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離開廣濟寺,直奔佛光寺。兩地相距略32公里,不少時候走在鄉(xiāng)村公路上,正常開車,40來分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選擇再走山西,讀讀晉北,可以說是為佛光寺——梁思成林徽因等發(fā)現(xiàn)佛光寺的故事,如光,喜悅又溫暖地招引后來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3, 17);">1930年代,日本建筑史學者關野貞以異??隙ǖ目跉庑Q:“中國全境內木質遺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實際說來,中國和朝鮮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而日本卻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這一判斷,建立在日本與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筑遺存長達20多年大規(guī)模調查基礎之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對日本學者宣稱中國已無唐代木構建筑,</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3, 17);">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去看。梁林一直有一種信念:在中國的某個角落,一定會有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古代建筑,他們決心</b><b style="font-size:20px;">尋找實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20px;">?梁思成原本是想要去敦煌莫高窟考察的,但因為通行證問題沒辦法成行。于是,閑暇時,他就經(jīng)常閱讀關于敦煌石窟的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一天,他正讀著英國人寫的《敦煌石窟圖錄》,看到壁畫上描繪了佛教圣地五臺山的全景,并給每座寺廟都標注了名稱。而五臺山外圍的大佛光寺,上面標注著唐代。這樣的發(fā)現(xiàn)讓梁思成欣喜若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他們立即查閱了《五臺山志》,在這里他找到了關于佛光寺的記載,上面寫著佛光寺確實建于唐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激動不已的他立即準備去五臺山,但同時他也做好了見不到這座寺廟的準備。因為佛光寺不在五臺山的中心區(qū),交通不便利,香火不旺,沒能力修理廟宇,所以寺廟很可能早就不在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但兩人還是決定去五臺山碰碰運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從太原往佛光寺,一路崎嶇不平,他們雇毛驢馬車走了兩天,終于來到了一個叫做豆村的小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們遠遠地看到,佛光寺矗立在豆村的一處高坡上。越往上走,越清晰看見佛光寺的廣檐深栱在夕陽光輝中明亮地散發(fā)著木質光澤,他們激動興奮得心怦怦直跳:斗拱碩大屋脊深遠,這不就是唐代木構建筑的特征!佛光寺俱有這些特征,它完好無損地矗立在那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1937年6月,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四人,終于來到佛光寺。在這里,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東大殿南側有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磚塔一模一樣,梁思成憑經(jīng)驗斷定屬唐代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在寺內僧眾幫助下,他們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塵封,終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jīng)幢相互應證,終于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筑,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梁思成激動之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找到佛光寺關鍵線索有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敦煌壁畫?:梁思成在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編印的《敦煌石窟圖錄》中,注意到第61窟《五臺山圖》標注的“大佛光寺”名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獻佐證?:結合《清涼山志》等古籍記載,確認佛光寺位于五臺山南臺外的豆村附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與營造學社成員按壁畫指引赴五臺山實地考察并確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理位置?上說佛光寺因地處偏僻山坳,人跡罕至,得以保存原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筑特征?:東大殿的碩大斗拱、深遠出檐等典型唐代木構特征引起團隊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徽因發(fā)現(xiàn)梁架墨書“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與殿前經(jīng)幢刻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相互印證,年代證據(jù)表明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遺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寺內僧眾幫助下,他們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塵封,終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jīng)幢相互應證,終于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筑,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梁思成激動之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的實證價值?: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筑,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四藝”于一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國際影響?:直接反駁了日本學者的錯誤論斷,重寫中國建筑史教科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臨走前,梁思成給當?shù)卣畬懶?,希望他們能保護好這座珍貴的古建筑。除此之外,林徽因還捐出了自己的家當來修筑保護這座寺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離開時,他們還答應主持,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得到政府的資助來修繕佛光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撰寫了《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真容得現(xiàn),被譽為“亞洲佛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在半山腰,上山不一會,有人示意開往右邊停車場,步行前往。停車場鋪有碎石,已停車二十來輛,仍很空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寺依規(guī)模大小可分為:小者稱“庵”,中者稱“堂”,大者稱“寺”,而最大者則在寺名前加“大”字,如北宋東京著名的大相國寺。大寺中又可分為相對獨立的若干院,如觀音院、羅漢院、達摩院、山池院等,多者可達數(shù)十院。</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就是莫高窟第61窟西壁《五臺山全圖》中的大佛光之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武宗滅佛法時,佛光寺遭到破壞,現(xiàn)存東大殿,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佛光寺的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各殿建筑分置于不同高度的臺上。佛光寺內還有唐石刻經(jīng)幢兩座(分別設立于大中十一年年與乾符四年),唐磚墓塔兩座,魏或齊的磚塔一座,金代大殿(文殊殿)一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進山門后,右手邊的小殿是迦南殿,建于明崇禎年間,彩塑也是很生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乾符四年經(jīng)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院落左邊是文殊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里面不僅介紹文殊菩薩,還有幾十個古建模型及壁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文殊殿建筑三視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些山西古建模型其實對古建小白很友好,但佛光寺的重點在東大殿。我點過帶過,算是打了招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建筑于晚唐時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筑級別:世界文化遺產(五臺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位置:山西五臺縣東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軸線東高臺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過拱門,是很陡的石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五大看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看建筑,唐代斗拱宛如大雁碩大的羽翼,遮天蔽日,出檐深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看石經(jīng)幢,門前的石經(jīng)幢,頂端的四面佛,各有不同,中部的鐫刻“尊勝陀羅尼經(jīng)文”宛若佛祖的慈悲低語,靜默超度往生,底部唐代豐腴的石獅子,是大唐榮耀的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看彩色泥塑,唐代的菩薩,身姿綽約,眉眼含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看題記。椽木頂端的題記,是這座建筑年底考證的最佳證據(jù)。原來古人也有到此一游的習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看唐代壁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經(jīng)幢的總高度為2.84米,雖然不如乾符經(jīng)幢那樣高大,但它的雕刻工藝卻更加精美。經(jīng)幢的底部是八角形的土襯石,上面放置著須彌座,每面都雕刻著壺門,門內蜷伏著形態(tài)各異的獅形獸。</b></p> <p class="ql-block">華蓋之上,八角矮柱支撐著四正面的佛像,每尊佛像的坐姿和手印都各不相同。盡管寶蓋及幢頂已缺失不存,但這座經(jīng)幢依然散發(fā)著莊嚴而神秘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單檐廡殿頂。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7.66米。其柱網(wǎng)由內外兩周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周外槽;內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墻和后壁列置的羅漢像則是后代添置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大殿現(xiàn)為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五臺山及中國沒有早期的木構建筑,因此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筑第一瑰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借小紅書里的圖,先看整體。</b></p> <p class="ql-block">東大殿歷史上曾有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細看東大殿構架坼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柱網(wǎng)現(xiàn)狀示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大木構架三視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鋪作種類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屋頂天花平闇示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日木構對比:中國唐構與日本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鋪作種類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梁架結構示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出檐深度?:佛光寺東大殿的檐口懸挑長度明確為3.96米,這一數(shù)值在多個權威及非權威來源中均被提及(小紅書用戶分享、山西博物館資料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的斗拱用材巨大,整體高度約有柱高的一半,不止彰顯了唐朝大殿的宏偉氣勢,且通過斗拱層彈性變形吸收80%地震能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荷載傳遞將屋頂重量分解至柱網(wǎng),斗拱出跳逐層縮小受力截面,形成應力梯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出檐深遠,使得屋面坡度較平緩,增加了建筑的穩(wěn)重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昂斜度與華拱長度精準配合,控制雨水落點距墻基1.5米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斗拱高度占柱高1/2,構件總數(shù)達30余種,采用“偷心造“工藝減輕自重30%,展現(xiàn)唐代木構技術巔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像與塑像:內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余尊唐代塑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看唐代彩塑“艷俗”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墻和后壁則列置有后代添置的羅漢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特 別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左 側 持 劍 天 王 的 背 后 , 恭 敬 地 盤 坐 著 ? 位 ? 像 , 據(jù) 考 證 即 為 施 主 寧 公 遇 。 其 發(fā) 髻 ? 盤 , ? 容 飽滿 ? 不 失 優(yōu) 雅 , ? 著 為 中 唐 婦 ? 常 ? 之 裙 腰 ? 系 的 寬 領 ? 袖 衫 , 兩 肩 罩 以 如 意 紋 披 肩 , 雙 ? 隱 ? 袖 中 , 處 處 呈 現(xiàn) 中 年 婦? 的 華 美 神 韻 。 另 外 , 南 側 窗 臺 下 有 重 建 時 的 住 持 和 尚 愿 誠 法 師 塑 像 , 身 著 袈 裟 , ? 頭 ? ? , 擷 ? ? 突 , 眼 ? 低 垂 。 這兩 位 ? 為 ? ? ? 的 寫 實 塑 像 , 制 作 時 間 應 在 佛 寺 落 成 之 后 , 真 實 地 傳 達 了 唐代 的 世 俗 ? 貌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30, 31, 36); font-size:20px;">一尊引人注目的塑像——寧公遇。這尊塑像不僅展示了寧公遇作為佛殿主的尊貴身份,還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繁榮與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偌大的佛光寺曾經(jīng)土崩瓦解,變成了一片廢墟,僧人也全作鳥獸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佛光寺?,F(xiàn)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后的產物。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隨著佛教的衰敗而一同沉淪,此后除了宋代添置的壁畫,跟后來建的文殊殿以外便沒有任何記載,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遺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30, 31, 36); font-size:20px;">寧公遇的塑像被塑造成了一位四十至五十歲之間的貴婦形象,她的穿著和氣質都充滿了大唐的雍容與豐足。上身穿著盤領大袖的斕衫,雙肩覆蓋著如意狀的云肩,腰間系著由金玉方塊連綴而成的吐鴉帶。她的面容如滿月般圓潤,神態(tài)自若,雙手置于腹前,展現(xiàn)出一種慈祥與端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林徽因的曾孫女梁周洋前往山西佛光寺,與曾祖母林徽因在同一位置拍照,以紀念林徽因誕辰12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梁周洋在佛光寺的拍照動作和服裝與林徽因1937年在佛光寺的自拍照片非常相似,仿佛穿越了80年時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大殿右后方的祖師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光寺東大殿始建于晚唐,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筑。祖師塔則被認為是北魏時期的建筑,可能是佛光寺初代祖師的墓塔。在唐代會昌滅法時,佛光寺內建筑全毀,僅存祖師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祖師塔為亭閣式塔,六角形平面,青磚砌筑,表面涂白,具有獨特的北朝建沉風格,是國內留存不多的北朝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要離開東大殿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忍不住再復習一下要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柱 頭 使 ? “ 雙 秒 雙 下 昂 ” ? 拱 , 雄 奇 有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檢 柱 與 內 柱 等 ? , 上 放 置 ? ? , 再 以 乳 狀 相 連 , 形 成 整 體 性 的 結 構 , 梁 柱 租 頓 , 使 ? ? 等 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乳狀 , 為 較 ? 的 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殿 身 內 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 外 槽 , 指 棉 柱 與 殿 身 內 柱 兩 圖 柱 列 之 間 所 形 成 的 空 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 內 橋 , 指 由 內 柱 柱 列 所 框 成 的 空 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 保 存 唐代 所 塑 佛 像 三 ? 多 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 扇 ? 墻 作 為 佛 臺 背 景 , 圍 住 佛 臺 的 神 圣 空 間 , 背 ? 也 可 施 壁 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 明 狀 , 是 可 被 看 到 的 ? 梁 , 其 ? 度 有 四 橡 , 梁 下 發(fā) 現(xiàn)唐 代 的 施 主 名 字 與 年 代 之 題 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0 偷 ? 造 ? 拱 , 是 以 數(shù) ? 丁 頭 拱 相 疊 ? 成 , 它 對 ? 梁 幫 助 很 ? , 可 降 低 端 點 荷 重 之 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1 拱 眼 壁 仍 有 唐 代 彩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2 平 間 , 為 ? 種 ? 格 ? 天 花 板 , 內 槽 平 間 較 外 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3 草 柎,在 平 間 之 上 , 從 地 ? 看 不 到 , 所 以 不 加 修 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4 ? 叉 ? , 為 ? 種 斜 柱 , ?撐 中 脊 梁 重 量 , 并 且 分 向 兩 端 傳 遞 , 以 減 少 集 中 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5 唐 宋 時 期 屋 坡 斜 度 以 “ 舉 折 法 ” 計 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一寺必看佛光寺——那是大唐留給世界的密碼。后來者每一次對它的凝望,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都是對營造智慧的致敬,亦對梁思成林徽因林夫婦學術精神的緬懷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學習參考資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乾朗《穿墻透壁——剖 視 中 國 經(jīng) 典 古 建 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紅書“無用研究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度、小紅書公開資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吳良鏞《哲匠遺珠》</b></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