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到蘇馬蕩時,正值暮春,小區(qū)食堂尚未開張,我只能每天在博云廣場的趙妹面館解決早餐,一碗牛肉面下肚,算是開啟了簡單的一天。午餐和晚餐則依賴萬州的紅豆角燒肉,佐以謀道特色的紅油辣蘿卜,這樣的“老三樣”持續(xù)了半月有余。然而,生活從不缺少驚喜,來得早的鄰居們開始交流起各自的拿手好菜,一場關(guān)于美食的盛宴悄然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蘇馬蕩的清晨,總是伴隨著山間清新的空氣和鳥鳴聲開始。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老袁送來了他的粉蒸肉,那肥瘦相間的肉塊,經(jīng)過武漢帶來的“東坡肉”專用調(diào)料腌制后,再上籠屜蒸熟,香氣撲鼻,每次只需一小盤,便能為平淡的飯菜增添幾分滋味。而蘆花夫婦的“重油燒麥”,皮薄餡大,還融入了土家辣味臘肉,別具風(fēng)味,讓人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國國的粽子更是別具一格,直接用粽葉包裹成形,無需繩系,這種獨特的包法讓我大開眼界,仿佛看到了一種“非遺傳承”的可能。還有來自荊州的老張家的“北方水餃”,南方人包出的北方水餃,用“茴香”菜調(diào)制的餡料,南北混搭的風(fēng)味令人難以忘懷。唐老師家的“鮮肉大包”,以黃豆醬和肉丁為餡,褶皺如盛開的月季花般精致,每一口都是滿足。</p> <p class="ql-block">鄭老師家的“百斬雞”更是值得夸贊,雞肉鮮嫩,調(diào)味恰到好處,成為了鄰里間的熱門話題。張阿姨家的“汽水肉”,黃叔樓頂平臺上的“虎皮青椒”,楊阿姨家的“糖醋薰魚”,每一道菜都承載著主人的心意和對生活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隨著夏季的到來,蘇馬蕩也變得熱鬧非凡。小區(qū)的業(yè)主食堂終于開業(yè),從重慶萬州聘請的專業(yè)廚師為業(yè)主們帶來了豐富的美食選擇。無論是大餐還是小吃,都能在這里找到,滿足了大家挑剔的味蕾。鎮(zhèn)上的“清湯牛肉”、“土灶王”以及店子坪的“紅椿”土菜依舊人氣爆棚,需要排隊等候。而逸清廣場上的“啤酒節(jié)”、“霸王餐”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為蘇馬蕩的餐飲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不再是孤身一人,舉家同居蘇馬蕩,享受著清涼一夏的同時,也參與到了這“百家宴”之中。鄰里之間相互饋贈美食,品頭論足,不僅交流了烹飪技藝,更促進(jìn)了文化的融合。在這個夏天,我們不僅品嘗到了各地的美味佳肴,更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友善,讓這個夏天變得格外有意義。</p> <p class="ql-block">蘇馬蕩,這座位于謀道的避暑勝地,正用美食帶動著“康養(yǎng)業(y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全域性的打造四星級旅游勝地工作正全面鋪開。在這里,我們不僅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更體驗到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融入自然、回歸本真的生活態(tài)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