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三河古鎮(zhèn),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巢湖岸邊,總面積2.9平方千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環(huán)鎮(zhèn)而抱、流貫其間而得名。古鎮(zhèn)已有2500多年歷史,具有“外環(huán)兩岸,中峙三洲”的獨特地貌,素有“‘春秋’古鎮(zhèn),皖中水鄉(xiāng)”之美譽。</b></p> <p class="ql-block"><b> 三河古鎮(zhèn)內(nèi),現(xiàn)存有古西街、古南街、古東街等晚清徽派建筑群;完整保存有劉同興隆莊、一人巷、三縣橋、古城墻等歷史遺跡。這里還有楊振寧舊居、董寅初紀念館、民俗園、三河大戰(zhàn)風云館、鵲渚橋、對樾橋、望月閣、大夫第、等諸多新老景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b></p> <p class="ql-block"><b> 進入景區(qū),在古鎮(zhèn)內(nèi)西街入口處,有一座半亭,名為“天然亭”。名字源于小南河天然橋旁的一座茶樓——天然樓。由于洪水,天然樓不復(fù)存在,人們在原址建造了這座半亭。亭內(nèi)石壁上雕刻著《十大舍不得》,表達了對三河古鎮(zhèn)繁華盛世和對過去的懷念,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b></p> <p class="ql-block"><b> 民俗園,三河盛產(chǎn)稻米,歷史上是著名的釀酒之鄉(xiāng)。太平天國將領(lǐng)陳玉成在此取得“三河大捷”,從而留下“鵲渚十里聞酒香,三河美酒醉英王”的美談。</b></p> <p class="ql-block"><b> 展館一樓以蠟像的表現(xiàn)形式,再現(xiàn)了米酒釀造的傳統(tǒng)工藝流程。第一步,選擇好的糯米作為釀酒原料,三河米酒的釀酒原料非常考究,主要選自巢湖之濱當年生產(chǎn)的晚季糯米,這種糯米顆粒飽滿、米粒潔白、氣味純正。釀出來的米酒清澈透明、入口綿甜、清香四溢。</b></p> <p class="ql-block"><b> 然后經(jīng)過第二步“推碾除殼”,進入第三步“風車揚塵”,這道工序叫“揚谷”,就是利用風力將比重不同的稻殼與米粒分開,有效的去除糯米中的雜質(zhì),使釀酒的原材料更加純正。這種風車既古老又現(xiàn)代,從發(fā)明到現(xiàn)在,據(jù)說已經(jīng)使用了上千年,一些邊遠山區(qū)及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在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有經(jīng)過第四步“浸米清洗”、第五步“柴火蒸飯”、第六步“清泉淋飯”、第七步“石臼舂曲”、第八步“拌曲發(fā)酵”、第九步“壓榨過濾”到第十步“入壇封存”,即將收集的酒液進行高溫殺菌后自然冷卻,再次澄清后裝入酒壇密封好,搬至陰涼干燥處,存放的時間越長,酒味就越醇香。最少需存放一年后飲用,所謂封缸酒便由此而來。此時的米酒色澤橙紅清亮,有光澤、味鮮美、醇厚、柔和、爽口,口味綿長。并且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長期飲用有振奮精神、強身健體、舒筋活血等功效。</b></p> <p class="ql-block"><b> 二樓展館為淮軍紀念館,陳列有淮軍軍裝、李鴻章和劉銘傳題寫的牌匾等各式槍械佩刀,各種照片文物,借以弘揚民族大義,宣揚愛國情懷。</b></p> <p class="ql-block"><b> 董寅初紀念館,位于三河鎮(zhèn)古西街,始建于晚清,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庭院,前門臨街,后門碼頭,前后共五進。展館內(nèi)以文字、圖片、實物、蠟像的形式展現(xiàn)了董寅初無私無畏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董寅初(1915.9~2009.5),安徽三河人,著名的愛國僑領(lǐng)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致公黨第九、十屆中央主席。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與中國共產(chǎn)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是三河人民的驕傲。</b></p> <p class="ql-block"><b> 展廳內(nèi)有一口大鐘,原是董寅初先生興辦的上海溶劑廠的報時鐘,后作為“警世鐘”,時刻提醒人們“勿忘國恥,警鐘長鳴”。</b></p> <p class="ql-block"><b> 抗戰(zhàn)時期,董寅初因在華僑中進行抗日救國宣傳,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獄,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才獲得自由。</b></p> <p class="ql-block"><b> 劉同興隆莊,位于三河古鎮(zhèn)古西街,為時任三河商會副會長劉錦堂的宅第,面積達700平方米,五進八廂32間。</b></p> <p class="ql-block"><b> 劉同興隆莊主要經(jīng)營各種布匹和大米,還開有鹽鋪、瓷器店、當鋪等,是古鎮(zhèn)最有名氣的商家之一?,F(xiàn)展館內(nèi)以實物和蠟像的形式,再現(xiàn)當年生意興隆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劉記米鋪,當年大米的日運銷量可達500多噸,年收入數(shù)萬銀元。</b></p> <p class="ql-block"><b> 劉記布莊,各種面料、花色的布匹琳瑯滿目。</b></p> <p class="ql-block"><b> 劉記鹽鋪,伙計正在認真約秤,粗鹽、細鹽應(yīng)有盡有。</b></p> <p class="ql-block"><b> 劉記當鋪,寶格架上各種瓷器、寶物豐富多彩。</b></p> <p class="ql-block"><b> 劉同興隆莊內(nèi)有清宣統(tǒng)時期的“同德堂”匾額,有民國二十三年縣長題的“急公好義”匾以及一些景致的木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仙姑樓,位于三河鎮(zhèn)中街,原為三河百年老字號糕點廠“中和祥”家廟。廟內(nèi)的磚雕、木雕、石雕,歷經(jīng)百年風雨洗禮,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1936年刻立的“婆心濟世”石碑和磚雕“求作徳興”牌匾,完好保留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門楣上的“求作德興”,或念“興德作求”,每個字都是用一塊整磚燒制而成。這是李鴻章的大管家金維漢老先生的墨寶。其意為“人這一生想有大的作為,必須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礎(chǔ)”。也就是先做人后做事。</b></p> <p class="ql-block"><b> 母子樹,俗稱“乳樹”,實為楮樹。已有百多年的樹齡,至今枝葉繁茂,紅花紫果,四丫相抱,親密無間。據(jù)傳說一對夫妻多年未得一男半女,便來仙姑樓求子。夜間仙姑托夢,說其妻懷孕,可生雙子。果然,十月懷胎后生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后來兄弟二人學業(yè)有成,均有建樹。奇怪的是,這對雙胞胎降生時這里便長出了一棵四丫楮樹。后來也被人們稱為許愿樹。</b></p> <p class="ql-block"><b> 三河大戰(zhàn)風云館,公元1858年11月,太平天國青年將領(lǐng)陳玉成、李秀成率軍包圍進攻三河的湘軍,在這里全殲了湘軍悍將李續(xù)賓所部6000余人,史稱“三河大捷”。三河大戰(zhàn)風云館為太平軍駐軍遺址,保存有當年的圍墻和水井。展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史料豐富、氣勢恢宏,完整再現(xiàn)了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得勝井,位于三河古鎮(zhèn)東街原太平天國駐軍遺址內(nèi),相傳井址所在即為當年太平天國三河守軍大營駐地。此井呈橢圓形,深5米,井圈直徑0.9米,井壁以黛磚壘砌,井沿系青石壘成,繩槽深深。該井始嚼年代不詳,1858年11月,湘軍進攻三河時,此井成為城內(nèi)太平軍和百姓的重要水源。在守將吳定規(guī)的指揮下軍民同飲一井水,奮勇御敵,最終與趕來的援軍一道取得大戰(zhàn)勝利。遂將此井命名為“得勝井”。</b></p> <p class="ql-block"><b> 展館內(nèi)采用聲光電、雕塑等方式,再現(xiàn)當年“三河大捷”的戰(zhàn)斗畫面。</b></p> <p class="ql-block"><b> 古城墻,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水陸要沖,乃兵家必爭之地。1855年太平軍祜王藍成春就地取材,僅用33天修建了一座城墻和9座磚壘。這座城墻是史上用時最短、用料最雜、國內(nèi)最窄、面積最小、最牢固、城里最富裕(城墻內(nèi)堆滿稻米)的城墻。1858年取得“三河大捷”,城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楊振寧舊居,位于三河古鎮(zhèn)南街、毗鄰一人巷,始建于明清時期,前后五進,是一座典型的徽派風格的宅院。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客居地、安徽省文保單位、安徽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因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定律”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001年楊振寧先生重返三河,在舊居感慨良多,并欣然題詞。</b></p> <p class="ql-block"><b> 臥室是楊振寧讀書的地方,一桌一椅一床一箱就是全部家當。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燈,仿佛映照著16歲的楊振寧讀書時的不倦身影。2001年這位年近80高齡的老人重返舊居時曾深情地說:“我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b></p> <p class="ql-block"><b> 2015后,楊振寧舊居重新布展并裝飾一新,這是楊振寧少時與母親一同寄住的地方,也是國內(nèi)僅存的一處楊振寧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望月閣,“重屋為樓,四敞為閣”,望月閣(又名國粹樓)是三河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樓高37米,共7層。閣中展示了民間珍藏的近千件古代藝術(shù)珍品,有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匾額;有新石器時代至民國初期的古陶瓷、玉器、珠寶、青銅器;有唐宋以來的傳世佛教造像;有晚清、民國的老照片等。展品品種豐富、精美獨特。</b></p> <p class="ql-block"><b> 清代的“五子登科”、“狀元及第”木雕雀替。</b></p> <p class="ql-block"><b> 登高遠眺,三河古鎮(zhèn)美景盡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大夫第,清代以后稱高級文職官員為“大夫”。三河古鎮(zhèn)以“大夫第”命名的這座展館,將流散民間的明清家具、匾額、建筑構(gòu)件、木雕、石雕、祖容畫像等收集起來,再現(xiàn)了古代官宦人家的豪華生活及民間能工巧匠高超的工藝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大夫第匾額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五部尚書(工部、刑部、戶部、兵部、吏部))朱鳳標題寫。下圖 “大夫第”石匾。</b></p> <p class="ql-block"><b> “大夫第”木匾。</b></p> <p class="ql-block"><b> 清光緒七年匾額。</b></p> <p class="ql-block"><b> 馬車。</b></p> <p class="ql-block"><b> 清代鎏金雕花方桌。</b></p> <p class="ql-block"><b> 《朱子家訓》十二條屏風,雕造于清光緒十一年(1831年),框架用雞翅木打造,家訓內(nèi)容用金粉描寫,下圍板為櫻子木,四周雕花板及腰板用的是名貴的黃楊木,雕造的是二十四孝圖,雕刻精細,保存十分完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間傳家寶。</b></p> <p class="ql-block"><b> 臉盆架是古人日常生活、新婚嫁女必不可少的家具之一。展廳內(nèi)的臉盆架出自清代早、中、晚期,時間跨越300年,每件臉盆架造型各異,雕造精美,件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b></p> <p class="ql-block"><b> 拔步床,產(chǎn)生于明代晚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廊柱式,是拔步床的早期形態(tài);另一類是圍欄式,是典型的拔步床。</b></p> <p class="ql-block"><b> 拔步床的體積一般比較龐大,結(jié)構(gòu)復(fù)雜,從外形看就像一個小屋。為達到室內(nèi)寬敞明亮,其左右和后面安裝的床圍較矮,就像房子中又套了個小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另外拔步床又稱為“踏板床”,是因其地下鋪板而得名。上述拔步床為“月洞式三進拔步床”。</b></p> <p class="ql-block"><b> 千工床,明清以來,木雕藝人就在床罩及楣板、圍欄上雕刻樣式各異的圖案,形成越來越精細的雕花床,至清末出現(xiàn)了雕花床極品——“千工床”。這種雕花床制作時往往不惜工本,有的需要耗時三年,即一千個工時,故稱為“千工床”。</b></p> <p class="ql-block"><b> 三河古鎮(zhèn)共有10條街、26條巷,每個街巷都有著厚重的歷史,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傳說。徜徉在古街之上,能夠感受到古韻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一人巷,位于古鎮(zhèn)南街中段,楊振寧舊居之側(cè),巷道全長45米,寬僅0.75米,兩側(cè)為高聳的磚石山墻,形成僅容單人通行的空間結(jié)構(gòu),故得名“一人巷”。巷內(nèi)青石板路面留下歲月的痕跡,東接三元巷,西通北門大街。巷子歷史超400年,是古鎮(zhèn)26條巷道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古南街,街上的青石板路已經(jīng)發(fā)亮,留下濃濃的歷史印記,楊振寧舊居、一人巷、鶴廬、古娛坊等都在這條街上。</b></p> <p class="ql-block"><b> 歷史建筑~沈家雜貨店,建成于晚清時期,位于三河古鎮(zhèn)古西街北頭,為一層半磚木結(jié)構(gòu),灰磚青瓦,臨護城河而建,臨街向西開門,一層為二間商鋪門面,兼做經(jīng)營、住人使用,上面半層為閣樓。</b></p> <p class="ql-block"><b> 歷史建筑~吳香如雜貨店,建成于清晚期,位于古西街中部,二層臨街,磚木結(jié)構(gòu),灰磚青瓦。一層為三間商鋪和一條1.1米寬的巷道“鹽巷”,二層為三間半住房。</b></p> <p class="ql-block"><b> 三縣橋,又稱“石頭大橋”,位于大南門口,為三孔石橋,主橋長38米,寬7米,始建于宋代,全橋沒有一根鋼筋,沒有一滴水泥,但堅固異常,堪稱一奇。民國十五年(1926年),進行大規(guī)模修復(fù)并保留原貌。古橋銜接肥西縣、舒城縣、廬江縣三縣,故名“三縣橋”。民間有“一橋跨兩岸,雞鳴聞三縣”的說法。</b></p> <p class="ql-block"><b> 鵲渚廊橋,位于小南河外河之上,因三河古稱“鵲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三河古鎮(zhèn)最古老的橋。1982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廊橋上由12根立柱,支撐著兩層飛檐翹角的長亭,橋兩頭各裝有2根四方青石燈柱。外國人稱廊橋為情人橋,有情人若從這座橋走過,愛情定會天長地久。</b></p> <p class="ql-block"><b> 對樾橋,是一座新建的三孔廊橋,橫跨小南河北段,將西側(cè)災(zāi)后重建區(qū)與東面的古西街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橋上設(shè)立四座小亭相互連接,設(shè)計獨特,或?qū)⒊蔀槿庸沛?zhèn)的標志性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游覽三河古鎮(zhèn),匆匆一天,時間稍顯倉促,只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的瀏覽一番。古鎮(zhèn)內(nèi)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數(shù)量繁多,歷史文化底蘊厚重,需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方能有所領(lǐng)悟。但無論如何,感覺收獲頗豐,不虛此行。</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圖片拍攝于2025年5月1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