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周新華</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174015344</p> <p class="ql-block"> 沿黃河北上,跨越賀蘭山脈,就到了原匈奴、鮮卑、烏桓等族之地內(nèi)蒙古。隔河相望的是阿拉善盟,直走就到了烏海市。烏海市有一個人工湖叫烏海湖,由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蓄水形成,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以“半湖碧水半湖沙”的獨特景觀聞名,兼具生態(tài)調(diào)節(jié)與旅游功能。自然景觀特色:水域與沙漠共存?: 西岸緊鄰烏蘭布和沙漠,形成“沙漠看?!钡膲邀惍嬅?,湖中沙島星羅棋布。??具有生態(tài)多樣性?: 湖心胡楊島、兔島等濕地棲息著候鳥(如天鵝)和魚類,聽說冬季尤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在內(nèi)蒙,自古多豪杰,風流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但流傳最多最廣的、令人矚目起敬的莫過于兩個人。一個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個是絕代美女王昭君。兩個人雖然相隔千年,也相隔千山萬水,但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則是無與倫比的。成吉思汗南征北戰(zhàn),打下了中國史上最大的疆土,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昭君雖是一個出生于湖北秭歸的弱女子,出塞和親,嫁于單于,實現(xiàn)了漢匈聯(lián)盟,創(chuàng)造了60年的和平奇跡。</p> <p class="ql-block"> 懷著對兩人的崇拜,一進入內(nèi)蒙古,我就開始尋找他們倆留下的痕跡。在即將進入烏海市時路上,意外發(fā)現(xiàn)一座山上有一個巨大的塑像,我想這應該是成吉思汗,果不其然,他就是。塑像矗立在黃河東岸、烏海最高山峰甘德爾山的山頂上,高88.95米,投資6億多元,耗時8年建成,為目前最高成吉思汗塑像。為何建在這里?我想無非是兩點:一是烏海所在的河套地區(qū)(包括鄂爾多斯、阿拉善等),歷史上是蒙古帝國的重要活動區(qū)域。成吉思汗曾在此征戰(zhàn),1227年他率大軍從這里出發(fā),跨過賀蘭山滅西夏。同年8月15病逝于今寧夏境內(nèi)的六盤山。塑像矗立于此,既彰顯成吉思汗的威嚴,也寓意著蒙古族文化的崇高地位。二則是打造文旅品牌的需要。烏海市以工業(yè)(煤炭、化工)聞名,而文旅資源缺乏。塑像及其配套的甘德爾山景區(qū)設施(包括成吉思汗博物館、游客步道、纜車等),成為城市轉(zhuǎn)型旅游的重要項目,也是城市一個地標性建筑,必將成為推動旅游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甘德爾山景區(qū),我們即驅(qū)車前往成吉思汗陵園。它位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爾草原,但它并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埋葬地,而是一座具有象征意義的衣冠冢和文化祭祀場所,是蒙古族世代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800多年來,成吉思汗守陵部落達爾扈特人,世代守護并主持祭祀,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蘇魯克大祭"是最隆重的儀式。蒙古族將成陵視為靈魂歸屬之地,也是他們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祭拜完成陵,我們即將注意力尋找王昭君遺跡。主要有兩處:一處為昭君城,一處為青冢。昭君城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zhèn),地處黃河南岸(河套平原東部),距離包頭市區(qū)約60公里,是一處以王昭君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的旅游景區(qū),展示的是昭君生平、和親歷史及相關文物。但我們到達時,景區(qū)關閉,無一人值守,且景區(qū)內(nèi)似乎好久沒開放過,已顯破敗景象。滿懷深情而來,卻滿心失望而去?</p> <p class="ql-block"> 好在呼和浩特市南側大黑河畔的青冢,也就是王昭君墓彌補了這一切。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昭君長眠之地,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昭君紀念遺址。</p><p class="ql-block">? 原來,王昭君出生于湖北秭歸,被選入宮為宮女,因沒有賄賂畫師,畫師就將她畫成丑女,一直未得寵幸。后來匈奴出現(xiàn)五單于爭位,其中一個叫呼韓邪的單于傾向于和漢友好,多次要求和親。正當漢元帝猶豫之際,王昭君主動提出愿嫁單于。公元前33年出嫁那會,漢元帝見到王昭君如此美麗,心里后悔不已,但也不好收回成命。昭君與呼韓邪育有一子,可兩年后呼即病逝,桉照匈奴的風俗,昭君又嫁給呼的長子,并生二女。和親讓漢匈和平相處達60年之久,可見一個弱女子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王昭君去世后就葬于此,因墓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p> <p class="ql-block"> 到了包頭,才知道"走西口"是怎么回事。原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人口遷徙現(xiàn)象,主要指清代至民國時期,山西、陜西、河南等地的貧苦百姓沖破官方封鎖,向內(nèi)蒙古的西部(即"西口"外的河套、歸化城等地)遷移謀生的過程,這一遷移,對內(nèi)蒙古的經(jīng)濟、文化、民族融合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內(nèi)蒙古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使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晉商壟斷"茶葉之路",帶動了沿線城鎮(zhèn)發(fā)展。其代表人物主要喬家、常家等,如今包頭市的"喬家金街"就是當年晉商走西口的產(chǎn)物,到現(xiàn)在為止已達兩百余年,現(xiàn)改為"包頭金街",其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 "走西口"與"闖關東"、"下南洋"并稱為中國近代三大移民潮。在當時的情況下,一方面出于生活壓力而不得不尋找出路,一方面是有經(jīng)濟實力的商家尋找商機,再一個方面是官方為了邊疆開發(fā)的需要。大量的移民使蒙古族血脈不再單純,融入了漢族等民族元素,不但血脈融合,文化上也是非常多的交集,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共同體"意識得到鞏固和增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