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山市千燈鎮(zhèn)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位于昆山市區(qū)東南部、東接上海、西通蘇州,自古鐘靈毓秀、物阜民豐、人文薈萃、風物清嘉、素有“金千燈" 的美譽,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千燈原名 “千墩",據(jù)漢書 《吳越春秋》 和宋 《玉峰記》記載: 吳地有三江, 其吳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個,及昆山南三十里有一高土堆,為第一千墩, 遂稱 “千墩" 。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愛國學者顧炎武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昆曲創(chuàng)始人顧堅的故里。至今仍保留著水陸并</p><p class="ql-block">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美麗、富饒、古老而充滿生機。</p> <p class="ql-block">2025 05 19 上午10:50,我們走入古鎮(zhèn),13:15離開。</p> <p class="ql-block">奧灶面晾曬</p> <p class="ql-block">顧炎武故居</p> <p class="ql-block">顧炎武是江蘇昆山千燈鎮(zhèn)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卒于漬康熙二十一年168),原名絳, 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又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亭林先生。</p><p class="ql-block">顧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愛國主義學者, 思想家。他生于明清"天崩地坼"的社會大變動時期,懷著一悲痛和憤懣,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對經(jīng)文、 政事、 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古史、天文、與地等幾乎是人文科學的全部學科,進行了深湛的研究, 究源競委, 融會貫通, 明體達用, 撰成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巨著,在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評論員有篇文章, 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偉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一共有七十二位。而顧炎武是其中之一。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號召"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去理解和實踐顧炎武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說:"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jié),有骨氣的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p><p class="ql-block">"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充分體現(xiàn)了顧炎武的愛國主義精神,數(shù)百年來, 曾經(jīng)激勵過千百萬炎黃子孫為抗擊外來侵略者, 建設強大的祖國而獻身。昆山人民為歷史上出了這樣一位有才華,有膽識有氣節(jié)的偉人而感到無限光榮和傲。</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先賢, 繼承和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教育下一代,干燈鎮(zhèn)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七年投資150萬元,按原有風格修復了亭林故居, 以供各界人士瞻仰。</p> <p class="ql-block">顧炎武 (1613-1682),昆山千燈人,原名絳,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 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顧炎武墓及故居位于千燈鎮(zhèn)南大街,占地約42370平方米, 包括起居生活區(qū)、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和顧園。墓為清康熙年間初建, 1984年修復。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梅葆玖題字 昆曲發(fā)源地千燈</p> <p class="ql-block">鎮(zhèn)上面館很多,我們選了這家。</p> <p class="ql-block">關于 "奧灶" 兩字, 歷來眾說紛紜。 有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品嘗此面 , 金口賜 “奧灶" 的名字, 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當時的顏復興面館又小又舊, 生意卻很興隆,經(jīng)常食客盈門因此遭到同行的嫉妒,將紅油面蔑稱為"齷齪"面,當時住在附近的一位秀才常來此吃面,聞聽此言,不服氣地為其正名,秀才巧妙運用當?shù)胤窖?quot;齷齪面" 的諧音,為其定名為"奧灶面", 意即制作技藝奧妙,食之口味奧妙無窮,同時也增添了此面的神秘色彩。從此奧灶面的名聲不脛而走, “奧灶面"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3~4人餐)四道菜:蒸白魚 香菇青菜 茉莉花炒雞蛋 干切雞</p><p class="ql-block">贈送每人一份奧灶面。</p><p class="ql-block">共計100元</p> <p class="ql-block">延福禪寺</p> <p class="ql-block">秦風塔</p> <p class="ql-block">秦風塔,位于干燈鎮(zhèn)尚書浦西岸。塔為身木檐樓閣式, 方形七層,總高度395米, 每層繞有腰檐, 平座。</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重建,歷經(jīng)多次修復。</p><p class="ql-block">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徐福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9年,徐福經(jīng)秦始皇允準,所帶數(shù)千童男童女,五匠百工出海東渡尋訪仙山、仙人、長生不老之藥。所乘北方平底船不能出遠海,再加上海洋季風影響,結果順流南下到吳淞之地。后在吳地休整、結集、補充給養(yǎng)和人員,換乘吳地“刀魚船"再次出海,借季風,遇黑潮暖流,始得北上,到日本諸島。</p> <p class="ql-block">徐福東渡日本,中、日、韓均有史籍記載遺存?zhèn)髡f , 亦與吳地文化淵源相關。</p><p class="ql-block">秦時吳地 , 船舶建造、 器物制作等手工藝均較發(fā)達 , 五谷種植、蠶桑養(yǎng)殖、畜禽馴養(yǎng)也有較高水平。日本考古佐證 , 徐福所攜五匠百工、五谷種子有源自古吳地 ,至今日本各地語音、習俗、服飾、地名諸多方面尚有吳文化印痕。</p><p class="ql-block">燈吉港, 臨江面海 , 東渡船隊駐泊千燈補充給養(yǎng) , 其子徐延后居千燈 , 生息繁衍 , 史稱昆山徐。</p><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曲折 , 徐福終達日本, 未歸。后幾被神化,有徐福傳說之地皆樹碑立祠、塑像建墓 , 更有眾多祭祀活動、傳說故事 , 延至今日。</p> <p class="ql-block">徐福后人建秦風塔,以紀念其祖。</p> <p class="ql-block">徐福東渡留子徐延居千燈,后為紀念徐福在尚書浦建種福橋。</p> <p class="ql-block">徐福后人獻宅建寺,名福延寺,以紀念其祖徐福徐延。</p> <p class="ql-block">結束行程(游覽時長2小時20分)</p> <p class="ql-block">視頻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