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在京西南房山一帶有一座因自然地貌和人文歷史而聞名的高山,名曰云峰山。云峰,顧名思義,峰聳入云,云上見峰。云峰山因有九條山脊又名九龍山。九條山脊呈扇形由上而下展開,在山下形成一片開闊的緩坡臺地,著名的金陵遺址就坐落在這片臺地上。</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陵遺址是金祖山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者還包括西側(cè)的十字寺遺址,以及攀登云峰山的環(huán)山步道。近日山友一行冒雨攀登云峰山,完整走了一個大環(huán)線</b><b>,即訪謁了歷史遺存——金陵遺址和十字寺遺址,也飽覽了云峰山秀麗風光,更見識了云峰山洪水的力量,踏過了景區(qū)被洪水沖毀后形成的巨石堆切的陡峭溝谷。本次徒步因山陡峭,路濕滑,爬升高,用時長,較為艱難。幸有隨行圖攝,遂編文記事,與眾共享。所奉圖片,華為手機拍攝!?</b></p> <p class="ql-block"><b>金祖山景區(qū)主要依托金陵遺址、十字寺遺址和云峰山興建。景區(qū)東西兩側(cè)通往云峰山頂?shù)牡巧讲降溃緱5?古道+驢友踩踏出的小路)是景區(qū)除兩處遺址以外最重要的設(shè)施。這也是景區(qū)將歷史與人文,運動與休閑相結(jié)合打造的特色項目。目前景區(qū)因云峰山洪水毀壞嚴重,幾近廢棄,已不收門票,也未見到管理人員,游人更是寥寥無幾</b></p> <p class="ql-block"><b>進入金祖山景區(qū)正門(龍門)后,開始沿右側(cè)小路攀登云峰山</b></p> <p class="ql-block"><b>上行約一公里,路右側(cè)不遠處就是金陵遺址</b></p> <p class="ql-block"><b>金陵遺址是金代(公元十二世紀)皇家陵寢之地,始建于金貞元三年(1155年),歷經(jīng)海陵王、世宗、章宗、衛(wèi)紹王、宣宗五世共60年營建,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皇家陵寢</b></p> <p class="ql-block"><b>玻璃屋罩住的部分陵寢遺跡</b></p> <p class="ql-block"><b>玻璃屋內(nèi)部</b></p> <p class="ql-block"><b>金陵遺址背倚云峰山,坐北朝南,九龍蟠臥,氣勢恢宏。從圖片上可以清晰看到遺址上巨長的神道。金大定29年(1189年),為奉禮山陵,設(shè)萬寧縣,后改奉先縣。這就是今日房山縣(區(qū))的由來(本圖取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金陵遺址是北京地區(qū)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遺址。遺憾的是,遺址毀壞嚴重,地面可見遺存甚少。據(jù)記載,本世紀初,經(jīng)考古發(fā)掘,出土了不少金代珍貴文物,推動了遺址的保護?,F(xiàn)金陵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景區(qū)內(nèi)的五門六柱石牌坊,門楣尚無題刻</b></p> <p class="ql-block"><b>景區(qū)東側(cè)通往云峰山頂?shù)穆肪€被命名為九龍山步道,西側(cè)通往云峰山頂?shù)穆肪€被命名為三盆水步道。如此,</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們的基本路線就是景區(qū)正門~金陵遺址~九龍山步道~云峰山頂~三盆水步道~十字寺遺址~景區(qū)正門</b><b>。圖為過大牌坊后上行路段中的一個左切路口,從這里可以就近插到三盆水步道,這是不登山頂?shù)男…h(huán)線。我們繼續(xù)上行</b></p> <p class="ql-block"><b>山上霧氣蒙蒙,濕度大,植被像被雨水淋過,地面濕滑</b></p> <p class="ql-block"><b>已過中午12點,崖邊小憩,充饑</b></p> <p class="ql-block"><b>下起了蒙蒙細雨,一次性雨衣作用不大,幾乎所有人都被雨水浸透</b></p> <p class="ql-block"><b>云峰山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云霧籠罩中更顯大氣磅礴</b></p> <p class="ql-block"><b>俯瞰云霧中的大青山,難得的機會</b></p> <p class="ql-block"><b>坐看云起時,好一番享受</b></p> <p class="ql-block"><b>云峰山(九龍山)是京西南大房山山麓的主峰,最高海拔約1200米。登臨主峰,“咕咚運動”計步顯示我們所站立的位置累積爬升逾1100米。此時已攀登近4個小時</b></p> <p class="ql-block"><b>云峰山頂幾無平緩路段,因此下山路程和上山路程大體相當。但由于路面被雨水淋過,下山反而更加艱難</b></p> <p class="ql-block"><b>此登山指路牌顯示,從景區(qū)西側(cè)的三盆水步道上山,到此有3公里。也就是說我們下山到三盆水步道起點還有3公里,那么距離景區(qū)正門停車場應該還有5公里以上路程</b></p> <p class="ql-block"><b>云峰山上植被茂密,有些路段藤蘿密布,凸顯原生態(tài)面貌,一人行走其間,有種莫名的壓迫感和恐怖感</b></p> <p class="ql-block"><b>正值暴馬丁香盛開,給高山雨后寒冷中的行人帶來一絲溫暖</b></p> <p class="ql-block"><b>眼前出現(xiàn)一片大水沖刷形成的碎石路面。此時已徒步近6個小時。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此后的下山步道——無論是古道還是木棧道——基本被洪水沖毀,道路十分艱險</b></p> <p class="ql-block"><b>溝谷里巨石堆切,難以想象洪水傾山而下的巨大力量</b></p> <p class="ql-block"><b>被沖毀的路段中最好的就是崖邊天然石塊路</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和2023年夏季兩場大雨在京郊山區(qū)形成巨大洪水,不少鄉(xiāng)村道路和景區(qū)設(shè)施遭到嚴重損毀。金祖山景區(qū)原在建設(shè)中,洪水的破壞使其經(jīng)營難以為繼</b></p> <p class="ql-block"><b>巨石溝自上而下,綿延逾一公里,原有步道設(shè)施基本毀無蹤跡。大自然的破壞力真不容小覷</b></p> <p class="ql-block"><b>水泥鋪設(shè)的河床和路基全部沖毀</b></p> <p class="ql-block"><b>抵達十字寺遺址。十字寺是目前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景教寺院遺址?,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遺址內(nèi)有兩通石碑和兩棵銀杏樹,兩通石碑碑文分別為遼代的《三盆山崇圣院碑記》和元代的《大元敕賜十字寺碑記》,皆為明嘉靖年間重刻。古銀杏樹樹齡600年,明代</b></p> <p class="ql-block"><b>十字寺歷史悠久。最早由東晉慧凈法師創(chuàng)建,初為佛教寺廟,名崇圣院;唐代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寺廟開始作為景教寺院使用;遼代重修,復為佛教寺院;元代重建,再改奉景教,并因景教寺院以十字圖案為標志,改名十字寺;明清時期復為佛教寺院。此后十字寺逐漸荒廢,只剩遺址。民國時期在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兩塊景教"十字蓮花"刻石,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十字寺遺址內(nèi)關(guān)于寺廟名稱及信奉演變的圖示牌</b></p> <p class="ql-block"><b>云峰山橫屏圖片</b></p> <p class="ql-block"><b>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金世宗完顏雍的第二十四世孫完顏麟慶奉旨帶二子謁房山金陵。完顏麟慶在《鴻雪因緣圖記》中記載了此事。圖為《鴻雪因緣圖記》中的“房山拜陵”畫卷。圖中金陵背倚的高山就是巍峨聳立的九龍山(</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圖和文字系參考2025年6月11日北京晚報補記</b><b>)</b></p> <p class="ql-block"><b>本次徒步咕咚運動路線圖。</b></p> <p class="ql-block"><b>本次徒步咕咚運動累積爬升圖</b></p> <p class="ql-block"><b>??本次徒步全程約13公里,累積爬升逾1100米,用時約七個半小時。云峰山(九龍山)大環(huán)線適合于有一定爬山基礎(chǔ),體力腳力較好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在被洪水沖毀的下山步道修好之前,不建議現(xiàn)在去徒步云峰山大環(huán)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