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銀牌藝術館合唱團晉江夏日一日游—石獅紅塔灣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銀牌藝術館合唱團團建活動合影于泉州晉江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小余兼職導游,在車上向團友詳細介紹晉江洛伽寺及梧林古村落等景區(qū)的概況。</p> <p class="ql-block">五位銀牌藝術團的團友合影于海上有洛伽。</p> <p class="ql-block">八位漳平雙洋鎮(zhèn)老鄉(xiāng)合影。</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對臺灣海峽。該寺由香港友幫集團捐獻二十多畝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p> <p class="ql-block">寺廟簡介</p><p class="ql-block">2000 年3月17日正式開工,由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友幫集團董事長楊孫西、盧文瑞、許榮茂等海內外人士鼎力支持。于2001年3月竣工。塑雕有圓通寶殿毗盧觀音、善財、龍女等。</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團友合影花絮。</p> <p class="ql-block">漳平雙洋鎮(zhèn)的老鄉(xiāng)合影于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美女小余于洛伽寺留影。</p> <p class="ql-block">即當導游又是攝影師的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余。</p> <p class="ql-block">專注給團友拍照的攝影師黃小寧。</p> <p class="ql-block">黃金海岸上的爛尾樓。(源昌集團開發(fā)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金橋上拉我一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玲玲老師于石獅紅塔灣留影。</p> <p class="ql-block">《晉江梧林》梧林傳統(tǒng)村落位于晉江市新塘街道,2016年被評為中國第四批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存明朝百福墻、清朝日官式紅磚大厝、近現(xiàn)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番仔樓等古式古建筑136幢,展現(xiàn)了中西結合的建筑史、閩南華僑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創(chuàng)業(yè)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史。項目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圍繞“家國情、醉閩南、意南洋”為主題,打造民國時期閩南僑村風貌。</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古僑村“娘惹文化村”,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間,占地約100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旅居海外華僑1萬余人,有“華僑建筑愽物館”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國家4A級景區(qū)、第三批個全國鄉(xiāng).旅游重點村名單、第四批一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實踐基地、福建省首批重點影視外景拍攝基地。</p> <p class="ql-block">她在叢中笑。</p> <p class="ql-block">梧林傳統(tǒng)村落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臨梧垵溪,占地約100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旅居海外華僑1萬余人,有“華僑建筑博物館”之稱,是典型而完備的閩南傳統(tǒng)村落。</p> <p class="ql-block">梧林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間。</p><p class="ql-block">清末,梧林開始有人旅居海外,從20世紀20年代起,海外華僑回鄉(xiāng)“起大厝”蔚然成風,他們陸續(xù)建起一座座閩南紅磚大厝、近現(xiàn)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番仔樓等建筑建筑風格。村莊轄區(qū)面積約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800多人,海外僑胞有1.5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僑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朝東樓》朝東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是旅菲律賓華僑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棟西式洋樓。朝東樓由西班牙設計師設計,外部采用古羅馬式建筑風格,內部則是沿襲閩南大厝的傳統(tǒng)空間構造。它的鋼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是從菲律賓運來。朝東樓已被開辟為“梧林·記憶”主題的僑史館。</p> <p class="ql-block">梧林保留完整的百年建筑群,多在上世紀初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建成。外墻斑駁的朝東樓、被古榕籠罩的德鑨宅、號稱“九十九門”的德養(yǎng)宅、孔雀成雙飛的胸懷祖國樓、單身復式公寓的夢菜家聲樓……一幢幢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格林人及華僑鄉(xiāng)愁的建筑,散落在660畝的傳統(tǒng)古村落。她們涵蓋了閩南官式大房、中西合壁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羅馬式建筑共一百多幢,行走其中,仿佛步入一個百年的原生態(tài)村落式建筑愽物館。</p> <p class="ql-block">幾位美女快樂拍照視頻。</p> <p class="ql-block">番仔樓內有一棟為“僑批館”,又稱舊學堂,里面放著一封封僑批。僑批,是海外華僑與家鄉(xiāng)親人間的書信和匯款的統(tǒng)稱。</p> <p class="ql-block">《僑批館》建于1938年,坐西北朝東南,三層紅磚洋樓,由主樓和石埕組成,建筑面積519m2。為方便家鄉(xiāng)僑胞、僑眷,蔡順意投資建設僑批舘,惜逢日寇入侵,未能完工,余下款項悉數(shù)捐予政府支援抗戰(zhàn)。僑批館轉作梧林小學校舍,也被稱為“舊學堂”。</p> <p class="ql-block">僑批館樓上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修養(yǎng)樓俗稱“槍樓”,建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三層碉樓,位于村落的平緩地帶,視野開闊,是絕佳的“瞭望樓”。</p> <p class="ql-block">《德鑨宅五間張》旅菲華僑蔡德鑨宅邸,建于1924年,坐西北面東南,為兩落五開間的閩南官式大厝,建筑面積388m2。庭前石埕鋪設精良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鋪設工藝,門路木排樓及石雕構件精雕雕細琢;門堵印花磚及鏨磚工藝精美。建筑集磚雕、灰塑、彩繪等裝飾工藝于一體,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戲臺。</p> <p class="ql-block">朝東宅。</p> <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一角視頻。</p> <p class="ql-block">豐盛的團餐。</p> <p class="ql-block">感謝:陳建福.黃小寧.游正佳.黃志樂等團友提供照片.視頻。</p><p class="ql-block">編輯:陳建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