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學習《孔子與他的時代》講課(心得【一】)</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他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主張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他的教學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刻地影響。</p><p class="ql-block">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jīng)在全球舉行了一次評選世界十大教育家活動,孔子入選,位列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p><p class="ql-block"> 深圳老年大學的“學習經(jīng)典”班,2025年春季開設的課程是《孔子與他的時代》,由著名學者楚宏老師主講。楚老師是一位知識面廣泛,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對孔子的生平及文化思想有著深刻的研究與探討,這個學期,就是以楚老師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孔子與他的時代》為教材。聽了《孔子與他的時代》講課,讓我們對孔子的生平及儒家文化有了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清晰的知曉。</p><p class="ql-block"> 本學期自開學以來,每一次的《孔子與他的時代》課,都是教室爆滿,我想這應該是,學員們對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視及楚老師講課的精彩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孔子的學說,至今已經(jīng)有2500余年,還適用嗎?</p><p class="ql-block"> 所謂經(jīng)典,是經(jīng)歷了時間的檢驗,適合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寶貴文化,是不受對象、年齡、地域、時代所限制,而永久適用,時間愈久,更顯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說到這,我想起了十多年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舉行的一場“于丹《論語》心得講座”。那天,應邀嘉賓是易中天教授,人們都知道,易中天教授說話犀利,向來提問題以新、特、奇聞名遐邇。今天是于丹主講的“《論語》心得講座”,話題也自然是圍繞著孔子和《論語》而展開。易中天教授看著于丹,向她提問道:“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的?”</p><p class="ql-block"> 于丹也真不愧才女稱號,她應聲回答:“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lt;/p><p class="ql-block"> 多么精彩的回答。易中天教授提問的本意應該是:孔子是不是大家都需要的?如果需要,那么,孔子應該是什么樣的?</p><p class="ql-block"> 于丹的回答實在是無懈可擊??鬃釉谒闹袥]有色彩,沒有色彩,則自然是什么人都適應;只有溫度,溫度則是任何人都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世者,他的文化學說對治理國家適用嗎?歷史的實踐已經(jīng)做了回復:“半部《論語》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看看新加坡:</p><p class="ql-block"> 新加坡是中國人在國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新加坡的建國時間并不長,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lián)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國,李光耀是新加坡共和國的第一任領導人。獨立后的新加坡面臨資源匱乏,種族多元等諸多挑戰(zhàn),經(jīng)濟要發(fā)展,社會要穩(wěn)定,李光耀采用了兩手抓的治國方法:一是從嚴立法,從嚴執(zhí)法;二是建立以孔子儒學為基本精神的“東方道德價值觀”,使其成為新加坡人的行為規(guī)范。兩者相輔相成,前者治標,后者治本。</p><p class="ql-block"> 李光耀認定,良好的社會,必須是有著充盈的倫理道德氣氛和行為的社會。他對此態(tài)度強硬,決不允許隨心所欲,逃避現(xiàn)實,吸食毒品,任性放縱的“社會病”毒害新加坡青年,他相信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在文化上加以預防。</p><p class="ql-block"> 為此,他繼而又把“東方道德價值觀”上升為新加坡的“國家意識”,向全體國人提出了做人的精神品格與要求,要求國人崇尚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養(yǎng),淡泊守樸,清正守潔,團結一致,奮發(fā)興國,視精神高于物質(zhì)。</p><p class="ql-block"> 李光耀把中國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德,變成了凝聚新加坡人民的精神力量,成為了人民必須保持和遵循的美德,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之中。忠:忠于國家,有國民意識;孝:孝順長輩,尊老敬賢;仁愛: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關心他人;禮義:待人接物要有禮貌,誠實守信;廉恥:國家要建立廉潔政府,國民要有強烈的榮恥觀念,知榮恥,明是非。</p><p class="ql-block"> 李光耀特別贊賞孔子的五倫之道。他認定,儒家文化并不是宗教,而是一套有理性、實用的人生原則,能實際維護生活的秩序和進展。儒學中的“五倫”,概括了生活中人際關系把控的所有奧妙:父子有責,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結構,又是所有關系的焦點,是鞏固國家、民族,永遠不敗的基地。</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儒學倫理,成為了新加坡的治國理政的根基。讓新加坡從紛亂的世局中、于風云變幻中迅速發(fā)展壯大,由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以廉潔、文明著稱的國家,并從第三世界國家一躍進入第一世界國家梯隊。</p><p class="ql-block"> 李光耀領導新加坡人民,用法治、中華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及孔子儒學倫理相結合,讓新加坡迅速強大,同時,他也獲得了新加坡全體國民的充分信賴和敬重,新加坡國民尊稱他為“新加坡之父”。</p><p class="ql-block"> 孔子并非只是士人的,也并非只是文化人的。</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歷史的孔子,是世界的孔子,是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學習《孔子與他的時代》講課(心得【二】)</p><p class="ql-block"> 楚老師今天講《孔子與他的時代》第三節(jié)課。</p><p class="ql-block"> 老師講得非常的詳細,從孔子父母的家族史,到其父母的婚姻,及孔子的成長過程。</p><p class="ql-block"> 我也看過一些有關孔子的書,及孔子與學生的文集,但對于孔子家庭的這些事兒卻真沒注意。楚老師知識面是多么的廣泛,他撰寫的《孔子與他的時代》,是用了很多心思的,讓讀者更深層次的了解了孔子的家世,還有孔子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我聽了講課才知道,孔子還只有3歲時,父親就去世啦,孔子的父親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智者,他一門心思要把孔子培養(yǎng)成一位有才華的學者,可他去世得太早,這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落到了孔子母親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孔子母親不負丈夫所望,讓孔子從很小開始就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從生活起居,一言一行,從居住的環(huán)境,方方面面去引導孔子。當孔子的母親在孔子17歲時,也因病去世,那時的孔子還并未完全長大,距離古代給男孩舉行成年禮的年齡還差3年。如果按現(xiàn)代人的說法,17歲的年齡,正是“叛逆期”的孩子,是很難管的。可是,這時的孔子,在父母親煞費苦心的培養(yǎng)教誨下,已經(jīng)很成熟了,他的思維已經(jīng)定格,足以讓他在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向正確的軌道。所以說,對孩子早期的培養(yǎng)和教育,比青年時期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里孔子與曾子的對話:“……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p><p class="ql-block"> 這也讓我更深刻的知道了,孔子終其一身所為,就是從“孝”開始:保護好身體,把父母所深切期盼的延續(xù)家風的事做好,這是孝的第一步;繼而就是“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這是更大孝道,是孝道的終極目標。他是這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做到了。終成“萬世師表”。</p><p class="ql-block">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边@一段話,就更為深刻的闡明了孔子的人身觀。夫孝,最初步的是孝敬雙親;接著就是“中于事君”,這里所說的“中”,是指人生的第二步,學好本領要為“君主”做事,從今天的角度看,為“君主”做事,只是為皇家做事,古代人的思維認識是有時代的拘限性,在中國相當長的封建歷史中,人們把忠君思想,看成了是忠于國家。所以,孔子所說的“中于事君”,是為國效力。</p><p class="ql-block"> “終于立身”,這話的意義則更為深邃。人的一生,最高境界就是立身,做有教養(yǎng)的人,做有道德的人,做潔身自愛的人,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教育人,讓人人都做君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這樣說的,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履行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边@句廣為流傳的古語,是對孔子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巨大貢獻的高度贊譽,是指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巨大貢獻,如果沒有他的出現(xiàn),中華文化將如同黑夜,缺乏智慧和道德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孔子,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學習《孔子和他的時代》講課(心得【三】)</p><p class="ql-block"> 今天,楚老師講《孔子和他的時代》,講到了齊魯兩國的“夾谷之盟”。</p><p class="ql-block"> 在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是鄰國,都在現(xiàn)在的山東省境內(nèi)。至今,山東尚被稱之為“齊魯大地”,就源自于此。</p><p class="ql-block"> 春秋時的齊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是當時名符其實的大國、強國,齊國恃強而傲,屢屢欺凌魯國。公元前500年,齊國提出了在“夾谷”舉行會盟,實則就是齊國要在會盟之時,展示自己的強大軍力,威脅魯國,意在會盟中侮辱魯國國君,以淫威示人,爭取霸主地位。</p><p class="ql-block"> 出于意料之外之是,在這次會盟中,齊國對魯國的多次不禮貌言語行為,還安排了好幾次挑釁性的行動,都被孔子用其淵博的知識,無所畏懼的膽略,大義凜然、有禮有節(jié)的化解掉了,維護了魯國的國家地位,為魯國獲得了應有的地位。這一切,讓孔子獲得了全體國人的尊敬,也讓文化、文明、禮節(jié)深為世人所崇尚,這是一場文明與強暴的較量,也是以弱對強的一次搏羿。</p><p class="ql-block"> 人們常說:“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是這樣的,孔子平常教書育人,在自己的國家做司法之類的工作,可當自己的國家遭受欺凌時,他挺身而出,維護了國家權力和尊嚴,這些都源自于他對文化的追求,是淵博的文化知識支撐起了他的風骨。</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夾谷之盟”中,為國爭了光,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卻遭到了魯國皇室的嫉妒,他們害怕孔子的才能,嫉怕他在國人心目中與日俱增的威望,怕他的威望影響到皇室的統(tǒng)治,不但不給他以獎賞,反而屢屢對其施壓,甚至千方百計地排擠他。</p><p class="ql-block"> 這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很多年后,唐宋八大家中韓愈的一句話:“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蹦銥榇蠹易隽耸?,把事做好了,事業(yè)與聲望興旺了,就會招來誹謗和嫉妒;你德行很高,聲譽很好,就會遭受毀滅和災禍。原來早在古代,人性就已經(jīng)是如此的多嫉了。</p><p class="ql-block"> 當孔子深刻意識到自己在魯國的處境之艱難,也看透了魯國皇室對自己的疑竇和顧慮重重,他決定帶著自己的學生去周游列國,去學習其它諸侯國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也把自己的文化思想推向外界,決心用傳播文化、禮儀、善良的學說,去影響世界,去凈化人性。這就有了歷史上孔子與弟子們周游列國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我說孔子和弟子們的周游列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文化大巡講,這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孔子,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學習《孔子和他的年代》講課(心得【四】)</p><p class="ql-block"> 楚老師在這一節(jié)課中,講敘了孔子帶領著學生周游列國之前,去了東周時代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洛邑,孔子覺得洛邑有著當時最進步的文化,他們來洛邑,一來是學習的文化,二來也是傳播自已的文化。在洛邑他與《道德經(jīng)》的作者老子相會了,孔子尊稱老子為老師。</p><p class="ql-block"> 孔子與老子的洛邑相會,這是中華文化史上兩位文化巨匠的“碰撞”。他們的“碰撞”所產(chǎn)生的文化火花,足以對中華文化影響至今。</p><p class="ql-block"> 世人都知道,宋代的開國丞相趙普說了這么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芍醒腚娨暸_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則說了另樣的一句話:四分之一部《道德經(jīng)》治天下。我深深的知道,并不是什么“半部”、亦或“四分之一部”,就能分辨出哪一部著作份量更重,更有價值感,更適用,這只是對孔子和老子著作的一種形容,一種高贊。好似對月抒情古詩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有一句流傳更為廣泛的詩卻說“月是故鄉(xiāng)明”,那么究竟是“揚州”的月明?還是“故鄉(xiāng)”的月明呢?東晉時期的謝安也說了一句非常玄乎的話,他說:“天下有才一石,子建獨占八斗,我占一斗,世人共分一斗?!边@只是一種文字的夸張和虛擬,并不是具體的比例,所以,有史以來并沒有人評價謝安狂妄,驕傲自大。</p><p class="ql-block"> 孔子和老子,他們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們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世人,領軍人物。雖然人們把他們看做是不同的學派,但他們無論是治國、治家、治學還是修身、處世、待人,都是殊途同歸,都是用自已的思維與智慧去啟迪人們,去教化人們,從而達到做具有高尚情操、具有君子擔當?shù)娜恕?lt;/p><p class="ql-block">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開始,把人都培養(yǎng)成君子,繼而把家操持好,在這個基礎上,再為國效力。《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 老子做為道家的創(chuàng)世人,他的《道德經(jīng)》以一個“道”字貫穿始終。他認定,人類的一切必須遵循“道”的規(guī)律,要與宇宙、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共生共存。無論做什么事,一旦違背了“道”,就會失敗,還會遭到報應與懲罰。</p><p class="ql-block"> 孔子和老子,是中華文華的啟蒙者,他們所倡導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命題,就是人的發(fā)展、提高、超越與完善,通過文化學習,來反省自己,修養(yǎng)自已,完善自己,成為內(nèi)外兼修的君子,把個人的良好行為與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促進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與和諧相處,進而承載起治國平天下的家國責任。</p><p class="ql-block"> 在中華文化的孕育中,一代代仁人志士,在歷史長河中,前赴后繼的抒寫著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lt;/p><p class="ql-block">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lt;/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lt;/p><p class="ql-block">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lt;/p><p class="ql-block">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無一不是深受中華文化教育與熏陶而呈現(xiàn),繼而永存史冊。</p><p class="ql-block"> 當老師說到孔子和老子在洛邑相會時,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座雕像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和老人洛邑相會兩千多年后,兩位完全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而不懈奮斗的人,在長沙岳麓山湘江之濱相會了,這就是這座雕像里的人物,林則徐和左宗棠。</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引發(fā)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清朝皇帝懼怕英國政府,將林則徐貶往新疆,林則徐在新疆的幾年里,為國為民之心絲毫未改,他踏遍了大半個新疆,通過實地考察,他認為新疆是廣沃之地,只是屯政不修,地利未盡,以致沃饒之地不能富強。他在新疆興修水利,大辦屯墾。</p><p class="ql-block"> 幾年以后,道光皇帝懾于輿論的壓力,赦免了林則徐,并恢復了他的官職,做上了云貴總督。1849年,他從云貴總督任上因病告退還鄉(xiāng),從云南回福建原籍,途經(jīng)長沙時,想起了他所心愛的部下——安順知府胡林翼,曾多次向他推薦的左宗棠,胡林翼向他推薦時說:“左宗棠,有異才,品學為湘中士類第一。”</p><p class="ql-block"> 他特意把船??吭谠缆瓷较碌南娼?,拒絕了湖南文武官員的拜會,卻命人專門去到湘陰縣柳莊請左宗棠來長沙相會。</p><p class="ql-block"> 這時的左宗棠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白衣之士,他在科舉之路上屢屢受挫,生活上還是入贅于妻家??梢苑Q之是草澤野夫。</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是左宗棠素來所欽仰的偉人,當見到林則徐遠遠派人持親筆信,邀他去長沙會唔,怎能不欣喜萬分。</p><p class="ql-block"> 見面后,掌起燈,擺上酒,一面喝酒,一面縱談天下古今大事,越談越投機,只恨相見太晚,林則徐的兩個兒子在一旁侍聽,這一談居然談了一個通宵。</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告訴左宗棠:他與英國侵略者交過戰(zhàn),英法不足懼,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由于朝廷的投降政策所至。他來新疆的幾年里,和俄羅斯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他認定,俄羅斯才是今后中國的大敵。他叮囑左宗棠,西北塞防和東南海防同樣重要,既要認識到俄羅斯對新疆的狼子野心,也不可忽視英、法、日在東南沿海的侵犯。</p><p class="ql-block"> 會見結束時,林則徐把自已在新疆收集的全部資料送給了左宗棠,其中包括地理、邊防和俄國的動態(tài)。并口囑左宗棠:“俄國對我西北虎視眈眈已久,終會成西北邊患。我縱有御俄之心,但我已老了,力不從心,今后保衛(wèi)西北,抗擊俄人侵犯,唯有寄希望于你了?!?lt;/p><p class="ql-block"> 這是兩位英雄人物的第一次會面,也是兩位畢生唯一的一次會面。這是一次中國歷史性地、值得深深銘記的不同尋常的會面。這次會面,對后來左宗棠收復西北,治理新疆,抗擊英、俄列強的偉大事業(yè),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這次會面,在岳麓山下的湘江之濱留下了一座“湘江夜話圖”雕像,也留下了一段永久的佳話,還留下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流芳千古的不朽功勲。</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冥思苦想:圣賢所倡導的,標志人生成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其實是統(tǒng)一的,就是從中華文化中去學習,去探覓做人的真諦,然后運用到為國為民的實踐中去。</p><p class="ql-block"> 無論孔子與老子的洛邑之會,還是林則徐和左宗棠的湘江之會,都是五千年中華文化之會。洛邑之會,兩位先賢把中華文化推向更深刻、更完美;湘江之會,則是兩位英雄人物用中華文化來要求自己,指導自己,為國為民立下了不朽之功。</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論語》,還是《道德經(jīng)》,從古至今對世人的思想和行為一直都在發(fā)揮著積極的指導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滿懷著敬畏之心一遍遍讀閱《論語》,讀閱《道德經(jīng)》,還讀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它們都是足以讓人用畢生精力去學習、去探索的,它們永遠是彼此沒有高低之分的文化寶藏。</p><p class="ql-block">(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學習《孔子和他的年代》講課(心得【五】)</p><p class="ql-block"> 今天老師繼續(xù)講《孔子和他的年代》,講到孔子帶著學生去了東周的首都洛邑,學習周禮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周朝時,流行的禮制有夏禮,商禮和周禮,而孔子家庭系商代皇家后裔,孔子也很以自己家族為榮,可他并沒有選擇學習商禮,而是去學習周禮,因為周禮經(jīng)歷了周公的精心制訂和不斷完善,成為了當時最受人們喜歡的禮制了,從這可以看出,孔子的思維非常正確,誰的好,我就學誰的,并沒有僵化固執(zhí)地只認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周禮的主要編導是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是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故世人稱其為周公。歷史上一直以周公稱呼和記錄他的業(yè)績,以至于知道他真實姓名的人反而不多。</p><p class="ql-block">周公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周公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漢代著名學者賈誼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成,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黃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lt;/p><p class="ql-block">周公所制定的禮、樂,是既集周歷代先賢的傳統(tǒng),又從夏禮、商禮中選其精華,使得中國自遠古而啟的禮樂,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完善與發(fā)展,最終趨于成熟。</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禮,只是一些繁復的禮貌、禮節(jié)、儀式上東西,不至于有什么太多的實用價值,也談不上經(jīng)世致用、治理國家的臺面上去???</p><p class="ql-block"> 如果這樣想,那就錯啦。周禮的產(chǎn)生時,是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代,那時候人們的認知度是很低的,那時候的人沒有完整的法律觀念,只有簡單的認同意識?!吨芏Y》其實是對人生行為的約束和規(guī)范,讓人們知道哪些行為是屬于正常禮節(jié)范圍內(nèi)的,是可行的;哪些是非禮的,不能做的。能做的,就要用禮的方式方法去做,而不是胡亂行之;不能做的,就要堅決杜絕,不得回害社會。我還覺得,當時周公所制訂的禮,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的稚型。</p><p class="ql-block"> 《周禮》是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將貴族分成不同的等級,實行等級爵位制,各自適用不同的禮儀規(guī)定,不可逾越,以此來維持社會秩序。</p><p class="ql-block"> 周禮把人生和王朝的一切納入禮樂范疇,使人的視野重心能由巫到禮,從崇拜鬼神轉向人間禮治,各種禮儀均注入人文精神和道德內(nèi)涵。在周公制定的禮樂世界里,有非常詳盡的儀節(jié)、禮器、服飾、辭令等等和禮法相關的內(nèi)容,每一個禮法細節(jié),都有著深遠的人文精神。這些禮儀,重視天人和諧,人心所向,倡導以德處世,規(guī)范人們的外在言行,讓禮深入人的心靈,使人產(chǎn)生莊嚴、尊敬、責任、重德的意識,繼而消除自私、暴怒、浮躁、貪婪等不良行為,讓禮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促成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用禮的方式,使社會發(fā)展到“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周朝之前,國人相信迷信,信奉鬼神,崇尚天命,周公用周禮來教化和影響國人,他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弊寚酥溃禾烀鼰o常,要永葆天命,就必須以德配天,要敬天保民。也就是說:天究竟保護誰,要看老百姓的意愿,天是為百姓做主的,只有得到百姓擁戴的人,才能享有天命。這樣一來,原來在人們心中神秘不可測的、認定是主宰人間的天命,就與道德和民心緊密連系在一起了,禮樂文明的建立,使中國真正成為了禮樂之邦。</p><p class="ql-block"> 例如,周禮中流傳至今的“士冠禮”,在周禮中,這一儀式極為莊重,通過一道又一通的儀式,讓原本是小孩的人意識到:他將從此成為成年人了。祝詞中特別強調(diào)內(nèi)在的德行,反復鄭重地告誡和祝福:“不要忽視你外表的威儀,要好好慎養(yǎng)你內(nèi)在的德行,親人們都在場,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边@就是告訴孩子,你已經(jīng)長大成人,你會受到作為成年人應得的尊重,但也將承擔更大的責任,只有注重品德,才會福壽綿延。這個周禮中的“士冠禮”,在我國的臺灣和香港,至今一直還很盛行。</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禮的本質(zhì)是在等級差異中維護社會秩序,那么,樂則是用音樂激起人們“和”的情感,促進人們團結合作。周禮把禮和樂視為治國安民的兩個最為重要的手段,對禮和樂都是同樣的重視,周禮中的禮與樂是相輔相成的,認定禮是從外部有等級有秩序地節(jié)制邦國;樂則是從內(nèi)部來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自有歷史記錄以來,國人皆看重一個“和”字,認定萬物相處,只有達到“和”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智慧?!稑酚洝分姓f:“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節(jié)也?!薄墩撜Z》里則說:“禮之用,和為貴?!泵献诱f:“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倍偈嬲f:“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lt;/p><p class="ql-block"> 而“和”的產(chǎn)生,乃是受音樂的啟發(fā)。各種不同的樂器,單獨演奏,則是各自不同的聲音,若將它們合起來演奏,調(diào)理得各自得宜,眾音協(xié)調(diào),就能讓人悅耳動聽,舒心極了,這就是人世間的和聲。周禮就是從音樂中的“和音”,感悟到了治國安民之道,從而推衍到人世間。若把紛雜世事,蕓蕓眾生,能像各種樂器各發(fā)各的聲音,卻能互相協(xié)諧,就能奏出人間的和聲,這樣,邦民就治理好了,以達到萬邦咸寧萬眾一心的目的,這就是“致中和”。禮與樂,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禮樂文化。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制禮作樂”。</p><p class="ql-block"> 周公在后世上的地位非常高。漢代立學開始廟祀周公、孔子,周公稱先圣,孔子稱先師,同時享祭。一直到明代初期,在先師廟中周公和孔子都是同時受眾學子祭拜的。到了明成祖時才有所變化,明成祖朱棣將先師廟改為文廟,獨祭孔子,而將周公移出,祀于文華殿之東室。朱棣為何要這樣做,與他的隱秘心理有關聯(lián)。當初朱棣起兵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時,口口聲聲說是效仿“周公輔成王”。但是,當他勝利后,卻自己做了皇帝,因而受到世人的指責。朱棣擔心眾多學子祭拜周公時,會聯(lián)想到他自己所謂“周公輔成王”的欺世盜名行為,因此,他取消了周公與孔子同時受祭的規(guī)格,從而致使周公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周公為中華早期歷史所做的巨大貢獻永記史冊,永遠都不會被掩蓋。</p><p class="ql-block"> 孔子去到洛邑,學習周禮,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鬃釉趯W習周禮的同時,也更多更大的發(fā)展和完善了周禮。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邁出了更大更快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周公和孔子歷代來深受國人的尊崇,而且習慣于將周公和孔子并稱為“周孔”,稱贊他們?yōu)樽顐ゴ蟮氖ベt。他們的所做所為,實乃千古典范。自古有這么一種認定流傳于世:“治國安邦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lt;/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正確的思想,永遠都是樸素的,它們不會只適用于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地方、某一部分人,而是具有普遍的傳世意義。周禮與孔子的文化思想,永遠是最簡單的道理,也永遠是適用的。</p><p class="ql-block"> (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學習《孔子和他的年代》講課(心得【六】)</p><p class="ql-block"> 今天老師講《孔子和他的年代》課,講到孔子和學生孟懿子的一段對話。</p><p class="ql-block"> 《論語.為政》:</p><p class="ql-block"> 孟懿之問孝,子曰:“無違。”</p><p class="ql-block">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lt;/p><p class="ql-block">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lt;/p><p class="ql-block"> 意思就是:孔子的學生孟懿子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愿,就是孝。</p><p class="ql-block"> 樊遲來了,孔子告訴他,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說只要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樊遲說,這就是孝了嗎?孔子說:父母在生的時候,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了,要以禮葬之,祭祀時,要按照禮節(jié)祭祀。</p><p class="ql-block"> 聽到這,我有點疑惑不解了?孔子向孟懿子解釋孝,怎么就這么簡單呢?《孝經(jīng)》的“開宗明義”章,也是孔子與學生對孝的論述,是孔子與學生曾參的對話,同樣是學生向老師對“孝”的請教,就遠遠不是那么的簡單了。為什么同樣的問題,孔子給予的答案卻不是一樣呢?</p><p class="ql-block">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p><p class="ql-block">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quot;無念爾祖,聿修厥德。"</p><p class="ql-block"> 對此,我一直在冥思苦想,不解其中之意,為什么孔子就不把對曾子所說的孝,對孟懿子說呢?我又一次翻閱《論語》,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直到看到其中這么一段,我才明白?!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lt;/p><p class="ql-block"> 就是孔子的學生樊遲請教老師什么叫仁?孔子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睈蹌e人就叫仁。</p><p class="ql-block"> 樊遲又問什么叫智?老師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慧。</p><p class="ql-block">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孔子就用這么精簡語言解釋了仁和智。</p><p class="ql-block"> 原來孔子已經(jīng)真正看透徹了孟懿子和曾子各自不同的本質(zhì)。他是了解他們的,孟懿子后來成為了孔子學生中唯一背叛師門的學生,他來做孔子的學生,是看重孔子名望,是看重孔子帶領的三千弟子,其中不乏有本領的人,他想借重孔子這個教育集團來為自己爭權奪利,所以,當他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告訴他做到這些就是孝了,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曾子比孔子年齡小了40余歲,孔子通過學習時的觀察,深知曾子是個有作為的人,是個正人君子,對他寄于厚望,所以,他在向曾子解釋孝時,說了那么多,說得那么詳盡,從“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再到“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曾子終于不負老師所望,傳承了老師的孝道,著成《孝經(jīng)》,成為一代圣賢。</p><p class="ql-block"> 當我再看到《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的另一段話時,我就更明白了: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之不失人,亦不失言?!?lt;/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一個人能夠聽懂、并且能夠接受你講的道理,你卻沒有和他講,就是“失人”,你把這種人錯過了,是不好的;相反,有一種人根本就不可能領會你的思想,而你偏偏要和他講道理,就是“失言”,也是不好的。一個明事理的智者,是不失人,也不失言。</p><p class="ql-block"> 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千多年,孔子當年對“仁”與“知”以及“失人”與“失言”簡單明了的講解,到今天還是同樣的適宜,世界上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從來不是表現(xiàn)在外在的灌輸,而是對心靈內(nèi)在的喚醒,讓讀了的人醍醐灌頂。</p><p class="ql-block"> 孔子,永遠的孔子。</p><p class="ql-block">(深圳老年大學學員:湖伊萍)</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日月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