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5.13我們來到位于北京石景山區(qū)模式口鎮(zhèn)的承恩寺,它自明代以來便流傳著“三不”傳統(tǒng),即不開廟門、不受香火、不設(shè)道場,增添了寺廟的神秘感。就是說建成500余年沒對外開放過,據(jù)說它是明朝御用特務(wù)機關(guān)東廠的基地,直到2025.4.27作為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開放,為第7批國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落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禮監(jiān)大太監(jiān)溫祥(掌管東廠)主持修建,山門額上“敕賜承恩寺”五個大字為正德皇帝朱厚照手筆,主持由僧錄司左覺義(國家宗教局副局長)擔(dān)任,可見地位之高。</p> 清朝時被賜給禮親王做家廟,先后有四代禮親王葬在寺廟附近。期間進行過三次修繕,不過后期大雄寶殿的房頂改成硬山式,琉璃瓦等也有所改變。<br>1958年移交石景山區(qū)政府,此后歷經(jīng)多次用途變更與修繕,2020年升級為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 進山門便是天王殿,位于承恩寺中軸線,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其左右各有倒轉(zhuǎn)角房3間,轉(zhuǎn)角處起閣,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采用歇山頂,莊重而典雅,正脊兩端飾有鴟吻,垂脊上有走獸,工藝精湛。<br>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墻壁有四幅“巨龍圖”,分別繪有青、白、黃、綠四條巨龍于云天盤旋,北墻大門東西兩側(cè)則是兩幅“放生圖”和“放飛圖”,壁畫采用明代瀝粉堆金工藝,以青金石、朱砂等天然礦物顏料繪制,色彩艷麗。<br><br> 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墻壁有四幅“巨龍圖”,分別繪有青、白、黃、綠四條巨龍于云天盤旋,其寓意<br>象征皇權(quán):龍在封建社會是皇權(quán)的象征,皇帝自命“真龍?zhí)熳印?。承恩寺敢畫龍于壁,且所畫之龍為皇家才能使用的“五爪龍”,表明寺院地位之高,與皇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br>守護佛法:在佛教文化中,龍是護法神之一。四大天王中的持國天王和增長天王的形象,通常會有龍的陪伴,龍守護著佛法和寺廟。承恩寺天王殿的巨龍圖或許也有守護寺院、護持佛法的寓意。<br> 體現(xiàn)方位:四幅巨龍圖分別繪有青、白、黃、綠四條巨龍,按照傳統(tǒng)布局左青龍、右白龍、上黃龍、下綠龍繪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四方神獸以及五行方位相對應(yīng),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宇宙和自然的認(rèn)知。<br>增添威嚴(yán):龍的形象威武生動、氣勢非凡,繪制在天王殿內(nèi),能夠增添殿堂的莊嚴(yán)和神圣感,讓信眾和參觀者感受到佛法的威嚴(yán)和不可侵犯。 <p class="ql-block">放生圖:西鋪“放生圖”從西側(cè)橋頭畫起,在打旗羅傘扇并高舉華蓋侍女簇?fù)硐?,戴冕旒穿袞服的帝王來到橋邊捧一水盆傾倒生物,盆中的水順勢直入河中,水流里被放生的魚蝦等神態(tài)活蹦亂跳?;屎罅⒃诘弁跎砗?,手里捧著一只大海碗,碗里似乎也有魚蝦在游動。侍女則衣飾華麗,神態(tài)安詳肅穆。壁畫左側(cè)繪有一匹白馬和一匹灰馬,嘶鳴歡暢地向人們跑來,一位侍女牽著一頭黃色的小鹿走在馬的前頭。</p> <p class="ql-block">放飛圖:畫面上身著華服的男子位于最左邊,手上正在放飛一只鳥,而這只鳥的上面繪有七只已經(jīng)被放生的鳥,飛鳥姿態(tài)活躍,帶著重獲自由的喜悅盤旋著飛去。遺憾的是壁畫所在地天王殿不開放,所拍圖片為展廳1:1復(fù)制品,不知何時它能像其鄰居法海寺公開限量開放</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位于天王殿之后,在承恩寺中軸線之上,坐北朝南,面闊5間,前廊后廈,北有法堂5間,與法堂之間左右各有配殿3間、廂房7間。原本應(yīng)為較高等級的建筑形式,但后來被改成硬山式,相比天王殿的歇山頂?shù)燃壗档汀?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法堂位于寺廟四進院落中央,是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主題展廳。 法堂共有5間,左右各有配殿3間、廂房7間。大雄寶殿與法堂之間,有石條鋪砌的路面,直通南北,有一種皇家建筑中丹陛大道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大雄寶殿、法堂及兩側(cè)偏殿都是燕京八絕的珍品展示,有少部分明清作品,大多是現(xiàn)代工美大師的杰作。八絕中我認(rèn)為景泰藍最能代表北京工藝美術(shù)品的特色,景泰藍也稱“銅胎掐絲琺瑯”,因其釉料顏色以藍色為主,且最初興盛于明景泰年間得名。制作時先設(shè)計胎圖等,然后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成品造型典雅,紋樣繁富,色彩清麗</p> <p class="ql-block">寺廟前兩側(cè)各有一座石制碉樓,碉樓為長方體,墻體逐漸上收,底長12 米,寬約9米,殘高約8.2米。石窗一層多為古錢幣形,二層為柵欄形。寺廟中建碉樓, 在眾多寺院中是極為罕見的,它的用途至今無法考證。</p> <p class="ql-block">出山門便是模式口古街,40年前我在首鋼工作時來過,那時的模式口垃圾遍地,低矮的平房里寄住著眾多百姓,今天的模式口恢復(fù)了曾經(jīng)古商道的繁榮,更是有不少游客紛至沓來,熙熙攘攘的小店、飯館很有煙火氣,給明代古剎平添生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