲和往返,剩下的留給旅游的時間也就不多了。盲目地追趕時間,讓研學的味道變淡了,效果變差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給旅游者留下的技術難題,想必就是看你能否急中生智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咔嚓”一聲的瞬間,也許就能夠讓鏡頭在景區(qū)里留下永恒。這樣的身影三尺豪邁,卻又不失一寸婉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研學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學就是走出去,讓目光在心靈上折射出一道道金光。但是受地域限制,研學通常會很難走得更加遙遠。再者,如果走遠了,費用問題也得提到戰(zhàn)略高度。家長方面的顧慮,他們能否樂意做好出資方的角色?學生的身體,能否吃得消這長途跋涉?他們的汗水有沒有牢騷?他們的腳步有沒有怨言?這些因素都得裝進研學工作的囊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研學不只是一個可以裝載口糧的布囊,還是一個能夠承載文化的錦囊。在壓縮成本的前提下,我們這一片片潔白的云朵,在祖國的藍天下,既能夠丈量到江山的經(jīng)度,又能夠探測到原野的緯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全是頭等大事。研學工作最頭疼的事情,莫過于因安全帽沒有戴好而傷了腦筋,從而患有頭疼癥。但只要我們增強安全意識,落實安全行動,相信研學可以微笑啟程,平安返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總不能因為“交通事故”這樣一個短語的存在,而讓道路上沒有“人”和“車”這兩個名詞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學工作不該冷卻下去,理應熱情起來。倘若如此,書才會更加芬芳,筆才會更加威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