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河北行。上一篇游記提到,因受極端大風(fēng)天氣的影響,4月12日至13日在邯鄲市東太行景區(qū)的游玩,一波三折,好事多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在保定市易縣的游覽,風(fēng)災(zāi)的影響仍然不小。上午八點到達清西陵,景區(qū)停電斷網(wǎng),暫時關(guān)閉,轉(zhuǎn)而先去游覽狼牙山風(fēng)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國家級森林公園、4A級景區(qū)、小學(xué)課本里的【狼牙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保定市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p> <p class="ql-block"> 這里山峰險峻陡峭,因為形狀似尖利的狼牙而得名。在狼牙山上曾發(fā)生過八路軍五位戰(zhàn)士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然后舍身跳崖犧牲的悲壯故事,狼牙山也是因此為人們熟知。</p> <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介紹了1941年9月25日五勇士為了掩護部隊撤離他們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shù)十丈深的懸崖的感人壯舉。</p> <p class="ql-block"> 從攝影作品上看,狼牙山不但是一座英雄的山,還是一座壯美的山。</p> <p class="ql-block"> 原計劃乘坐纜車上到最高峰的五勇士紀(jì)念塔,但 受風(fēng)災(zāi)影響索道暫停開放,我們就沿著迷霧峽谷的抗戰(zhàn)步道徒步上山。</p> <p class="ql-block"> 陽光明媚,天空湛藍,天氣格外晴朗。迷霧散盡,迷仙谷揭開神秘的面紗。</p> 猜猜這四個字是什么 <p class="ql-block">“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lt;/p> 紅瑪瑙溶洞祈福 <p class="ql-block">石門阻擊戰(zhàn):</p><p class="ql-block"> "石門"高有數(shù)丈,寬十來米,長約五十米,地勢險要,是進入狼牙山的第一道關(guān)門。為掩護主力部隊、黨政機關(guān)和群眾撤退,狼牙山下各村的游擊隊員、民兵連及七連戰(zhàn)士,在石門兩側(cè)利用有利地形,挖戰(zhàn)壕、埋地雷、扔石頭與敵人頑強戰(zhàn)斗,擊退敵人多次進攻。</p> <p class="ql-block"> 友友淡然在紀(jì)念碑前導(dǎo)演短?。骸袄习傩罩г寺奋姟?。</p> <p class="ql-block"> 從石門仰望群峰,神似“五勇士鎮(zhèn)守郎山〞。</p> <p class="ql-block">楊成武題字:</p><p class="ql-block"> "狼牙山"這三個字是楊成武將軍題寫的,楊成武將軍福建長汀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晉察冀軍區(qū)一分區(qū)司令員兼政委。1938年2月,率領(lǐng)主力部隊進入易縣,并將司令部設(shè)在了狼牙山地區(qū)。他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大龍華戰(zhàn)斗、黃土嶺戰(zhàn)斗和狼牙山戰(zhàn)斗等,其中在黃土嶺戰(zhàn)斗中擊斃日軍中將被譽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guī)秀。</p> <p class="ql-block">鬼斧神工將軍巖,峰巒疊嶂美畫卷。</p> <p class="ql-block"> 蛇谷:狼牙山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fēng)氣候,這種氣候條件適宜蛇類的生存和繁衍。</p> <p class="ql-block"> 約定的游覽時間過半,從蛇谷經(jīng)將軍巖,過石門沿原路返回景區(qū)門口。</p> <p class="ql-block">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p> <p class="ql-block">《七絕.狼牙山吊五勇士》</p><p class="ql-block">千仞孤峰刺碧穹,彈痕猶在訴英雄。</p><p class="ql-block">縱身一躍驚天地,血染狼牙萬代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午傳來消息,清西陵重新開放。于是前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5A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西陵】,是中國最后一處封建帝王陵墓群,總面積800平方公里,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帝王陵墓!</p> <p class="ql-block"> 從電影《東陵大盜》中已知,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有一座清東陵,對清西陵了解不多。景區(qū)講解員為我們講述了兩座清朝皇家陵寢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清東陵原本是順治帝選定(遵化昌瑞 山),康熙帝延續(xù)傳統(tǒng)葬于東陵。雍正帝以"九鳳朝陽山陵址地質(zhì)含砂、易積 水"的風(fēng)水問題為由,拒絕東陵選址,轉(zhuǎn)而選 擇易縣永寧山建立清西陵。</p><p class="ql-block"> 歷史猜測認為,雍正帝此舉可能隱含與康熙帝的情感疏離,但官方記載僅強調(diào)風(fēng)水因 素。</p><p class="ql-block"> 乾隆為平衡兩陵區(qū),制定"昭穆制度",規(guī)定父子隔代分葬東西陵(即祖父與孫子同陵 區(qū))。該制度本意避免兩陵區(qū)冷落,但后續(xù)皇帝 并未嚴(yán)格執(zhí)行(如道光帝因陵寢滲水改葬西 陵)。</p><p class="ql-block"> 清西陵和清東陵不僅是皇家陵寢,更是研究清代歷史、文化、禮儀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城西永寧山下,是清朝皇室陵墓群之一。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0年被評為國家獎級旅游景區(qū)。清西陵建于1730年至1915年,總面積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建有14座陵寢,葬有雍 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 2位公主,6位阿哥,共80人。此外還有行宮、永福寺以及護陵營房衙署等陵寢附屬建筑保存至今,是 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先游覽清西陵的首陵∽泰陵</p> <p class="ql-block"> 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于清雍正八年至清乾隆元年(1730—1736年),占地面積8.47公頃,是清西陵中的第一陵,內(nèi)葬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p><p class="ql-block"> 清泰陵在清西陵中的建筑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風(fēng)水格局較為完整。清泰陵建筑以一條2500米長的神道為中軸,由南向北錯落有序排列著單體建筑74座。清泰陵無論是選址,還是規(guī)劃布局,都是雍正年間國家繁榮與穩(wěn)定的寫照,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個輝煌時代的產(chǎn)物。</p> 三路三孔橋 <p class="ql-block"> 泰陵 的 神道碑亭 ?是泰陵建筑群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 大紅門 和 隆恩門 之間,緊鄰三孔石橋。</p> <p class="ql-block"> 亭內(nèi)正中豎立著巨大的神道碑,碑身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皇帝的廟號和謚號?</p> 神廚庫 西朝房 隆恩殿 <p class="ql-block"> 進隆恩門,門內(nèi)左右各有焚帛爐一座,爐高4m,長3m,寬2.13m。正殿為隆恩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單翹。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上裝飾金線大點金,枋心彩畫是“江山一統(tǒng)”和“普照乾坤”。左右為東西配殿。隆恩殿后是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方城、明樓。</p> <p class="ql-block"> 方城呈正方形,長、寬各20.55m,高15.4m。明樓位于方城臺面正中,重檐歇山頂。從明樓有馬道通往寶城,寶城上部為寶頂,下部為地宮。</p> 石祭臺 <p class="ql-block"> 登上明樓觀景,只見清西陵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中國最大的人工古松林遍布景區(qū),"云蒙疊翠、華蓋煙嵐"等西陵八景散布其間,是著名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p> <p class="ql-block"> 離開泰陵后,乘旅游大巴前往崇陵游覽。</p> <p class="ql-block"> 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建于1909年至1915年,是中國最后一座封建帝王陵墓,埋葬著光緒皇帝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光緒皇帝,名載湉,在位34年(1875年一1908年)。在位期間,曾實行"戊戌變 法",僅103天即被慈禧太后廢止,此后被軟禁于瀛臺。1908年11月,38歲的光緒先于慈禧 太后一天駕崩,由于二人生前矛盾激烈,使光緒死因變得撲朔迷離。2003年開始,相關(guān)專 業(yè)機構(gòu)對光緒的頭發(fā)和衣物等進行檢驗研究,2008年公布光緒死因為砒霜中毒。</p> 牌樓門 <p class="ql-block"> 光緒生前沒有建陵,宣統(tǒng)皇帝登基后才在西陵為其建造崇陵。1912年,宣統(tǒng)皇帝退 位,由民國政府出資繼續(xù)趕修崇陵工程,崇陵是一項跨朝代的陵寢工程,是時代更迭的產(chǎn) 物。崇陵在建筑規(guī)模上不如泰陵,但它吸納了現(xiàn)代建筑技術(shù)的精華,特色鮮明:主體工程 木料采用名貴的棪楠木,質(zhì)地堅硬如銅似鐵,有"銅梁鐵柱"之稱;排水和通風(fēng)設(shè)施極其 完善;栽植有珍貴的銀松和羅漢松。</p>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橋 隆恩門 隆恩殿 石五供及明樓 <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崇陵地宮被不明身份的軍隊盜掘。</p> <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將崇陵地宮清理整修,向國內(nèi)外游客開放,它是迄今為止清西陵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地下宮殿。</p> <p class="ql-block"> 參觀過崇陵地宮,最后游覽慕陵。</p> <p class="ql-block">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建于1831年﹣1835年,內(nèi)葬道光皇帝和他的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道光皇帝,名旻寧,在位30年(1821年一1850年)。道光在位期間,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鴉片戰(zhàn)爭,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清王朝也無可奈何的走向衰落。道光朝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是近代史的開端。</p> <p class="ql-block"> 道光繼位后,按照乾隆皇帝規(guī)定的父子分葬制度,先于東陵寶華峪營建陵墓,后因地宮浸水全部拆除,又在西陵境內(nèi)營建慕陵。慕陵規(guī)模較小,裁撤了許多大型建筑:石像生、圣德神功碑樓、方城明樓等,但卻以建筑材料的珍稀和建筑工藝的精美而聞名,在明清皇陵中獨樹一幟。</p> 五孔石拱橋 <p class="ql-block"> 龍鳳門是慕陵神道上的第一座門戶。磚石結(jié)構(gòu),為三門六柱四壁三樓形式。周身用黃綠琉璃構(gòu)件嵌面,正面各嵌琉璃盤龍一條,背面各嵌鴛鴦荷花圖案,華美大方,有帝后共穴,永遠合好之意。</p> <p class="ql-block"> 道光皇帝生前的最大特點是節(jié)儉!節(jié)儉到連龍袍上都打補丁。大清國的皇帝穿著帶補丁的龍袍上朝,文武百官一看也是紛紛效仿,看誰的衣服破。一時之間上朝的百官都是衣衫襤褸,穿破衣服成了時尚,象開丐幫大會。</p><p class="ql-block"> 主張節(jié)儉的道光帝,興建慕陵卻耗資巨大,尤其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均采用珍貴的金絲楠木承做,楠木表面不施彩繪,而是用數(shù)以千計的楠木雕龍進行裝飾,工藝卓絕,嘆為觀止。</p> 金絲楠木東西配殿 金絲楠木隆恩殿 <p class="ql-block"> 一座清西陵,半部清王史。 泰陵的三架石牌坊、慕陵 的金絲楠木殿、崇陵的地下宮殿等……都是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清西陵古代建筑與自然風(fēng)景的完美融合,被聯(lián)合國譽為 "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p> <p class="ql-block">《七絕.清西陵感懷》</p><p class="ql-block">泰陵松柏接蒼穹,慕殿雕龍隱碧叢。 </p><p class="ql-block">地宮深鎖前朝事,唯有山風(fēng)說舊蹤。</p> <p class="ql-block"> 連夜趕到保定市容城縣住宿,為接下來的游玩擠出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