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魯迅先生在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曾深刻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他以犀利筆觸強調(diào),這些以"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為精神底色的人物,即便未被正統(tǒng)史書詳盡記載,其精神光輝與歷史貢獻依然不可磨滅,他們正是支撐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這番論述不僅是對英雄人物的崇高禮贊,更在特殊歷史時期有力鼓舞了民族自信心與抗日斗志。</b></p><p class="ql-block"><b>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浪潮中,中華丁氏家族同樣涌現(xiàn)出諸多堪稱"脊梁式"的杰出人物。他們秉持奉獻精神,不畏艱難險阻,積極籌措資金、不計個人得失,在幕后默默主導家族宗祠修繕、族譜編纂及家族中的各類公益事業(yè)。這些以實際行動守護家族文化根脈的奉獻者,正是中華丁氏當代當之無愧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b>《中華丁氏好家風宗賢譜》正是聚焦于記錄當代中華民族范圍內(nèi)丁氏家族中的此類典范人物,系統(tǒng)收錄他們在優(yōu)良家風傳承過程中的感人事跡。這部"宗賢譜"重點記載家族內(nèi)德才兼?zhèn)涞馁t能之士,通過展現(xiàn)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傳遞重視家族文化傳承的核心理念。</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具體而言,凡在各房族譜編纂中勇?lián)骶幹厝握摺⒃谧陟粜蘅樄ぷ髦袚卫硎聲L者,以及積極組織并深度參與宗族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核心成員,均會被收錄其中,</b><b>讓他們的奉獻精神與文化功績得以世代流傳。</b></p> <p class="ql-block">本欄目,面向全國丁家宗親征稿(具體內(nèi)容和文章主人公,請見上段紅色文字),但<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責自負</b>,請注意<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責自負</b>,再強調(diào)一遍,<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責自負</b>。文稿采用后,首先在丁國興05《美篇》中發(fā)表,文稿采用自愿入選的原則,并不向入選者收取任何費用,在文稿收集到一定數(shù)量后,將以公開出版的形式出版。</p><p class="ql-block">親愛的宗親們,本欄目旨在搭建家族文化交流的溫馨橋梁,誠邀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為欄目發(fā)展注入智慧與活力。無論您是對內(nèi)容選題、互動形式,還是呈現(xiàn)風格有獨到見解,都期待您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您的每一條寶貴建議,都將成為推動欄目不斷優(yōu)化升級的關(guān)鍵力量,攜手共創(chuàng)屬于我們家族的精彩園地!</p><p class="ql-block">來稿收集人:</p><p class="ql-block">丁繼友 電話號碼:18873083686</p><p class="ql-block"> 微信號 同手機</p><p class="ql-block">丁國興 電話號碼:13907975705</p><p class="ql-block"> 微信號 同手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中華丁氏好家風宗賢譜——丁世林</b></p> <p class="ql-block">溯源尋脈,遍訪湖湘揚祖德</p><p class="ql-block">崇德立范,長銘家訓仰宗賢</p><p class="ql-block">宣公總祠重建:丁氏家族的精神豐碑</p><p class="ql-block">在醴陵市浦口鎮(zhèn)荷花村,宣公總祠巍峨矗立,承載著丁氏家族厚重的歷史與文化。這座凝聚著族人智慧與心血的建筑,是丁氏家族團結(jié)奉獻的見證,更是家族精神傳承的不朽豐碑。自2019年重建倡議發(fā)起,在宣公總祠籌建理事會會長丁世林的帶領(lǐng)下,丁氏族人攜手并肩,克服重重困難,共同譜寫了一曲家族文化傳承的壯麗篇章。</p><p class="ql-block">祠址的選定是重建總祠面臨的首個挑戰(zhàn)。一萬多平方米的理想地塊上,六棟房屋亟待拆遷,涉及多個家庭的利益。關(guān)鍵時刻,丁氏族人深明大義,毫無怨言地配合拆遷工作。他們明白,個人的暫時退讓,是為家族長遠發(fā)展讓路,這份無私與擔當,為總祠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資金籌集是總祠重建的關(guān)鍵。在丁世林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下,丁氏族人齊心協(xié)力,共籌集資金七百余萬元。企業(yè)家丁繼軍先生率先垂范,不僅慷慨捐款1058888元,還出資建造牌樓一座,總投入超一百二十萬元。盡管平日事務繁忙,他仍積極參與總祠建設的規(guī)劃與決策,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為工程出謀劃策。丁方清先生同樣令人敬佩,他捐款捐物超百萬元,并全身心投入到總祠建設中。從建筑材料的采購到施工現(xiàn)場的管理,他親力親為,為尋找合適的石材,多次長途跋涉前往偏遠山區(qū),只為確??傡艚ㄖL格的莊重與典雅。</p><p class="ql-block">作為籌建理事會會長,丁世林始終站在總祠建設的第一線。1962年出生的他,在事業(yè)上勤懇耕耘,雖不算大富大貴,卻對家族懷著深厚的情感。得知總祠重建,他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將全部精力傾注于此。不懂建筑知識,他就從最基礎的工作學起、做起。每天清晨,施工現(xiàn)場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搬運建筑材料、協(xié)調(diào)各方事務,即便烈日炎炎、汗水濕透衣衫,他也從不喊累。</p><p class="ql-block">施工過程中,矛盾與困難層出不窮。丁世林憑借著豐富的經(jīng)驗和出色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一次次化解危機。一次,施工方為趕進度計劃調(diào)整施工方案,卻遭到部分族人的反對,雙方僵持不下。丁世林主動承擔起調(diào)解工作,他分別與施工方和族人深入溝通,既向施工方闡釋總祠對家族的特殊意義,懇請尊重傳統(tǒng)規(guī)制,又向族人說明工期的緊迫性,提出折中的方案。經(jīng)過不懈努力,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施工得以順利推進。</p><p class="ql-block">在總祠文化建設方面,丁世林同樣不遺余力。為收集家族歷史資料,他騎著老舊的摩托車,翻山越嶺走訪族中長輩。有一次,在前往偏遠鄉(xiāng)村的途中,突遇暴雨,道路泥濘不堪,他不慎摔倒,膝蓋和手掌擦破了皮。簡單處理傷口后,他不顧疼痛,繼續(xù)前行。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努力,他收集到大量珍貴的家族故事和先輩事跡,為總祠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在建筑風格和工藝上,丁世林帶領(lǐng)族人秉持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他們查閱大量歷史資料,走訪眾多古建筑專家,對每一個建筑細節(jié)都進行反復推敲。從飛檐斗拱的設計到木雕、石雕、磚雕等裝飾工藝的選擇,既嚴格遵循傳統(tǒng)規(guī)制,又融入現(xiàn)代審美元素。為確保建筑工藝精湛,他們邀請多位經(jīng)驗豐富的工匠參與建設。一位木雕師傅為雕刻丁氏家訓圖,連續(xù)數(shù)月潛心創(chuàng)作,精心打磨每一塊木料,設計每一個圖案,最終將家訓內(nèi)涵以栩栩如生的木雕呈現(xiàn),成為總祠內(nèi)的一大文化亮點。</p><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五年的艱辛努力,一座宏偉壯觀的宣公總祠終于落成。紅墻黛瓦,飛檐高聳,總祠內(nèi)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著丁氏族人的心血與汗水,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夢想。這里不僅是祭祀祖先、緬懷先輩的莊嚴場所,更是家族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平臺。每逢重要節(jié)日,族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共同祭祀祖先,傳承家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增進親情聯(lián)系。年輕一代在長輩的講述中了解家族歷史,汲取奮進力量;長輩們在與晚輩的交流中,看到家族的延續(xù)與希望。</p><p class="ql-block">丁世林與眾多丁氏族人的故事,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如點點星火,匯聚成照亮家族前行之路的璀璨星河。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家族精神的力量,讓宣公總祠這座精神豐碑,不僅銘刻著丁氏家族的輝煌歷史,更將引領(lǐng)家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p><p class="ql-block">丁繼友整理</p><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中華丁氏好家風宗賢譜——丁光朝</b></p> <p class="ql-block">丁光朝宗賢事跡簡錄</p><p class="ql-block">丁光朝,中共黨員,1973年生于岳陽云溪區(qū),現(xiàn)任八一村丁家組組長、岳陽添瑞勞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總經(jīng)理。他以黨員之責深耕鄉(xiāng)村建設,以宗賢之心傳承家族文化,在基層治理與宗族發(fā)展中踐行“忠誠、擔當、奉獻”的精神,成為丁氏家風的時代標桿。</p><p class="ql-block">一、鄉(xiāng)村建設的基層先鋒:深耕組級治理,賦能鄉(xiāng)村振興</p><p class="ql-block">作為丁家組組長,丁光朝聚焦民生實事,推動組內(nèi)面貌全面升級:</p><p class="ql-block">基建攻堅:2020年牽頭實施組內(nèi)道路硬化工程,面對30萬元資金缺口,率先墊付5萬元,發(fā)動組員眾籌12萬元,并爭取政府“組組通”項目補貼。每日凌晨5點駐場監(jiān)督施工,因發(fā)現(xiàn)供應商偷工減料果斷終止合作,最終建成4.2公里高標準水泥路,解決86戶村民出行難題。</p><p class="ql-block">環(huán)境革新:推行“門前三包+黨員聯(lián)戶”制度,帶頭拆除自家廢棄雜屋,動員親屬遷改旱廁。針對老年村民清理庭院困難,每周率黨員志愿者上門協(xié)助,3個月內(nèi)清理垃圾死角47處,改造閑置菜地為“組級小花園”3處,助力丁家組成為八一村首個“環(huán)境衛(wèi)生示范組”。</p><p class="ql-block">產(chǎn)業(yè)富民:立足組內(nèi)耕地資源,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自掏腰包2萬元赴長沙農(nóng)科院引進抗病辣椒品種,邀請專家開展田間培訓8場。目前合作社種植面積達80畝,年產(chǎn)蔬菜200余噸,帶動23戶農(nóng)戶年均增收1.5萬元。</p><p class="ql-block">二、宗祠籌建的宗族擔當:扎根云溪故土,凝聚家族文脈</p><p class="ql-block">2016年,丁光朝牽頭籌建岳陽丁氏宗祠,以“三年攻堅”鑄就家族精神家園:《岳陽丁氏宗祠》座落于云溪區(qū)雙花丁家沖。</p><p class="ql-block">選址破局:帶領(lǐng)理事會走遍云溪區(qū)13個村落,最終選定丁家沖(雙清櫻花園)地塊。為協(xié)調(diào)族眾土地置換,連續(xù)15天入戶溝通,促成用地順利落實。</p><p class="ql-block">籌資聚心:制定“宗親分級認捐”方案,帶頭捐款20萬元,通過3場宗親懇談會募集資金近200萬元。</p><p class="ql-block">匠心營建:多次考察云溪區(qū)周邊明清古祠,結(jié)合“耕讀傳家”歷史,確定“兩進兩院”傳統(tǒng)形制,融入現(xiàn)代防火、排水設計,手繪18版草圖論證。施工期間全程駐點,2018年雨季突遇地基滲水,連續(xù)48小時帶領(lǐng)工人加固,協(xié)調(diào)專業(yè)團隊連夜設計排水方案;為采購湘北風格青磚灰瓦,驅(qū)車往返湖北赤壁、湖南臨湘等地,對比11家供應商,選定非遺傳承人手工定制建材。</p><p class="ql-block">文化鑄魂:2019年12月,總占地3000平方米的宗祠落成,主祠堂750平方米,附屬建筑80平方米,內(nèi)設木雕“丁氏祖訓十二則”墻、清代先祖畫像復制品及湘北民俗彩繪壁畫,成為家族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三、家風傳承的時代守燈人:激活文化基因,照亮代際未來</p><p class="ql-block">宗祠落成后,丁光朝致力于將家族文化轉(zhuǎn)化為可觸可感的時代記憶:</p><p class="ql-block">史料搶救:走訪云溪區(qū)80歲以上丁氏長輩27人,整理“清代抗?jié)持嗡薄懊駠桔优d學”等14個家族故事,編入《云溪丁氏簡譜》。</p><p class="ql-block">家風浸潤:每月在宗祠開設“組級家風課堂”,邀請老黨員講述先輩“濟困扶危”事跡,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家訓書法比賽”;2023年發(fā)起“丁家組好家庭”評選,表彰“孝老愛親”“教子有方”家庭各3戶。</p><p class="ql-block">文化破圈:推動宗祠與八一村鄉(xiāng)村旅游聯(lián)動,設立“丁氏農(nóng)耕文化展”,陳列耬車、石磨等老物件40余件,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讓家族文化從宗族走向社會。</p><p class="ql-block">四、事跡價值與精神啟示</p><p class="ql-block">丁光朝的實踐,彰顯了基層黨員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末梢擔當”,更詮釋了宗賢在文化傳承中的“根系力量”。他以組級治理的“小切口”,撬動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大格局”;以宗祠建設的“硬載體”,傳承家風文化的“軟內(nèi)核”。其“小事做細、大事做實”的行事準則,既是共產(chǎn)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映照,更是丁氏家族“耕讀傳家、崇德尚賢”精神的當代注腳,為新時代家國同構(gòu)提供了鮮活樣本。</p><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丁光朝</p><p class="ql-block">丁繼友整理</p><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5月于岳陽云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張家界丁氏文化傳承的擎炬者——丁云剛</b></p> <p class="ql-block">丁云剛,一位83歲的長者,以其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在張家界丁氏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書寫了壯麗篇章。作為張家界丁氏宗親會會長,他勇挑重擔,克服重重困難,帶領(lǐng)族人完成修宗譜、建祠堂和構(gòu)建丁氏文化系統(tǒng)工程三部曲,為家族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p><p class="ql-block">一、緣起:修譜填補文化空白</p><p class="ql-block">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國,無數(shù)祠堂被毀,家譜散失,傳統(tǒng)文化遭受重創(chuàng)。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姓氏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才迎來復蘇的曙光。然而,張家界丁氏家族在修譜進程中卻起步遲緩。2007年,丁云剛留意到當?shù)匾延?5個姓氏完成家譜編纂,而丁氏家族卻在這一領(lǐng)域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讓他深感羞愧,同時也激發(fā)了強烈的責任感。</p><p class="ql-block">“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這是縈繞在每個人心頭的哲學之問,而族譜正是解開這些謎題的關(guān)鍵鑰匙?!皹浔居懈?,水本有源”,祖先不僅是家族血脈的源頭,更是精神傳承的根基。家族歷史文化研究有著雙重重要意義:一方面,為先輩們在艱苦歲月中創(chuàng)立家業(yè)、為家族和社會作出的豐功偉績立傳,將他們的精神代代相傳,使其成為永恒的紀念;另一方面,將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再傳遞給后輩,實現(xiàn)家族文化的永續(xù)傳承。</p><p class="ql-block">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社會價值觀受到?jīng)_擊,人們過于追逐利益,祖先信仰缺失、道德誠信危機凸顯。家庭教育作為抵御不良風氣的重要防線,而家譜所承載的家族文化則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源泉。丁云剛深知這一點,他迅速行動起來,召集30多位丁氏家族的有識之士,成立修譜理事會,并親自擔任理事長。此后,他奔走四方,積極發(fā)起倡議,深入各個村落開展細致的調(diào)查工作。為了籌集修譜資金,他不辭辛勞,挨家挨戶動員族人捐款。在資料收集完成后,丁云剛又勇挑主編重任,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嚴謹?shù)膽B(tài)度,梳理出張家界丁氏及湘西自治州永順縣丁氏跨越600多年的血緣脈絡。經(jīng)過三年的不懈努力,2010年,凝聚著無數(shù)心血的《張家界丁氏族譜》終于問世。這部族譜以其詳實的內(nèi)容、嚴謹?shù)木幣?,被市區(qū)兩級檔案館收藏,并被評價為全市家譜中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二、筑基:恢復祠堂凝聚族魂</p><p class="ql-block">祠堂,作為祖廟,是供奉祖先、承載家族記憶與情感的神圣場所,也是家族成員聚會交流的重要空間,在家族文化傳承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在丁云剛的積極推動下,恢復修建祠堂的工作提上日程。丁家溶村慷慨相助,無償獻出土地,為祠堂建設奠定了基礎。隨后,丁云剛充分發(fā)揮組織才能,發(fā)動全體家族成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2008年,祠堂正式破土動工,建設過程中,丁云剛始終堅守一線,精心規(guī)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嚴格把控工程質(zhì)量。</p><p class="ql-block">2010年,祠堂主體建筑順利完工,但丁云剛并未滿足于此。他深知,祠堂不僅要有宏偉的建筑外觀,更要蘊含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于是,他又帶領(lǐng)族人投入到祠堂內(nèi)文化系統(tǒng)工程建設中。經(jīng)過三年的精心打造,2013年,祠堂內(nèi)文化系統(tǒng)工程全面竣工。祠堂內(nèi),從丁氏家族的起源、發(fā)展歷程,到歷代先祖的事跡、家訓家規(guī),都以精美的雕刻、詳實的文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彰顯出丁氏淵源和豐富的家族文化氣息。這座祠堂也因此成為張家界市首屈一指的家族文化地標,吸引著眾多家族成員和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p><p class="ql-block">三、傳承:創(chuàng)新活動延續(xù)文脈</p><p class="ql-block">在完成修譜和建祠兩大工程后,丁云剛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將目光投向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他深知,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讓家族文化真正活起來,深入人心。十一年來,他以祠堂為主要陣地,以微信為線上交流平臺,精心策劃并組織了6次規(guī)模盛大的祠堂祭祖和文藝表演活動。在祭祖儀式上,家族成員們懷著崇敬之情,緬懷先祖,傳承孝道;文藝表演則融入了丁氏家族的特色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家族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2018年,丁云剛又創(chuàng)新性地成立了張家界丁氏家族訪親團。此后,訪親團先后9次奔赴橋頭鎮(zhèn)丁家坡、天門山鎮(zhèn)唐家、咸豐丁家寨、永順桃子溪等邊遠山區(qū)丁姓聚居地進行訪親交流。每到一處,訪親團成員都與當?shù)刈谟H親切交談,共敘親情,了解彼此的生活狀況和家族發(fā)展情況。同時,丁云剛還帶領(lǐng)這些地方的宗親回訪丁家溶、丁家塝,促進了不同地區(qū)丁氏宗親之間的互動與往來。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傳承了家族文化,更聯(lián)絡了宗親之間的感情,極大地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丁氏家族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p><p class="ql-block">丁云剛以其卓越的領(lǐng)導才能、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對家族文化的深厚情懷,在張家界丁氏文化傳承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事跡,不僅是丁氏家族的驕傲,也為其他家族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借鑒,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到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事業(yè)中。</p><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張家界丁氏宗親會會長:丁云剛</p><p class="ql-block">采集整理:丁繼友</p><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五月</p> <p class="ql-block">左:丁云剛,張家界丁氏宗親會會長,</p><p class="ql-block">中:丁祖仕,張家界丁氏宗親令名譽理事長,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p><p class="ql-block">右:丁云勇,張家界丁氏宗親名譽理事長,原市旅游局長(退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古訓傳家,人才輩出。德高望重92歲老人——丁裕超</b></p><p class="ql-block"> 在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新橋鎮(zhèn)丁家莊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丁裕超,他今年92歲,其家族故事彰顯著丁氏古訓傳家的深厚底蘊與強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丁裕超的父親,是一位英勇無畏的革命志士。早年,他投身賀龍領(lǐng)導的紅軍隊伍,為革命事業(yè)四處奔走,秘密開展地下工作,肩負起為部隊籌集糧食、資金和軍餉的重任。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他不幸被地主武裝抓捕,最終壯烈犧牲。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經(jīng)歷,成為家族傳承的精神火種,激勵著后人勇往直前、堅守正義。</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丁裕超深受父親革命精神和家族古訓的影響,積極投身家鄉(xiāng)建設。他踴躍參與土改反霸斗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1951年,國家面臨外患,他響應號召,毅然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7軍,奔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在槍林彈雨、炮火紛飛的異國他鄉(xiāng),他歷經(jīng)諸多殘酷戰(zhàn)役,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在軍隊中逐步晉升為排連干部 ,為保衛(wèi)祖國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勛。</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丁裕超響應國家號召,復員回到家鄉(xiāng),全身心投入農(nóng)村社會主義建設。此后,他擔任農(nóng)村黨總支書記,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艱苦奮斗,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改善生活條件,榮獲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成為家鄉(xiāng)人民心中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在家風的熏陶下,丁裕超的兒女們也秉承著家族的優(yōu)秀品質(zhì)茁壯成長。他們自幼勤奮好學,在學習的道路上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在生活中,他們勤勞樸實,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不驕不躁,踏實生活;為人處世時,忠厚、謙誠的品德貫穿始終,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與贊譽。正是在這樣良好家風的滋養(yǎng)下,兒女們個個成就非凡。大兒子憑借自身努力,在旅游領(lǐng)域深耕細作,最終成為市旅游局長,為地方旅游事業(yè)發(fā)展出謀劃策;二兒子在云南省政府任職,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擔任處長一職,在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小兒子投身教育事業(yè),成為武陵源區(qū)教育局長,致力于培育祖國的未來棟梁;女兒則在永定區(qū)稅務局任職,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獲得副科級公務員的職務。</p><p class="ql-block"> 丁裕超一家的故事,是丁氏家族古訓傳家的生動體現(xiàn),見證了家族精神在世代傳承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激勵著更多丁氏后人傳承和弘揚優(yōu)良家風,在各自的領(lǐng)域中發(fā)光發(fā)熱,為家族爭光,為社會貢獻力量。</p><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張家界丁氏宗親理事會會長:丁云剛</p><p class="ql-block">采集整理:丁繼友</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五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5)宗族文化復興者與云溪書院重建核心人物——丁旭升</b></p><p class="ql-block">云溪書院文化傳播</p><p class="ql-block">一、身份與角色</p><p class="ql-block">丁旭升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丁氏宗族重要成員,丁云溪公第十八世裔孫,現(xiàn)任云溪書院重建理事會負責人。他不僅是丁氏宗族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推動云溪書院重建與地方文化復興的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二、云溪書院重建歷程</p><p class="ql-block">1. 項目發(fā)起與規(guī)劃</p><p class="ql-block">丁旭升于2021年主導發(fā)起云溪書院重建工程,選址于修水縣路口鄉(xiāng)九炁山原址,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超1000平方米,采用鋼混仿古設計,重現(xiàn)明清書院風貌。項目得到修水縣文旅局、路口鄉(xiāng)政府支持,并獲宗親及社會各界捐資逾200萬元。</p><p class="ql-block">2. 建筑特色與功能重建后的書院分為三重院落:</p><p class="ql-block"> ? 上堂供奉孔子與丁云溪牌位,延續(xù)祭祀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 ? 中堂懸掛明嘉靖帝御賜“瀟灑出塵”匾額(全國獨有);</p><p class="ql-block"> ? 下堂展示書院歷史文物與詩文,兩側(cè)設文化走廊、琴棋書畫功能區(qū)及藏書室,實現(xiàn)“講學、藏書、祭祀”三位一體功能。</p><p class="ql-block">三、文化傳承理念</p><p class="ql-block">1. 儒釋道融合</p><p class="ql-block">書院與相鄰的九炁宮(道教)、云興寺(佛教)形成“三教合一”格局,門聯(lián)“云峰生玉樹,溪水出黃龍”彰顯包容性文化理念,成為全國罕見的三教共存書院。</p><p class="ql-block">2. 歷史與現(xiàn)代結(jié)合</p><p class="ql-block">丁旭升強調(diào)“古貌新姿”原則,既保留書院原址的月牙荷塘、清濁雙泉等自然景觀,又融入現(xiàn)代學術(shù)交流設施,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觀光、教育研討于一體的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四、社會影響與評價</p><p class="ql-block">1. 宗族凝聚力</p><p class="ql-block">丁旭升通過重建書院凝聚丁氏宗親力量,組織彥華公文化研究會、宗族慶典等活動,強化宗族認同感。2024年竣工慶典以歌舞戲曲、學術(shù)研討等形式吸引千余人參與。</p><p class="ql-block">2. 官方認可</p><p class="ql-block"> ? 修水縣政府將書院列為地方文化振興重點項目,稱其為“尋幽懷古、汲取智慧”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五、后續(xù)規(guī)劃</p><p class="ql-block">丁旭升計劃以書院為平臺,開展國學講堂、非遺技藝傳承、青少年研學等項目,并聯(lián)合九炁山道教、云興寺佛教資源,打造“儒釋道文化體驗走廊”,進一步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旅融合。</p><p class="ql-block">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丁旭升以宗族文化為根基,通過云溪書院重建工程,成功激活了五百年文脈,其貢獻不僅在于物質(zhì)層面的修復,更在于精神價值的傳承。正如重建碑文所言:“書院之門重啟時,非獨一院重生,乃一方文魂再醒?!?lt;/p><p class="ql-block">文章來源:《溪山小語》,丁旭升提供。</p><p class="ql-block">采集整理:丁國興05</p><p class="ql-block">2025.5</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6)河南鄭州滎陽《丁洼景和堂<丁氏家譜>》發(fā)起人——丁留強</b></p> <p class="ql-block"> 修訂本后記</p><p class="ql-block">本家譜2023年卷自2023年8月19日問世以來,受到了海內(nèi)外丁氏宗親的廣泛關(guān)注和好評,并獲得了很多殊榮。</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3日,本家譜2023年卷編修期間,為了提高編修水平,保證編修質(zhì)量,發(fā)起人丁留強參加了由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老家河南家譜館在鄭州舉行的第十期"家譜編修培訓班",榮獲家譜編修師資格,并授予家譜培訓合格證書。</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6日,發(fā)起人丁留強代表家譜編委會贈送的本家譜2023年卷被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老家河南家譜館收藏,獲得家譜收藏證書。</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0日,本家譜2023年卷發(fā)起人丁留強代表丁洼丁氏宗親參加了在山東省臨淄市丁氏祖地舉行的《第二十屆齊文化節(jié)》暨《中華丁氏祭祖大典丁氏文化藝術(shù)節(jié)》,在家譜曬譜會上,家譜受到修譜專家學者和與會海內(nèi)外丁氏宗親的廣泛關(guān)注和好評,他們紛紛翻閱家譜,拍攝家譜內(nèi)容以作參考,特別是家譜中收錄的《丁氏家譜歌》由丁留強現(xiàn)場演唱后獲得雷鳴般掌聲。丁留強在活動中榮獲"突出貢獻獎"。</p><p class="ql-block">丁洼本土書法家丁六連的兩幅書法作品在山東省臨淄市丁氏祖地舉行的《第二十屆齊文化節(jié)》暨《中華丁氏祭祖大典丁氏文化藝術(shù)節(jié)》書畫拍賣會上,收到現(xiàn)場丁氏宗親的關(guān)注,紛紛加入拍賣行列,拍賣所得費用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丁公文化工作委員會負責捐助四川大涼山彝族學校資助困難學生,丁六連在活動中榮獲"突出貢獻獎"。</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3日,發(fā)起人丁留強代表家譜編委會參加了"第八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本家譜2023年卷在"第八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榮獲"中華好家譜"最佳編修一等獎。</p><p class="ql-block">本家譜2023年卷除了丁洼丁氏宗親廣泛認領(lǐng),踴躍收藏,交口稱贊外,也受到了中華文化促進會丁公文化工作委員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等專業(yè)組織的關(guān)注和好評,中華文化促進會丁公文化工作委員會會長丁魁山、副會長丁瑞平、丁國興,執(zhí)行秘書長丁前進紛紛為家譜修訂本題詞。</p><p class="ql-block">丁洼本土書法家丁六連也為家譜修訂本題詞,增加了親切感和帶入感。</p><p class="ql-block">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丁洼丁氏家譜的傳承情況,本家譜編輯部對丁洼丁氏宗親在本家譜2023年卷中指出的謬誤進行了修訂,并增加了部分新成員。</p><p class="ql-block">本家譜修訂本中還特意收入了丁洼丁氏家廟中四塊珍貴的石碑拓片,兩篇丁氏淵源文章,一篇發(fā)起人丁留強撰寫的有關(guān)丁洼丁氏淵源論文,豐富和完善了家譜修訂本的內(nèi)容和丁氏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本家譜修訂本中收入了編家譜、送家譜、證書、大合影、名家補充題詞等內(nèi)容照片。</p><p class="ql-block">和本家譜2023年卷一樣,在本家譜修訂過程中同樣受到了丁洼丁氏宗親的廣泛關(guān)注和大力支持,他們紛紛出謀劃策,捐資出譜,方能使2024年修訂本更加準確,更加完善,以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丁氏宗親面前。</p><p class="ql-block">《丁洼景和堂丁氏家譜》編委會</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5日</p> <p class="ql-block">文章來源:《丁洼景和堂丁氏家譜》編委會</p><p class="ql-block">文章整理:丁國興05</p><p class="ql-block"> 2025.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