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祭父文</p><p class="ql-block"> 父親西去了!</p><p class="ql-block"> 天塌之災(zāi)!</p><p class="ql-block"> 舉家悲哀!</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6日,父親買藥路上摔倒發(fā)病,晚8時(shí)40分,在襄垣醫(yī)院不舍地閉上了雙眼。</p><p class="ql-block"> 76歲,奮斗一生,父親永遠(yuǎn)地離開了他留戀的這塊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個(gè)家,從災(zāi)難中走來。民國時(shí)期,祖上從河北永年逃荒來到山西襄垣,曾祖父、伯祖父母、叔祖父等都倒在逃荒的路上。1950年落腳在南豐溝村時(shí),父親才剛剛出生,南豐溝從此有了鄧家。</p><p class="ql-block"> 父親名保明,乳名蛋兒孩,足已表明祖父母對(duì)他的希望和喜愛。</p><p class="ql-block"> 父親出生,奠定他“金虎”、“木虎”之命,“安靜內(nèi)斂”、“講義氣”、“樂助人”,這些都是他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母親評(píng)價(jià)父親說,他踏實(shí)、勤勞、穩(wěn)重……</p><p class="ql-block"> 父親在家里攢著一些資料,透露出他一生重要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早年家里很窮,廟后三孔破窯是先后從村民千祥大伯和大隊(duì)那里買來。再有值錢的財(cái)產(chǎn)就是一輛當(dāng)年祖父逃荒推的獨(dú)輪車和一架祖母紡花做布用的紡花車。</p><p class="ql-block"> 1955年冬季,晴天霹靂,滅頂之災(zāi)。祖父離世,父親5歲,伯父11歲,姑姑7歲——姊妹仨跟著祖母長大。</p><p class="ql-block"> 鄧家是南豐溝典型的窮戶,父親15歲在縣城讀完高小就永遠(yuǎn)失去讀書的機(jī)會(huì)。聽老人們說,父親不多說話,讀書十分刻苦努力。</p><p class="ql-block"> 15歲,父親回來村里扛起鋤頭學(xué)習(xí)種地。汗水開始播灑在南豐溝村北溝養(yǎng)育鄧家的這塊土地。</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父親19歲應(yīng)征入伍,在蘭州中共21號(hào)基地服役,表現(xiàn)積極,多次立功,1972年7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5年3月退役。6年軍旅,父輩的榜樣,養(yǎng)成了父親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無私奉獻(xiàn)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回鄉(xiāng)后,父親先是在九七二處工作3年,為了多掙點(diǎn)錢養(yǎng)活這個(gè)極端貧困的家,父親先后到了三荊溝、曹坪和十字道煤礦下煤窯。30多年的礦工生活,更是鍛煉了他不怕困難、堅(jiān)韌不拔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jì)初隨著小煤礦整合,家里承包土地也無法全力耕種,父親回到了村里,成了一個(gè)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他一生很長的一段時(shí)間就是耕作他喜愛的這二十幾畝賴以生存的土地。日復(fù)一日和黃牛作伴,起早貪黑,精耕細(xì)作……為的是多打糧食,維持全家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生勞作,大半貧困,加之祖上的遭遇,他得到最大的感悟就是教育和支持兒女讀書,希望知識(shí)改變命運(yùn)。無論是兒女雙雙從村子里走出去到縣城讀書,還是兒子到沁縣、到西安讀書,女兒到太原讀書,父親都給予全力支持。他的勤儉持家、節(jié)衣縮食,除了家風(fēng)家教因素以外,很大部分是為了攢錢供兒女讀書。</p><p class="ql-block"> 兒女讀書受益,工作生活在外,父親年紀(jì)越來越大,但他從不愿意到兒女家里生活——他離不開這個(gè)傾注了大半輩子心血的窮家。母親知道兒子創(chuàng)業(yè)艱難,常常跟隨幫忙在外。父親一個(gè)人在家,自己做飯,自己洗衣,他早已習(xí)慣了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親為兒女樹立的榜樣,還在于忠孝傳家,孝敬母親。他和伯父是南豐溝村眾人夸獎(jiǎng)的孝子。祖母晚年更多的是同我們一家住在一起。在祖母面前,父親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做了他能夠做到的一切。即使他對(duì)待我們沁縣新店的外祖父母,也都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貢獻(xiàn)還在于他光宗耀祖,給了我們一個(gè)新家。1978年,父親動(dòng)用積攢的幾百塊錢在現(xiàn)址修了新窯洞——打土坯、搬運(yùn)、和泥、墊場(chǎng)……粗活全靠自己。全家告別了祖上逃難落腳地——廟后小院,即使是搬到這3孔土坯窯洞里,我們也覺得在村子里揚(yáng)眉吐氣。奶奶高興,全家高興。兒女從這里開始讀書,全家也開始了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親對(duì)兒女的教導(dǎo)和榜樣,千言萬語無法表述,諸如遵紀(jì)守法、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家庭和睦、鄰里團(tuán)結(jié)等等……</p><p class="ql-block"> 貧<span style="font-size:18px;">困和不停地勞作,代價(jià)是透支了健康。父親先是患慢性阻塞性肺炎,不停地吃藥;后來又患食管癌,5年前做了手術(shù),接著就是十幾次住院化療。從此,健康每況愈下,基本上干不了地里的農(nóng)活,這些日子父親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只是不告訴兒女這些。</span></p><p class="ql-block"> 兒女工作在外,成家立業(yè),全家幸福,父親是奠基人,父母是領(lǐng)路者。</p><p class="ql-block"> 父親遠(yuǎn)去,給兒女留下了他默默無聞、勇于擔(dān)當(dāng)、無私無畏的品格,這是兒女晚輩最大的財(cái)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壇有術(shù),</p><p class="ql-block"> 難留父親西去!</p><p class="ql-block"> 呼天地,</p><p class="ql-block"> 再難見慈父英容!</p><p class="ql-block"> 從此,</p><p class="ql-block"> 陰陽兩隔,</p><p class="ql-block"> 生死兩茫,</p><p class="ql-block"> 兒女寸斷肝腸!</p><p class="ql-block"> 尸骨可腐,</p><p class="ql-block"> 恩德永存!</p><p class="ql-block"> 父親千古!</p><p class="ql-block"> 兒女將遵循家風(fēng),</p><p class="ql-block"> 承父遺志</p><p class="ql-block"> 光大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嗚呼哀哉!</p><p class="ql-block"> 尚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兒女建斌、會(huì)霞叩首!</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