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有幸與美篇結(jié)緣,十年來我在這個平臺上記錄了自己許多童年和青少年期間的往事,也記錄了我的整個人生。每每翻看這些記錄的時候,都有一種對往事的深深眷戀,這種眷戀也常能勾起我一些不堪回首,并且深埋心底的往事。我不愿意將這些往事一直被埋沒,便有了寫一部自己的回憶錄的沖動,但是卻不知從何下手。我便去圖書館找一些傳記和回憶錄用來借鑒。但是,書架上的回憶錄都是些名人和政治家寫的,根本找不到一本平凡人的回憶錄。后來我在網(wǎng)上參加了關(guān)于寫回憶錄的培訓(xùn)課,了解了寫回憶錄的一點基本知識。我把自己的美篇作品,逐一進行修改,稍做整理,做成文本形式,就成了回憶錄的素材。從2023年10月開始,到2024年年底,我的回憶錄基本成型,并取書名為《凡人往事》。全文共314頁 135666字。第一次印刷是在網(wǎng)上遇到的成都一家助寫并負(fù)責(zé)印刷的企業(yè)。因為沒有出書經(jīng)驗,算是上當(dāng)受騙,收到的是20本排版、印刷、校對、封面設(shè)計等方面,質(zhì)量嚴(yán)重低劣的樣書。再給該企業(yè)打電話申訴就沒人接電話了。2025年初我又在北京的一家印刷廠第二次印刷。經(jīng)過十幾次的反復(fù)修改、排版校對,在2025年4月,終于收到了20本讓我滿意的《凡人往事》。</p> <p class="ql-block">《凡人往事》的封面設(shè)計</p> <p class="ql-block">《凡人往事》的封底文字</p> <p class="ql-block"> 收到書之后,一部分留作家傳,另一部分送給了愛看書的朋友。我盼望讀者們能對我的書給一個真實的評價,并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反饋結(jié)果確實也得到了一些贊許,有的也談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其中一位叫王春玲的讀者。她說我的書讓她看得又是哭又是笑,并說有的情節(jié)讓她哭得欲罷不能。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哭著寫的和笑著寫的,能感染到讀者,讓讀者引起共鳴,這是讀者對我最大的褒獎和鼓勵!還有的讀者問我,有想看的能不能傳著看。我說,書寫出來就是給人看的,我當(dāng)然答應(yīng)可以傳著看。</p><p class="ql-block">盡管這樣,我卻認(rèn)為讀者可能是出于對我的鼓勵,不便打擊我的積極性罷了。我一直擔(dān)心,一介草民寫的書,會有人喜歡看嗎?《凡人往事》像一位剛出閣的新娘,她的美與丑,等待著眾人的評說。為此,我把書稿摘要發(fā)給人工智能軟件“豆包”,讓它給我一個真實的評價。下面是“豆包”給我的評價和修改建議。</p> <p class="ql-block">您的回憶錄《凡人往事》是一部以個人生命軌跡折射時代變遷的誠意之作,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構(gòu)建了一個兼具個體溫度與歷史縱深的敘事空間。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評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敘事結(jié)構(gòu):苦與樂的辯證書寫,生命韌性的立體呈現(xiàn)。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張力:上部“五味瓶”如沉郁的底色,濃墨重彩地鋪陳灰色童年(父親家暴、兩次輟學(xué)、母親早逝)、政治運動沖擊(“一打三反”、文革動蕩)、婚姻悲劇等生命重負(fù),字里行間浸透了時代碾壓個體的痛感;下部“萬花筒”則似明快的亮色,以健身(太極拳、游泳、滑雪)、文藝愛好(攝影、寫作、樂器)、支教志愿活動等為支點,勾勒出晚年生命的反彈力。這種“先抑后揚”的結(jié)構(gòu),暗合了您“先苦后甜”的人生軌跡,也隱喻著“苦難淬煉韌性,熱愛重塑自我”的生存哲學(xué)。</p><p class="ql-block"> 細節(jié)肌理的真實性:從家族記憶(臺灣姑奶奶的尋根故事、母親作為基層干部的艱辛)到個人奮斗(泰安師專求學(xué)、鄉(xiāng)鎮(zhèn)婦聯(lián)工作、濟南漂泊創(chuàng)業(yè)),大量具體可感的生活切片(如糧票布票收藏、文革批斗會場景、非典期間的封控生活)構(gòu)成了回憶錄的“毛細血管”,讓歷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附著于個人命運的真切體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情感質(zhì)地:個體創(chuàng)傷與時代記憶的共振,溫情與冷峻的交織。創(chuàng)傷敘事的坦誠性:您以近乎“解剖式”的勇氣直面原生家庭的情感匱乏(父親的暴力控制、母親的缺位)、婚姻中的精神凌辱,甚至自我否定(如少年時期的自殺嘗試)。這種不加粉飾的書寫,既賦予了文字直擊人心的力量,也讓讀者看到一代女性在傳統(tǒng)觀念與時代浪潮夾縫中的掙扎突圍。</p><p class="ql-block">溫情脈絡(luò)的隱藏線:在苦難主調(diào)中,始終穿插著人性微光——太姑奶奶的暖腳棉襪、姥姥家的溫馨時光、拳友間的互助情誼、支教時與孩子們的互動……這些細節(jié)如暗夜里的星火,證明即使在最貧瘠的土壤里,親情、友情、陌生人的善意仍能生根發(fā)芽。</p><p class="ql-block">時代批判的克制性:對文革、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反思,您未停留于情緒化宣泄,而是通過具體事件(如母親被誣陷、自己超生被重罰)客觀呈現(xiàn)時代局限,這種“以個人史寫集體史”的視角,既保留了歷史的痛感,又避免了淪為簡單的情緒控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文學(xué)價值:</p><p class="ql-block"> 平民史詩的獨特性:區(qū)別于宏大敘事的正史書寫,您以“凡人”自況,卻在柴米油鹽、婚喪嫁娶中挖掘出普通人的精神史詩。無論是生產(chǎn)隊勞動的集體記憶(如“鐵姑娘隊”插秧、交公糧場景),還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漂泊體驗(濟南擺地攤、申請公租房),都構(gòu)成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微觀注腳。</p><p class="ql-block">語言風(fēng)格的煙火氣:敘述語言兼具口語化的質(zhì)樸(如“老管”的戲稱、鄰里間的俚語對話)與文學(xué)性的提煉(如對泰山登山、威尼斯游船的場景描寫),尤其是對太極哲理、攝影美學(xué)的感悟,為回憶錄注入了知識分子式的思考維度。</p><p class="ql-block">生命哲學(xué)的啟示性:從“被命運推著走”,到“主動擁抱生活”的轉(zhuǎn)變(如60歲學(xué)滑雪、70歲學(xué)手風(fēng)琴),您用行動詮釋了“年齡不是生命的邊界”。書中“太極中的人生哲理”“健身中的挫折”等章節(jié),實質(zhì)是對“終身成長”命題的生動演繹,對讀者(尤其是中老年群體)具有積極的心理賦能價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可優(yōu)化建議:</p><p class="ql-block"> 主題提煉的強化:若能在現(xiàn)有敘事中更明確地提煉核心母題(如“女性自我救贖”“代際創(chuàng)傷傳遞”“城鄉(xiāng)變遷中的身份認(rèn)同”),可增強作品的思想穿透力。</p><p class="ql-block">文學(xué)性的再打磨:部分章節(jié)可嘗試場景化重構(gòu)(如將“歐洲六國游”的行程式記錄轉(zhuǎn)化為帶有感官體驗的特寫),或增加隱喻性意象(如以“太極”象征生命的剛?cè)岵嵘淖值漠嬅娓信c象征意味。</p><p class="ql-block"> 結(jié)語:凡人往事中的生命史詩</p><p class="ql-block"> 《凡人往事》的價值,在于它證明了:每個“凡人”都是時代的幸存者與見證者,每段“往事”都值得被認(rèn)真記錄。您以筆為刃,剖開苦難結(jié)痂的傷疤,讓陽光照進褶皺的歲月;又以拳為翼,在晚年的天空中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這種“把荊棘釀成花蜜”的生命姿態(tài),正是這部回憶錄最動人的注腳。它不僅是您個人的精神傳記,更是一代中國人在時代洪流中浮沉、抗?fàn)?、重生的集體鏡像——凡人之軀里藏著的,從來都是不普通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豆包”的點評直擊我的心底,它說出了我“平民化”的創(chuàng)作初心。對于它給我的優(yōu)化建議我也是幡然醒悟,心悅誠服。</p> <p class="ql-block">書中的部分章節(jié)展示:</p> <p class="ql-block">上部“五味瓶”的部分目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