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阿克薩達姆神廟</b></p><p class="ql-block">阿克薩達姆神廟[1](Akshardham;古吉拉特語:?????? ????????,天城文:?????? ????????)是印度德里的一組印度教寺廟建筑群,展示了古老的印度教文化、精神和建筑。3,000名志愿者協(xié)助7,000名工匠完成了興建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寺廟吸引了訪問德里70%的游客。它于2005年11月6日建成開放。它座落在亞穆納河河岸,毗鄰2010年英聯(lián)邦運動會村。中心建筑完全用石塊砌筑。</p> <p class="ql-block">最大印度教寺廟:布拉姆克·斯瓦米·馬哈拉最偉大的壯舉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創(chuàng)建了長356英尺、寬316英尺、高141英尺的復古BAPS Swaminarayan Akshardham印度教寺廟。該寺廟是由11000名工匠歷時五年建成的。(吉尼斯)</p> <p class="ql-block">印度,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不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更因其壯美的自然風光而令人流連忘返。在這片神奇的南亞土地上,有一處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阿克薩達姆神廟。它靜靜地佇立在古老的印度河畔,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等待著每一位虔誠的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阿克薩達姆神廟,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是一組宏偉的印度教寺廟建筑群。它不僅是一座神圣的朝圣地,還是新德里的娛樂休閑勝地。阿克薩達姆神廟作為印度最大的印度教寺廟,體現(xiàn)印度宗教與藝術的融合,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厚重感。這座寺廟歷經(jīng)五年精心建造,中心建筑以石塊砌筑,廟內(nèi)匯聚了208尊雕塑,彰顯著印度教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筑特色與風格</b></p><p class="ql-block">阿克薩達姆神廟以其石塊建筑和現(xiàn)代氣息的獨特風格,成功躋身吉尼斯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建筑群。這座神廟以石塊為主要建材,完美展現(xiàn)了古老的印度教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藝術。主殿外觀恢弘大氣,外立面的巨石和精細繁復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殿與雕塑</b></p><p class="ql-block">主殿內(nèi),一尊近代圣者的塑像靜靜地佇立著。殿內(nèi)還供奉著印度教守護大神毗濕奴及其化身羅摩王子的造像,裝飾以精致浮雕,呈現(xiàn)出輝煌的視覺效果。光滑的大理石壁與地板在燈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層走廊與浮雕</b></p><p class="ql-block">外層走廊共分為三層。第一層陳列著印度教眾神像,第二層展示了大象和各種動物神的雕像,而第三層則是一個柱廊,以豐富的印度教神像和故事浮雕,將藝術與宗教完美結合,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東大寺</b></p><p class="ql-block">東大寺(平假名 とうだいじ )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位于平城京(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是當今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大寺的建立源于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天平十二年(740年),在光明皇后的力勸下,圣武天皇發(fā)愿“朕亦奉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東大寺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跡的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東大寺是日本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金色光明四大天王護國寺。另外有西大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內(nèi),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東大寺院內(nèi)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曾在這里設壇授戒。1997年秋,出席“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的三國代表曾在這里共同舉行了祈禱世界和平法會。</p> <p class="ql-block">日本奈良東大寺東西寬0.8公里,南北長1公里,中院闊大,正殿大佛殿始建時面闊十一間,寬88米,竟和隋唐洛陽宮乾元殿體量相近。通過此寺,可以想像唐代長安、洛陽由國家所建巨剎的規(guī)模氣勢。[3] 1181年被焚毀后,兩宋時期,山門及大佛殿東南沿海地方風格明州造,即天竺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大寺的前身是公元733年創(chuàng)建的金鐘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亀5年(728年),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見于正史《續(xù)日本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平5年(733年)若草山麓創(chuàng)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見于《東大寺要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平12年(740年),發(fā)生藤原廣嗣之亂以來,奈良廢都,政治中樞輾轉于恭仁京、紫香樂宮、難波宮之間,社會極度混亂。為求國泰民安,圣武天皇下詔各國興建國分寺、國分尼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平13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fā)布,翌天平14年(742年),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佛的鑄造始于天平19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于此時。另外,監(jiān)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20年(74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大寺與各國國分寺在組織上雖然沒有從屬關系,但由于東大寺在中央,由天皇主持修建,而國分寺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的國司監(jiān)造和監(jiān)管,所以不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關系,在形式上也有上下從屬關系。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大寺也稱總國分寺,此名最早出現(xiàn)于鐮倉時代的文獻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佛造立</b></p><p class="ql-block">圣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于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大佛鑄造也在當?shù)亻_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圣武天皇短期間內(nèi)屢次遷都,兩年后的天平十七年(745年),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經(jīng)過三年之間的八次鍛鑄,大佛于天平勝寶元年(749)十月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東大寺大佛——盧舍那佛</b></p><p class="ql-block">大佛鑄成以后,天平勝寶四年(752)四月九日,舉行了盛大的大佛開眼供養(yǎng)法會,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謙天皇與文武百官參列,萬余名僧侶參加,表演并演奏了久米舞、唐古樂、高麗樂、林邑樂,“自佛法東渡以來,齋會儀未嘗如此盛大過?!币蚴ノ涮匣收诓≈校视商祗蒙似刑嵯赡谴鷪?zhí)開眼筆,此筆現(xiàn)藏于正倉院,所系“五色縷”,長及大佛殿外,無數(shù)蒞臨者扶之以結法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造佛殿</b></p><p class="ql-block">大佛鑄造完成后的第三年(752年),[6] 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并于天平寶字2年(758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寺內(nèi)國寶</b></p><p class="ql-block">東大寺歷史悠久,許多建筑及佛像、佛畫都是建筑史和美術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價值。尤以奈良時代和鐮倉時代的佛像為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舉國興建并名揚海內(nèi)外的毗盧遮那佛,歷史上因天災和戰(zhàn)亂而數(shù)度修復,大佛的腹部及蓮花座的一小部分是僅存的原物??逃谏徎ㄗ系纳徎ú厥澜鐖D,從基壇上發(fā)掘出的狩獵文銀壺、蟬形鏁子(錠)、金佃莊大刀及鎮(zhèn)壇具、大佛殿前的八角燈籠、灌佛會(花會)本尊——誕生釋迦佛像等,都與大佛同期建造,好像均出自于造東大寺司之手。盧舍那佛深受唐代美術作品的影響,匠心獨運,氣勢雄渾,金色生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法華堂本尊不空羂索觀音像</b></p><p class="ql-block">是用兩年時間于天平十九年(747)完成的脫活干漆像,三目(額上有第三只眼)八臂,象征觀音菩薩超現(xiàn)實的普渡眾生的能力。中間兩只手合十,另六只手的肘部都靠近軀體,設計得天衣無縫;表情端莊,富有感染力。此像造于興建大佛的準備階段,當時嚴酷的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動搖人們造佛的意志,從這尊觀音像中似乎可感受到人們希冀以造佛的功德來化解世間苦難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空羂索觀音像的左前方是月光菩薩像,與本尊高大堅固的造形相比,月光菩薩雙手合十,身著唐服,與人身等高,表情恬適自然。面頰及雙手的肌膚充分利用泥塑的特性,柔軟富有彈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衣服寬大,然腰束雙帶,年青的軀體與自然的服飾并不是寫實,而是凈化每一個細節(jié),使之融入到自然和諧的整體之中。與不空羂索觀音幫助人類挑戰(zhàn)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這一人類救世主的形象相比,月光菩薩使祈禱者的心靈凈化升華,把人引入清凈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大寺還保存了許多風格各異的建筑用瓦。鐙瓦(屋檐圓瓦,直徑19公分)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奈良時代(710—784)東大寺創(chuàng)建時期制造,內(nèi)側刻有雙瓣八葉蓮花紋,外側是一圈大粒連珠。中心部位是一顆蓮子外環(huán)六粒蓮子。此瓦是興福寺用瓦的仿制,造形簡潔,蓮華紋力度感強,風格獨特,所以也稱東大寺式瓦,在大佛殿院、南大門及西塔遺址等東大寺境內(nèi)出土了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宇瓦(寬27.2公分,厚8公分)與鐙瓦配合使用,也是東大寺創(chuàng)建時期用瓦。內(nèi)側以整齊的蔓藤花紋為主,外側是大粒連珠,素邊。中間蔓藤花紋采用對葉形寶相花紋,平淡素雅中透著變化。這種對葉形寶相花紋造型始于天平十八年(746),常見于法華堂本尊不空羂索觀音像等奈良時代后期的許多文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瓦(高50.8公分,寬44.5公分;奈良時代)有被火燒過的痕跡,下側圓拱形處嵌入鐙瓦,椽圓眼、獅子鼻且鼻孔張開是其特點,周圍的連珠及額頭的鋸齒紋繼承了白鳳時代(645—710)后期藤原宮出土的唐式瓦花紋的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鑒真授戒</b></p><p class="ql-block">公元753年,唐鑒真和尚歷盡艱辛東渡日本,在大佛殿前臨時建造的戒壇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即是鑒真和尚平時傳授戒律的場所,內(nèi)設授戒室(金堂)、講堂、僧房,規(guī)模較小。不久唐招提寺建成后,鑒真和尚移至唐招提寺,而有關人員仍在這里傳授戒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宗兼學</b></p><p class="ql-block">東大寺不僅是祈禱天下太平、萬民安康的道場,同時還是積極推進教理研究、負有培養(yǎng)學僧重任的寺院。奈良時代,法相、三論、俱舍、成實、華嚴、律等六宗已傳到日本,東大寺六宗兼學,尤重華嚴。南大門上高懸“恒說華嚴院”匾額,盧舍那佛前有燈置于一對鏡子中間,燈光層層映于兩側的鏡內(nèi),表示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大佛殿內(nèi)置有六座佛龕,名曰“六宗櫥子”,里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經(jīng)典,門上繪有各自的祖師及守護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安時代,除六宗外,天臺、真言兩宗的教學研究也頗為盛行,東大寺標榜“八宗兼學”。由于鑒真和尚帶來的經(jīng)典被廣為傳誦,華嚴教學與天臺教學關系密切起來。真言密教方面,自金鐘寺時代起古密教就很盛行,更有弘法大師空海及其門下在南都奈良弘傳密教的基礎,因此專研密教的學僧聚居于此,建立了十余所子院(院家),如弘法大師創(chuàng)建的真言院(821)、圣寶僧正(理源大師,醍醐寺開山)創(chuàng)建的三論真言兼學的東南院(875)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經(jīng)營莊園</b></p><p class="ql-block">東大寺的經(jīng)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天皇施封的五千戶及數(shù)國的租稅。隨著收入的大幅度減少,為了補充財源,開始在大和(奈良)、伊賀(三重)、攝津(兵庫、大阪交界處)、山城(京都)、北陸道等地經(jīng)營莊園。管理、經(jīng)營大伽藍、莊園及物資運輸都缺幫手,故而新增了許多僧人,被稱為眾徒、大眾(后稱僧兵),并形成集團,在社會上勢力很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巴勒貝克神廟</b></p><p class="ql-block">巴勒貝克神廟,位于黎巴嫩中部貝卡谷地中的城市,面積為300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勒貝克,人口10萬,建在前黎巴嫩山西麓,海拔約1,160米,為一農(nóng)業(yè)區(qū)中心,以羅馬時期古跡著稱,如朱庇特廟、酒神廟與維納斯廟等,這座腓尼基人的城市在希臘時期以太陽神而聞名,那時太陽神朱庇特神殿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朝圣者,巴勒貝克以其龐大的結構成為羅馬帝國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在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陽神巴勒的廟宇,此廟宇因此得名“巴勒貝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4年,巴勒貝克被羅馬征服。在此后的200多年內(nèi),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著名的宗教建筑群,巴勒貝克的神殿建筑規(guī)模宏大。當時,羅馬帝國時代的皇帝奧古斯都征召2萬名奴隸,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繼續(xù)擴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又經(jīng)2~3個世紀的增修,今日可見的神廟群才正式形成,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巴勒貝克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崇拜太陽神巴勒修建這座神廟,使之成為祭祀中心。羅馬帝國時的奧古斯都皇帝又在此雇傭2萬名奴隸對神廟進行擴建,增修成一個龐大的宗教建筑群,里面供奉了萬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愛神維納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敘利亞,巴勒貝克從此改用希臘名希利奧波利,意思也是太陽城。巴勒貝克神廟是黎巴嫩著名古跡,位于黎巴嫩貝卡谷地外山麓,貝魯特東北80多公里,海拔約1160米。“巴勒貝克”意為“太陽之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界遺產(chǎn)</b></p><p class="ql-block">巴勒貝克神廟198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座神靈,這座腓尼基人的城市在希臘時期以太陽神而聞名,這里供奉了三座神靈。巴勒貝克保留了羅馬時代的宗教性,那時太陽神朱庇特神殿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朝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勒貝克以其龐大的結構成為羅馬帝國建筑的典范。巴勒貝克位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東北86公里處,歷史悠久,1984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巴勒貝克城初建于腓尼基時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神殿</b></p><p class="ql-block">三座神廟:萬神之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愛神維納斯在此供奉著,朱庇特是由巴勒的名字改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庇特神殿</b></p><p class="ql-block">神廟以巨石壘成,周圍是用巨石筑成的高聳的城墻,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廟內(nèi)有6邊形的前院和寬闊的祭祀大庭,庭內(nèi)有2個祭壇,大的祭壇高達18米,供奉牛羊祭品之用。祭壇旁有2個水池,供祭祀者洗手。大庭由128根玫瑰色的花崗石圓柱圍成華美的石廊,這些花崗石是從埃及阿斯旺運來的。所有的石柱和石梁都鐫刻了各種箭頭和雞蛋組成的圖案,其中雞蛋表示人的生命出世,箭頭代表人的生命終結。從大庭有石階通往朱庇特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庇特神殿是巴勒貝克古羅馬建筑群里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雄偉的一座,始建于公元60年,以巨石壘成,由大神殿、方形大中庭、六角形前庭和前門等構成。神廟是一座六邊形的建筑,原有54根圓石柱,每根由3塊圓石柱鑲接而立,共22米高,直徑達2.2米。柱頂和石柱之間用石榫相接,橫梁上還雕刻著許多精致的獅頭,表示雄壯,現(xiàn)只剩下6根,遠遠望去,就象6尊天神守衛(wèi)在天際,庭院中間的祭臺約5米高,是朱庇特神廟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朱庇特神廟后來可惜為地震所毀。朱庇特神廟原有54根圓石柱,每根由3塊圓石柱鑲接而立,共22米高,直徑2米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卡斯神殿</b></p><p class="ql-block">巴卡斯神殿建于公元150年,位于朱庇特廟左邊,造型與朱庇特神殿很相似。掉落在神殿長廊里的一塊浮雕,是一個巨蛇纏身的女神,漂蕩在河水波浪里。這是埃及女神克莉奧巴特拉,巨蛇纏身說明她是被毒蛇咬死,河水波浪標志著尼羅河。4次大地震把這座宏偉雄渾的神廟群毀為廢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卡斯神廟位于朱庇特神廟左邊,巴卡斯是主宰五谷豐收的酒神,因此廟內(nèi)除了供奉酒神像外,還有一個酒窖,四周墻上飾有葡萄和酒壺組成的圖案。神殿大門兩側10米高的石柱上,刻滿了各種谷物和蔬萊、水果,形象逼真。神殿四壁和石柱上刻有各種精細工整的花紋圖案,神殿外沿是用直徑2米、高15米的圓形石柱鑲接而成的長廊,拱頂是巨石浮雕,刻有28個神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維納斯廟</b></p><p class="ql-block">愛神維納斯廟位于巴卡斯神廟前,是公元245年修建的一座圓形建筑。維納斯神殿和前兩個神殿相比顯得小巧玲瓏。院中有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幽靜的曲徑。據(jù)說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后,便歡聚在這里。維納斯神廟現(xiàn)雖已是一片廢墟,但仍能辨出它昔日小巧的庭院、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那幽靜的曲徑,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和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在通向貝魯特的道路邊有一個古采石場。那里有一塊石料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建筑石料”。那塊石料長21.5米,高4.2米,厚4.8米,重約2000噸,本打算是建造神殿用的。巴勒貝克神廟不但是當時羅馬神圣的祭祀中心之一,也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和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羅馬時代的神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黎巴嫩古建筑藝術的精華,也是世界人民的珍貴財富,從1956年以來,黎巴嫩每年在這里舉行一次國際舞蹈和音樂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