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10 肇興侗寨</p><p class="ql-block"> 為了看梵凈山,他們真的是風(fēng)塵仆仆,從黔東南跑到黔東北,這會又在黔東北的銅仁古鎮(zhèn)住了一晚后一早趕到黔東南的肇興侗寨。五個半小時的車程在他們已經(jīng)算不上什么,但摸摸雙腳還是感覺有點酸酸的。</p><p class="ql-block"> 到肇興侗寨了。還是觀光車把他們帶到西門。燈塔形的西門,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翠綠色的植被,金黃色的油菜花,形成一幅絕美的田園畫?!斑@邊也有油菜花梯田呶!”她說。然后也不直入西門,而是將自己置身于一片金黃色中。</p><p class="ql-block"> 穿過梯田,她近距離的看到西門了。這是一座典型的具有侗族傳統(tǒng)特色的建筑,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榫卯銜接,不用一釘一鉚;其造型呢也非常獨特,飛閣垂檐,檐角高翹,檐層鋪小青瓦,檐下掛滿了紅燈籠;門口還做著以為侗族女子,正在做著手工刺繡。她很想和這個女子攀談幾句,但隨即被旁邊走廊上的清麗的歌聲所吸引(這是不帶伴奏的女子清唱聲哎,似乎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了),等連連跑過去,想不到他們散場了。她悻悻然?!翱偛荒茏屗齻兓貋碓賳为毘o你聽吧?!彼蛉さ?。也罷也罷。只得往里走。見白鷺湖里轉(zhuǎn)動著的木輪子,她忍不住叫起來,“快看,這是水車呢,看上去好有年代感。”他看了幾眼說,“這個嘛,不是單純給你欣賞的,它以前應(yīng)該注意用來灌溉的,你看它主要依靠水流的動力推動水車轉(zhuǎn)動,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將水倒入上方的水渠或田地里……”聽到“重力”,她有點聽不下去了,這不是你們物理老師的行當(dāng)嗎,俺就關(guān)心美學(xué)方面的。湖邊水草豐茂,白鷺時來覓食,與轉(zhuǎn)動的水車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多么美麗的生態(tài)畫卷啊。喔喔,就在他們欣賞“生態(tài)畫卷”時,又聽到前面建筑下有一群侗族男子在表演(好像是排練,也有可能在拍攝影片,因為旁邊有導(dǎo)演)了。從他們無指揮、無伴奏和多聲部合唱的形式看,她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侗族大歌”。</p><p class="ql-block"> 然后他們參觀作為“紡織、染、繡特色產(chǎn)業(yè)基地”的“黎平,黔湘湖桂原住民靛染文化博物館“,看到了很多年前(還是她外婆輩)用過的紡織車,看到了以藍(lán)靛染制的百褶裙(不同于苗族銀飾繁復(fù)的盛裝),看到了繡女們精心繡制在衣服上的各種花紋和飛龍圖案,還看了他們最原始的“造紙”和“竹編”;在侗寨的街頭,他們看到了這里的商業(yè)氣氛果然沒有千戶苗寨那么濃,旅拍的商戶沒幾家,“土菜館”和“侗家佬”門口也顯得很寂寥。是生意不好嗎,還是時間不對?可現(xiàn)在正午時分,正是吃飯的時候啊。還有,他們看到了“肇興表演場”,偌大的圓形場地中間放著個火鍋,讓人猜得到這里便是表演“篝火晚會”的地方。(這個倒真是時間不對,既然是“篝火晚會”,那要到晚上才行)。 然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那個賣著“手工繡花墊子”的侗寨女子不寂寥,她的周圍簇?fù)碇脦讉€討價還價的;“蠟染”和“靛染”的坊間不寂寥,有好幾個人(她也是其中之一)把剛?cè)竞玫囊路兔弊佑檬种赴聪氯ゲ⒉灰娛种副蝗境傻迩嗌嫩E象;還有就是站在“信團鼓樓”下面的老人們不寂寥,他們操著侗族人特有的腔調(diào)和帶有年代感的“土話”,講述著他們各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而她,也開始追尋鼓樓故事。這里是信團鼓樓,十一層密檐,八角攢尖頂,純杉木卯榫結(jié)構(gòu),沒有一釘一鐵,裝飾精美,始建于18世紀(jì),后毀于火患,于1982年重建,你看屋檐下面,掛著各種獎狀和銅匾,那是“團員”們在各類比賽中得來的,鼓樓在議事、節(jié)慶、社交中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鼓樓旁邊還配有一座風(fēng)雨橋(千戶苗寨也有風(fēng)雨橋啊,其功能應(yīng)該和千戶苗寨的一樣),只是這里的風(fēng)雨橋多被喚作“花橋”,屋檐上裝飾著花鳥、龍、怪獸等雕像,呼應(yīng)侗族中“萬物有靈”的信仰,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p><p class="ql-block"> 看了信團鼓樓和信團花橋,之后他們又看到九重密檐,歇山式頂?shù)摹爸菆F鼓樓”,還有緊靠其旁的 “智團花橋”。咦,這里的鼓樓和花橋是以孟子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命名的呢,兩人幾乎同時意識到(之前都沒有對肇興侗寨做攻略?。┻@個特點,它顯然和千戶苗寨的“一號”“二號”乃至“七號”以數(shù)字來表示有別呀。于是他們開始了對“禮”“義”“仁”幾團的尋找?!岸Y團鼓樓”,十三層密檐,八角攢尖頂,始建于明中期,1984年曾部分修繕;“義團鼓樓”,十一重檐,八角攢尖頂,始建于明清末年,1984年曾進行過修繕;“仁團鼓樓”,七層密檐式塔形結(jié)構(gòu),頂部為攢尖式,始建于明清,同樣1984年曾進行過修繕??戳诉@些形制相仿,其旁都配有“花橋”,始建與修繕年代也大概相仿,但密檐層數(shù)有別,高低不同,并且命名的文字也不同的這些鼓樓和花橋們,他忍不住問坐在“仁團鼓樓”的一位侗族大叔,“請問你們這些鼓樓有高低之別,都是憑借什么來區(qū)別構(gòu)建的高低和命名的呀?是根據(jù)道德準(zhǔn)則遵守的程度嗎?”這位仁團大叔說,“哪里呀,咱們建鼓樓是根據(jù)地理位置來決定的呢,比方說最西邊的‘信團’,那邊地勢最低,所以他們的鼓樓是最高的,咱們在最東邊,地勢是最高的,所以鼓樓是七層的了,這樣剛好和其他團的差不多?!?聽了老者的話,他們感覺,就算是建筑,也以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為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們在“文創(chuàng)中心”門口坐了兩程區(qū)間車,去了十公里之外的位于弄報山半山腰的堂安侗寨。堂安侗寨是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5-1820年)的,有著居民170多戶800人的村莊,是中國和挪威兩個政府共同創(chuàng)建的“侗寨生態(tài)博物館”??墒窃谶@里,怎么就看不到有關(guān)“挪威”的蛛絲和馬跡啊,看到的仍然是鼓樓、風(fēng)雨樓和吊腳樓,還有之前未曾看到過的“古瓢井”(古井的一種,好像是清代的)和“薩壇”(祭壇的一種,實為一個半圓形的土堆)。泉水從石縫中涌出來,一位侗寨女子正用它洗番薯;涌出來的還有悠揚的琵琶聲,那是一位侗寨女子在薩壇邊彈奏。</p><p class="ql-block"> 不過,要說堂安侗寨最靚麗的風(fēng)景線,還應(yīng)該是梯田(當(dāng)時就是沖著這一點來的)。一畦畦金黃色的油菜花,一垛垛棕褐色的水稻茬,一道道白顏色的山邊路,把這里的吊腳樓襯得好看。他呢,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跑得好遠(yuǎn)好遠(yuǎn)。</p><p class="ql-block"> 給自己寄了一張明信片,告訴未來的自己,肇興侗寨,這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她來過;也希望他們,能被時光遺忘。</p> <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游客服務(wù)中心</p> <p class="ql-block">門口的油菜花田</p> <p class="ql-block">西門</p> <p class="ql-block">白鷺湖 吊腳樓 水車</p> <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紡織、染、繡特色產(chǎn)業(yè)基地</p> <p class="ql-block">肇興表演場</p> <p class="ql-block">賣手工刺繡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蠟染靛染坊</p> <p class="ql-block">熱鬧的街市</p> <p class="ql-block">信團鼓樓</p> <p class="ql-block">信團花橋</p> <p class="ql-block">鼓樓和花橋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義團鼓樓</p> <p class="ql-block">義團花橋</p> <p class="ql-block">鼓樓和花橋相連</p> <p class="ql-block">仁團鼓樓</p> <p class="ql-block">仁團花橋</p> <p class="ql-block">堂安侗寨</p> <p class="ql-block">梯田</p> <p class="ql-block">稻田</p> <p class="ql-block">古瓢井</p> <p class="ql-block">薩壇</p> <p class="ql-block">在文創(chuàng)店給自己寄張明信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