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編號:67089043</p><p class="ql-block"> 昵稱:春回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端午將至,街角的小販又排出了青碧的粽子,用細(xì)繩捆著,像一個個精巧的包裹。我買了兩只,剝開箬葉,那糯米的香氣便鉆入鼻孔。不知怎的,這香氣竟引著我的思緒,溯著汨羅江水,飄向二千三百年前那個披發(fā)行吟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粽子與屈原,原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物。一個不過是糯米裹著餡料,一個是投江而死的詩人。然而百姓的記性有時比史官的刀筆更為長久,他們竟將這兩件毫不相干的事物,用一根看不見的線系在了一起。每逢五月初五,家家包粽子,戶戶懸艾草,說是為了不讓魚鱉啃食屈原的遺體。這傳說流傳了二千余年,至今猶在百姓口中咀嚼。</p><p class="ql-block"> 我想,屈原的愛國,大抵是一種癡病。楚懷王既已疏遠(yuǎn)他,楚國朝堂上盡是靳尚、子蘭之流,他本可以學(xué)那漁父,濯纓滄浪,做個逍遙的隱士?;蛘呷绾髞淼奈娜耍黠L(fēng)弄月,不問世事。然而他不肯,偏要以一己之身,擔(dān)那楚國的興亡。這愛國愛到極處,竟成了執(zhí)拗,成了不可理喻的瘋癲。最后懷王客死秦國,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眼見郢都陷落,楚國日衰,他便抱石自沉,以死殉國。</p> <p class="ql-block"> 這般愛國,在今日看來,未免太過迂闊。現(xiàn)代人講究的是“理性愛國”,既要愛國,也要愛己。斷不會因國之將亡,便輕易舍棄性命。我們學(xué)會了權(quán)衡,學(xué)會了計算得失,學(xué)會了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表達(dá)愛國之情。這自然無可厚非,生存畢竟是人的第一本能。只是每逢端午,吃著粽子時,我總不免想起那個固執(zhí)的屈原,想起他的不合時宜,想起他的“雖九死其猶未悔”。</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愛國,又是一種詩意的存在。他的《離騷》《九章》,字字血淚,句句悲鳴。他將對楚國的愛,化作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行。這種愛國不是口號,不是標(biāo)語,而是從靈魂深處涌出的歌哭。今日的愛國,有時未免太像一場表演,人人爭相表態(tài),唯恐落后。而屈原的愛國,卻是獨自一人的行吟,是無人理解時的孤憤,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自許。</p><p class="ql-block"> 粽子沉入水中,原是為了喂飽魚鱉,保全屈原的遺體。這習(xí)俗背后,藏著百姓對愛國者的樸素敬意。他們或許不懂《離騷》的艱深,不解《天問》的玄奧,但他們知道,這個人是為楚國而死的。百姓的紀(jì)念方式總是如此實在——用食物,用節(jié)日,用代代相傳的習(xí)俗。二千三百年過去,多少帝王將相化為塵土,而屈原的名字卻隨著粽子,一年一度地回到人間。</p> <p class="ql-block"> 我有時在想,屈原若看到今日人們吃粽子紀(jì)念他,不知會作何感想?他大概不會料到,自己的死竟衍生出這樣綿長的記憶。愛國者總希望自己的犧牲能喚醒世人,改變國家的命運。屈原投江時,定也懷著這樣的期待。然而歷史常常是殘酷的,他的死并未能挽救楚國于既倒。秦國的鐵騎還是踏破了郢都,楚國的宗廟還是淪為丘墟。但歷史又有著奇妙的補(bǔ)償——屈原的身軀雖被江水吞沒,他的精神卻因粽子的傳承而獲得了另一種永生。</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愛國,已不必以死明志。我們可以用建設(shè)國家來代替殉國,用勤奮工作來代替悲憤投江。這是時代的進(jìn)步,也是文明的幸事。但每逢端午,當(dāng)手指解開捆扎粽子的細(xì)繩時,我仍會想起那個形容枯槁、行吟澤畔的身影。他的愛國或許過于極端,過于個人化,但那種至死不渝的執(zhí)著,那種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綁在一起的決絕,依然在粽葉的清香中,輕輕叩擊現(xiàn)代人日益麻木的心靈。</p><p class="ql-block"> 吃罷粽子,我忽然明白了百姓紀(jì)念屈原的深意。他們未必是在推崇投江這種行為,而是在銘記一種精神——當(dāng)一個人愛他的國家愛到可以為之舍棄一切時,這種愛便超越了生死,化作了永恒。粽子年復(fù)一年地沉入水中,仿佛在完成一個永遠(yuǎn)無法完成的使命:打撈那個沉沒的忠魂。</p><p class="ql-block"> 而屈原的悲劇在于,他太早看清了楚國的命運,又太晚放棄了對楚王的幻想。他的愛國,終究是一場一個人的戰(zhàn)爭,令后人深思憫嘆。</p> <p class="ql-block"> 本文插圖: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謝謝關(guān)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