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廈門,閩南文化的中心,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候,既有山海相擁的自然之美,又有中西合璧的人文風情;既有悠然愜意的慢生活,又有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代節(jié)奏,素來是無數(shù)人向往的地方。前些年曾經到過廈門、曾經在鼓浪嶼漫步過的我們,2025年的4月12日,我們再次自駕來到廈門,來一次環(huán)島自駕,起點在集美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13號,下了一夜的雨終于停了!今天是比較悠閑的一天,上午從酒店出發(fā),穿街走巷,經大社戲臺、陳嘉庚先生故居、歸來堂、歸來園、龍舟池到嘉庚公園(鰲園),午休后再去集美學村慢慢逛逛、拍拍,享受悠然慢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社戲臺,是當?shù)貞蚯囆g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平時沒活動的時候,這里是老人小孩的玩耍地,也是游客參觀打卡的好去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戲臺邊的墻繪,仿佛要將你帶進童話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氣息濃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大祠堂,又稱陳氏祠堂,是集美陳氏家族的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嘉庚先生故居,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筑,又融合閩南特色。1918年,陳嘉庚胞弟陳敬賢興建集美學校早期校舍期間建造此住所;1938年,日軍侵襲廈門,戰(zhàn)機投下燃燒彈,燒毀了嘉庚故居的屋頂;1949年11月,故居遭到國民黨軍機轟炸,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1955年,故居得以重修; 2024年,陳嘉庚先生故居重啟修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歸來堂,坐落在陳嘉庚先生故居的正前方,中間為宮殿式大廳,兩側為護厝,是典型的閩南風格庭院式建筑,總建筑面積116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代初,陳嘉庚先生就計劃安排3萬元建一座房子,名曰"歸來堂",讓海外親人回來居住,意在召喚海外親人經常歸來,不忘故土,不忘家鄉(xiāng),不忘祖國。但陳嘉庚先生又考慮:"校舍未復,首先建住宅,難免違背先憂后樂之訓耳"故未動工。陳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有關領導得知這個消息,認為陳老先生的遺愿意義重大,一定要建好。于是集美學校委員會特撥出??钆d建歸來堂,在陳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1962年秋)落成。"歸來堂"三個字,是著名書法家羅丹所書,并被編入《中華名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歸來園,是為紀念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70周年而建的一座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龍舟池,是集美學村的標志性景點之一,池畔建有“啟明”、“南輝”、“庚”及“左”、“右”、“逢”、“源”等七個亭子,還有數(shù)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頂樓臺、廊廡和亭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薰樓,陳嘉庚親自主持興建,樓高十五層,建筑面積8105平方米,1959年落成,為當時福建省最高大樓。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特一色和優(yōu)點,乃集美學村標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林園,1988年,為紀念抗日女英雄李林烈士殉國48周年、集美中學70周年校慶,廈門市教育委員會倡建李林園,得到海內外集美校友的熱心支持,于1990年春建成。周末及節(jié)假日、寒暑假免費開放,今天是工作日,我們被拒之門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平樓,1919年,陳嘉庚先生選擇“國姓寨”遺址作為集美小學校址,1922年建成三層樓房,取名延平樓。1938年被日寇炮彈炸毀,1952年由陳嘉庚主持在原址重建,1964年劃歸集美中學管理使用。看看外觀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平故壘,即集美寨遺址,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明永歷十四年(公元1660年)所興建的屯防營寨,因鄭成功曾被明朝皇帝封為“延平郡王”而得名,今僅存石寨門及兩側石墻,寨門后東北側有兩塊巖石,石旁有一尊舊鐵炮,一巖石上勒刻隸書“延平故壘”四個字,落款為民國年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鰲園,位于集美學村東南角海濱,是廈門嘉庚公園內的公園,主要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陵墓三個部分組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嘉庚陵墓:墓坐子向午,呈壽龜形,墓蓋用十三塊六角形的青斗石鑲拼而成。墓壙為“風”字殼,內側由15塊青斗石浮雕鑲嵌,上雕陳嘉庚先生前半生經歷,周邊石雕記錄了先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一生。陵前為長方形殿堂式拜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大社社區(qū)內遍布著眾多紅磚古厝,出磚入石的墻體,翹角飛檐的燕尾脊,是閩南建筑的典型標志,承載著家族的歷史與記憶,如建業(yè)樓,訴說著陳氏族人從中原南遷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色彩斑斕的涂鴉墻成為大社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與傳統(tǒng)古厝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美學村的樓宇鱗次櫛比,莊重的教學樓、典雅的禮堂,承載著無數(shù)求知的夢想。漫步其中,百年老校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南大會堂,集美主要的公共文化場館、是集美各校集會、演出的重要場所,由陳嘉庚親自主持興建,1954年10月落成。2002年集美學校委員會斥資翻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酒店樓頂也是個不錯的打卡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14號,集美出發(fā),按計劃走海堤路到環(huán)島東路,結果堵得一塌糊涂,6公里的路居然走了半個多小時!上環(huán)島東路后,因為是按順時針方向環(huán)島的,景點又大都在海邊,讓人無語的是景點附近都沒有可以掉頭的口子,所以要去景點就往往要來來回回的跑好幾公里,因此我們放棄了一個又一個本就不是很感興趣的打卡點,只選擇“八二三炮戰(zhàn)紀念址”、“一國兩制”沙灘、曾厝垵、胡里山炮臺轉轉。一定記住,在福建自駕環(huán)游各海島最好是逆時針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二三炮戰(zhàn),又稱金門炮戰(zhàn),發(fā)生于1958年8月23日。八二三炮戰(zhàn)紀念址,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何厝村內,為三層洋樓“萬順樓”。它是印尼華僑何水鏝建于民國時期,在炮戰(zhàn)中受到嚴重破壞,二、三層樓巨大的陽臺混凝土板塊仍懸掛于樓體外墻上,墻面上遺留著累累彈痕和樓板彈洞,是那段歷史的真實見證。目前已不開放,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在日常管理,我們只能隔著圍欄拍個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國兩制沙灘位于環(huán)島路中段黃厝海邊,面對金門島,廣播山下的環(huán)島路北側路邊。這里沙灘細膩柔軟,海水清澈碧藍,“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的巨大標語牌樹立在環(huán)島路邊,該沙灘也成為了國家統(tǒng)一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灘邊上“大手拉小手”雕像,象征祖國母親對游子的關懷與召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鑰匙雕塑,寄托“金鑰匙終將打開臺灣之門”的期待,象征“一國兩制”是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唯一可行路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厝垵,原本是一個古老的漁村,背山面海,與大小金門隔海相望。有曾氏宗祠、福海宮、啟明寺等廟宇宗祠,還有曾厝按飛機場及國民政府海軍航海處等舊址,古民居中有6座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如今曾厝垵已是非常火的文化創(chuàng)意村,“五街十八巷”除了各種特色小吃攤、文創(chuàng)小店,還有許多風格各異的民宿,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督教曾厝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經意間,我們在曾厝垵走進一家以“瓷圣”何朝宗傳世瓷塑珍品為主題的明代德化白瓷美術館,館內各種藏品造型獨特,精美絕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中國白瓷文化的重要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螭龍紋蒜頭瓶,高250mmx寬140mm。螭龍紋最早見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之上?!稄V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 《飲流齋說瓷》曰:"蒜頭者,口似蒜頭,而體段則近油錘,宋制已有之,后此尤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螭龍紋蒜頭瓶,其特征是蒜頭形小口,長頸、圓腹。頸部環(huán)繞一條堆塑螭龍,盤旋蜿蜒于瓶壁,口銜瑞草,造型獨特。瓶身施白釉,釉層飽滿豐腴,釉面勻凈潔白,古樸素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同款螭龍紋蒜頭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里山炮臺,由炮臺、兵營、城堡等構成,是一座獨立而又完整的海防要塞,是光緒年間廈門口岸八座炮臺的中心臺、指揮臺。其建筑除吸取歐式炮的優(yōu)點外,又保留我國明清時期軍事建筑格調,并具有地方特色。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F(xiàn)有一門28生克虜伯大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早、最完整、保留在炮臺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對研究中國海防史、洋務運動史,具有重要的實物意義,在世界軍事史和火炮發(fā)展史上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遠眺“廈門雙子塔”——世茂海峽大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廈門,我們是故地重游,所以鼓浪嶼不去了,廈門大學也不看啦,過海滄大橋、廈漳跨海大橋上高速,前往漳州東山島,入住在東山康益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