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錢幣展

東方紅

<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貨幣展》,展出了從商周時代到清朝各個歷史時期的古代貨幣實物,我也是第一次參觀關于中國古代貨幣的展覽,讓我大開眼界。遼寧博物館《中國古代錢幣展》,不僅是錢幣的展示,更是一部生動鮮活的史書,引領我們在方寸之間觸摸歷史脈絡,感受古人智慧,領略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早的貨幣~貝</p><p class="ql-block">商周時期已經(jīng)有了貝、龜、珠玉等自然貨幣,其中貝幣的使用最為普遍。《鹽鐵論·錯幣》"弊(幣)與世易,夏后以玄貝。"朋是貝的計數(shù)單位,一般認為十貝為一朋。</p> <p class="ql-block">商周青銅器銘文中賜貝、賞貝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戰(zhàn)國貨幣﹣﹣布幣</p><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商業(yè)空前繁榮,原有的自然物貨幣已經(jīng)不能滿足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金屬幣應運而出。布幣來源于農(nóng)具鏟(古稱"錢"),尤其是原始空首布,其空首部分就是模仿青銅鏟的鑾。布幣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其中平首布又可分為:尖足布、圓足布、方足布、橋形布等。主要在三晉、兩周、鄭、衛(wèi)地區(qū)流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孔布</p><p class="ql-block">三孔布,戰(zhàn)國末期鑄幣,主要特征是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透孔。分大小兩種,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它是最早的朱兩(后作銖)貨幣。以朱兩標明幣值是秦錢的特征,錢文模鑄地名是三晉布錢的特征。據(jù)此,古錢學家推斷三孔布是趙國鑄造的貨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銳角布</p><p class="ql-block">銳角布幣首左右各平伸出一銳角,余者與方足布無異。銳角布面文有:垂、合、盧氏百涅、舟百涅等,應為戰(zhàn)國時期韓國、魏國的屬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戰(zhàn)國貨幣﹣﹣刀幣</p><p class="ql-block">刀幣狀如刀,可能起源于手工工具"削",即用于刮削木料的小刀。刀幣多為凸背凹刃,柄端有環(huán),柄身有裂溝。刀幣的流通范圍不如布幣廣,最初在齊、燕國內(nèi)行用,其后趙國等國家也鑄行刀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節(jié)(即)墨"之大刀</p><p class="ql-block">節(jié)墨,地名,即"即墨",齊國城邑,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存化"舊釋為"法化",今人根據(jù)戰(zhàn)國文字規(guī)律及特點釋作"大刀"。此類刀幣外觀造型古雅,鑄造工藝精巧細致。三道橫文和突起釘紋,是齊國刀幣中鑄行最早者,約鑄行于春秋時期,下限可能延至戰(zhàn)國中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戰(zhàn)國貨幣﹣-圜錢</p><p class="ql-block">圜錢,顧名思義圓形帶孔的錢幣,取象于史前陶紡輪或玉璧。圜錢就其形制而言,有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之分。錢文紀地、紀重。圜錢出現(xiàn)較晚,戰(zhàn)國晚期較為普及,流行于楚國以外的廣大地區(qū),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貨幣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信"圜錢</p><p class="ql-block">面"+"形紋,無廓。"文信"二字凸出錢面較高,與先秦"半兩"錢相似。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此錢是呂不韋在其封地所鑄。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西郊遺址曾出土"文信"錢殘石范,此處正是呂氏之封地。與"文信"錢相似的還有"長安"錢,乃秦始皇之弟長安君所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戰(zhàn)國貨幣﹣﹣楚國貨幣</p><p class="ql-block">楚國的獨特文化體系、禮制傳統(tǒng),決定了其貨幣的鑄造也是自成體系。楚國黃金貨幣和銅鑄幣兼用。其金鑄幣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金幣實物,俗稱"印子金",至今已發(fā)現(xiàn)再金、盧金、鈑金三種類型楚國金幣。銅鑄幣主要有銅貝幣、錢牌和類方足布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馬蹄金 漢</p><p class="ql-block">1972年在遼陽燈塔縣出土,西漢時期,黃金亦作為貨幣使用,單位為斤,約250克。一斤黃金值10000錢。武帝更名黃金為麒趾金、衰蹄金,衰蹄即為馬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莽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9年,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王莽大規(guī)模改變西漢的經(jīng)濟制度,四次改革幣制。新莽貨幣種類繁多,等級復雜,造成了經(jīng)濟上的極大混亂。新莽貨幣文字雋秀,鑄造精美,其中的"金錯刀"堪稱"錢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刀平五千 新莽</p><p class="ql-block">王莽居攝二年(7年)始鑄,錢文"一刀"二篆字是用黃金嵌人銅內(nèi),俗稱"金錯刀"。一枚法定值5000枚五銖錢,二枚兌換黃金一斤。輪廓圓渾,銅色溫潤;錯金字平坦光燦,鑄造美觀精致,十分工整,是難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五銖錢</p><p class="ql-block">西漢后期和東漢鑄行五銖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史稱"郡國五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五銖錢改由上林苑的鐘官、技巧、辨銅三個部門鑄造。此后,漢代五銖錢都由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是中國貨幣史上行用時間最長的錢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漢·三銖</p><p class="ql-block">西漢武帝時鑄幣。面文"三銖",錢文字體纖細秀麗,"三"字為長短相同的三橫,"銖"字"金"旁從"王","朱"字頭方折。三銖錢自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鑄,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廢止,為數(shù)很少,是西漢錢幣中存世較少的一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漢貨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貨幣制度。"半兩"錢推行至全國。漢初承秦制,使用減重"半兩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行五銖,創(chuàng)建五銖錢制。因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深受歡迎,一直沿續(xù)到隋代,歷時七百余年,是我國歷史上行用時間最久、最成功的貨幣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漢半兩</p><p class="ql-block">"半兩"錢始鑄于秦惠王(公元前336年)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幣制,"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秦半兩的標準重量為12銖。從此,方孔圓錢成為古代社會最基本的法定通貨。兩漢時期的錢幣基本屬于紀重錢制,西漢前期主要為半兩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220-589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整個中國處在割據(jù)的局面。政治上的分裂使得這一時期的貨幣具有混亂和倒退的特征。各個政權分散鑄幣,錢幣種類空前復雜,在商業(yè)交易中也常常使用谷帛等實物貨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國貨幣</p><p class="ql-block">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個政權各自實行不同的貨幣政策。魏國實行以實物貨幣為主的貨幣政策,直至魏明帝時才恢復鑄行五銖錢。蜀、吳兩國都實行變相的通貨膨脹政策,推行大面額的錢幣。吳國鑄行的錢幣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和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蜀國鑄行的錢幣有直百五銖、直百、太平百錢、定平一百等。</p> <p class="ql-block">十六國貨幣十六國各政權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各政權在貨幣使用上情況不同。有的物物交換,有的沿用舊朝錢幣,也有一些政權鑄造了新錢,如豐貨錢、漢興錢、涼造新泉和大夏真興等。漢興錢為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涼造新泉是方孔圓錢中最早的國號錢,大夏真興則是最早集國號和年號于一身的錢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北朝貨幣</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轉變時期,南北朝的幣制也在中國貨幣文化發(fā)展史上處于一個過渡階段。錢的名稱打破了過去兩字錢名的傳統(tǒng),錢文書體也從篆書開始向隸書、楷書轉變。南北政權對峙,導致貨幣鑄造和使用的混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孝建四銖 南朝宋</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孝武帝所鑄,面文"孝建",背文"四銖",薤葉篆,錢體薄小。古錢中文字屬于薤葉體的只有孝建四銖、永光二銖及景和二銖錢。錢文篆法精致,雖因年代久遠,字跡比較模糊,但神韻猶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通萬國 北朝周</p><p class="ql-block">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始鑄"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十,與五行大布并行。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三種錢以鑄工精整、書法優(yōu)美而被后人珍視,被稱為"北周三泉"。永通萬國則是"北周三泉"中最精美的錢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梁·開平通寶</p><p class="ql-block">開平通寶鑄于開平年間(907-911年),錢文隸書后梁多用開元通寶,史書未記載鑄錢,有傳世的開平元寶和開平通寶,均銅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楚·天策府寶</p><p class="ql-block">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楚王馬股曾被梁太祖朱溫拜為上將軍,于乾化元年(911年)鑄此錢作為紀念。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天策府寶",楷書,旋讀。天策府寶銅錢為當十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隋唐五代十國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581-979年)公元581年,隋統(tǒng)一全國,推廣使用隋五銖。唐初沿用隋五銖。武德四年(621年)始鑄"開元通寶",宣告自秦以來"銖兩"貨幣體系的終結。五代十國大量使用唐代錢幣,另各鑄本國錢幣,錢幣地域性強,主要在本地流通,有銅、鉛、鐵質,多數(shù)政權采用賤金屬﹣﹣鉛、鐵鑄錢,但在商業(yè)貿(mào)易中也流通到其他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隋五銖</p><p class="ql-block">隋代五銖始鑄于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重如其文,規(guī)定1000文錢重4斤2兩。緣闊,穿右有一豎紋,與五字構成一"兇"字。高祖開皇年間所鑄的五銖錢俗稱"開皇五銖"或"置樣五銖"。后隋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造夾錫五銖,銅色發(fā)白,俗稱"白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得壹元寶</p><p class="ql-block">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亂。759年,史思明占洛陽,先后鑄行"得壹元寶"."順天元寶"兩種大錢。得壹元寶形制規(guī)整,錢徑約3.5厘米,背面一般都有月紋。據(jù)《歷代錢譜》記載,得壹元寶為"思明并銷洛陽銅佛所鑄",與開元錢并用,一枚當開元錢百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會昌開元通寶</p><p class="ql-block">武宗會昌五年(845年)鑄,錢徑略小于唐初開元通寶,鑄造量不多,錢文模糊,銅質不純。背多鑄錢地紀州府名,計有昌、京、洛、益等二十三監(jiān),稱為"會昌開元"。會昌開元應有背文25種,23種已見實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昌吉利</p><p class="ql-block">麴氏高昌國時期(499-640年)鑄,西域高昌國發(fā)行的銅錢。高昌國建于公元5世紀中葉,故都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20里。唐貞觀十四年(640)為唐朝所滅。面文隸書,四字環(huán)讀,書法含六朝遺意,以方正見長,且參以篆筆,端莊凝重,在歷代錢文中別樹一幟。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及西安何家村窖藏均有出土,存世僅約數(shù)十枚,面文風格基本一致,是古錢中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代十國貨幣</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國時期,貨幣鑄造和流通混亂。五代各朝都鑄錢幣,基本是銅錢,幣值小平錢。十國錢有銅、鉛、鐵質,多數(shù)政權采用賤金屬鑄錢,虛值大幣值占了很大比重。十國錢幣域性很強,只在本地使用,但在商業(yè)貿(mào)易中也有流通到其他區(qū)域。五代十國時期仍大量使用唐朝錢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代貨幣(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代商品經(jīng)濟活躍,促進了貨幣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發(fā)展。流通領域既有銅、鐵錢,又有金、銀、鉛質錢,并產(chǎn)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子舊版拓存 北宋</p><p class="ql-block">宋初,四川地區(qū)行鐵錢,體重值小,攜帶不便。于是商人私做"楮券",稱為交子,也稱錢引,代鐵錢流通。此件為錢鈔的拓本,上而既無年份,也沒有名稱,金額也是發(fā)行時填寫。該鈔版最早見于日本《東亞錢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宋元通寶</p><p class="ql-block">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鑄,"宋元通寶"小平錢,取開辟宋朝新紀元之意。按照開元通寶的標準鑄造,背多有星紋、月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太平通寶</p><p class="ql-block">太平通寶為宋代第一種年號錢,鑄于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有青銅、鐵兩種材質。太平通寶銅錢為小平錢。后代有仿鑄,多為吉慶錢。</p> <p class="ql-block">雙葫蘆印二十兩金鋌 南宋</p> <p class="ql-block">銀塊,"真花鋌銀李念三"貳拾伍兩銀鋌 南宋,"王宅記"十兩銀鋌 南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遼、西夏、金、元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907-1368年)遼、西夏、金、元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各自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這些鑄有本民族文字和漢字的錢幣,不乏海內(nèi)外珍品,是中國古代貨幣中非常寶貴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秋萬歲</p><p class="ql-block">遼早期非年號錢。錢文字體"破圓就方",字體拙樸粗獷,未脫晚唐五代錢幣氣韻,是典型遼幣。契丹立國之初,原無文字,從千秋萬歲的錢文上,還可以看出以漢字字體為據(jù),增減筆畫的痕跡。千秋萬歲錢還見有龍紋、鳳紋、龍鳳、雙鳳、雙劍等圖形背紋各種。其中的龍紋千秋萬歲錢是遼統(tǒng)和年間皇帝生日的紀念幣。</p> <p class="ql-block">金代銀錠上常有"使司"戳記,即"轉運使司"、"鹽使司"、"勸農(nóng)使司"、"酒使司"等機構簡稱。"引領"、"行人"、等反映了金代金銀行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是別朝銀錠所不具備的。</p> <p class="ql-block">銀錠 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代貨幣</p><p class="ql-block">金為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初用遼、宋舊錢,建國四十余年不曾鑄錢。太宗天會后期,行用劉豫大齊政權鑄造的阜昌錢。流通貨幣先錢后鈔,金末通貨膨脹,民間則多以白銀交易。因此金后期鑄幣量很小,較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齊.阜昌通寶</p><p class="ql-block">南宋劉像降金后,于建炎四年(1130年)自立國號"大齊",改元"阜昌",鑄"阜昌元寶、通寶、重寶"錢,三種貨幣錢文均外秀內(nèi)剛,筆鋒纖毫可見,制作精美,存世甚少。由于掌握了陜西、河南等地的鑄錢技術力量,所以阜昌錢的書法藝術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承安寶貨</p><p class="ql-block">承安寶貨是金代白銀貨幣,因流通時間短、鑄量稀少,存世極罕。金章宗于承安二年(1197)推行新的幣制改革,將原來較早的每錠伍拾兩,改成面值為一兩至十兩的承安寶貨,每兩折錢二貫。承安寶貨與原有白銀稱量貨幣有本質區(qū)別,是對白銀貨幣的第一次變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代貨幣</p><p class="ql-block">元代政府推行紙幣,因此鑄錢不多,但錢幣種類繁雜,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法定官錢,即官鑄流通錢,僅鑄于世祖、武宗、順帝三朝。其中除通常行用的銅錢外,還有元末權鈔錢。二是供養(yǎng)錢和紀念錢。</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寶鈔 至元通行寶鈔舊版拓存</p> <p class="ql-block">興定寶鈔</p> <p class="ql-block">泰和交鈔舊版拓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貨幣(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明代農(nóng)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手工業(yè)出現(xiàn)了雇傭關系下的規(guī)模生產(chǎn),大幣值貨幣需求大增。政府推行錢鈔兼行,明仞初期以紙幣為主,銅錢則包括平錢、折二、折三、折五和當十五等錢制。并在各地設立鑄錢局,為后朝所循。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銀則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末藩王所鑄錢幣</p><p class="ql-block">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鑄"永昌通寶",同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和非流通的"西王賞功"大錢。順治五年(1648年)張獻忠義孫孫可望人滇為東平王,改元興朝,鑄"興朝通寶",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人關。明朝一些宗室藩王繼續(xù)使用大明年號,在南方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史稱南明,其中四個政權鑄造過錢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明通行寶鈔(復制品)</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通行的主要貨幣,由首都南京的寶鈔局督印,分為六種,這種一貫寶沙面額最大,也是中國歷史上尺寸最大的紙幣,明中期以后,人們在交易中已很少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王賞功金幣</p><p class="ql-block">(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張獻忠攻占武昌,稱西王,鑄西王之寶印璽。西王賞功錢當鑄用于其稱"西王"期間。西王賞功錢有金、銀、銅3種,皆大錢。三種錢錢文筆劃有微別,錢面布局、文字風格及輪廓皆明顯異于大順通寶錢。西王賞功錢3種皆為極罕見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貨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幣制為銀錢平行本位,雖以銀為主,民間仍以銅錢為主。順治元年各省設局始鑄造以年號為名,錢背以滿文紀局名的銅錢。此種錢制一直延續(xù)至清末。清代晚期,外國商會、金融勢力進入中國,這一時期貨幣種類繁多,包括傳統(tǒng)的白銀、紙幣、銅錢,新式的銀元、銅元、紙幣,也有外國流入銀元和外國在華開辦銀行發(fā)行的紙幣。中國傳統(tǒng)幣制逐漸為新式貨幣取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藩錢幣</p><p class="ql-block">明末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被清廷封王,史稱"三藩"。吳三桂為平西王時在云南所鑄錢幣,以及三藩叛亂后吳三桂、吳世璠、耿精忠所鑄錢幣,統(tǒng)稱為三藩錢幣。由于"三藩"鑄制的錢幣時間短、數(shù)量少,現(xiàn)今已成為海內(nèi)外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末起義軍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起義,定國號太平天國,后攻克并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鑄行錢幣。清朝末年上海地區(qū)的農(nóng)民起義軍組織小刀會,浙江的天地會,還有廣西的天地會等亦先后鑄造了流通貨幣。這些組織因存在時間短,活動區(qū)域小,鑄幣量罕少,現(xiàn)已存世廖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晚期新型鑄幣﹣﹣銅元</p><p class="ql-block">晚清時期,隨著制錢制度的崩潰,銅元作為一種新型的輔幣迅速取代制錢。新式銅元主要有"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兩大類,面值仍延用"制錢"體制。形制以無孔圓錢取代延用兩千多年的方孔圓錢,標志著我國銅鑄幣形制進入一個新階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銀元</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二年(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購進由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生產(chǎn)的造幣機,并在廣州籌建"廣東錢局"。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銀元局試鑄成功。銀幣正面圖案刻有漢、滿文"光緒元寶",背面是蟠龍紋,因此被稱為"龍洋",投人社會流通后,很快被人們接受。至此后各省紛紛仿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清銅幣</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清政府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開機試鑄"大清銅幣",分為當制錢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4種,重量分別為四錢、二錢、一錢和四分。大清銅幣形式比較統(tǒng)一,當十銅元流通為最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清紙幣</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爆發(fā)后,清政府的財政難以支撐,不得不再次發(fā)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咸豐皇帝正式下旨發(fā)行紙幣﹣﹣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光緒年間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改革圖強,清政府設立了國家銀行﹣﹣大清銀行,發(fā)行兌換券。除中央政府發(fā)行的紙幣外,晚清社會上流通的紙幣種類繁多,有錢鋪、銀號、當鋪、票號等民間金融機構發(fā)行的紙幣;有官錢鋪、官銀局等地方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和地方官府發(fā)行的紙幣。</p> <p class="ql-block">吉林永衡官帖 吉林德裕燒鍋錢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清寶鈔、戶部官票</p><p class="ql-block">由于太平天國施爭影響,政府擔收銳質,財政困難,成卡年(1883年)流行"戶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面值有一兩西:五兩:主營:五十兩等三種,后又監(jiān)行"大唐市鐘"以鋼俠為單位,面值五百文:千五百文:二千文零業(yè)鐘,二千文可換"戶部育票"一兩。</p> <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二年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壹圓</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年(1905年),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成立,光緒三十二(1906年)年發(fā)行各省地名的兌換券,銀兩票自一兩至一千兩,銀元票一元:五元:十元,此外還發(fā)行錢票。</p> <p class="ql-block">銀錁 清</p> <p class="ql-block">銀錠 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元</p><p class="ql-block">外國銀元流人中國始于明清之際,乾嘉之后隨著中外貿(mào)易日趨繁盛,外國銀元大量流入。咸豐以前,流通最廣的是西班牙銀元,而后是墨西哥銀元、英國銀元、日本銀元、安南銀元、美國貿(mào)易銀元等。</p> <p class="ql-block">深受中國影響的越南、朝鮮、日本貨幣</p><p class="ql-block">日本、琉球、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深受中國錢制的影響,長期鑄行與中國貨幣一樣的方孔圓錢。唐宋以后,這些國家所鑄的以年號為主的漢文貨幣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大量流入中國境內(nè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貨幣</p><p class="ql-block">公元6世紀日本飛鳥時代,在市場上流通中國銅錢。元明天皇慶云五年(708年),日本開始鑄造本國錢幣。1867年日本幕府歸政于天皇,1868年明治天皇實行明治維新。明治四年(1871年)在大阪建立造幣局,引進西方造幣機械設備,機制幣逐漸取代了方孔圓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饒益神寶 </p><p class="ql-block">清和天皇/貞觀元年(公元859)始鑄,日本皇朝十二錢中最為稀少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寬永通寶</p><p class="ql-block">日本中古時代,因銅源缺乏而停止了銅錢的鑄造,直至江戶時代才開始重新鑄錢,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寬永通寶錢。自寬永三年(1626年,相當于我國明熹宗天啟六年)始鑄,直至明治初年(1868年)仍有鑄造,前后鑄行長達240余年,歷經(jīng)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個皇朝。種類繁多,錢背文字不下千種,分紀年、紀數(shù)、紀地、紀官署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琉球貨幣</p><p class="ql-block">琉球群島的早期諸國及統(tǒng)一初期的琉球王國并未鑄造發(fā)行本國的貨幣。直到15世紀中葉,第一尚氏王朝中山王尚泰久執(zhí)政期間(1453-1460年),始仿照中國古代錢幣式樣鑄行本國貨幣。1609年薩摩藩入侵后,琉球逐漸受到日本控制,中國銅錢或仿鑄錢幣開始淡出歷史舞臺,琉球被納入日本貨幣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鮮貨幣</p><p class="ql-block">朝鮮古稱高麗、三韓,與我國一江之隔。中國貨幣曾在朝鮮廣為流通。十世紀前,朝鮮一直不自鑄錢幣,大額交易用白銀,民間交易用米、布計值,間或也使用中國的銅錢。高麗王朝成宗十五年(996年)開始仿鑄中國唐"乾元重寶"背"東國"銅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常平通寶</p><p class="ql-block">朝鮮李仁祖十一年(1633年),以常平廳的"常平"二字鑄"常平通寶",設鑄錢所,持續(xù)200余年。該錢為朝鮮錢幣重要代表,使用時期最長,一直使用到19世紀末。該錢在繼承中國錢幣紀地、紀年、紀值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除工、兵、營、武等38個鑄錢局名外,還有千字文配以數(shù)字、干支、五行,極其繁雜,加上私鑄盛行,因此品種版別有1萬余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越南貨幣</p><p class="ql-block">越南為我國南鄰。自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國各朝貨幣就在此流通。十世紀中葉,越南建立了獨立國家,引進中國的錢幣形制鑄錢。此后一千多年,直到十九世 末二十世紀初,越南一直行用方孔圓錢。保大帝統(tǒng)治時期(1932-1945年),還鑄有"保大通寶"錢,這是全世界最后的圓形方孔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保大通寶</p><p class="ql-block">公元1926年保大帝鑄行"保大通寶"。1945年胡志明領導人民革命勝利。1955 年,保大帝被廢黜,保大通寶正式廢止。方孔圓錢始于中國戰(zhàn)國時期,終于越南20世紀50年代,使用了20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俗錢</p><p class="ql-block">民俗錢又可稱為壓勝錢或花錢,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一個支流,自西漢始鑄以來,歷代均有鑄制。它不是流通錢,大都是民間為壓邪取吉制作,主要用于饋贈、喜慶、供養(yǎng)、佩戴、玩賞、占卜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元通寶</p><p class="ql-block">周元通寶原是五代時期鑄量最大、質量最精的一種銅錢,它始鑄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形制仿唐代開元通寶。因當時連年戰(zhàn)亂,經(jīng)濟停滯,銅材奇缺,周世宗柴榮下令裁并天下寺院,毀銅佛像鑄錢。周元通寶因與佛有緣,后世附會較多,如清代順治初年,湖北孝感多病瘧,傳有人在古錢中撿得一枚周元通寶,病瘧痊愈。還有婦人手握此錢可治難產(chǎn)的傳說。因此后世仿鑄較多,大多鑄于明清以后。</p> <p class="ql-block">打馬格錢銅游戲棋。面文通常是歷史上的一些名將良馬,如廉頗、白起、追風等。盛行于宋代,李清照著有《打馬圖經(jīng)》。玩現(xiàn)已失傳,從文獻中可知是一種規(guī)則極其復雜的游戲,與現(xiàn)代通行的各種棋類均不相近,參加人數(shù)2至5人,棋盤為91格,按三個骰子的點數(shù)行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古代鑄幣工藝</p><p class="ql-block">中國是世界上鑄造錢幣最早的國家之一,至遲在春秋中晚期我國已經(jīng)開始鑄造錢幣,在中國古代2500年的鑄幣發(fā)展史中,大致經(jīng)歷了平板陶范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機器鍛壓制造四個階段。</p> <p class="ql-block">壯泉四十"錢范 新莽</p> <p class="ql-block">齊刀范 戰(zhàn)國 半兩錢范 西漢</p> <p class="ql-block">錢支子 清</p> <p class="ql-block">契刀五百錢范 新莽</p> <p class="ql-block">貨布錢范 新莽 貨泉錢范 新莽 </p><p class="ql-block">大泉五十錢范新莽 小泉直一錢范 新莽</p> <p class="ql-block">五銖錢范 南北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