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定湖公園(南門)</p><p class="ql-block">人定湖公園占地面積9.2公頃,位于西城區(qū)六鋪炕街15號,始建于1958年,1994年進行全面提升改造,于1996年完成并對外開放,形成北京第一座集歐洲園林精華于一身的城市公園。2006年,西城園林局對公園再次修繕,在保持公園風格的基礎(chǔ)上著重生態(tài)恢復(fù),將原來的人工湖改造成自然生態(tài)濕地,引入了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大量鳥類、昆蟲在此棲息,構(gòu)成了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為了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2021年進行了全齡友好公園的改造提升,營造百姓身邊更有溫度、更貼近生活的公園綠地,為市民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zhì)的公園環(huán)境。(2025.5.21)</p> <p class="ql-block">歐式環(huán)廊</p> <p class="ql-block">回廊 /臺地園/百泉臺</p><p class="ql-block">在這一組景觀建筑群的設(shè)計中,借鑒法國式、意大利式古典造園手法的精華,用橢圓形回廊、水盤噴泉、規(guī)整的綠色草坪、模紋花壇、疊泉等景觀,配以歐洲神話人物的雕塑。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世界園林文化。</p> <p class="ql-block">臺地園</p> <p class="ql-block">百泉臺</p> <p class="ql-block">世界園林藝術(shù)文化墻</p> <p class="ql-block">中世紀伊斯蘭庭院</p> <p class="ql-block">中心湖區(qū)</p> <p class="ql-block">公園驛站</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旋律”雕塑</p> <p class="ql-block">七葉菩提樹</p> <p class="ql-block">北京高級人民法院</p> <p class="ql-block">民政部</p> <p class="ql-block">僧格林沁祠堂</p><p class="ql-block">又稱顯忠祠,位于東城區(qū)地安門東大街47號,是祭祀清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專祠,建于清光緒年間(1871年一1908年)。</p><p class="ql-block">僧格林沁祠堂坐北朝南,現(xiàn)為二進院落。一進院現(xiàn)有東西配殿各五間,二進院北側(cè)現(xiàn)有享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主要建筑保存較好,格局較完整,是研究北京地區(qū)祠廟文化的重要實例。</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9日,僧格林沁祠堂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5.5.24)</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城區(qū)圓恩寺后街七號四合院</p><p class="ql-block">后圓恩寺胡同 </p><p class="ql-block">明代屬昭回坊。清代屬鑲黃旗駐地,始稱“后圓恩寺胡同”,因此地有元代興建的圓恩寺而得名,民國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稱“交道口南三條”,“文革”時改稱“大躍進路七條”,1979年復(fù)今名。胡同位于鼓樓東大街南側(cè),呈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南鄰前圓恩寺胡同,北靠菊兒胡同,全長444米,寬6米。胡同7號院曾為蔣介石行轅,13號院為茅盾故居,兩院均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行轅</p><p class="ql-block">位于后圓恩寺胡同七號,原為清光緒年間鎮(zhèn)國將軍載旉的府邸。載旉是慶親王奕劻的次子。據(jù)傳此宅院是他為取悅名妓“小紅寶”而建,宅院建成后不久,便被載旉在賭博中輸?shù)簟?箲?zhàn)勝利后,這里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曾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以“抗戰(zhàn)領(lǐng)袖”身份赴北平慰問,又在一九四八年九月來北平應(yīng)對“遼沈戰(zhàn)役”,兩次均下榻于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華北局、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曾先后設(shè)于此處。一九八四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茅盾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后圓恩寺胡同十三號,茅盾先生曾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一年在此居住。茅盾(一八九六年至一九八一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進步文化的先驅(qū)。故居為二進四合院,門前影壁上有鄧穎超所題“茅盾故居”橫匾,前院西廂房原為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東廂房為飯廳,現(xiàn)均被辟為陳列室,用以展示茅盾生前的實物和圖片。后院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臥室,現(xiàn)保持其舊時的原狀,唯西首間辟為“茅盾文庫”,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書。一九八四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影壁“茅盾故居”橫匾,系鄧穎超題寫。</p> <p class="ql-block">從文學青年到革命者(1896一1927)</p><p class="ql-block">1896年7月4日,茅盾誕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茅盾是我國新文學早期重要的批評家、報人,他主編的《小說月報》是文學研究會重要的發(fā)表陣地。同時,茅盾還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共產(chǎn)黨員,并積極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茅盾父親沈永錫(1872-1906)</p><p class="ql-block">沈家系烏鎮(zhèn)的小康之家,但在茅盾幼年已趨敗落,沈永錫亦在茅盾十歲時病逝。沈永錫受新學影響,被茅盾稱為“維新派”。</p><p class="ql-block">茅盾母親陳愛珠(1875-1940)</p><p class="ql-block">陳愛珠是一名堅忍、開明、通文理、有主見的女性。在丈夫辭世后,陳愛珠將兩個兒子各自送入學校,又先后送上革命征程。</p> <p class="ql-block">就學北大時的茅盾</p><p class="ql-block">1913年,茅盾自杭州安定中學畢業(yè),考入北京大學預(yù)科一類(即文科班),當時的北大文科風氣保守,但茅盾在這里也較為系統(tǒng)地閱讀了外國文學,為其下一時期的新文學活動打下了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商務(wù)印書館時期的茅盾</p><p class="ql-block">1916年,茅盾自北大畢業(yè),經(jīng)介紹南下商務(wù)印書館工作。1917年《新青年》刊發(fā)《文學改良芻議》,中國新文學的帷幕拉開了。以商務(wù)為起點,茅盾開始成為新文學的弄潮兒。</p> <p class="ql-block">茅盾的妻子孔德沚(1897-1970)</p><p class="ql-block">孔德沚1918年與茅盾成婚,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她與她的弟弟孔另境都在1920年代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 <p class="ql-block">茅盾的弟弟沈澤民(1900-1933)</p><p class="ql-block">沈澤民是中共早期重要的干部,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宣傳部部長等,1933年在鄂豫皖蘇區(qū)省委書記任上犧牲。</p> <p class="ql-block">茅盾(左)與張聞天(中)、沈澤民(右)</p><p class="ql-block">張聞天(1900-1976),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他從青年時代便與茅盾兄弟二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茅盾(左一)與楊之華(左二,瞿秋白夫人)、張琴秋(左三,沈澤民夫人)、孔德沚(左四)</p><p class="ql-block">茅盾的許多親戚友朋都在革命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如沈澤民,如瞿秋白。與孔德沚一樣,楊之華和張琴秋也是革命家。在沈、瞿犧牲后,茅盾夫婦與她們的交往一直持續(xù)著,他們共同的革命事業(yè)也從未中止。</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宣布“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武漢局勢日益緊張。7月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召集“分共”會議,大革命宣告失敗,茅盾隨即轉(zhuǎn)入地下。至此,茅盾參加革命實際工作的階段結(jié)束了,等待著他的,是新的身份,新的事業(yè),新的斗爭。</p> <p class="ql-block">茅盾像 </p><p class="ql-block">作者: 曹春生 材質(zhì):漢白玉 </p><p class="ql-block">建成 :1981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1896.7一1981.3)</p> <p class="ql-block">題記</p><p class="ql-block">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p><p class="ql-block">茅盾是我國現(xiàn)代進步文化的先驅(qū)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和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戰(zhàn)士。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蝕》三部曲、《子夜》、農(nóng)村三部曲等,是我國左翼文學的杰出代表 ;參與發(fā)起、組織的文學研究會、左翼作家聯(lián)盟、“文協(xié)”等,在新文學史上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建國后,茅盾身居要職,為新中國文化建設(shè)做了大量領(lǐng)導(dǎo)組織工作; 遵照其遺愿設(shè)立的“茅盾文學獎”,至今仍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p><p class="ql-block">1974年,茅盾遷居北京市東城區(qū)后圓恩寺胡同十三號,1982年該地改建“茅盾故居”。為顯示茅盾一生的戰(zhàn)斗與成就,特于故居設(shè)立“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以為紀念。</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在迷亂灰色的人生內(nèi)發(fā)一星微光”,茅盾拿起了筆。1927年9月發(fā)表小說《幻滅》時,他決定使用“茅盾”這一筆名。自此,中國新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茅盾”誕生了。</p> <p class="ql-block">《子夜》一個1930年的中國羅曼史</p><p class="ql-block">1933年出版的《子夜》是茅盾小說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小說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眼光、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通過1930年上海一帶工商業(yè)、金融業(yè)資本家間的血腥較量,回答了“中國社會性質(zhì)究竟如何”這一問題,指出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子夜》是顯示了中國左翼文學實績的作品,其寫作手法對后來的長篇小說也有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 蘇州河的濁水</p><p class="ql-block">幻成了金綠色</p><p class="ql-block">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p><p class="ql-block">電車駛過</p><p class="ql-block">時時爆發(fā)出幾朵碧綠的火花</p><p class="ql-block">從橋上向東望 浦東的洋棧</p><p class="ql-block">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p><p class="ql-block">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燈火</p><p class="ql-block">向西望</p><p class="ql-block">叫人猛一驚的</p><p class="ql-block">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p><p class="ql-block">射出火一樣的</p><p class="ql-block">赤光和青燐似的綠焰</p><p class="ql-block">LIGHT!</p><p class="ql-block">HEAT!</p><p class="ql-block">POWER!</p> <p class="ql-block">《春蠶》《秋收》及其他</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語</p><p class="ql-block">茅盾一生堅持真理和進步,追求共產(chǎn)主義理想, 堅持擁護黨的領(lǐng)導(dǎo),刻苦致力于文學藝術(shù)的鉆研和創(chuàng)造,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愛護青年,表現(xiàn)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風范。他大量的精神勞動成果,他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杰出貢獻,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茅盾的英名,將繼續(xù)鼓舞和激勵我國文學界緊密團結(ji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dǎo)向,在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為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zhì)量發(fā)展而奮斗,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奮斗,為建設(shè)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而奮斗。</p> <p class="ql-block">霜葉紅似二月花(1945一1981)新中國成立后,茅盾的角色從一個出版家、一個作家轉(zhuǎn)向了新中國文藝的組織者、領(lǐng)導(dǎo)者。他先后擔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人民文學》主編等多個職務(wù),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藝”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中共南方局為茅盾舉行了慶祝五十壽辰和創(chuàng)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茅盾被確認為國統(tǒng)區(qū)反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人民文藝”方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作協(xié)”三十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茅盾受命擔任文化部部長,在任計十六年。擔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在任計三十二年。期間茅盾大量扶持文壇新人,擔任了無數(shù)送往迎來的工作,是新中國文藝名副其實的開拓者、組織者。</p> <p class="ql-block">左上圖:茅盾在“第一次文代會”上發(fā)言</p><p class="ql-block">左中圖:茅盾在“第一次文代會”小組會上發(fā)言</p><p class="ql-block">左下圖:“第一次文代會”時與巴金、胡風、鄭振鐸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茅盾文學獎”是茅盾留給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文學上的遺產(chǎn)之一。幾十年來,“茅盾文學獎”見證著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繁榮與發(fā)展,其所推選的小說深刻反映了時代變革、現(xiàn)實生活和人民主體地位,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壯麗篇章。</p> <p class="ql-block">茅盾的朋友圈--等你來合影</p><p class="ql-block">左一為:茅盾</p><p class="ql-block">向右依次為:瞿秋白(1899-1935)</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深刻影響過茅盾的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魯迅(1881-1936)</p><p class="ql-block">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家,1930年代與茅盾有頻繁的交往。</p><p class="ql-block">丁 玲(1904-1986)</p><p class="ql-block">左翼女作家,早年曾是茅盾的學生,建國后兩人多有往來。</p><p class="ql-block">葉圣陶(1894-1988)</p><p class="ql-block">文學研究會作家,茅盾一生的摯友。</p> <p class="ql-block">原茅盾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鑲黃旗官學建筑遺存</p> <p class="ql-block">東城區(qū)黑芝麻胡同小學</p><p class="ql-block">黑芝麻胡同小學是北京市東城區(qū)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小學,其前身可追溯至1644年建立的鑲黃旗官學,至今已有370余年歷史。著名作家茅盾曾為該校題寫校名,學校于2015年被命名為“百年學?!薄,F(xiàn)由黑芝麻校區(qū)、圓恩寺校區(qū)和織染局校區(qū)組成。黑芝麻校區(qū)位于黑芝麻胡同11號,保留古樸四合院建筑;圓恩寺校區(qū)坐落于后圓恩寺胡同甲20號; 織染局校區(qū)為教育資源帶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p><p class="ql-block">明代屬教忠坊,因胡同內(nèi)設(shè)有順天府學而得名。清代屬鑲黃旗駐地。1965年將懷仁里、箭桿胡同并入。胡同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四北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與中剪子巷相通,北與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長681米,寬7米。胡同內(nèi)有順天府學遺址,其中明倫堂、孔圣殿及魁星閣等建筑遺跡尚存; 胡同西口北側(cè)有文丞相祠遺址,院內(nèi)保存有多方石刻,以及文天祥親手栽種的古棗樹一株; 胡同內(nèi)還有清代兵部尚書志和的府第。以上均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文丞相祠</p><p class="ql-block">又稱文天祥祠,位于東城區(qū)府學胡同63號,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1984年對外開放,是明清兩代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舊址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今北京)時的土牢。</p><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門、過廳、享堂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過廳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的部分遺物和文天祥手跡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親手種植。</p><p class="ql-block">192013年3月5日,文天祥祠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正氣歌》</p><p class="ql-block">前院東墻上刻石,為仿制明代文徵明手書文天祥詩文《正氣歌》。</p> <p class="ql-block">過廳</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1283年)是我國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他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際,以匡扶社稷、振興民生為己任。他才學深厚,志向宏遠,自登科入仕起,銳意改革,懲治腐敗,在南宋政權(quán)危難之際起兵抗元。出使元營時不辱使命,被扣留后泛海南歸,重舉義旗,艱難轉(zhuǎn)戰(zhàn)。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兵敗被俘,關(guān)押在元大都(今北京)。他在獄中不改志節(jié),寫作千古名篇《正氣歌》,他拒絕勸降,忠貞氣節(jié),連元朝統(tǒng)治者都敬重。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文天祥在大都從容就義,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詩篇,充溢著感天動地的浩然正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奮斗不息。文天祥祠是對這位偉人永久的紀念,是對忠誠不渝、自強不息的精神的縱情吟誦。</p> <p class="ql-block">享堂</p> <p class="ql-block">棗樹. 宋代. 樹齡800余年</p><p class="ql-block">這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手植,枝干向南自然傾斜。人們臆想它象征著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三十六號(包括交道口南大街一百三十六號)四合院</p><p class="ql-block">清末兵部尚書志和的府第。民國時期同治帝的二位遺孀敬懿、榮惠皇太妃曾居于此。西宅曾為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的府邸。</p><p class="ql-block">院落坐北朝南,分為東路、西路兩宅,是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四合院之一,由多組院落和花園組成,是北京地區(qū)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小學(東門)</p><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小學是一所由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委員會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小學。</p><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小學的辦學歷史悠久,足有600多年。這所學校的前身是1368年創(chuàng)建的大興縣學,后為明清兩代順天府府學。1903年,順天府學的東半部分改為學堂,稱“順天府高等小學堂”。1912年改名“京師公立第二十八小學校”,其后又多次易名。1949年改稱“北京市第三區(qū)中心國民小學”,1958年定名“府學胡同小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歷史建筑. 府學胡同34號院</p> <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p><p class="ql-block">府學胡同位于段祺瑞執(zhí)政府北側(cè),因順天府學設(shè)此而得名, 胡同內(nèi)現(xiàn)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65號順天府學及63號文天祥祠。胡同內(nèi)的教忠坊匾,是明代北京三十六坊當中,已知現(xiàn)存的唯一一塊匾額,十分珍貴。胡同內(nèi)65號順天府學具有悠久的歷史, 1903年,清政府把府學的東半部改為“順天所高等小學堂”, 這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近代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 “北京市三區(qū)中心小學”、“府學胡同小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