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禮》“左祖右社”辟建為社稷壇。民國三年(1914年),將社稷壇辟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是當(dāng)時北京城內(nèi)第一座公共園林。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壇外七棵千年遼柏</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的郁金香盛花期</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小時候我們都稱五色土。</p> <p class="ql-block">故宮的紫藤因?yàn)橄掠隂]看成,能看到宮墻外隔壁院紫藤也算是被安慰了。</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茶社,始建于1915年。來今雨軒茶社地處中山公園內(nèi)社稷壇東南角。因來今雨軒地理位置優(yōu)越,就餐環(huán)境優(yōu)雅,歷史文化底蘊(yùn)深厚,因而成了民國時期重要的社交場所、文化沙龍,吸引了各界名流紛至沓來。</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最有名的迅哥同款冬菜包子</p> <p class="ql-block">李大釗、魯迅、林徽因、張恨水、沈從文、齊白石3等數(shù)不盡的名人大家在這里喝茶、讀書、寫字、會友。魯迅在這里翻譯了《小約翰》,張恨水在這里完成了《啼笑因緣》的巨作,魏建功、許地山等名人在此舉辦婚禮。</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茶社空間內(nèi)最早的老花磚,是1915年從德國引進(jìn)的,以當(dāng)時新興的水泥鑲嵌澆鑄工藝制作而成,圖案精美、厚重耐磨,承載了諸多名人足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點(diǎn)了一套應(yīng)景的“繁花套餐”甜膩到不行,最后還是得用冬菜大包子的咸味壓壓味蕾。</p> <p class="ql-block">從中山公園東門出,穿過午門廣場,進(jìn)勞動人民文化宮西門。</p> <p class="ql-block">勞動人民文化宮位于北京天安門東側(cè),曾是明、清兩代皇室家廟,舊稱太廟。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jié)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廟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總建筑面積139650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頗具匠心,三層琉璃磚門、三層大殿、戟門、石橋南北排列在軸線上。再加上封閉的圍墻、濃密的古柏,形成了莊嚴(yán)肅穆的氣氛。聳峙在整個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偉的宮殿。重檐廡殿頂?shù)拇蟮?,是這組建筑群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享殿:整個太廟的主體建筑,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jìn)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dú)q末祫祭的場所。后雖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其規(guī)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原構(gòu),所有構(gòu)件均用極其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梁棟飾金,地設(shè)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橋?yàn)榻鸾z楠木,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最后一站,東四三條咖啡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