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寒山寺弄24號?,是一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剎。寒山寺因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聞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 寺院占地約1.3萬平方米,以禪宗臨濟宗為宗,融合佛教文化、詩詞意境與江南園林特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擁有世界最大佛鐘和詩碑兩項吉尼斯紀錄。??</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寶殿、鐘樓、碑廊和藏經(jīng)樓等。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佛像,鐘樓則是“夜半鐘聲”的來源,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還會舉行跨年敲鐘儀式,寓意煩惱消去。此外,寺內(nèi)還有許多名人碑文。</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貞觀年間,天臺詩僧寒山、拾得駐錫弘法,寺院更名為“寒山寺”。????至德年間(756—758年),張繼途經(jīng)寒山寺作《楓橋夜泊》,推動寺院聲名遠播。?</p> <p class="ql-block"> 到宋代重建七級佛塔,南宋法遷長老擴建水陸院,元末毀于戰(zhàn)火。????明洪武、永樂年間多次重建,清咸豐十年(1860年)再毀于兵燹,光緒年間由巡撫陳夔龍、程德全主持重修。????1949年至1996年,先后整修并恢復(fù)宗教活動、舉辦首屆除夕聽鐘聲活動、重建寒拾殿、霜鐘閣等,1996年新建普明寶塔重現(xiàn)唐代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鐘聲文化源于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張繼在赴京考試落第后,夜泊寒山寺時聽到了悠揚的鐘聲,感受到了心靈的啟示,于是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這首詩使寒山寺名聲大噪,并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而</span>寒山寺的鐘聲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張繼的《楓橋夜泊》全詩通過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等意象,構(gòu)建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被譽為“寫愁的典范”,不僅入選中國歷代唐詩選本,更被亞洲多國教科書收錄。</p> <p class="ql-block"> “中華第一詩碑”就坐落于蘇州寒山寺景區(qū),碑上的詩詞就是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碑身加碑帽和基座通高16米,碑身寬5.3米,碑身厚1.3米,重達388.18噸,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詩碑”。而鐫刻碑文則是出自清末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書法家俞樾書寫。</p> <p class="ql-block"> 自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紛紛在寒山寺刻石留念。據(jù)《寒山寺志》記載,宋代、明代、清代以及現(xiàn)代都有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寫碑文。如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作品,豐富了寒山寺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寒山寺5公里外就是楓橋鎮(zhèn),緊鄰古運河,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寒山寺成為水陸交通的樞紐,便于香客和游客的往來?;且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古運河畔的景色與寺內(nèi)的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 蘇州留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國家AAAAA級景區(qū)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清代建筑藝術(shù)與山水布局聞名,現(xiàn)存占地23300平方米,代表江南私家園林的巔峰水準。其歷史歷經(jīng)徐泰時、劉恕、盛康等家族營建,形成集建筑、奇石、書畫于一體的經(jīng)典園林。??</p> <p class="ql-block"> “吳下留園”是對留園的概括,形容其精美且妙不可言?。留園明為“東園”,清代時更名為“寒碧山莊”,后在光緒年間改為現(xiàn)名“留園”,寓意“遭兵燹而獨存、能長留天地間的園林”?。</p> <p class="ql-block"> 整個園林采用不規(guī)則布局形式,使園林建筑與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墻和建筑群把園林劃分為中、東、北、西四個不同的景區(qū),中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廳堂庭院建筑取勝,北部陳列數(shù)百盆樸拙蒼奇的盆景,一派田園風(fēng)光。西部頗有山林野趣。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p> <p class="ql-block"> 中部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山曲之間水澗蜿蜒,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留園的主體建筑,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cè)有綠蔭軒,小巧雅致,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涌出一一。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登頂環(huán)顧四周,景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長廊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東部主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nèi)裝修精美,陳設(shè)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墻,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nèi)陳設(shè)古雅。</p> <p class="ql-block">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xiàn)于林木之中。登高望遠,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云墻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zhuǎn),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臥于溪澗之下,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觀音峰?:高6米多,兼具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其周邊建有亭臺樓廊,可從多角度觀賞?。</p> <p class="ql-block"> 冠云樓作為背景襯托冠云峰的雄偉,與兩側(cè)的冠云亭、冠云沼形成“一峰兩翼一池”的布局,體現(xiàn)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意趣?。</p> <p class="ql-block">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廢毀,現(xiàn)廣植竹、李、桃、杏,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p> <p class="ql-block"> 盆景園占地1500平方,具江南田園之趣,與虎丘萬景山莊、拙政園盆景園并稱蘇州園林的三大盆景園?,F(xiàn)有盆景兩百余盆,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盆景展覽及園藝博覽會大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有扶蘇,隰有荷華。</span>留園美景無處不在,每一位游客的身影都會與這里的景物溶于一起。</p> <p class="ql-block"> 唐朝張繼赴京落弟后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是對蘇州寒山寺的最好寫照。而留園“一步一景悠,留園心自留”就是對蘇州留園最精準的描述。??</p> 攝影:華山 <p class="ql-block">編輯:華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