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于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目前尚存石窟16座,雕像4000多尊。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鼓山最優(yōu)質的巖石中。 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里擊掌或甩袖,都能發(fā)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山”。 響堂山石窟南區(qū)最主要的洞窟是刻經洞。 刻經洞為三壁開龕式佛殿窟。 刻經洞分前廊、后室。后室的佛像大多佛頭缺失,據說不少目前收藏在國外的博物館或收藏者手中。 甬門左右兩側為力士雕像。 甬道內雕刻精美的纏枝紋和聯珠紋飾。 與其它石窟不同,刻經洞設計了天花板(藻井)。藻井上雕刻了對稱的花紋圖案,涂上的礦物顏料至今仍然色彩鮮艷。 置身于刻經洞,人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這里不僅珍藏著被譽為“中華第一刻經石碑”的寶貴經文,更以其宏大的刻經面積,成為了石窟藝術中的一大亮點。 前廊雕刻了《維摩詰經》,字跡清晰,雕刻細膩。 《維摩詰經》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一部佛經?!靶膬魟t佛土凈”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 最為珍貴的是北齊時期的碑刻“唐邕寫經碑”。 該碑以隸書為主,兼具楷書筆意,是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典型代表。它保留了隸書的波磔和篆籀筆意,同時融入楷書的方正端莊。 這是唐邕寫經碑的拓本。結字平穩(wěn),不尚奇險,整體呈現出一種端莊、肅穆的氣質。每個字的重心都很穩(wěn)定,筆畫分布均勻,排列有序。 響堂山石窟開創(chuàng)了在窟壁上大面積刻經的先河,這一創(chuàng)新使其在石窟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刻經洞留下了三個傳說與魯班有關的手掌印。 傳說中魯班在修建響堂寺時,他的妻子每天進入石窟陪伴并協助魯班,最終在石壁上留下了手掌印。 響堂山石窟不僅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術、書法的寶庫,還在中國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的演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響堂山石窟的研究對于廓清中國石窟寺發(fā)展演變的時空框架、構建石窟寺考古學文化序列和譜系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1961年,響堂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對響堂山石窟的歷史地位的充分的肯定。 閱讀更多我的游記,請點擊:<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c/854019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http://www.h-ceramic.com.cn/c/8540194</a>?<br> 或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