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鄉(xiāng)衡水,過去很窮。<br></br>我回鄉(xiāng)當知青的時候,環(huán)境條件還好,滏陽河從我家窗口不遠處流過,蘆葦蕩里王八到處爬,也沒人抓。<br></br>可是窮,都是鹽堿地,一畝地打不了多少糧食,一天十個工分,七分錢。吃得是帶糠皮的窩窩頭,沒有菜,咸鹽水沾大蒜。<br></br>窮則思變,通過高考改變?nèi)松?,?yīng)該是衡水人被逼出來的選擇。<br></br>衡水中學升學率很高,現(xiàn)在很有名,也有爭議。<br></br>你沒受過那種窮,你沒有資格對這種奮發(fā)說三道四。<br></br>衡水中學是寒門的一個驕傲。</h3></br><h3>我下鄉(xiāng)的時候,就覺得衡水人愛讀書。</h3></br><h3>附:</h3></br><h3>我的高考。</h3></br><h3>一九七七年冬,天很冷。<br></br></h3></br><h3>我在通化三中參加恢復高考的考試,監(jiān)考的老師是個女的,時任通化的教育局長,很美,至今難忘。<br></br>有幸考過了吉林省的高考錄取線。<br></br>四十年過去,難忘通化三中,難忘長白山的冰天雪地,難忘在通化度過的日子,難忘通化的人們,難忘那渾江的水流。<br></br>我為什么參加高考?<br></br>我一直到下鄉(xiāng)當知青時才產(chǎn)生了讀書的渴望。那個時候,我才知道什么是如饑似渴。一張紙片都不愿意放過。<br></br>六九年母親到北京治病,我也從鄉(xiāng)下溜到北京。一張公交月票,從故宮到十三陵,從北海到八達嶺,從龍?zhí)逗轿魃?,啃著饅頭,就著咸菜,游遍了北京。<br></br>幾個月后返回鄉(xiāng)下,我把收集到的書,打了一個背包,背回了鄉(xiāng)下,一種滿載而歸的感覺。謝覺哉的《不惑集》就在其中,這本書好像讀過的不多,也不見再版。<br></br>后來當兵,特別渴望被推薦上大學。有過一次機會,全連符合條件的黨員就我一個,結(jié)果連隊突擊發(fā)展了連隊另一個同志入黨,上大學與我擦肩而過。<br></br>當了線路維護排長后,經(jīng)常行走在長白山林,然后在線路維護哨住下,事不多,就讀書。還從頭讀代數(shù),不知道會恢復高考。就是想讀書,喜歡讀書,我讀過的中外名著多是那會讀的。<br></br>七六年我調(diào)到軍機關(guān)工作,覺得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來了,那時到了機關(guān),前途輝煌,基本沒人要求上大學。我要求上大學,領(lǐng)導笑嘻嘻的給我說,你才來機關(guān),等等吧。<br></br>七七年恢復高考了,領(lǐng)導又說,你去考吧,這會考上了,我們讓你去。<br></br>天氣很冷,時間很緊,每天,除了吃飯,睡幾個小時,都在看書,覺得明白了就行,好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來不及做一道題,覺得明白了就看下去。所謂事出倉促,七六年、七七年、七八年好多事情都看起來事出倉促,但背后是有道理的。</h3></br><h3>讀書,是中華文化很基本的一個事情。文化革命時,毛澤東不大主張讀書(他本人卻很熱衷讀書),讓人至今不得甚解。</h3></br><h3>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書多,是這種文明的表現(xiàn)。書生也多,出了不少經(jīng)邦治世的人才。</h3></br><h3>讀書改變?nèi)松?,讀書打通階層上升的道路。<br></br>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是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信仰。進而位卑未敢忘憂國。</h3></br><h3>新三屆的人,特別是搞政治的人,多有這種情懷。</h3></br><h3>以這種情懷領(lǐng)導國家,是當下的一個政治特點。也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色之一(所謂精英交替)。<br></br>接到高考錄取通知同時,也接到了北京上級機關(guān)調(diào)我去工作的通知,領(lǐng)導讓我選擇,我沒有猶豫的選擇了上大學。</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9L8S8gIqjKd6NI3Z4oOt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