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水有著悠久的歷史,赤水古城坐位在聞名中外的赤水河下游的南岸,隔河與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九支鎮(zhèn)相望,它靠山臨河,赤水河從烏蒙山麓一路奔騰而來,在這里卻收斂起狂放不羈的任性,溫馴平緩地從城西繞北,流經(jīng)東門再折向東去,又急急地奔往長江。這也是赤水自古就成為黔北川南重要古城,成為重要物資集散地與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的仁岸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歷史溯源</p><p class="ql-block">赤水古城墻沒有西安、南京等故都的城墻那樣輝宏與名氣,沒有文化古城鎮(zhèn)遠的城墻那樣為人們所悉認識,但也都同樣失去顯赫一世的使用功能,默默地站立在那里,站立在濤濤東去的赤水河岸,供人們撫摸與憑吊,去追憶那些遠逝的金戈鐵馬歲月。它以厚重的滄桑感,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象一本博大的歷史典籍,記錄著赤水歷史輝煌過去。</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仁懷直隸廳志》曾這樣記道:“仁懷一面依黔,三面臨蜀,以蜀言之,則居腹里,以黔言之,則為極邊之門戶?!币彩怯捎诔嗨釉诖死@城而去,河道酷似黔北川南農(nóng)村犁田的工具——犁轅(音:yúan),因此,赤水古城在早被人稱其為“犁轅壩”,以后又稱作“留元壩”,并直至明仁懷縣縣城設(shè)立。</p><p class="ql-block">赤水河流域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但因其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境內(nèi)山高林深,溪河縱多,開發(fā)相對于貴州部分地區(qū)較晚,文獻資料與歷史遺跡甚少,直至唐朝,才在赤水河流域出現(xiàn)羈縻[mí]州順州、能州和淅州,但治所何在,至今無人可曉。北宋時期,赤水河流域正式設(shè)立行政機構(gòu)——滋州,下轄仁懷縣在今赤水復興鎮(zhèn),以后撤仁懷縣設(shè)仁懷堡,此時赤水河流域還分別設(shè)有安溪寨(今四川合江縣九支鎮(zhèn)新區(qū)安居壩)、綏遠寨(今赤水市旺隆鎮(zhèn)鴨嶺農(nóng)民新村)和青山寨、遙填寨(“遙填”是否就是“犁轅”,不得而知)。從地理位置的獨特性,犁轅壩當時應設(shè)有寨,其名為何,不可而知,但元末明玉珍在四川建立政權(quán),占據(jù)黔北,在犁轅壩設(shè)立懷陽縣,對已有的寨堡進行加固培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政權(quán)覆滅,次年,明王朝重置播州宣慰使,改元設(shè)立的36等處為里,仁懷古滋等處分設(shè)赤水里(后改稱郎城里,又稱上赤水里)和仁懷里,由于原仁懷古滋等處治所毀于戰(zhàn)火,仁懷里王氏土司便將仁懷里治所遷往犁轅壩懷陽縣城,并對其進行擴建與加固。此時的仁懷里治所,寨墻南面隨山脊而行,西、北、東三面面對赤水河。此后,因赤水河每年的洪水都嚴重威脅仁懷里治所,并將其淹沒,歷代王氏土司對沿河寨墻進行改造,利用石條重新構(gòu)筑,到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再建仁懷縣時,其城池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并較為堅固,這也就為仁懷縣首任知縣曹一科在選擇土城為治所被阻后,選擇仁懷里城池作縣城創(chuàng)造了條件。</p><p class="ql-block">萬歷二十九年,明王朝發(fā)動的“改土歸流”戰(zhàn)爭結(jié)束,按照《平播善后事宜疏》,播州一分為二,即屬貴州行省的平越府和隸屬四川行省的遵義府,以仁懷里及別領(lǐng)長官司建立仁懷縣,隸遵義府。同時,為防止播州土司死灰復燃,《平播善后事宜疏》還規(guī)定各府、州、縣要在一年內(nèi)建立起新的城垣,并要求選擇各地寨堡保存較為完整、地勢適中者改筑新治所,強調(diào)要將其筑為石城,“石少者,以磚代之。”仁懷縣首任知縣曹一科在選擇土城為縣治所受阻后,被迫選擇在赤水河北岸無一寸土的留元壩仁懷里城池改筑新的縣城,其原因除這里未受戰(zhàn)火蹂躪,城池初具規(guī)模和用石頭砌成外,主要是平播之役后,各地人口大幅減少,正如清道光《遵義府志·城池》所說:“爾時民尚未集,士休于野,因以兵代役,給工餼[xì]治郡城”。此時,駐守仁懷縣的仁懷營僅有官卒120人,既要負責面積相當于今整個赤水市、習水縣和仁懷市絕大部分地域的整個仁懷縣防務與治安,還要承擔塘報傳遞等任務,不可能抽調(diào)更多人力參予筑城,同時,當時明王朝連年用兵,國庫空虛,撥不出帑銀來筑城,而且為維護對播州統(tǒng)治,防止楊氏余蘗死灰復燃,也只能廣設(shè)軍屯,以解決軍費問題。知縣曹一科為完成筑城之事,也只有選留元壩仁懷里城池略作改建加固交差。</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加固整修,赤水古城的格局最終形成。其規(guī)模如《仁懷直隸廳志·城建志·城垣》中記道:赤水古城“周圍四百七十五丈,計五里三分,高一丈四尺,垛口一千一百三十三處,水洞三處,炮臺四座,城門四,城樓四?!背菈τ们嗍?、紅石等石條砌成,用石灰勾縫,中間用黃土、石礫等夯實。城墻底寬6至7米,頂寬4至5米,隔一定距離有馬道通往城墻頂。其四道城門按東、南、西、北分別命名為“青陽門”、“南薰門”、“聚金門”和“天澤門”,其樣式為卷門洞,從墻體直到拱項,全部用條石拱成,使之連成一體,既堅固又穩(wěn)定,城門為雙扇,用硬雜木制作,外包鐵皮。城南部的城墻修筑在較高的山頭,沿山脊從東至西,在中段的兩個山頭之間設(shè)建南門,南門也是四門中最高的門樓,氣勢宏偉。城墻的西段、北段、東段均沿高高的赤水河岸呈弧形,弧頂為北門,這里“平沙疏村,廛[chán]肆較多,過河為往瀘州大路,有官渡?!蔽鏖T在北門上游,當時通往貴州腹地的大路就從這里開始。東門在北門下游,是從長江來的鹽船將川鹽提撥轉(zhuǎn)載到牯[gǔ]牛船繼續(xù)上運的中轉(zhuǎn)站,也是裝運客貨出河至合江、江津、重慶等長江沿岸城市的重要碼頭。城墻將留元壩上的民居院舍、街市店鋪、官衙書院和宮觀廟宇一一圈住,成為冷兵器時期赤水古城最牢固的防衛(wèi)屏障,同時,也成為區(qū)分城鄉(xiāng)的一道藩籬,并通過高大的城樓,控制著出入古城的閥門,令人們?nèi)粘龆鳎章涠?,并與河岸蒼虬[qiú]挺立的黃桷樹構(gòu)成赤水河上的一道雄偉壯美的景觀。</p><p class="ql-block">在以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赤水古城墻先后經(jīng)歷過明末水西奢寅之亂、張獻忠大西軍橫掃四川黔北、清初吳三桂的藩王之亂、清中后期太平軍過境、號軍攻城、辛亥時期同志軍圍城、民國初年土匪與川軍攻城和解放初期土匪攻城等等戰(zhàn)火峰煙,除個別守土者棄城遠遁逃命外,赤水古城始終未能被攻城者攻破,始終默默地陪伴著生活居住在里面的居民商賈渡過那些金戈鐵馬的發(fā)月。雖然從第三任仁懷知縣開始到民國時期數(shù)百年里,城墻或因霪[yín]雨,或因水浸而多次坍[tān]塌,維修加固也未曾間斷,但確始終頑強屹立在赤水河岸,承受著戰(zhàn)火硝煙與風霜雨雪的無情侵蝕,記載赤水城歲月的變遷、歷史和文化。歷史進入民國以后,赤水古城墻隨著冷兵器退出現(xiàn)代戰(zhàn)爭,其純粹的軍事防守作用逐漸降低,赤水城也發(fā)展成一個商貿(mào)繁榮的黔北邊城。以周西成為首的桐梓系軍閥把這里作為發(fā)祥之地,為交通之便,于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先后在赤水古城墻上另開新東門與新西門,四十年代的赤水縣政府還計劃開新北門而未成,至1949年12月赤水解放,赤水古城已擁有了六座城門。由于隨著城墻的防守功能失去,昔日曾輝宏壯觀的城樓也淪為那些無家可歸之人的避風躲雨之地,逐漸破敗。</p><p class="ql-block">赤水城解放以后,在百廢待興的基礎(chǔ)上開始社會主義建設(shè),由于受經(jīng)費制約,古城墻成為城市基礎(chǔ)建設(shè)的石料倉庫。新東門城樓最先成為東門菜市場路面維修的石料,新西門城樓及以南的城墻、南門城樓與附近城墻則成為縣委大禮堂的基礎(chǔ)和未建成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未建成)的基石。1954年,為防洪需要對沿赤水河岸的古城墻進行了加固與加高,兩段加高處的城墻比過去增高10米,臨河的城墻外表在海拔237.5米以下用水泥砂漿進行重新勾縫,內(nèi)墻基則挖護基槽,用石灰砂漿砌石條以加固,同時,將城南溪溝水從荷花池另建水道直排入赤水河,并重修尚家灣經(jīng)堰塘坎從永安橋出皇木溝的大排水溝,這些工程所需石料,均以撤新西門至新東門那段南城墻的石料來解決。東門也因洪水從城門洞入城而被撤除,并在原址填土堆山,將街面提升與城墻相平。赤水古城墻以其特殊的方式再次成為赤水人民的保護屏障。此后,赤水古城只保留下作為防洪工程的新西門至東門沿河一段約1500米城墻和西門、北門兩個城門洞。</p><p class="ql-block">赤水古城墻的命運也和全國大大小小的古城墻的命運相同,在歷史車輪的驅(qū)動下,陸續(xù)被拆除,成為歷史的遺憾。而今留下兩個完整的城門洞和不完整的兩段城墻,以能讓人們從這里讀到赤水很久以前的歷史,讓文人墨客吟詩作賦以懷古……總之,古城墻今天已經(jīng)為人們重視,已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管它多么不完整,只要它繼續(xù)存在,它仍將見證著赤水發(fā)生過的和正在發(fā)生著的歷史,依舊在見證著赤水河的水漲水消……</p> <p class="ql-block">古城修復</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赤水市文物部門向貴州省文物局呈遞報告,請求派員幫助該市修繕和保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墻。</p><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赤水古城墻位于市中心,建于明朝末年,以當?shù)氐牡は际瘔酒龆?,墻體中也用整塊的丹霞石填充,城墻上還有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今天,在經(jīng)歷400多年風雨后,仍存有830多米保存較好的城墻,以及兩道氣勢雄偉的城門。不過,城墻上建起了許多低矮的房屋,有的房子甚至與城墻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我們打算用3年左右的時間,拆除城墻上的房屋?!背嗨形幕忠回撠熑苏f。2009年初,赤水市《政府工作報告》將啟動修繕和保護老城墻列為2009年的八件實事之一。</p><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修繕和保護老城墻,主要是修復受損部分,拆除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所有建筑,恢復城門上的門樓。同時,還將整理城墻旁邊的古街道,打造文化旅游景點?!邦A計總投資5000萬元?!痹摼重撠熑苏f。</p><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貴州省文物部門已對赤水市文物部門的報告進行批復,并先后派出兩批專家前往調(diào)查、查勘。8月中旬,專家再赴赤水,詳細勘查,制定修繕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