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長篇紀實:金河遺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一章主要介紹的是老成都金河街(今金河路)金河北岸街道的情況,下面再說金河南岸的金河街布局。</p><p class="ql-block"><b>第一節(jié) 金河街南側(cè)街道布局</b></p><p class="ql-block">金河街南側(cè)東頭這一段街道,即從金河街東口至長順上街西口這一段街道,按它與金河所處位置應該歸屬于金河北岸,但從它所處街道位置來說又直屬于金河街的南邊街道。這一段文字有點拗口請讀者對照圖五理解。</p><p class="ql-block">金河街南邊東頭臨小南街北口拐角空地上有一3米高的字庫塔,塔后街道上第一家是一間鐵匠鋪,緊隔壁是一家炒貨鋪。這兩間房屋背后與金河北岸之間有一處長方形空地,有人在這里沿著河岸搭建有一間簡陋的茅屋,開設有一名曰“甲花”的茶社。茶社入口柴門開在小南街通順橋的橋西河邊(如圖一)。</p><p class="ql-block">位于東側(cè)第二家的雜貨鋪門坊上釘有一個民國政府頒發(fā)的印有紅色楷體“抗戰(zhàn)家屬”字樣的長方形小木牌子,以表彰其兒子參加抗戰(zhàn)衛(wèi)國有功,懇請地方保甲、街坊鄰居予以照顧為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一</p> <p class="ql-block">然而,這片繁華之中,也夾雜著些許不盡如人意之處:字庫塔的氤氳煙火、鐵匠鋪的繚繞煙氣,與雜貨鋪炒制花生、胡豆的煙霧交織在一起,共同侵蝕著街口的空氣,行人與周圍的住家戶都是有苦難言。</p><p class="ql-block">在這片土地上,還有一些年邁的老嫗與視力不佳的老者,他們背負著竹簍,手持火鉗,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間,四處搜尋著廢字紙,廢報紙。盡管那時的廢紙并無多少經(jīng)濟價值,但他們深信字庫塔上橫額所刻的惜字警句,如“惜字得福”“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等,更有一副對聯(lián)寫道:“石藏珍寶墨,筆立起文峰。”這足以彰顯古代人們對字墨的尊崇。即便拾取廢字紙無法換取金錢,他們也樂此不疲,終日游走于街巷之間,只為求得一份內(nèi)心的安寧,為子孫后代積德行善,修得一份來世的福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二</p> <p class="ql-block">將軍衙門的前方為一片異形廣場,其正南端矗立著一堵雄偉的照壁,這是過去衙門的正規(guī)建制。衙門西側(cè),與黃埔中學比肩而立。中學西側(cè)的高墻沿著長順上街張開,為這片區(qū)域增添了幾分書香與古韻。</p><p class="ql-block">從金河街的東口西行,你會發(fā)現(xiàn)這段街道并未如其他路段那般金河為穿街中心而過,它更像是一條普通的街道。金河在這里選擇了一條更為隱秘的路徑,它從金河街南側(cè)的房屋后墻與廣袤的菜地之間悄然流過,入少城公園(今日的人民公園)并繞公園整個北界進半邊橋流出。而金河街這一段的南側(cè),與金河北岸之間,由房屋開發(fā)商整齊地修建了一排二層樓的住宅與商鋪,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如今這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著名的“努力餐”餐廳從祠堂街遷至這里定居。其房屋修建與原來在三橋南街和祠堂街“努力餐”的外觀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風格。</p><p class="ql-block">沿著這段街道向西行進,你會發(fā)現(xiàn)幾家由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二層商住樓,它們不僅承載著商業(yè)的繁榮,也寄托了普通居民家的溫馨。其中,一家名為“宇松裁縫鋪”的店鋪尤為引人注目,它專注于打造各式高檔男女服飾,其主人羅宇松(羅師傅)的手藝在成都新西門金河街一帶頗有名氣。值得一提的是,羅師傅手中的幾部縫紉機,正是源自提督中街勝利機器行之手,這份淵源讓本街新30號主人與羅師傅兩家建立了深厚友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三</p> <p class="ql-block">在這一排房屋的中央,有一個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水巷子”或“井巷子”的狹窄過道,它曾是居民們前往河邊取水的必經(jīng)之路。由于后來金河水質(zhì)不宜飲用了,政府特地在過道盡頭,金河之畔鑿了一口公用水井,以滿足周邊居民的飲水需求。新政實施后,政府曾組織“自新人員”對水井進行清理,意外地從井中撈出了一批包括手槍、彈夾、手榴彈等在內(nèi)的武器,為這段歷史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這一排房屋大約有七八間之多,其中最西端是一家售賣紙煙、旱煙與草紙信箋的店鋪。它的西墻外,與長順上街西口,即黃埔中學對面的一株古老的大麻柳樹之間,是一片開闊的河邊空地。新政后,這片空地上團市委辦公大樓在此拔地而起。然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這里曾是“夫妻肺片”的發(fā)源地。一對勤勞的夫婦,推著一輛全木制的攤販車,在這里售賣著他們精心制作的涼拌麻辣肺片。每當家中飯菜不合口味或是臨時有客來訪,新30號的鐘家奶奶總會吩咐傭人:“去口子上端一碗夫妻肺片回來!”這份美味,早已成為了金河邊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當本文在《行腳成都》上發(fā)表后,網(wǎng)友@華才留言指出,這對夫婦正是后來在順城街開設夫妻肺片店的郭朝華夫婦。這無疑為“夫妻肺片”這一享譽全國,乃至于世界的小吃增添了新的歷史篇章:它的起源,正是在金河街(長順上街西口對面)的那株麻柳樹下,一段關于美食與傳承的故事在這里發(fā)掘出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四</p> <p class="ql-block"><b>第二節(jié):城市中罕見的廣闊菜園</b></p><p class="ql-block">自小南街北端通順橋畔的甲花茶社向西延伸,直至橫小南街(歷史上稱為橫通順街)北端節(jié)旅橋邊,沿金河南岸延展的地段,歷史上曾是一片廣闊約二三十畝,專門種植應季蔬菜的園地,現(xiàn)今,該區(qū)域的部分地塊已被從祠堂街搬遷過來的“努力餐”餐館、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及尊城國際社區(qū)等機構所占據(jù),(如圖五中綠色區(qū)域所示)。若以現(xiàn)代商貿(mào)視角審視,這片園地無疑是金河街、小南街、方池街、蜀華街、長順街、東勝街、寬窄巷子等周邊居民的重要蔬菜供應源。</p><p class="ql-block"><b>第三節(jié):金河街節(jié)旅橋段概況</b></p><p class="ql-block">在金河街南岸,即橫小南街北端西側(cè)的節(jié)旅橋附近,矗立著兩座規(guī)模宏大、構造精良的川派舊氏公館。其中,第一座公館在新政實施后被劃撥給成都藥材公司使用。至于第二座公館,其主人行事極為低調(diào),鮮有人見其出入,關于其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據(jù)說國民黨要員張群來成都常常在此公館下榻。</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兩座公館之后,還坐落著兩座構造相對簡陋的院落,這些院落中建有新式樓房。此外,該區(qū)域還坐落著兩座建筑質(zhì)量平平、附帶樓房的院落。新政后受經(jīng)濟下行影響,這兩家的主人均在院落臨街圍墻內(nèi)側(cè)搭建起簡易牛棚,以奶牛養(yǎng)殖及牛奶銷售為生。</p><p class="ql-block">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西側(cè)院落靠近包家巷延綫的那家牛奶場老板姓唐,其子與二嫂家老三為小學同窗。唐老板在祠堂街口壽山堂中藥房與圖章雕刻鋪之間租下一間鋪面,開設了一家牛奶西點店,主營自家生產(chǎn)的牛奶及各式點心。該店以熱鮮牛奶零售為主,輔以面包、蛋糕、桃酥、餅干等小食。牛奶零售價格為半磅五分錢,包月服務則每月收費一元三角。</p><p class="ql-block">另,包家巷延綫至金河街,昔日此處金河上曾有一座連接金河南北兩岸的石板橋(亦稱紅板橋)。然而,在三四十年代的一場大洪水中,該橋被洪水沖毀,僅余兩岸橋墩。自斷橋處至金花橋橋頭,金河南岸的街道長度約為80米,相較于北岸對面街道,顯得更為狹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五</p> <p class="ql-block"><b>第四節(jié):包家巷延綫至金花橋茶鋪段</b></p><p class="ql-block">過了包家巷延綫路口,矗立著一座占地面積寬廣但建筑規(guī)格相對較低的大雜院。該院子的后墻緊挨著蜀華后街2號至16號的后墻區(qū)域。院子院墻西側(cè)沿街又分布著若干規(guī)格極低的草屋住宅、商鋪及一間茶鋪,其間穿插著一段半封閉的小巷,內(nèi)部搭建有簡易居所供幾戶人家居住。商鋪群落中,包含了一家以制作油炸窩子油糕和豌豆糕為特色的小吃店,以及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醬園鋪。</p><p class="ql-block">緊鄰醬園鋪與西校場東墻之間,直至金花橋南口的地段上,搭建有一處被當?shù)鼐用駨V泛認知為“金花橋茶鋪”的簡易棚式茶社。此茶鋪與文前介紹過的位于金河街東口的“甲花茶鋪”遙相呼應,形成了金河街東西兩端的互補布局,恰似兩位立于街巷兩端的門童,服務于金河街上不同年齡層的居民。茶鋪門前長期懸掛著一面雖已褪色但仍清晰可辨的“茶”字商幡。茶鋪前及側(cè)面的空地上,種植著幾株大柳樹與芭蕉樹,夏日里,蟬鳴聲此起彼伏,為茶客們提供了天然的遮陽納涼之地。人們常在此樹蔭下休憩、閑聊、遛鳥,享受品茶談天的樂趣。得益于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該茶鋪常年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尤其在花會期間,更是人潮涌動,熱鬧非凡。茶鋪內(nèi),既有加班茶飲者,也有歇腳小憩者,更有慕名而來觀賞摩登兒(指打扮入時漂亮的女人)、聆聽評書,也有專門來聽俗稱“巴片兒”或“聽戰(zhàn)(站)國”的聽眾。</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茶鋪附近的河面上斜跨著一根直徑約80厘米的鑄鐵輸水管,該管道隸屬于老成都利民自來水公司,負責向市區(qū)輸送水源。令人啞然失笑的是,部分年輕人偏好于挑戰(zhàn)自我,選擇在這條輸水管上嘗試平衡行走,而非使用近在咫尺的金花橋。偶爾,一些平衡感欠佳的年輕人會因失足而從水管上跌落于河中,其尷尬姿態(tài)引得路人與茶鋪內(nèi)的茶客們紛紛側(cè)目,甚至爆發(fā)出一陣陣笑聲與驚呼。有時,茶鋪內(nèi)的茶客們在享受茶水的同時,也會饒有興趣地觀察這些年輕人的“表演”,并在關鍵時刻高聲提醒,試圖加劇他們的緊張情緒。這些善意的“干擾”往往使得正在水管上行走的年輕人更加心神不寧,腳步踉蹌,身體搖晃不定。 不出所料,伴隨著一聲“硿潨”的巨響,挑戰(zhàn)者不幸失足墜入河中,此情此景引得旁觀的茶客們紛紛發(fā)出陣陣嘲諷式地手、腳掌齊舞之的放聲大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請繼續(xù)閱讀:</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avuwrgt" target="_blank">《金河遺夢》 第三章新30號公館平面布局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390g88yg?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507779" target="_blank">《金河遺夢》總目錄</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