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恢弘大氣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學無止境

<p class="ql-block">  <b>中國國家博物館</b>(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簡稱“國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cè)、東長安街南側(cè),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shù)殿堂。在我的記憶中,多次參觀過該館,1977年首次進入時的名稱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69年得名),1983年后,改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直到2003年,兩館合并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最早時博物館的名稱是中央革命博物館,次年改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同一地段,同一建筑,數(shù)次易名,<b>其“軌跡”依次是中央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5日,時隔4年我再次蒞臨,也是一家三口第一次同時參觀,在館內(nèi)呆了整整4個小時,是時間最長、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我們在網(wǎng)上提前一周預約,從北門排隊入館。過了安檢門后,著公安服裝的女安檢員面對數(shù)臺安檢門整整齊齊排成一溜(足足有20多人),挨個再次檢查入館游客。這個龐大的“架式”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雖然館外排著一撥又一撥的長隊,進入館內(nèi)很快就分散開了,遠沒有上個月在廣州正佳廣場看到的擁堵狀況,主要是得益于國家博物館建筑的高大、開闊。查詢資料,2007年至2011年改擴建裝修后的博物館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墻立面,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館藏數(shù)量143萬余件,涵蓋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文物和藝術(shù)品等多種門類,涉及甲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錢幣、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璽印、書畫、雕塑、漆木家具、磚瓦石刻、琺瑯器、玻璃器、絲織品、工藝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  進入北門就到了一樓的<b>藝術(shù)長廊</b>,實際上是自北向南非常開闊的通道,直通穹頂有數(shù)十米高,倒是未見著更多的“藝術(shù)”氛圍。長廊中間的內(nèi)側(cè)是<b>“屹立東方”</b>的展廳,從“前言”中獲悉,這是為紀念建國70周年于2019年特設的展館,展示了中國革命從星火燎原到共和國成立的艱難曲折和苦難輝煌,引導觀眾緬懷革命先烈浴血奮戰(zhàn)的崢嶸歲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反映1949年開國大典盛況的館藏珍貴文物,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第一面五星紅旗、中央人民政府木牌、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紅色宮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歡慶建國的實況播放,以及開國大典、翻越雪山、進京趕考等油畫。大多數(shù)游客入館都會在此處駐足,首先接受中國革命歷史的“沐浴”。記得第一次進館的時候,最吸引我也看得最久的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井岡山時期的編制和人員名單,還拿著小本子記下來(不知道放哪去了),“文革”時期根本看不到,圍看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時過境遷,現(xiàn)在這些內(nèi)容在智能手機和電腦中都能查到。</p> <p class="ql-block">  通往二、三、四樓(五樓沒開放),時而上階梯,時而乘滾梯、直梯(電梯),走馬觀花看了<b>“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新成果展”、“館藏英模蠟像展”、“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清風萬里——中國古代廉潔文化”</b>。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是5月13日才開啟的<b>“石韻天成——中國觀賞石藝術(shù)展”</b>,該展覽分“形生雅韻”、“趣覽萬物”、“意會春秋”、“境觀江山”4個單元,通過160余方各種石頭,從視覺形象的角度將“形、質(zhì)、色、紋、韻”鑒賞5要素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中國觀賞石的千姿百態(tài),構(gòu)建起跨越地質(zhì)學、藝術(shù)學、文化人類學的多維闡釋空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另一個是<b>“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shù)與生活”</b>,是與希臘文化部和國家博物館合作的,去年11月6日開展,需購票進入。展品共279件(套),包括陶器、青銅器、金器、玻璃器、壁畫、雕塑等代表性文物,重點展品有大理石女性頭像浮雕圓盤殘片、阿提卡黑底紅畫陶水罐、卡皮托利尼式阿佛洛狄忒雕像等,時間跨越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紀,再現(xiàn)了基克拉迪文明、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以及幾何陶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等數(shù)千年“一以貫之”對“美”的主題執(zhí)著追求和多元創(chuàng)造。置身其間,近距離鑒賞,多維度揣摩,<b>對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有了更深刻的感悟。</b></p> <p class="ql-block">探月工具</p> <p class="ql-block">雷鋒蠟像</p> <p class="ql-block">人腦石</p> <p class="ql-block">  穿梭于國博的樓上樓下,發(fā)現(xiàn)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各樓層的步行階梯幾乎坐滿了休息的人群,只留出很窄的通道履行步梯的“原始”功能。這說明每天參觀的人確實太多,可提供間歇坐一坐的地方卻太少了(北側(cè)二樓有個茶飲區(qū),沿墻邊一長排坐椅始終是處于“滿座”狀態(tài))。到茶飲區(qū)稍事休息后,我們到了<b>國博的“重中之重”———地下二樓的“古代中國”展區(qū)</b>,它與北區(qū)二、三樓的“復興之路”都屬于“基本陳列”,不過是占地面積更大(1.7萬平方米),貫穿南北一整層。該展覽以王朝更迭為主線,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8大歷史時期,2000余件代表性珍貴文物,完整呈現(xiàn)了從遠古年代到明清時期的文明發(fā)展脈絡。放眼望去,此館觀展人數(shù)最多,大部分應該是慕名前來的,也不乏頗具專業(yè)知識的文物愛好者。國博內(nèi)到處可以看到男女工作人員,一身黑色套裝制服,一眼就能辨別出與眾不同,其職責主要是引導游客,或許更重要的是維護秩序“確保安全”。我很關(guān)心<b>“鎮(zhèn)館之寶”</b>,幾次詢問,沒有“標準”的答案。網(wǎng)上介紹,有10個、16個、24個之說,看來很難“統(tǒng)一”。AI歸納比較著名的有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紅山玉龍、人面魚紋彩陶盆,商代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的利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漢朝的金縷玉衣?,明朝的九龍九鳳冠等。其中<b>四羊方尊</b>是去年在湖南寧鄉(xiāng)時首次聽說(1938年發(fā)現(xiàn)地),當時只看到復制品,真品就在國博。果然名不虛傳,四角各塑一羊,通高58.3厘米,融合了浮雕、圓雕與線刻技法,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當天唯一排長隊一睹芳容的國寶是<b>九龍九鳳冠</b>,即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妻子孝端皇后的帽子。帽胎以漆竹扎成,覆蓋絲帛面料,鳳冠正面飾九條騰云金龍,均口銜珍珠寶石做成的珠滴,與九龍對應的是八只同樣口銜珠滴的金鳳,加上鳳冠后側(cè)正中的一條金鳳,一共是九龍九鳳。鳳冠上嵌有寶石百余顆、珍珠五千多粒,華麗貴重至極。在國博四樓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里也有此鳳冠,不過是復制品罷了。</p> <p class="ql-block">紅山玉龍</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p> <p class="ql-block">九龍九鳳冠</p> <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間關(guān)系,還有“館藏佛造像”、“館藏石刻佛造像”、“館藏晚清瓷器”、“數(shù)說犀尊”、“中國古代玉器”、“中國古代錢幣展”、“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中國古代書畫”、“館藏紅色經(jīng)典文物展”、“科技的力量”等展廳沒有走到。如果細細觀展,再有人解說,那效果就更好了,是非常生動的中國文化、歷史文物教育課。</p> <p class="ql-block">晚清瓷器</p> <p class="ql-block">  從西門出口離開國博前往天安門廣場的途中,自然而然聊起了<b>“觀后感”</b>。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都參觀過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和華盛頓的多個博物館,母女倆還分別到過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她們在“比較”后一致認為,論建筑規(guī)模國博堪稱世界之最,但論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種類,還有比較大的“差距”。<b>我的感覺,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簡單地“一言以蔽之”。</b>中國古代的珍貴文物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被劫走了一批,其中許多都流落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中。當年國民黨軍敗退臺灣,又帶走了許多奇珍異寶,現(xiàn)在就展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果這些文物都能收回來,無疑就大大豐富和提升了北京國博的收藏種類和藝術(shù)價值。行筆至此,有個疑問,北京故宮內(nèi)也有很多非常珍貴的文物,為什么沒有放到國家博物館里來呢?收藏渠道和陳列分工有什么不同嗎?另外,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也有許多寶貝,尤其是鎮(zhèn)館之寶,都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傳承的記錄。<b>中華文脈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b>。毋庸諱言,西方國家近幾百年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造就了一大批曠世奇才,在哲學、美學、文學、科學等方面成就斐然,碩果累累。<b>參觀東西方國家級博物館,在比較中思考,一個有充滿歷史緩慢發(fā)展的厚重感,一個有洋溢藝術(shù)色彩斑斕的感染力,二者展示出的物件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常稀缺寶貴的“實物”見證,必須精心維護,共同珍藏,永世長存。</b>而最大的不同則在于參觀主體的“代入”差別。我是生于斯、長于斯的華夏兒女,通過國博中的沉浸式體驗,似乎找到了“探源覓蹤”的年代歸屬。</p> <p class="ql-block">文藝復興</p> <p class="ql-block">啟蒙運動</p> <p class="ql-block">  昨天看到的視頻,講了這么一個故事:1994年在河北某地發(fā)現(xiàn)有個唐五代的墓葬“天王”壁畫被盜,2000年在紐約的拍賣行上有人準備出售。獲此信息后,我國通過外交渠道交涉,要求停止拍賣,收回壁畫。國際上有“規(guī)矩”,10年內(nèi)的盜墓文物要無條件歸還。拍賣行要求拿出“證據(jù)”,因墓穴被雨水沖刷等原因很難取到“鐵證”。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個美國收藏家拿出了另一幅“天王”壁畫,說這與擬拍賣的是一對同屬中國墓葬,并無償歸還。有了這個“證據(jù)”,再經(jīng)反復交涉,被盜壁畫終于于2001年追回。這個故事與最近央視一臺正在播出的電視劇《護寶尋蹤》里的一個橋段一模一樣。<b>我想</b>,文物作為地球文明進步發(fā)展的標記,是全人類的共同藝術(shù)寶藏,始終都應該得到珍惜、保護和傳承?!拔母铩睍r期的“破四舊”和當今國際社會恐怖組織對歷史文物的故意破壞,都是極大的犯罪行為。各個國家博物館在做好珍貴文物保護和宣傳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文物開掘、管理、展示的交流。這也應該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吧。2025.6.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