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紹興陽明先生的院子是王陽明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是他思想萌芽的土壤,也是后人追憶這位偉大哲學家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 拜訪王陽明故居,早已在我心中醞釀許久。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從小立志做圣人,好學敏行,仕途坎坷,令人唏噓。“三不朽”的人設,讓他收獲了無數(shù)擁躉。</p><p class="ql-block"> 2025.4.23日,懷著對陽明先生的崇敬之意走進陽明先生的故居,意在從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探尋其創(chuàng)立心學大成的心歷路程。今天這里的游人不多,空曠的院子、空曠的展室,顯得有些寂寥。意外地在個位數(shù)的游人中竟然發(fā)現(xiàn)有兩個外國人還跟著一位女導游加翻譯在認真地觀看著這里陳列和展示的王陽明的一生以及他的哲思—心學大成。從他們流露出來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是真的想借助這位明代思想家的故居來探尋王陽明的心學脈絡。透過故居的一草一木,似乎王陽明的思想哲思正環(huán)繞在這里的建筑之中,他在明德堂講學與學生思辨的聲音還回響在廳堂的四周,讓人不禁駐足沉思。</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chuàng)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后。</p><p class="ql-block">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金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寧王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元年(1567年)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后人因之稱為“王文成公”。在中國歷史上,提到哲學大師,王陽明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他是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被稱為“三不朽”圣人,與孔子并肩的千古完人。</p> <p class="ql-block"> 在陽明故居的介紹牌匾前,駐足凝視:上面寫著“陽明故居”以及英文翻譯“YANGMING'S FORMER RESIDENCE”,并詳細介紹了該建筑的歷史與意義。字里行間流淌著的筆韻,可以想見這里的每一磚每一瓦,都承載著五百多年前陽明先生的記憶,這里散發(fā)出來的學思氣息似能觸摸到他思想的深邃與偉大。</p> <p class="ql-block"> 史載:堯母懷孕14個月生堯;漢武帝為晚年寵妃趙勾弋的寢宮賦名“堯母門”,漢昭帝劉弗陵14個月出生。史載王陽明亦是其母懷胎14個月方出生的。在《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圣人一般能夠達到這三個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而近千年來,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一人而已,即王陽明!</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家族的字輩體系以“守正承先業(yè),貽謀裕后昆,忠孝傳家遠,詩書紹澤長”為核心?,共20字,但未明確記載完整的72字輩?,F(xiàn)存文獻多聚焦于前20字及其衍生支脈的傳承,后續(xù)字輩可能因家族分支或歷史斷代而缺乏系統(tǒng)記錄。</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本人屬“守”字輩(名守仁),其子為“正”字輩(王正億),孫輩為“承”字輩(王承勛),曾孫為“先”字輩(王先通),玄孫為“業(yè)”字輩(王業(yè)泰)。</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作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和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對東亞文化圈影響深遠,甚至在現(xiàn)代仍被廣泛研究和應用。</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貢獻在于心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他繼承并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題,打破了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僵化框架,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自覺。認為天理不在外在事物,而在人心之中,道德法則源于本心。反對“知先行后”,主張知與行是同一過程,真知必能行,行中才有真知。認為人人皆有與生俱來的“良知”(道德直覺),通過實踐和反思即可恢復本心。</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實踐家。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先后平定南贛匪患、寧王朱宸濠叛亂,展現(xiàn)卓越的軍事才能。推行鄉(xiāng)約、興辦教育,注重基層治理與社會教化。他的事功證明心學并非空談,而是可指導實踐的學問。</p><p class="ql-block"> 他在教育上主張“人人皆可為圣人”,打破學問的精英壟斷,推動儒學通俗化。</p><p class="ql-block"> 他創(chuàng)立的心學對自我修養(yǎng)、心理調節(jié)(如“事上磨練”)與現(xiàn)代心理學和積極哲學有共鳴。成為東亞共同的精神資源,影響如日本“陽明學”、韓國實學等。 </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是中國思想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物。他的心學突破了傳統(tǒng)儒學的桎梏,賦予人更大的精神自主性,但其理論也需在具體歷史語境中辯證看待。他的思想至今仍為個人成長、組織管理甚至社會治理提供借鑒。他的生平與思想,恰如他筆下的“山中花樹”——心學之花,因人而明。</p> <p class="ql-block">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被謫貶至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城)當驛丞。謫居龍場期間,王陽明在龍崗山上創(chuàng)辦龍岡書院,一邊講學,一邊研究學問。在“居夷處困”的逆境中,他常整日“端居默坐”,默記《五經(jīng)》要旨,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從而擺脫了“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羈絆,于大徹大悟中,領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心即理”,繼而創(chuàng)立“知行合一”的學說。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轉折點,是其從常人升華為圣賢的里程碑。其間著有《五經(jīng)臆說》46卷。</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在黔期間,正德四年(1509年),新任貴州提學副使席書,寫信邀王陽明來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通過講學,不僅為貴州培育了一批有識之士,還活躍了貴陽學術研究之氣氛。在此期間,王陽明首次宣講“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形成了“心學體系”,開創(chuàng)了貴州一代學風,于是有“悟道于龍場,傳道于貴陽”之說。值得一提的是,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后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還是一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家。</p><p class="ql-block"> 《明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便是他高超指揮藝術、卓越軍事才能的一次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 正德十四年六月,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被朝廷派往福建平定兵變,王陽明由贛州出發(fā)北上,6月15日途經(jīng)豐城時,豐城縣令向他報過了一個驚天消息: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十萬造反。</p><p class="ql-block"> 朱宸濠在南昌謀反,王陽明是南贛巡撫,南昌并不屬于他的管轄范圍,況且他也另有公務在身,他本可以坐視不管。但王陽明是胸懷天下一心想做圣賢的一代大儒,怎會在國家危難之際袖手旁觀?可他當時手下沒有一兵一卒,朱宸濠懾于王陽明的威名,提前派出一支千人部隊去追殺王陽明,幸運的是王陽明有驚無險,得以脫身。</p><p class="ql-block"> 脫身之后的王陽明經(jīng)過一番考量,火速趕往吉安。到達吉安后的王陽明,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p><p class="ql-block"> 首先,王陽明分析了朱宸濠起兵的三種可能:趁朝廷沒有得到消息,毫無準備,北上直取北京,此為上策;先取南京再圖北京或割據(jù)南方,此為中策;下策是留在江西,死守南昌。</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通過三封信輕松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他先給沿途各州縣寫信,聲稱朝廷早已察覺朱宸濠有不軌之心,已派自己率領48萬大軍先行到達江西,他命令沿途各州縣務必準備好48萬大軍的糧草。這些信送出之后,王陽明故意讓朱宸濠的人截獲。朱宸濠信以為真,出兵北上擱淺。</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王陽明又放出消息:聲稱中央軍及各省派出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江西。王陽明又假裝給這些部隊寫信,說:江西是朱宸濠的老巢,他如果據(jù)守南昌,那天時地利人和就全占了,我們長途跋涉而來還真不好打,這對他來說是上策,所以我們要等朱宸濠離開南昌,在半道上截擊他。信中還說朱宸濠的謀士李士實、劉養(yǎng)正等人已向他表了忠心,時機成熟會反戈一擊。</p><p class="ql-block"> 這些信同樣故意讓朱宸濠截獲,朱宸濠看到信后不敢北上,躑躅不前。王陽明再給朱宸濠的士兵們寫公開信,分析形勢并勸導他們不要助紂為虐。然后再用弓箭射進朱宸濠的軍營。</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三封信”過后,叛軍果然軍心浮動,這為王陽明平叛贏得了寶貴時間。雖然朱宸濠不久之后就查明了真相,知道中了王陽明的緩兵之計,但王陽明已組織了一支3萬人的部隊,同時,王陽明請求朝廷務必抓緊派正規(guī)軍前來。</p><p class="ql-block"> 朱宸濠查明真相后,隨即發(fā)兵北上,企圖先攻安慶再圖南京。而此時朝廷依然沒有動靜,王陽明卻靠著臨時集結的這3萬人的民兵(雜牌軍),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打下南昌,迫使朱宸濠回師救援,然后在半道上設伏活捉了朱宸濠。</p><p class="ql-block"> 朱宸濠精心準備了多年的這場叛亂就這樣被王陽明只用了43天就搞定了。</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數(shù)次奉命剿匪,也是采用攻心為上的策略,幾乎兵不血刃就成功平定匪患。所以王陽明作為“三不朽”的明代真才,上述軍功是他“立功”的重要體現(xiàn)。他也因功受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僅三位以文臣身份獲軍功爵位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他的心學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束縛,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張,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了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權威。明朝實行的科舉制嚴重扭曲了人性,王陽明通過心學提倡自我覺醒和懷疑權威,這與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沖突。因此,他的學說被視為反叛者的角色,導致他在明朝官方的形象非常負面??。</p><p class="ql-block">此外,王陽明的政治立場也引發(fā)了反對聲。他在仕途中因仗義執(zhí)言觸怒了權宦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擔任驛丞。盡管他在軍事和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耿直性格和反叛精神使得他在官場中屢遭坎坷,未能進入中樞??。在朝堂上,關于王陽明是否應從祀孔廟的爭議也反映了當時對他的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他非議朱熹,聚眾講學傳播錯誤思想,建議剝奪他的伯爵??。</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去世后因權臣打壓,新建伯爵位一度被停襲四十年,后代失去政治特權。</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王陽明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見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敝灰娺@四尺孩童反駁:“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賢!”這一句話,就奠定了他以后要走的路。</p><p class="ql-block"> 后世有人這樣評價: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張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賢,王陽明是也。</p><p class="ql-block"> 《論語》中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志一定要高遠,王陽明早在孩童的時候就立志做圣賢,的確有圣人的氣概。</p> <p class="ql-block"> 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正德皇帝整天與一幫太監(jiān)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強,把朝政當兒戲,只聽任劉瑾等宦官胡來。劉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壞,凡有良知的官員都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員選擇了趨炎附勢。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員戴銑、薄彥徽等20多人上書正德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伙人,結果反被打入死囚大牢。</p><p class="ql-block"> 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于義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書為這些官員辯護,請求釋放他們。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極不耐煩地對劉瑾說:“這些小事就不要煩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眲㈣藭r正對王陽明等人恨之入骨。他當即下令,將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謫遷至貴州龍場,當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盡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在途中將他害死。</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行至錢塘江,遇到了劉瑾派出的殺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邊,制造了投水自殺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尸體,還在江邊哭吊了一場。王陽明潛逃到福建,想隱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擔心影響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設法避過追殺,到貴州赴任。后來劉瑾倒臺,王陽明被重新起用。</p><p class="ql-block"> 從王陽明機智脫險一事可以看出,懂得明哲保身不難,難的是懂得什么時候挺身而出。身處困境,立于讒徒圍攻,陽明處處掣肘,但他并沒有因此屈服,而是不露危懼之情,與奸臣斗智,盡力改變局勢,如此堅毅,令人欽佩。王陽明《啾啾吟》中說“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王陽明的一生,光明磊落,“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真正踐行了知行合一的大境界。</p> <p class="ql-block">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疏援救敢于直言的戴銑等二十余人,得罪宦官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城)當驛丞。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陽明謫戍期滿,離開貴州,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lián)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陽明隨即被召入京,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此后,王陽明平定江西叛亂,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直到世宗即位,王陽明才加官晉爵。</p><p class="ql-block"> 嘉靖元年(1522年),其父去世,王陽明回鄉(xiāng)守制;于54歲時辭官回鄉(xiāng)講學,在紹興、余姚一帶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王學”;1529年,因肺病加重,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從小就超乎尋常。寫下“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極具哲思的詩句。以視覺對比隱喻認知局限,強調需以更高維度("心"的境界)觀照萬物,初步展現(xiàn)其破除執(zhí)念的悟性。</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作為心學之集大成者,其思想體系被稱為“陽明學”或“王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后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被貶修文龍場期間,重新思考孔孟之道,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學說,標志著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初步形成。晚年期間提出了“致良知”“四句教”“萬物一體”等哲學思想,形成了完備的“心學”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其核心是,終極真理不在宇宙或萬事萬物之中,而在人的心里,每個人心里都藏著一套真理,真理就是良知。</p> <p class="ql-block"> 《王門四句教》?(心學成熟期)</p><p class="ql-block">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系統(tǒng)概括心學體系,從本體到功夫均指向內在覺悟,被后世視為心學綱領。??</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在科舉考試落榜后曾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這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心學思想,強調內心的平靜與理性超越外在成敗的價值觀。</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22歲首次參加會試落榜,25歲再次落榜,直到28歲第三次考試才中進士。面對旁人的恥笑,他并未因失敗而動搖,反而以超然態(tài)度回應。??</p><p class="ql-block">? 他認為科舉失利本身并非恥辱,真正應羞愧的是因失敗而情緒波動、喪失理性。這一觀點與其心學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一脈相承,強調通過內心修養(yǎng)超越外境干擾。??</p><p class="ql-block">當時社會普遍將科舉及第視為人生最高成就,而王陽明則提出“讀書學圣賢”才是第一等事,展現(xiàn)了其獨立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王陽明被尊稱為孔孟朱王之一,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深遠影響。他提倡知行合一的精神,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這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讓人感受到王陽明思想的深邃與偉大。</p> <p class="ql-block">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心學的基石,并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jīng)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發(fā)配到龍場,一住便是3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寂寥、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他自知無處申冤,萬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于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p><p class="ql-block">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于是他默記《五經(jīng)》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jīng)解經(jīng)”、“為經(jīng)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jīng)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fā)起猛烈轟擊。謫居龍場3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非親非故,卻能讓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p><p class="ql-block">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頓的環(huán)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p><p class="ql-block"> “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一首詩句,用以懷念和贊頌三國時的諸葛亮。如今,這一詩句卻成了后人對他的贊譽與緬懷。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圣地”,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fā)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p> <p class="ql-block"> 龍場悟道”——修文玩易窩。修文縣志記載:“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時,無房無屋,只能在這個小小的溶洞中居住,誦讀《易經(jīng)》,因此自稱為“玩易窩”。這里也是王陽明悟道的地方,是心學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玩易窩是王陽明在龍場的第一個住所,位于修文縣市區(qū)內,是一個小小的溶洞。如今這里已修建為遺址公園,外面綠意盎然,洞內依舊安靜清幽。</p><p class="ql-block"> 龍場悟道”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稱頌的“絕地反擊”故事之一。王陽明因直言不諱、秉持正義,觸怒了權臣劉瑾,結果被貶至貴州的龍場驛站。這個地方位于“崇山峻嶺間”,環(huán)境相當艱苦。然而,王陽明頂住了荒廢的驛站、糧食短缺、疾病纏身等困難,在困厄中領悟大道,傳道授業(yè),創(chuàng)立了陽明心學,影響了中國和東亞儒家社會長達五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只要心里有光,何懼夜色深長?!?lt;/p> <p class="ql-block"> “個個人心有仲尼”“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在浙江余姚的“陽明故居”</p> <p class="ql-block"> 廣西平亂的相關文獻記載王陽明的英勇事跡。這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讓人感受到這位偉大哲學家的智慧與勇氣。</p> <p class="ql-block"> 脫衣審案</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被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在龍場期間,有一次,王陽明捕獲了當?shù)氐囊粋€強盜頭目。強盜頭目在受審時對王陽明說:“我死罪難逃,之乎者也、道德廉恥我不想聽了,要殺要剮你就痛快些!”王陽明說:“我不跟你談道德廉恥。今天真熱啊!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強盜欣喜點頭。兩人把外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怎么還這么熱呀!咱倆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又依了他。于是,大學問家與強盜頭目在公堂上都光著膀子。</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又發(fā)話了:“還是熱得不行!我倆把褲子也脫了吧!”強盜頭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兩個人只剩下了一條內褲。不想王陽明又來了個提議:“罷了!罷了!咱倆還是把褲頭也脫了吧,圖他個輕松自在!”那強盜頭目一個勁地搖頭:“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于是,王陽明開始了因勢利導:“為什么使不得?說明你內心還有一些羞恥感。這羞恥感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現(xiàn)呢?看來我還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至此,強盜頭目被徹底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p><p class="ql-block"> 感悟:本質上來說,好的教育有兩種:一種是把被教育者變成全新的人,開拓他無限的可能性;一種是把他心底最本真的自我引出來,激發(fā)出他本就有的無限的潛能。王陽明的教育屬于第二種。</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天生就是惡人,教育的作用,正在于抵消惡劣環(huán)境帶給人的消極影響,從而使人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本內心的光明。</p> <p class="ql-block"> 在關于王陽明書法風格的文字解說板前,“人掩其書”四個大字和相關說明,讓人感受到王陽明書法的魅力與風采。因他作為圣人的英名,而使他的書法藝術卻被忽略了,其閃耀在歷史星空中熠熠發(fā)光的心學大成已足以讓他彪炳千秋,名垂史冊。</p> <p class="ql-block"> 在陽明故居的最深處的假山上,一個亭子上書“觀心”二字,這里是王陽明觀看星辰之處。周圍的樹木與石塊,仿佛在訴說著王陽明站在亭中仰望星空探索天穹的事跡。這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讓人感受到這位偉大哲學家的智慧與風采。</p> <p class="ql-block"> 曹操在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對英雄作出過自己的定義:“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蓖蹶柮骶褪遣懿倏谥兴f的蓋世英雄。王陽明幾乎兵不血刃平定了南贛、兩廣盜亂及寧王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死后被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從祀于孔廟。他對于后世乃至國外的影響力,500年來無人超越。然而如此功德彰顯、圣人凌空,惜乎卻一生坎坷,疾病纏身,英年早逝。人無常在,事無長存。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進士出身到朝廷重臣,從貶謫邊疆到平定叛亂,從講學京城到傳道四方,他不斷地追求真理,實踐自己的理想,創(chuàng)造了前無古人的奇跡。</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在繼承和發(fā)展宋明理學的基礎上,對儒家經(jīng)典和先賢的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和運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哲學體系。王陽明認為,以心為本,心是萬物之本,心即理,心即天地,心即佛。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紐帶,心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心是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社會和諧的動力。王陽明強調,人人都有一顆本心,本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了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政治、教育、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先生詩翰》是王陽明的行書七言長詩《夜宿玉笥山云儲洞用李簽事韻》。該作品尺寸宏闊,全卷長744厘米,寬32厘米。</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0日晚,在日本大阪舉辦的“雅寶2025春拍”上,一卷明代王陽明手書詩翰以21.8億日元(約1.09億元人民幣,含傭金)成交。創(chuàng)下明代作品在公開拍賣場合的世界紀錄。</p><p class="ql-block"> 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1520年,正值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后思想成熟期。詩中“知行原自符,慎獨即天理”等句直指其“知行合一”哲學核心,堪稱心學思想的書法化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 該作品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融合了米芾的跌宕與趙孟頫的雅正,用筆遒勁靈動,墨色層次分明。其藝術特質尤為顯著,技法層面展現(xiàn)出高超的技藝,哲學表達上實現(xiàn)了“心學”與“書學”的統(tǒng)一??。此外,全球存世不足20件的王陽明真跡使其具有極高的稀缺性,進一步推高了其市場價值。</p><p class="ql-block"> 這件《王陽明先生詩翰》手卷以800萬日元(約40萬元人民幣)的相對低價起拍。競價伊始便進入白熱化階段,開拍不久后便有現(xiàn)場買家直接報出2億日元,瞬間將價格推升了數(shù)十倍。隨后,電話委托買家毫不示弱,加價至3億日元,現(xiàn)場買家緊隨其后報出4億日元。在隨后的多輪競價中,加價階梯常以1億日元為單位跳躍式攀升,高密度的競價方式在近年來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堪稱罕見。最后,以起拍價的272倍價格成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于1529年1月9日病逝,終年57歲,臨終留下八字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因長期肺癆惡化導致全身潰爛,在歸鄉(xiāng)途中病逝于江西青龍港舟中。去世前因健康不佳,多次上奏請求歸鄉(xiāng)未獲皇帝批準。 在終未能等到皇帝獲批的情況下,王陽明即動身踏上歸家之旅,但天不假人,終是未能如愿歸家而逝于途中。</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17歲結婚,與發(fā)妻諸氏感情甚篤,諸氏陪伴他37年未得一子,諸氏因在娘家意外落水身亡。為延續(xù)香火,54歲的王陽明再續(xù)娶張氏喜得貴子,正是享受天倫之樂時,不料3年后的他卻猝然離世,留下2歲稚兒,妻兒不得面別,令人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 隆慶二年(1586年),即王陽明去世五十七年后,明穆宗給王陽明的蓋棺論定是“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兩百年后,清朝大學士張廷玉等人在編纂《明史》時評價王陽明:“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蓖蹶柮魃砗螅湫膶W由其門人王艮、王畿、錢德洪等人發(fā)揚光大,遂成一代顯學,深刻影響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國思想史。從明到清,及至民國,無數(shù)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并從中汲取了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比如徐階、胡宗憲、黃宗羲、曾國藩、左宗棠、嚴復、孫中山、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都是陽明先生的忠實粉絲;尤其是蔣介石,更是舉世公認的“明礬”,終其一生都把一部《陽明全集》擺在案頭,并一再對人說:“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lt;/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的墓志銘由湛甘泉撰寫,內容高度凝練了他的一生。?墓志銘的開頭寫道:“公卒之日,兩廣、江西之民相與吊于途曰:‘哲人其痿矣!’士夫之知者,相與語于朝曰:‘忠良其逝矣!’四方同志者且與吊于家曰:‘斯文其喪矣!’”這段文字描述了王陽明去世時,各地民眾和士大夫對他的哀悼和評價,強調了他的哲人、忠良和斯文形象??。</p><p class="ql-block"> 墓志銘詳細記錄了王陽明的一生,從他的出生、成長、仕途、哲學成就到去世,內容豐富且具有歷史價值。例如,墓志銘提到王陽明在年輕時曾沉迷于任俠、騎射、詞章、神仙和佛學,但最終在丙寅年(1506年)頓悟圣學,開始了他的哲學探索和實踐??。</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的墓位于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zhèn)花街洪溪鮮蝦山南麓,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墓地四周古松挺立,群山連綿,風水特佳。墓地由墓道、平臺、墓穴、墓碑、祭桌等組成,規(guī)模宏大,碑文“明王陽明先生之墓”由著名書法家沈定庵題寫。墓地不遠處是王陽明紀念館,墓地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這位明代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是一位被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嚴重低估的一代偉人。正如古人所言:“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痹跉v史的長河中,無數(shù)生靈被湮滅,寂寂無名,即使是如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不過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而有史以來,卻有那么屈指可數(shù)的智者,如浩瀚的宇宙星空般閃耀,將他們的思想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為無數(shù)后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精神上的啟迪。恰如:天不生仲靈,萬古如長夜。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梁啟超贊嘆道:“陽明先生,百世之師?!鼻』实塾n“明代真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shù)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毛澤東、蔣介石等都從中受益。他以其卓絕的人生軌跡譜寫了他少兒時就立下的宏愿—做圣人。</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余姚,后歸葬于紹興。浙江,是陽明文化的發(fā)端地、成熟地和傳播中心地。他創(chuàng)立了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yǎng)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手段的陽明心學。600多年來,陽明學猶如一盞不曾熄滅的“心燈”,啟悟了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紹興訪陽明故里:一池碧水映心光</p><p class="ql-block"> 踏入紹興王陽明故里,白墻黛瓦的江南院落靜靜佇立,碧霞池水倒映著天光云影。站在這方孕育心學的庭院里,仿佛看見五百年前那個在此沉思踱步的身影。他少年時在院中格竹七日、身心俱疲的困惑;中年被貶龍場,于絕境中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覺醒——這些思想碎片如池水微瀾,在寂靜院落中隱約浮動。</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思想的精粹,在于將高遠“天理”拉回人心深處?!靶募蠢怼钡男?,如驚雷撕裂了程朱理學的外在束縛。他并非否定萬物的客觀存在,而是揭示人心天然具備體認天理的能力。由此生發(fā)的“知行合一”,更不是簡單的言行一致——他痛切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的“知”必指向實踐的行動。碧霞池水清淺澄澈,恰如陽明先生澄明的思想境界:知行本是一體兩面,如光與熱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最觸動人心的是“事上磨練”的實踐精神。王陽明一生平叛治亂、教化百姓,其心學從非書齋里的玄想。面對南贛匪患,他一面剿撫并用,一面推行《南贛鄉(xiāng)約》以正人心;在廣西平定思田之亂時,更以“致良知”教化首領使其歸順。他真正做到了化哲學為行動,在紛繁世事中錘煉心性。這啟示我們:真正的智慧必在生活激流中淬煉而出,而非躲進象牙塔里空談玄理。</p><p class="ql-block"> 流連在碧霞池畔,凝視著水面倒影,古今在此刻奇妙交匯。當代人常陷于“知道太多卻行動太少”的困境,或因選擇過多而陷入精神內耗。陽明的“知行合一”恰是一劑良方:當抉擇彷徨時,不如回歸本心良知;當困于空想時,不如即刻躬身實踐。心學如這池水,看似平靜卻蘊含流動的力量,指引我們在復雜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澄明與篤定。</p><p class="ql-block"> 臨別回望,院落依舊素樸沉靜。王陽明臨終那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恰如碧霞池水穿越時空的映照——心若光明澄澈,便自有力量在紛擾人世中行穩(wěn)致遠。這池映照過哲人思想的碧水,也將繼續(xù)映照每一個尋求生命真諦的后來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