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些地方,一旦你聽說它的存在,就再也無法假裝不知道” 秘魯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從印加帝國的遺跡到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筑,從神秘的納斯卡地畫到生物多樣性爆表的亞馬遜雨林,秘魯不大的領(lǐng)土面積上擁有12處世界遺產(chǎn),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留給世人能夠觸碰的時空之門。</p> <p class="ql-block">首都利馬于1535年開始建立,1821年秘魯獨立后成為秘魯共和國首都。城市坐落在海岸線伸展的峭壁之上,是世界第二大干燥之都,僅次于開羅。全年降雨量為15毫米??,被稱為“無雨城”?。</p> <p class="ql-block">利馬的武器廣場是該市的一個標志性地點,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武器廣場不是堆放武器的地方,而是一個城市的防御核心,用于集結(jié)和檢閱軍隊”。圣保羅的導(dǎo)游曾經(jīng)這樣告訴我們。</p> <p class="ql-block">作為城市的核心,利馬大教堂位于武器廣場的東側(cè)。外觀白色的利馬大教堂于1535年開建,直到1622年才基本完工。教堂融合了多種建筑風(fēng)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首都的地標建筑。</span>這里埋葬著西班牙殖民軍的首領(lǐng)、印加帝國的征服者,利馬城的建造者皮薩羅。</p> <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府位于廣場北側(cè),也是由皮薩羅在印加領(lǐng)主宅邸舊址上建立起來的,象征西班牙對安第斯地區(qū)的征服和統(tǒng)治??偨y(tǒng)府門前有高大的鐵柵欄,人們隔著柵欄向里張望。每天中午有衛(wèi)兵換崗儀式,最受游客喜歡。</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視野開闊,高大的棕櫚樹搖曳出一派熱帶風(fēng)情。廣場中央位置是一座建于1651年的歐式風(fēng)格青銅噴水池。</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c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亮的黃色建筑,帶有深色的木質(zhì)陽臺,那是</span>利馬市政廳。稱為新古典主義建筑,華麗獨特,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利馬火車站在總統(tǒng)府的背面,漂亮的建筑,游客卻極少。原來這個火車站每天早上只有一列火車從利馬出發(fā),火車開走后,火車站就會關(guān)閉。</p> <p class="ql-block">火車站漂亮的穹頂像博物館,欄桿下是一些圖片介紹,因為全是西語,猜想是關(guān)于鐵路的。</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是一個安靜的露天公園,利馬城的締造者皮薩羅的雕像孤零零地站在公園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一條長長的步行街把武器廣場和圣馬丁廣場連接起來,馬路兩邊處處可見西班牙殖民時期遺留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馬丁廣場以南美解放之父圣馬丁將軍命名,在慶祝秘魯獨立100周年的1921年建立。廣場中央矗立著圣馬丁將軍紀念碑,以及將軍騎在馬背上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雕像下白色大理石上是頭頂小羊駝的帕特里亞女神像?!芭撂乩飦啞蔽靼嘌勒Z含義是“祖國母親”。據(jù)說,女神頭上原來是要放火焰皇冠的,因為語言問題,負責(zé)實施的工匠理解成了美洲羊鴕。我們到達南美第一次看到的羊駝就是在這位女神頭上。</p> <p class="ql-block">廣場經(jīng)常舉辦各種官方慶典活動,屆時廣場會被封閉。今天又是一個紀念日,我把鏡頭伸出窗外捕捉到了這一刻。首都利馬老城區(qū)因其保存完好的殖民地建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秘魯南部的沙漠中藏有謎一樣的納斯卡地畫,沿海還有被稱為小加拉帕戈斯鳥島。午餐后我們沿著太平洋一路向南,在泛美沙漠高速公路上行駛近4個小時,傍晚到達鳥島附近的帕拉卡斯。</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充滿特色的海邊度假酒店,等不及進房就匆匆來到海邊拍照。</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整個天空都被染成了橘紅色,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p> <p class="ql-block">平靜的海面便成了海鳥的天堂。它們成群結(jié)隊,貼海飛翔,排成長長的一字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不亮就匆匆離開酒店,車子在黑暗中行駛了30分鐘后到達了機場。這個機場按國際標準建造,原本想分流利馬機場的國際游客,不知何故后來被舍棄,現(xiàn)在僅供觀看納斯卡地畫的小型飛機使用。</p> <p class="ql-block">機場大廳墻上掛著地畫的飛行線路,標有主要地畫的紀念卡也交到我們手上,可供我們飛行中參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團被分在兩架飛機上。除了過安檢每人還需要稱重量,以確定飛機的載重和平衡,每人必須嚴格對號入座。</span></p> <p class="ql-block">天氣條件十分完美,飛機翅膀一抖滑向天空,茫茫沙漠在晨曦中露出美麗的脊線。</p> <p class="ql-block">納斯卡地畫占地約500平方公里,共約300個圖形,包括幾何形狀、動植物等。為了使納斯卡地畫能一直被保存下去,秘魯禁止游客步行或乘車前往參觀,只能于高處鳥瞰。</p> <p class="ql-block">地畫至少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成因至今仍是一個謎。有人認為地畫是外星人入侵地球時使用的指示標記,因為納斯卡廣漠的高原正好可作為航天器降落的跑道。</p> <p class="ql-block">有人認為地畫是古代人建造的灌溉系統(tǒng),或者指示著水源方位。</p> <p class="ql-block">德國女科學(xué)家瑪麗亞·雷施是公認的納斯卡地畫研究者,她認為圖案的線條是天上星圖在地上的投射,通過這個星圖,巨畫的創(chuàng)作人可以用來觀察天文周期,以確定歷法;二來亦可通過星圖來向上天崇拜。</p> <p class="ql-block">無論哪種解釋聽起來都不盡完美,對于我們來說,一知半解帶著敬畏心,體驗其中的神奇和宏大就好。</p> <p class="ql-block">空中俯瞰沙漠中的景象美極了!大約20分鐘后飛機下降了高度,各種圖案在大地上逐漸顯現(xiàn)出來。</p> <p class="ql-block">納斯卡線條包括線型、幾何圖案,更有鯨魚、猴子、蜘蛛、蜂鳥、神鷹等獸形圖案。</p> <p class="ql-block">這個被認為是鹿的腦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著彎尾巴的猴子</span>,尾巴卷曲成螺旋,雙手的9個手指清晰可見,<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個最為精典的圖案。</span></p> <p class="ql-block">這個長得人獸都不像的圖案標上了外星人稱號。</p> <p class="ql-block">巨人又被稱為宇航員,所以有些人以此認為地畫是外星文明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飛行員在每一處圖案上方輪換左傾右傾,讓左右座位的乘客都能看清楚下方的玩意。</p> <p class="ql-block">一朵花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峰鳥雙翼長達66米,以至于很難拍出完整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比較夸張的狗!這些圖案都是全團努力的結(jié)果,靠一人的視力是很難捕捉到它們的。</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如果站在地面上看這些圖形,只會發(fā)現(xiàn)普通的坑紋,但當人們從天上俯瞰這些線條時,它們竟然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納斯卡地畫除圖案,還有800條巨線,有些直線穿越了高原、山丘和干枯的河床綿延數(shù)英里,卻仍然筆直地伸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地畫能保存這么久的年代,著實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納斯卡是個不怎么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非常干旱,好在雨季里不規(guī)則的河流會帶來灌溉用水,打造出一片綠洲。</p> <p class="ql-block">這一路并非一味的戈壁荒灘,不時有長段的綠洲地帶,形成人口密集的生活區(qū)。</p> <p class="ql-block">飛機平安降落了,我們帶著對納斯卡地畫的崇敬之情下了飛機,與機長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