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又快到了。端午節(jié)有二千多年歷史,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的習(xí)俗。“端午節(jié)”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p><p class="ql-block"> 也許因為紀念詩人屈原,也許端午節(jié)給予了人們那么多濃厚的民族習(xí)俗的氛圍,在紀念和歡度端午節(jié)中,歷史留下了大量的文騷墨跡,留下了豐富的有個性的詩歌,描寫了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對節(jié)日盛況的描述,以及文人政客的無限感懷。唐詩宋詞是中華藝術(shù)的奇葩,因而情寄端午節(jié)的優(yōu)秀詩篇也大多出于這個時期,但歷朝歷代也不乏紀念端午節(jié)的好詩。</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是重情重義的,這種傳承的品質(zhì)可以從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窺見一斑。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代詩人文秀</span>有一《端午》的名篇:“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lt;/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道:“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yīng)自照千峰?!?</p><p class="ql-block"> 宋大學(xué)士蘇軾的弟子張耒也有一首感人肺腑的《和端午》其中唱道:“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lt;/p><p class="ql-block"> 明代才子貝瓊也有一首名為《已酉端午》的好詩“ 風(fēng)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fā)應(yīng)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lt;/p><p class="ql-block"> 同時代詩人邊貢的 《午日觀競渡 》更是膾炙人口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lt;/p><p class="ql-block"> 端午節(jié)除了有紀念意義外,有關(guān)詩歌也反映了民風(fēng)民俗,再現(xiàn)與端午有關(guān)的獨具特色的場面。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宋代詞作家陳與義有一首因詩得名的《菩薩蠻 》寫道:“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锶幕?。”</p> <p class="ql-block"> 宋代大家歐陽修的詞作《漁家傲》更是寫得惟妙惟肖。“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lt;/p><p class="ql-block"> 唐會昌三年狀元盧肇還寫了篇 《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p><p class="ql-block"> 宋代詞人黃裳有一篇 《喜遷鶯》的代表作“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jié)。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lt;/p><p class="ql-block"> 宋代豪放派代表詩人陸游也留下了佳作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lt;/p><p class="ql-block"> 而宋代名家范成大則有一個看似信手拈來的近于白話的《竹枝歌》:“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云安酒濃麴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lt;/p> <p class="ql-block"><b> 詩歌是中國自古以來盛行不衰的文體。每逢佳節(jié)祭日,詩人們“座上客常在,樽中酒不干”相約文字,互賞墨寶,,端午節(jié)自然不在例外。 蘇軾寫了首小巧玲瓏的《浣溪沙》唱道:“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蔽淖蛛m少,卻不乏細膩。</b></p><p class="ql-block"><b> 唐代倜儻文人殷堯藩作了一首《端午》“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xí)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看來感慨萬千了。</b></p><p class="ql-block"><b> 自號“逃禪老人”的宋代居士楊無咎寄情于書畫山水,有一首端午節(jié)寫就的 《齊天樂》詞曰 :“疏疏數(shù)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fēng)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fēng)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xiāng)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b></p><p class="ql-block"><b> 端午節(jié)發(fā)端于今日湖南湖北之楚地,傳至今日,已由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節(jié)日,成為了歷史悠久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法定紀念日。在各種令人賞心悅目的活動中,端午節(jié)的詩詞更憑添了一點高逸和文氣,可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在;高雅雋秀與民風(fēng)民俗并存,樂趣與意義水乳交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一脈相承,拱托出了一個喜慶的氛圍和歡樂的天地。</b></p><p class="ql-block"><b>?</b><span class="ql-cursor">?</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