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習總書記講:“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guān)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zhàn)愈勇,否則就會不戰(zhàn)自敗、不打自垮”“人民的信任,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動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 愛與堅持是人性中耀眼且深沉的力量: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它使人品性純良、靈魂高潔,為堅持激發(fā)潛能、提供動力;堅持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它使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讓愛歷經(jīng)困苦、更加堅定。從本質(zhì)上講,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信心、信任,就是對真理、事業(yè)、他人的愛與堅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信仰是對真理的愛與堅持</b></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真理”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信”是現(xiàn)在的光,“仰”是未來的路,“信仰”是人活著的確據(jù),也是走向未來的底氣,能讓人生發(fā)出“明明眼前漆黑一片卻堅信天總會亮”的篤定,似一盞高懸的明燈,照耀著我們前行之路。真理是信仰的核心,沒有對真理的正確認知,談不上真正的信仰,而缺少對真理的信仰,就會讓人墜入迷信盲從。</p> <p class="ql-block"> 羅曼·羅蘭曾言:“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仰”。我們黨的早期革命家經(jīng)過五四運動啟蒙,在各種社會思潮激蕩交鋒中艱難求索、探尋真理,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其中既有錯誤思想的干擾,也有黨自身不成熟必然付出的代價。一些人因此動搖信仰甚至背叛革命,但更多同志團結(jié)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成為堅定信仰者。習總書記深刻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chǎn)黨人經(jīng)受住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人無信仰,就沒有方向、沒有靈魂,猶如行尸走肉;心中有信仰,腳下就有力量,也就無畏遠方。</p> <p class="ql-block"> 人的精神領(lǐng)域是一塊陣地,正確的東西不去占領(lǐng),錯誤消極的東西就會趁虛而入。事實證明: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仰的危機是最致命的危機。一旦信仰信念這個精神支柱坍塌,人就會走向反面、走向犯罪、走向毀滅。蘇格拉底曾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边@種省察的過程,本質(zhì)上就是信仰的確立過程。我們相信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真理,這種信仰讓我們在面對困境時保持堅定。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繪的,即使在地獄的最深處,依然有對光明的渴望與信仰的指引。這啟示我們,共產(chǎn)黨人筑牢信仰之基,必須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保持對科學理論的執(zhí)著追求,保持改造思想、自我革命的主動自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信心是對事業(yè)的愛與堅持</b></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事業(yè)”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大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小到各行各業(yè)、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夠全力以赴,和獻身于一種美好的事業(yè)” 。事業(yè)是個人成長成才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載體和舞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心懷大我,是一種大境界、大格局、大抱負。</p> <p class="ql-block"> 《圣經(jīng)》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fā)出”?!靶拧笔恰八碌膶嵉住⑽匆娭碌拇_據(jù)”,“心”是心靈深處的潛能自信、內(nèi)心深處的堅定追求,“信心”是內(nèi)心生發(fā)出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是眾多不確定性中的唯一確定因素,像一把無所不能的鑰匙,驅(qū)使著我們打開成功之門。大量事實證明:信心是個人、家庭、事業(yè)成功的基石,是國家強盛的保證,是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的核心動力。它能讓人持續(xù)處于蓄勢待發(fā)或奮進有為的狀態(tài),人無信心,就沒有價值、沒有動力,就不會專注執(zhí)著;有信心,無困難,“信心比黃金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杜根定律告訴我們:強者未必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會屬于那些有信心的人。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信心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那些認為自己無法成就大事的人,只會得到微薄的報酬。他們相信自己無法創(chuàng)造偉大的成就,結(jié)果真的無法做到。他們認為自己微不足道,所做的每一件事也顯得無足輕重。久而久之,連他們的言行舉止也會表現(xiàn)得缺乏自信。如果他們不能將自信抬高,他們就只能在自我評估中萎縮,變得愈來愈渺小。而且他們怎么看待自己,也會使別人怎么看待他們,于是這種人在眾人的眼光下又會變得更加渺小”。</p> <p class="ql-block"> 信心可以由壓力促成,也可以由動力順就。壓力即逆境,為“反者道之動”;動力即順境,為“乘者勢之用”。一份真正的信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信,二是正確的判斷力,三是勇氣。真正的信心絕非虛張聲勢的吶喊,也非盲目樂觀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種根植于內(nèi)心的力量,這種力量源于對自我價值的清醒認知,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堅守,更源于直面困境時永不言棄的勇氣。信心堅定的人,往往元氣滿滿、活力四射,朝氣蓬勃、干勁十足,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直面各種挑戰(zhàn)、勇于攻堅克難,不管是在轟轟烈烈還是在平凡堅守中,終究會“讓生命在破碎處結(jié)晶、在裂縫中透出光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信任是對他人的愛與堅持</b></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他人”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可以是一個人、幾個人、一個集體,也可以是一個團隊、一級組織,更可以是人民群眾。“信”是一種情感,就是完全認可對方、全心全意相信對方,“任”是一種“授權(quán)”,就是敢于托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與“任”是一對鸞生兄弟。由“信”產(chǎn)生“任”,由“任”加固“信”。“信任”似一座聯(lián)絡情感、連通人心的橋梁,匯聚人們同舟共濟的力量,人無信任,就沒有坦誠、沒有援手,就注定孤軍奮戰(zhàn),甚至是成為孤家寡人。</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任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有五大維度:正直、能力、責任、溝通以及約束。它不僅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更代表著一種堅定的擔當。作家馮唐講過獲取信任的三要素:可靠、可信與可親,可靠意味著你總能信守承諾,給人以安全感;可信涉及到你所處的社會網(wǎng)絡對你的認可,以及你能否贏得他人的信任;可親則是你與他人之間的親近感和友好關(guān)系。《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信任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中的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信任的人,這里的信任是一種“小信任”,是存在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按笮湃巍眲t范圍更大,是群眾對政府、領(lǐng)導的公權(quán)力的信任,“大信任”構(gòu)建的是和諧融洽的黨群、干群關(guān)系和穩(wěn)定高效的社會治理。如果說“小信任”更偏重“信”,“大信任”就是更重“任”,是對治理權(quán)的認可與遵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構(gòu)筑了文明社會最堅實的基石。從市場經(jīng)濟中的契約精神,到社會治理中的社會契約論,信任都是維系社會秩序的核心要素。一旦失去了信任,社會將變得冷漠無情。信任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制度安排,它需要我們以真誠相待,以信用為本,建立起互惠互利的社會關(guān)系?!秾O子兵法》講“上下同欲者勝”,同欲的基礎(chǔ)同樣是信任。戰(zhàn)場上“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給戰(zhàn)友”,這種彼此信任凝聚起來的力量,會讓一個團隊配合默契、無堅不摧、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圖/安定先生 文/蟲蟲</p><p class="ql-block"> 2025.05.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