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行計劃主要是去秦嶺,沿途景點視時間、路線臨時而定,所以,去的多是小眾景點。這些星羅棋布在中華大地上的人文景觀,各自各精彩,這是偉大祖國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所在。</p> <p class="ql-block"> 首站保定。作為原直隸首府、河北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保存了中國最完整的省級府衙-保定總督署。這是總督署大門。</p> <p class="ql-block"> 直錄總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代,明初為保定府衙,清雍正八年經(jīng)大規(guī)模擴建后正式建立總督署。經(jīng)雍正到宣統(tǒng)八代皇帝,使用時間182年,可謂“一座總督府衙,半部清史寫照”。這是總督署儀門。</p> <p class="ql-block"> 公生明牌坊后面是總督署大堂。直隸總督署從1730年到1911年,共74人擔(dān)任99任次總督。任職最長的是李鴻章,共25年。</p> <p class="ql-block"> 總督府大堂。</p> <p class="ql-block"> 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為李鴻章七十壽所賜的賀匾。</p> <p class="ql-block"> 二堂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的地方。二堂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 總督署內(nèi)宅大門。</p> <p class="ql-block"> 保定總督署位于保定市城市原點中心,總督署前方是原總督署廣場,現(xiàn)為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 在保定總督署合影留念。這是我們自駕走起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 保定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多個清和民國時期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址。在此,我們參觀游覽了古蓮花池、保定二師、留法勤工儉學(xué)紀念館、保定軍校、淮軍公所等歷史遺址。</p> <p class="ql-block"> 古蓮花池在直隸總督署斜對面,始建于元太祖22年(1227年),清乾隆10年,古蓮花池擴建為行宮。清光緒26年(1900年),古蓮花池珍貴文物遭英、法、德、意四國聯(lián)軍劫掠一空,亭、臺、樓、閣化為灰燼。此后,古蓮花池重建重毀,直至2009年重建完成,正式對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 在蓮花池景區(qū)內(nèi)的直隸圖書館建于1908年,是長江以北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公共圖書館,為公眾服務(wù)超過百年。</p> <p class="ql-block"> 保定師范學(xué)校始建于清光緒30年11月(1904年),1912年改名直隸第二師范學(xué)校,1932年改稱河北省立第二師范學(xué)校。該校學(xué)生梁斌創(chuàng)作的小說“紅旗譜”,教員李英儒創(chuàng)作的“野火春風(fēng)斗故城”均以該校革命斗爭歷史為背景,成為該校的歷史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學(xué)校舊址的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 二師為國家的教育和建設(shè)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毛主席曾稱贊“保定二師是個好學(xué)?!?。保定二師曾與湖南第一師范、南京曉莊師范并稱為中國中等師范的光榮代表。</p> <p class="ql-block"> 與保定二師相隔不遠的原育德中學(xué)舊址(留法勤工儉學(xué)紀念館)。1917年6月,由留法勤工儉學(xué)發(fā)起人之一的李石曾倡導(dǎo),校長王國光在育德中學(xué)辦了4期留法勤工儉學(xué)高級班。學(xué)生來自十七個省,劉少奇、李富春、李維漢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就讀。</p> <p class="ql-block"> 保定陸軍軍官學(xué)校創(chuàng)辦于1912年,停辦于192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guī)陸軍軍校。校址為清朝北洋武備速成學(xué)堂。該校被譽為中國將軍的搖籃,培養(yǎng)了蔣介石、葉挺、傅作義、張治中等中國近代知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 淮軍公所最早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陣亡將士而建的昭宗祠和淮軍辦公駐地(公所),是中國北方保存較完整的一組清代徽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1902年,清政府下特旨將昭忠祠的中軸線建筑改為李文忠公祠(李鴻章享堂)。2023年9月,淮軍公所博物館(中國古戲樓博物館)經(jīng)過修繕所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戲樓是淮軍公所最重要的建筑和精華所在。該戲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清代封閉式戲樓。當天下午,我們離開保定,前往山西霍州。</p> <p class="ql-block"> 選擇去霍州,因為霍州府衙是中國古代府衙之冠。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署、霍州署、內(nèi)鄉(xiāng)縣衙被稱為中國古代中央、省、府、縣四級官衙保存最完整的典型代表。這也是一條中國古代官府文化的旅游路線。</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儀門。</p> <p class="ql-block"> 府衙“天下為公”牌坊,兩邊分別是“公生明”、“廉生威”戒石碑。</p> <p class="ql-block"> 親民堂是霍州署大堂,始建于唐代?,F(xiàn)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它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木構(gòu)件保存完整的典型代表,也是元代建筑的藝術(shù)精品。</p> <p class="ql-block"> 親民堂內(nèi)部。</p> <p class="ql-block"> 大堂內(nèi)有一原告石,被古人原告膝蓋跪出了兩個圓坑。從一個小側(cè)面見證了霍州署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在參觀中,霍州署的一位清潔女工特別提醒我們觀看位于大堂后槽額枋正中的一根長約2米、直徑約0.3米的茹茹木。茹茹木系灌木,一般不能成材,極為難得,被當作大堂之“鎮(zhèn)堂之寶”。此木也有告誡官員含辛茹苦、勵精圖治之意。</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內(nèi)宅。</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公生明,廉生畏”的名句便出自于明代霍州學(xué)正曹端之手。</p> <p class="ql-block"> 霍州鼓樓,又稱“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年代,清代重修,霍州標志性建筑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洪洞縣大槐樹祭祖尋根園距霍州約50公里。大槐樹移民從北宋未年南宋南遷開始,明洪武、永樂年間形成高潮。數(shù)百年來,從大槐樹遷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數(shù)以億計。今天,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定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大槐樹景區(qū)中的一代大槐樹(仿),也是游客主要留影處。</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大槐樹園區(qū)主要建筑,呈一堂兩閣形式。兩側(cè)建筑分別是望鄉(xiāng)閣和溯源閣。祭祖堂內(nèi)設(shè)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p> <p class="ql-block"> 獻殿是祭祖時主祭人員的活動場所。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xí)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大槐樹景區(qū)里還有多個新建景點建筑,這是魁星樓。</p> <p class="ql-block"> 槐樹莊和廣濟寺。大槐樹景區(qū)很大,我們揀重點參觀,也用了近兩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從大槐樹出發(fā),約2個半小時車程,我們來到位于運城市蒲州鎮(zhèn)的鸛雀樓。鶴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使之名揚天下。</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外觀三層四檐,內(nèi)部九層,總高度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鸛雀樓整個油彩漆畫,采用曾經(jīng)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shù),是國內(nèi)唯一采用唐代藝術(shù)彩畫恢復(fù)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557-581),1222年(金元光元年)毀于大火。2002年10月1日,重建的鸛雀樓正式對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 在鸛雀樓頂層看黃河和遠山。</p> <p class="ql-block"> 宏大的鸛雀樓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在鸛雀樓頂層,想起王之渙另一首列入語文課本的名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的詩使鸛雀樓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 距鸛雀樓不遠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州古渡和蒲州古城遺址(2001年),2024年,國家文物局批準了“蒲津渡和蒲州古城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guī)劃”,也就是說,蒲州古城(包括鸛雀樓等)將成為一個整體的大園區(qū)。</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遺址出土的最重要文物“黃河大鐵牛”共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牽引。鐵牛于唐開元13年(725年)鑄造,總重(含底座)約55-70噸,河兩岸各四尊,作為浮橋地錨,用于固定蒲津渡浮橋鐵索。蒲津渡鐵索連舟浮橋是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大浮橋,它是連通晉、陜、豫三省重要紐帶,也是有遺址實物保存的“黃河第一橋”。</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鐵人僅在黃河?xùn)|岸挖掘出4尊,西岸的四尊因黃河改道已淹沒黃河河底,很難找尋。但四尊鐵牛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重量最重、數(shù)量最多、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浦津渡黃河古道共發(fā)挖鐵牛4尊,鐵人4尊,鐵山兩座,鐵墩三個、七星鐵柱一組。它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時期的治金、橋梁雕塑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也是盛唐給后人留下的無價之寶。</p> <p class="ql-block"> “黃河鐵?!本嗥阎莨懦菈s110米,離古西門(已毀)約51米。在放鐵牛的平臺上可以看到蒲州古城的斷壁殘垣。</p> <p class="ql-block"> 古渡夢境,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 離開蒲州鎮(zhèn),當天下午7點左右到達陜西臨潼,觀看以唐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詩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此劇從2006年開始演出,至今長盛不衰。2016年,“長恨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25.5.15,行程滿滿,緊張愉快充實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