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陶器——黑陶</b></p> <p class="ql-block"> 龍山文化黑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在山東一帶的文化遺存,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由于陶輪的應(yīng)用和普及,出現(xiàn)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蛋殼黑陶藝術(shù)。這種蛋殼黑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堅如瓷”。它,不施粉黛,偶有簡單摟空雕花,質(zhì)地細膩,表面光亮,掂之飄忽若無,敲之錚錚有聲,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p><p class="ql-block"> 龍山文化黑陶,因1928 年在山東歷城縣(今濟南附近章丘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被發(fā)掘而得名。它是一個以灰黑陶為主的原始文化,其中磨光黑陶卻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這種陶片全都象墨一樣黑,表面好像上了一層油光,于是又把它稱為油光陶。直到 1960 年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的發(fā)掘,才真正解開了這個謎。這里出土的一批器物中幾件完整的磨光黑陶高柄杯,使人們第一次得以窺見蛋殼黑陶神秘的真面目。磨光黑陶高柄杯是一種真正的蛋殼黑陶。它的造型優(yōu)美而典雅,與今天的高腳玻璃酒杯相似。說它薄如蛋殼,絕非夸大之詞。據(jù)實測,最薄的器壁僅 0.1—0.2 毫米,最厚也不到半毫米。有的通高約 20 厘米,而重量卻不過40 克。不僅如此,它的形式規(guī)整、器壁厚薄勻稱、陶質(zhì)堅硬、色澤光亮如漆;杯柄往往還雕刻有鏤孔和纖細的刻劃紋等裝飾。自 60 年代起,這樣的蛋殼黑陶在山東龍山文化的一些遺址中接二連三被發(fā)現(xiàn)。除高柄杯以外,高腳圈足雙耳杯和單耳杯也都是蛋殼黑陶奇巧的造型。它們的壁雖不及高柄杯薄,但厚也不過一、二毫米。而且人們還發(fā)現(xiàn),蛋殼黑陶始終沒有走出過黃河下游山東龍山文化的圈子。顯然,它所代表的是遠古東方的一支獨立的原始文化,而山東龍山文化的先民正是蛋殼黑陶的主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龍山文化黑陶實物十分罕見,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F(xiàn)僅國家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等存有少量藏品,實屬國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