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珠水三江匯聚白鵝潭,東延南流,繾綣著我們童年的西關。</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96年,南越王宮外,陸賈手植的荔枝樹紅了第一茬。兩千年的香甜,釀造了“荔灣”這個名字。</p> <p class="ql-block">一口通商的年代,十三行一帶帆檣如林,白銀如水。</p> <p class="ql-block">愚以為“十三行”是指十三種行業(yè),原來是個俗稱,官方名稱為“外洋行”,地點在現(xiàn)在的文化公園及“海皮”一帶。</p><p class="ql-block">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控制外貿的官方代理機構,外國商人在廣州的貿易活動必須通過十三行進行。</p> <p class="ql-block">舊時灣內西關一帶,池塘遍布,河涌如網,水上占地一半有多,因而地名叫半塘。</p> <p class="ql-block">船頭堆蠶沙(蠶糞),塘泥敷于桑樹根部,體現(xiàn)“桑茂-蠶肥-魚旺-泥豐”生態(tài)循環(huán),這里藏著珠三角古老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特產蓮藕、馬蹄、菱角、茨菇和茭筍,合稱“五瘦”,緣是它們均為“瘦物”。</p> <p class="ql-block">半塘五瘦,名字太俗了。舊時“半”“泮”相通,方言“瘦”“秀”互諧,后來半塘漸稱為“泮塘”,“五瘦”改謂“五秀”,文雅多了。</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泮塘一帶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五秀”種植再沒有立錐之地了。要目睹“五秀”芳容,只能到泮塘一帶的酒家食肆,嘗嘗“泮塘五秀”的特色萊。</p> <p class="ql-block">錦綸會館始建1805年,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發(fā)展史的重要實證。</p> <p class="ql-block">一梭一杼織就“軟黃金”,五絲八絲換得白銀船。</p> <p class="ql-block">會館先后 7 次重建、重修和一次整體移位。</p> <p class="ql-block">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十二縣陳姓族人捐建的“陳氏書院”落成。屋脊陶塑的書生們,至今保持著赴京趕考的姿勢。</p> <p class="ql-block">祠堂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展示了嶺南建筑的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西關大屋的三重門組合體現(xiàn)了廣府民居對氣候的適應性和防衛(wèi)要求。</p> <p class="ql-block">矮腳門隔塵世,趟櫳納清風,硬木大門守平安——三重門鎖住的,是嶺南的智慧,也是西關的煙火。</p> <p class="ql-block">瓦間藏風雨,天窗納星辰——“拉埋天窗”的婚俗,便始于這方寸間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花階磚,滿洲窗,嶺南富家之吉祥。</p> <p class="ql-block">從恩寧路十二甫西關大屋走出的“中國鐵路之父”,筆下有鐵軌通向遠方,他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首創(chuàng)“人字形”線路,打破了外國技術壟斷。</p> <p class="ql-block">西關除了出名人,也出美女?;浫私灾? 東山少爺,西關美女……</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二十年代,鐘聲里的西堤。</p><p class="ql-block">老荔灣南,這里有生活最低層的水邊疍家人,有舊中國最早和最高的“摩天大樓”,叫“大新”公司。同期建造的還有粵海關大樓(大鐘樓)、郵政大樓等一批西歐建筑,與西堤江面“火船”(機動船)、烏蓬小船成為繁華的“廣州外灘”。</p> <p class="ql-block">沙基慘案是1925年6月23日發(fā)生于中國廣州的帝國主義武裝鎮(zhèn)壓事件。為聲援上海五卅運動,廣州各界群眾十萬人集會游行。當隊伍行至沙基路時,英法軍警向游行群眾開槍掃射,造成52人死亡、170余人重傷的慘劇。</p> <p class="ql-block">立碑記血案,毋忘此日,沙基路改名為六二三路。</p> <p class="ql-block">1938年,日本仔用飛機投放燃燒彈,“大新”被火持續(xù)燃燒了四天三夜,只剩下一個焦黑的水泥殼。</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這座大廈再次加固裝修后,成為廣州地標,新的名字叫“南方大廈”。你去過未?那時,未去過南方大廈,都不算去過廣州。</p><p class="ql-block">我常在那排長長的無線電柜臺前流連。一周早餐沒吃,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個收音機零件: 一枚活動礦石。價線很貴,0.31元。</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南方大廈對面有個文化公園,游樂設備不少,有木馬轉盤和飛機轉盤,還有一個高高“摩天輪”,當時叫“風兜”。你坐過未?</p> <p class="ql-block">青麻石街,承載著歷史的厚重??v橫電線,續(xù)寫著西關變奏曲。</p> <p class="ql-block">驛巷高基洪壽直,如入迷宮路不直。</p> <p class="ql-block">落雨大,水浸街,沒人擔柴上街賣。</p> <p class="ql-block">那時上學可以光著腳Y子,但上珠算課不帶算盤一定會受老師批評。</p> <p class="ql-block">還記得那時民間野泳嗎?珠水清澈,每到夏天,我們由荔灣下水,近者游千米到對面“海角紅樓”,遠者6、7千米游到黃歧石門上水。那時不叫野泳,代號“練兵”。</p> <p class="ql-block">太平路、清平路、楊巷路的鎏金歲月——這里曾是中國南方的華爾街,一打紐扣也能換一船生絲。</p> <p class="ql-block">帶河路上有個玉器墟,日日都是墟日。價錢點樣?不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千金難買心中玉。</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北帝誕,仁威煙繞百姓間。</p> <p class="ql-block">想知道文化公園中心臺、恩寧路八和館和村口榕樹頭演出最流行什么劇種的樂曲?聽聽本篇的背景音樂,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四月八,龍船透底挖——沉睡百年的坤甸木在汗水中蘇醒,龍頭雉雞尾揚起西關人的倔強。"*</p> <p class="ql-block">那年“自摸”了一臺“14吋”,天臺每晚都成了“電影院”。架了一副“魚骨”天線,居然收到以前老街坊的武打片,主角曾經住在永慶一巷13號,各字叫“李小龍”。</p> <p class="ql-block">北來的皮鞋老兄問路: “上茶樓,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廣州的拖鞋老伯熱情: “借女士光扶男,你先做鄉(xiāng)下狗。你不要出洋相,進了地屎鋪,有干蓮香查樓?!?lt;/p> <p class="ql-block">老伯比劃半天,老兄才明白: “這里是光復南路,你先走上、下九路。你不要出楊巷,進了第十甫路,有間蓮香茶樓?!?lt;/p><p class="ql-block">皮鞋老兄連忙用0.5版粵話回謝: “唔該曬?!?lt;/p> <p class="ql-block">一盅兩件,喝的是茶,嘆的是時光。這一嘆,嘆了一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艇仔粥是又平又正的特色美食,由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家(疍民)所創(chuàng)。用新鮮捕撈的魚蝦蟹蜆等食材熬粥,配上炸花生、鮮芫茜等,鮮美可口。這種經營最早在荔枝灣、西濠口等水域流行。</p> <p class="ql-block">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曾是中外通商要津。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法兩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沙面租借條約》,將其劃為租界,并人工挖掘沙基涌,使其成為獨立小島,成為外國領事館、銀行。圖中為島上眾多西歐建筑之一: 是猶太人開的沙宣洋行。當年島上洋人囂叫: 華人與狗不得進入。</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步入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實業(yè)家霍英東先生來到沙面,面對三江交匯的白鵝潭,決定在此處建造白天鵝賓館。這是中國第一家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合資賓館。1983年隆重開張之日,賓館敞開大門,向老百姓開放。</p> <p class="ql-block">賓館建地,是沙面島南水邊,百年前這里有間“鬼棚”——洋人的劃艇俱樂部。水邊連綿停靠看固定和游動的花艇,黃流黑道明潮暗涌。后來一場意外“火燭”,黑煙蔽日,情景像史上的火燒赤壁。</p> <p class="ql-block">338歲的樟樹王——它的年輪里藏著沙面島從“維多利亞酒店”到“勝利賓館”的轉身,見證了舊時的恥辱和新中國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今年未到芒種時,</p> <p class="ql-block">荔香已經飄西關。</p> <p class="ql-block">風風雨雨二千春秋,</p> <p class="ql-block">心心念念一灣鄉(xiāng)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