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參觀凈覺寺——明太祖敕建鄭和奏請重修為南京最早一座清真寺,順訪史跡升州路、大板巷、古習藝街、走馬巷、白衣庵、泥馬巷、鴿子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凈覺寺,位于三山街以西,升州路28號,是我國東南八大清真寺之一,系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明代以前即有。朱元璋立國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敕建并更名凈覺寺(《南京通史》說1388年敕建)。宣德五年(1430)凈覺寺遭火災焚毀,此時恰逢鄭和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準鄭和奏請重建。由建寺碑文可知,建寺所需費用朝廷允準從內官監(jiān)或工部支取。重建后的凈覺寺較前擴大了規(guī)模,北至砂珠巷,東臨中華路,南至今升州路,西達馬巷(今中山南路)。嘉靖年間重修時還敕建磚雕牌坊一座。凈覺寺現(xiàn)存建筑有院落四進,置望月樓、正殿、后殿、阿訇齋及南北講堂等。禮拜堂后有高墻一座,相傳為明代所建,為南京寺廟中最高的墻壁。至今凈覺寺仍是南京的穆斯林進行伊斯蘭教活動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凈覺寺位于南京老城南升州路28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凈覺寺內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凈覺寺古井說明:這是明代時期清真寺古井,當時主要供穆斯林來寺上殿禮拜前大、小凈之用水。井欄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敕建南京凈覺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太祖救建凈覺寺。明宣德五年:凈覺寺燹毀。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奏請明宣宗重修,規(guī)模隨之擴大,占地 40 畝,僅大殿有 81 間。太平天國期間,凈覺寺的磚瓦木料大部被拆“移建藩邸”(太平軍王府),再次遭毀?,F(xiàn)凈覺寺的建筑物大部分為清末民初重建,圍墻和石礎仍為明代遺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凈覺寺曾對包括磚石牌坊、大殿等在內的古建筑群進行了兩次恢復與修葺,始成現(xiàn)狀。</p> <p class="ql-block">昨天(2025.6.6.)對應的是伊斯蘭歷1446年12月10日,是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jié)。</p><p class="ql-block">古爾邦節(jié)的起源:“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有“犧牲、獻身”之意,因而又稱“宰牲節(jié)”。</p><p class="ql-block">據古蘭經記載,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沒有兒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賜給他一個兒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兒子,他衷心感謝真主的恩賜,精心撫養(yǎng)幼子。?十幾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宰掉獻祭以考驗他的誠心。?伊卜拉欣惟命是從毫無遲疑,他懂事的兒子也毫無懼色并鼓勵父親宰己獻祭。于是,伊卜拉欣作著宰子的準備。?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真主讓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真主默示:“易卜拉欣??!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這確是明顯的考驗?!?。</p><p class="ql-block">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教法規(guī)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時,真主降示:“我確已賜你多福,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并宰犧牲”。?穆罕默德順主命,效法易卜拉欣宰牲獻祭,于伊斯蘭教歷二年十二月十日定制會禮,即今天宰牲節(jié)。(網上資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圖右邊的這塊碑(碑記說明),是清乾隆四十七年(公歷1782年)石碑,是現(xiàn)時寺內存在最早年代的石碑。至今(2002年)已有22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碑上記載寺的四邊界址:“東面是府東街(現(xiàn)中華路),西邊是馬巷(現(xiàn)中山南路),南沿黑廊巷銅作坊口(現(xiàn)升州路),北抵府西街(即砂珠巷)。東面(中華路)有市房一處出租,其收入供寺的維修保養(yǎng)之用;西邊馬巷有一處市房出租給開設花店,其房租收入供寺的水房開支”碑的下部分記載著眾多鄉(xiāng)老捐助花名,其中有捐白銀幾兩、十兩、百兩的,也有捐銅錢多少串的記載,其中族氏居多的有陳,馬、伍,金,鄭,沙等。這塊碑文,說明了當時寺的規(guī)模與范圍,表明了清真寺自辦自養(yǎng)的好傳統(tǒng),得到了廣大鄉(xiāng)老的支持與襄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碑年代已久,經風雨剝蝕,字跡已模糊了。所幸在八十年代初,經南京博物院把原文拓下,當時字跡還是清晰可辨,現(xiàn)作為寺內文物加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凈覺寺的高高的圍墻,有回音壁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升州路:東起中華路,西至莫愁路。明代為大中橋至三山門(今水西門)官街西段。1930年11月,將當時的油市大街(莫愁路至陡門橋)、講堂街(陡門橋至評事街)、行口大街(評事街至大板巷)、坊口街(大板巷至馬巷)等路段,規(guī)劃為城市主干道。以唐代南京曾稱昇州得名。1936年建成。1982 年2月,將建康路三山街口向西至馬巷一劃入。1987 年,因國家規(guī)定"昇"為異體字,故"異"改為"升"稱今名。(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大板巷:南起升州路,北至絨莊街。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載,"古習藝街也",并引明《南畿志》稱,習藝東街與習藝西街并列,俗呼大板巷。傳明代因有商人在此經營大塊木板,后巷以"大板"二字更今名。(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習藝街</p> <p class="ql-block">走馬巷:東起絨莊街,西至評事街。明代沿用此名。清《同治上江兩縣志》城圖即載有走馬巷名。傳巷西口舊有明代"走馬巷"石碑,且連接泥馬巷,故其名與南宋"泥馬渡康王"傳說的"泥馬巷"相關。(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白衣庵:東起中山南路(原天青街段),西至絨莊街。傳明洪武間馬皇后賜白衣觀音神像一座,立庵供奉,故名。后庵邊成巷,巷以庵名。"文革"間曾改名白衣巷。(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泥馬巷:位于中山南路橋西南,東起絨莊街,西至評事街。清道光《金陵覽勝詩考》稱:"泥馬巷,宋高宗南渡避難,騎馬渡江,至此始知為泥馬。"并有詩曰:"康王渡江乃神助,馬涉江流如涉陸;到此鞭馬馬不行,知為泥馬奇千古。"(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 <p class="ql-block">鴿子橋:在笪橋與內橋之間,以北臨鴿子市而得名。古稱甓(pì)子橋、孝義橋,南宋早期叫閃架橋,景定間制使馬光祖重修,故改名為“景定橋”。明代,此橋因位于清化坊,又改稱"清化橋"。(文字由云中漫步老師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