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Bologna),位于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和亞平寧山脈之間,南北交通要道之上,是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qū)的首府,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低調卻魅力無窮的中世紀古城。博洛尼亞的魅力隱藏在它一連串的別稱之中:“紅色之城”,源于城市的紅色中世紀建筑,和長久以來的左翼政治傾向;“拱廊之城”,它是歐洲拱廊最多且最長的城市,在2021年博洛尼亞拱廊單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學之城”,它擁有世界最古老且仍在持續(xù)經營的大學—建于1088年、被稱為“大學之母”的博洛尼亞大學;“美食之城”,它有著豐富的美食傳統(tǒng),是多個意大利經典美食的發(fā)源地;還是百塔之城、引擎之城、音樂之城、文化之城、圖畫書之城……,博洛尼亞因此擁有著多元交融的氣質,成為意大利旅行一處獨具魅力的旅行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是伊特魯里亞人的定居點,稱菲爾辛納(Felsina),公元前4世紀被凱爾特蠻族占領,改稱Bononia。公元190年羅馬人奪取此城,易名為Bologna,并進行殖民,博洛尼亞發(fā)展成為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市。羅馬帝國崩潰后歷經拜占庭帝國、倫巴第人和法蘭克人的統(tǒng)治,直到11世紀成為自由城邦,在文藝復興時期,城市建筑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自1513年成為教皇國的一部分,之后歷經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最后隸屬于意大利王國。二戰(zhàn)時,博洛尼亞被毀大半,戰(zhàn)后城市從半廢墟狀態(tài)重建,很快又迎來工業(yè)城市的繁盛,成為意大利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俯瞰圖(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本不在我們去年意大利的行程中,是臨行前才增加進來的,且僅有數小時的游覽時間,雖然是“驚鴻一瞥“,我們卻一眼淪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天早上我們從維羅納出發(fā),驅車前往博洛尼亞。到了博洛尼亞停好車,我們沿著主干道獨立大街(Via dell’ Indipendenza)開始博洛尼亞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步入獨立大街,瞬間被大街兩旁色彩鮮艷的拱廊建筑所吸引,那些磚紅、焦橙和暖黃色系的建筑外墻,被藍天映襯得分外奪目,我們對博洛尼亞的好感從這一刻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的拱廊最早出現于12世紀。拱廊的修建本意是擴大上層建筑的面積,以解決由于博洛尼亞大學擴建,大量涌入城市的學生住房短缺的問題,隨后因其具有拓展建筑底層空間和遮風擋雨的功能,而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普及。城市規(guī)劃部門還在《建筑法規(guī)》中規(guī)定“沿街業(yè)主必須修建拱廊”,這為博洛尼亞獨特的建筑風格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6世紀,意大利北部城市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展拓建新城區(qū),不少城市擯棄拱廊式建筑,但博洛尼亞卻反其道而行,大加興建拱廊,老城區(qū)內的拱廊共計38公里,整個市區(qū)拱廊更是長達45公里。自此拱廊便成了博洛尼亞的城市名片,并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建筑美學,于2021年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說到博洛尼亞的拱廊,一定會提到圣盧卡拱廊(Portico di San Luca)。這條拱廊從Saragozza城門一直延伸到城外山上的圣盧卡圣母大教堂,全長3.8公里,擁有666個拱門,是世界上最長的拱廊。拱廊始建于17世紀,用于每年護送東圣母與圣嬰到大教堂的游行儀式。人們出于宗教信仰,對于歷史文化的興趣,或僅僅為了徒步挑戰(zhàn),前往徒步圣盧卡拱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盧卡拱廊(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位于Guardia山高處的圣盧卡圣母大教堂。它是博洛尼亞傳統(tǒng)的圣母朝圣地,博洛尼亞人返城時的導向標,也是博洛尼亞城市標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盧卡圣母大教堂(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擁有666個拱門的圣盧卡拱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對于愛好攝影的我們來說,是一處絕佳的攝影勝地??上覀冞@次在博洛尼亞停留的時間有限,只能遺憾錯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盧卡拱廊(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我們繼續(xù)往古城中心走,途經一座廣場。廣場上有加里波第騎馬雕像,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是意大利國家獨立和統(tǒng)一運動的杰出領袖、軍事家,被譽為“意大利統(tǒng)一的寶劍”和“兩個世界”的英雄。他領導了著名的“千里遠征”,為意大利統(tǒng)一奠定基礎,并與加富爾、馬志尼并稱“意大利建國三杰”。</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著拱廊。博洛尼亞拱廊從12世紀發(fā)展至今,擁有著不同的風格,既有粗壯圓柱、半圓拱、紅砂巖的羅曼式,尖拱、石灰華石的哥特式,科林斯柱頭、橢圓拱、雙色大理石的文藝復興式,也有渦卷式、透視壁畫、波浪形檐口的巴洛克式,它們或精制優(yōu)雅,或充滿力量,或充滿戲劇性的張力,每一處都精美無比,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無處不在的拱廊既為人們遮風避雨,也為商鋪拓展了空間,人們坐在拱廊下休息聊天,欣賞風景,享用美食,別有一番情趣。拱廊變身為一處公共的社交、商業(yè)“客廳”。</p> <p class="ql-block">在獨立大街的盡頭,佇立著一座巴洛克式的天主教堂—博洛尼亞圣伯多祿主教座堂(Catterdrale di San Pietro),它是天主教博洛尼亞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教堂始建于1028年,1141年毀于大火,之后經歷數次重建,成為如今的模樣。內部完全為巴洛克式,宏偉而壯觀,可看出當年天主教曾經的顯赫,每年宗教節(jié)日都會有宗教慶典。</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側面的小巷里,有售賣當地特色產品的攤位,還擺放了一些益智游戲供人們玩樂,幾位金發(fā)帥哥正玩得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走到獨立大街的盡頭,就來到博洛尼亞的市中心了,這里有兩個相連的廣場—海神廣場(Piazza del Nettuno)和馬焦雷廣場(Piazza Maggiore)。</p> <p class="ql-block">海神廣場因為廣場上的海神尼普頓噴泉(Fountain del Netuno)而得名。著名的佛蘭德雕塑家詹波隆那(Giambologna)于1564年受教皇庇護四世委托,建造了這座噴泉,作為教會政治權利的象征。詹波隆那是美第奇家族的雕刻師,佛羅倫薩領主廣場的眾多雕塑中有三座出自他手:《柯西莫一世騎馬青銅像》、傭兵涼廊的《掠奪薩賓婦女》和《赫剌克勒斯與半人馬涅索斯》。</p> <p class="ql-block">海神尼普頓手持三叉戟,以高貴的姿態(tài)矗立在噴泉頂端,腳下依次是四名與海豚嬉戲的天使,四面古代徽章和四個半人半魚的海的精靈。噴泉層次分明,排列有序,共有90多束泉水涌出,分別注入最下邊的巨大石盆中。當地人稱之為“巨人噴泉”,這座海神雕像還是豪車瑪莎拉蒂三叉戟車標的靈感來源。</p> <p class="ql-block">與海神廣場相連的是城市的主廣場、城區(qū)最大的公共廣場—馬焦雷廣場。廣場始建于公元1200年,四周環(huán)繞著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民眾集會和市場的所在地。如今廣場會舉辦各種大小活動,如共和國日的閱兵、跨年煙火表演、音樂會和露天電影節(jié)等。如夏季來訪,你還可以在歐洲最大的露天電影屏幕上觀看一場電影。廣場還是城市游覽路線的起點,徒步游覽的中樞,你可以從廣場出發(fā)前往周邊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面向廣場的右側是市政廳(Palazzo Comunale),13~15世紀由統(tǒng)治這座城市的教皇代理使節(jié)的住處改建而成,自1336年起它一直是博洛尼亞市議會的所在地。15世紀和16世紀的外部裝修工程使其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正門是一座羅馬教皇格力高里十三世的銅像,往里走可以看到由著名建筑師伯拉孟特建造的大臺階。市政廳三樓有用濕繪壁畫裝飾的大禮拜堂,以及收藏了13~19世紀美術作品的市立美術藏品館。</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外墻有一面是意共反法西斯游擊隊的紀念墻,上面鑲嵌著在二戰(zhàn)中犧牲的兩千多名烈士的照片。具有反法西斯光榮傳統(tǒng)的博洛尼亞,二戰(zhàn)后成為意大利共產黨的一個重要據點,別稱“紅色之城”也暗示著城市長久以來的左翼政治傾向。</p> <p class="ql-block">與市政廳“一泉之隔”的是波德斯塔宮(Palazzo del Podesta)和雷恩佐王宮(Palazzo di Re Enzo)。波德斯塔宮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曾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任命的行政長官的住宅。1164年,由腓特烈一世任命的行政長官被博洛尼亞的市民趕走,由此產生了自由城市博洛尼亞,這里就成了由市民選舉產生出的市長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波德斯塔宮的拱廊。</p> <p class="ql-block">與波德斯塔宮相連的是雷恩佐王宮。中世紀時期的自由城市博洛尼亞,為了獨立和自主,經常投入到戰(zhàn)爭中。在一場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之間進行的弗薩爾塔戰(zhàn)役中,博洛尼亞取得了勝利,俘虜了皇帝的兒子恩佐。恩佐到其死前的23年間,一直被幽禁,生活在這座王宮里,王宮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對面的宮殿—Palazzo del Banchi。</p> <p class="ql-block">正對著波德斯塔宮的是博洛尼亞最大的教堂(非該市的主教座堂)—圣彼得羅尼奧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etronio),教堂建于1390年至1658年間,至今未能完工,教堂的主立面仍不完整。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深142米,寬66米,頂高47米,可以容納28,000人,非常威嚴宏大,是歐洲第六大教堂,世界第五大長方體教堂,它是奉獻給5世紀時這個城市的主教,后來成為城市守護圣人的圣彼得羅尼奧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最初的設計圖建成教堂,這里本該比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還要大,但16世紀在位的教皇庇護四世(Pope Pius IV)認為任何教堂都不能比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大,并于1561年叫停了工程,轉而在大教堂東翼建造了大學,有效地阻止了教堂未來的擴張。</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部有著哥特式的修長立柱和尖拱,空間高大寬闊,精美的壁畫和彩色玻璃窗是其亮點。</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的東側走廊上,有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日晷之一(長達67.7米),每到正午便能看到陽光投射到日晷之上,顯示出當天日期。圖片右側向遠處延伸的那道線就是日晷了,日晷的兩側被攔起來保護。這天我們無意中拍下了日晷附近的一道光,不過當時已過了正午,我們也無緣看到陽光正好投射到日晷之上的有趣現象了。</p> <p class="ql-block">從教堂出來,如果沿著教堂東側的阿奇基納希歐大街往南走,街道中央就是阿奇基納希歐宮(Palazzo dell’ Archiginnasio)了,宮殿建于1563年,在1803年前一直是博洛尼亞大學所在,從1838年起這里成為了博洛尼亞圖書館(然而從教堂出來,我們并未往這個方向走,而完美錯過這座宮殿,實在是一大遺憾。以下宮殿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奇基納希歐宮(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a di Bologna)創(chuàng)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持續(xù)經營的大學。它的建立源于11世紀歐洲城市崛起與知識需求的激增,當時博洛尼亞因其法律研究的興盛吸引了歐洲大量的學者和學生,1088年當地教師和學者自發(fā)形成學術團體,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擁有完整大學體系的高等學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大學與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帕多瓦大學并稱歐洲四大文化中心,但丁、哥白尼、彼得拉特、丟勒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學習或執(zhí)教。1988年在430位歐洲大學校長共同簽署的《歐洲大學憲章》中,博洛尼亞大學被正式承認為Alma Mater Studiorum,即“大學之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奇基納希歐宮(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宮殿內部裝飾古老而華麗。在中庭四周和二樓走廊的頂上和墻壁上,畫滿了(還有雕的、塑的)各式各樣的紋章,這些紋章是屬于7000多名曾在這所大學學習過的學生和學者。紋章色彩絢麗,圖案豐富,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宮殿紋章裝飾(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在阿奇基納希歐宮的二樓,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大廳,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解剖實驗室(Teatro Anatomico)。走進實驗室,可以看到整個房屋全部由原木打造,正中放置了一塊大理石解剖臺,四周環(huán)繞著木質梯形座位,儼然一個小型劇場。實驗室建于17世紀,當時追求學術自由的博洛尼亞大學,全然不顧教會的反對,毅然進行了世界上最初的人體解剖,并奠定了當代醫(yī)學的基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剖實驗室(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從大教堂出來,我們就直接走進廣場東側的一條小巷子,驚喜地發(fā)現這里竟是一片美食的天地。巷子兩旁是一間緊挨一間的店鋪,里面掛著火腿,碼著奶酪,櫥柜里擺放著各式意面、意式餃子(餛飩)、糕點和醬菜,貨架上擺放著葡萄酒、罐裝食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店鋪外的座位上坐滿了人,人們聊天品酒,享用美味的火腿和奶酪。巷子里人頭攢動,有的在選購當地特產,有的在游覽打卡,一派熱鬧景象。</p> <p class="ql-block">原來這里是博洛尼亞著名的四方區(qū)(Quadrilatero)—位于馬焦雷廣場東側、鎖匠街(Via Clavature)周邊的網格式街道,這片密集街區(qū)仍保留著羅馬時代的樣貌,是博洛尼亞手工、商業(yè)貿易的心臟,興盛于中世紀。這里遍布著各式小店和露天攤位,售賣博洛尼亞及周邊地區(qū)的各種美味食材,生鮮熟食,應有盡有;這里也匯聚了眾多餐廳、酒吧和咖啡館,提供最純正的意大利風味美食,其中不乏源于博洛尼亞的美食。這里是吃貨云集的地方,美食者的天堂,“美食之城”的魅力在此展露無疑。</p> <p class="ql-block">在四方區(qū)的一眾食材店里,這家La Baita有博洛尼亞最為正宗新鮮的干酪與香腸。當你走進店鋪,就會被高掛著的一排帕爾瑪火腿所吸引,那是世界最頂級的火腿,正宗的帕爾瑪火腿價格不菲。貨架上、櫥柜里擺放的也都是產自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qū)的各種食材:帕爾瑪的奶酪、摩德納的香醋、博洛尼亞的莫塔德拉香腸、薩拉米香腸、意式餃子、醬菜醬料……,還有美味的葡萄酒,每一樣都那么誘人。</p> <p class="ql-block">英國詩人拜倫曾提到,博洛尼亞有很多杰出的教皇和畫家,同時盛產香腸。在La Baita店里,當你看到那些品種多到驚人的香腸,一定也會有同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意式莫塔德拉肉腸(Mortadella),它源于博洛尼亞地區(qū),用切細的豬肉加黑胡椒、桃金娘、開心果等調味料熏制而成,香味濃郁,適合搭配各種食物,頗得歐洲人喜愛;莫塔德拉香腸還是香腸中的巨無霸,是全球體型最大的香腸,長度達1.5米,重量有300多斤,被人笑稱“一根香腸賣一年”。如果你來博洛尼亞,一定不要錯過莫塔德拉肉腸的品嘗。</p> <p class="ql-block">La Baita 既有巨大的莫塔德拉肉腸,也有小巧玲瓏的意式餃子(Tortellini),它是意大利著名的美食,它的起源還一度成為博洛尼亞和摩德納兩座城市爭論的焦點。這種環(huán)形餃子是由正方形的“餃子皮”包裹餡料后捏合而成,成品像個迷你甜甜圈,常見的餡料有帕爾瑪火腿、莫塔德拉肉腸和豬肉等,意式餃子配肉湯(Brodo)是最傳統(tǒng)的吃法。</p> <p class="ql-block">四方區(qū)里也不乏百年老店,這家Paolo Atti & Figli已經經營了130多年,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傳人了。它家一直售賣這個地區(qū)最傳統(tǒng)的一些面包和甜點,也有質量上乘的手工意面、意式餃子,它家打包產品的包裝盒也很精致漂亮,有Paolo Atti的Logo。</p> <p class="ql-block">不愧是百年老店,店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著精致優(yōu)雅,每一樣蛋糕點心都是高顏值??上Р缓脭y帶,臨走我們買了一盒糖果,這成了之后我們旅行途中的小零食。</p> <p class="ql-block">從海神廣場前的利主里大街(Via Rizzoli)往東走300米左右,就到了波爾塔·拉維納納廣場。再往南走就是梅爾康茨亞廣場,這里有梅爾康茨亞宮,廣場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梅爾康茨亞宮拐進一個巷子,這里有一家面食店ALL’ Antico Vinaio,店外排著長隊,室外座位上坐滿了人,人手一個夾餡大餅,看著外皮酥脆,內層柔軟,一定很美味。</p> <p class="ql-block">我們走回波爾塔·拉維納納廣場,只見廣場上的人們都在仰望博洛尼亞的地標建筑—雙塔(Due Torri),這兩座塔都是建于12世紀。那時的博洛尼亞,因防御需要開始興建高塔,之后逐漸成為貴族們展示地位與榮譽的象征,到了12世紀后期,整個博洛尼亞的高塔達到了180座,之后由于火災、戰(zhàn)爭和雷電的破壞,目前僅存20余座,博洛尼亞因此得名“百塔之城”。</p> <p class="ql-block">雙塔中較高的那座是阿西內利塔(Torre Asinelli),由阿西內利家族建造于1109~1119年。塔高97.2米,傾斜1.3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中世紀斜塔,意大利現存同類塔中第四高塔,此塔曾對公眾開放。攀爬狹窄陡峭的498級臺階即可登頂,在塔頂飽覽博洛尼亞城市全貌,美不勝收。但建議學生畢業(yè)前不要登頂,據說登頂會影響畢業(y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較矮的的那座塔是加里森達塔(Torre Garisenda),塔高47米,比阿西內利塔更傾斜。截止2024年3月,出現了4度的傾斜角(比薩3.9度傾斜角)。據科學家考察,有“很高風險“會倒塌,因此博洛尼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手段來拯救,以防止它倒塌。為安全起見,阿西內利塔也被禁止登頂,我們只能遺憾錯過了。</p> <p class="ql-block">“雙塔”都是建于12世紀初,源于阿西內利與加里森達兩個家族對博洛尼亞統(tǒng)治權的競爭,塔建得高的那家就可以獲得統(tǒng)治權。結果拼速度的加里森達家族“欲速則不達”,建設到一半時塔因地基不牢而傾斜,14世紀時被削短以防倒塌,并因此留下隱患。而阿西內利家族卻穩(wěn)重求進,后來居上,塔建到97.2米高,遠超加里森達的47米,最終獲勝。</p> <p class="ql-block">雙塔到海神廣場的利主里大街上,有許多意大利的精品店和高檔購物商店,人們或在此購物,或坐在拱廊內外的咖啡座上,喝喝咖啡,聊聊天,很是愜意,</p> <p class="ql-block">在“雙塔”旁邊,帶著磚紅色拱廊的建筑頗具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無意間看到建筑的一扇大門并推門而入時,意外發(fā)現這是一座教堂,有著精美的裝飾和壁畫,穹頂壁畫尤其讓人驚艷。穿過穹頂圓洞而入的陽光,令教堂更顯神圣而莊嚴。從網上關于這座教堂只言片語的資料中,我們了解到,教堂是文藝復興風格,其前身是一座5世紀建造的修道院,之后于1516~1627年間修建成如今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從教堂出來,我們在街上溜達,一邊走一邊欣賞那些漂亮的拱廊。</p> <p class="ql-block">這座古舊的建筑是博洛尼亞著名作曲家羅西尼的故居(Casa del Rossini)。</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一條街上,這里的建筑外墻顏色格外鮮艷。</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一層大多開設了餐廳,餐廳外坐滿了人,人們在喝酒聊天,享用美食。這時我們也感覺肚子餓了,就走進路口的一家餐廳用餐。</p> <p class="ql-block">餐廳售賣面包、蛋糕、意面、飲料和咖啡,我和老茂毫不猶豫點了博洛尼亞的招牌面食—博洛尼亞肉醬意面(Tagliatelle al Ragu alla Bolongnese)和博洛尼亞千層面(Lasagne alla Bolognese)。</p> <p class="ql-block">這是老茂的博洛尼亞肉醬意面。這種意面的的靈魂是名為Ragu的優(yōu)質肉醬,它由文火煨煮的牛肉餡、意式培根、洋蔥和胡蘿卜經數小時慢燉而成,還要加入牛奶和葡萄酒來提味,最后濃稠的ragu配加了雞蛋的新鮮扁面條(tagliatelle),成就一份美味的肉醬意面。博洛尼亞還為正宗的本地肉醬注冊了一個官方認可的ragu食譜,然而如今依然很難找到兩家味道一致的博洛尼亞ragu。</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的博洛尼亞千層面。據說千層面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意面,其雛形可以追溯至古羅馬。博洛尼亞千層面是將4或5層的雞蛋面片疊起來,夾層填入鹽、奶油調味汁、博洛尼亞ragu肉醬和帕爾瑪干奶酪,經焗烤而成。滿滿的肉醬混合濃濃的白醬,散發(fā)著濃郁的肉醬香和奶香,奶酪愛好者對這一美食一定無法抗拒??上也惶晳T這份量超多的奶酪,還是肉醬意面更合我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享用了博洛尼亞招牌美食,我們也要離開博洛尼亞了,下一站比薩。</p> <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亞,一個多元交融的中世紀古城,有著太多的寶藏值得我們探尋。我們慶幸沒有錯過它,卻因為時間倉促而留下許多遺憾,錯過了許多精彩:徒步圣盧卡長廊,參觀博洛尼亞大學舊址,到訪莫蘭迪博物館,探訪圣斯蒂法諾大教堂,在四方區(qū)品嘗美味的莫塔德拉肉腸和意式餃子……。那就把這些念想留給下一次旅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