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廣州,這座承載著2230年建城史的千年商都,將古老遺跡與現(xiàn)代繁華交織成一幅獨特的城市畫卷。我多次造訪廣州,每一次游覽都讓我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永慶坊,又名“永慶片區(qū)”,坐落于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guān)恩寧路的核心地帶。其名字源于恩寧路99號的永慶大街,經(jīng)過危舊房修繕改造后,正式更名為“永慶坊”。</p> <p class="ql-block">清朝時期,廣州西關(guān)逐漸成為商貿(mào)中心,獨具特色的商業(yè)建筑“騎樓”應(yīng)運而生。永慶坊被譽為“廣州最美騎樓街”,是這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漫步至紅船瓊花碼頭,眼前是一艘紅船劃破平靜的水面,留下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紅船象征著粵劇戲班的革命精神,瓊花則關(guān)聯(lián)著粵劇會館的文化符號。在晚清十三行時期,這里曾是商賈云集的黃金走廊,因此得名紅船瓊花碼頭。</p> <p class="ql-block">站在紅船瓊花碼頭上,向前眺望,那句“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xiāng)愁”的大字映入眼簾,讓每一位游客感受到濃厚的鄉(xiāng)村煙火氣息,為漂泊的心靈提供了一個溫暖的港灣。</p> <p class="ql-block">穿過永慶坊那扇白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遒勁有力的“鐘聲”門匾,仿佛在訴說著時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鐘聲”大門的設(shè)計巧妙地保留了西關(guān)大屋的歷史風貌,同時象征著時間與文化的傳承,令人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穿過“鐘聲”大門,我踏入古色古香的“犁園小築”。這里滿是嶺南芭蕉和李樹,地上水紋花街,充滿了水脈的氣息,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動的畫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犁園小築內(nèi)展出的各種戲服融合了嶺南文化的特色,絢麗多彩且極具裝飾性,讓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陳列著嶺南樂器簫笛、三弦、月琴,每一件都散發(fā)著濃厚的地域風情。</p> <p class="ql-block">墻上展示了粵劇五大名伶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白玉堂)、羅品超、紅線女的資料介紹,讓人感受到粵劇藝術(shù)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走出犁園小築,眼前是一片寧靜的晚沙湖。湖邊假山巍然矗立,湖石錯落有致,搭配茂密綠植,更顯自然野趣。</p> <p class="ql-block">晚沙湖旁的廣福戲臺以純木結(jié)構(gòu)建造,每逢有戲曲表演時,演員將唱腔與念白結(jié)合,婉轉(zhuǎn)悠揚,令票友如癡如醉。</p> <p class="ql-block">沿著小橋流水漫步,一步一景的古典水鄉(xiāng)意境中,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躍然眼前。它將粵劇的風韻與嶺南水鄉(xiāng)的園林特色完美融合,青瓦白墻、綠植繁茂,優(yōu)雅別致。</p> <p class="ql-block">走進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的水榭長廊,展廳內(nèi)展示著粵劇戲曲演出使用的兵器,每一件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那艘紅船尤為引人注目。紅船曾是早期粵劇戲班(本地班)來往于珠江三角洲進行演出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居所,因其外部漆成紅色而得名。當時的戲班亦稱“紅船班”,粵劇藝人則被稱為“紅船子弟”。</p> <p class="ql-block">造型各異的粵劇頭飾與胡須同樣令人駐足觀賞。頭飾彰顯了角色的不同身份與性格,胡須的動態(tài)則表現(xiàn)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增強了戲劇表現(xiàn)力。</p> <p class="ql-block">在燈光的照射下,清代黑漆描金庭院市井生活圖十扇屏風顯得格外耀眼,仿佛將人們帶回了那個繁華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展廳還展示了嶺南園林的建筑風格,嶺南園林作為中國園林三大流派之一,其假山、水池、植物與建筑巧妙融合,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造園理念。</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歷史的印記,清同治廣彩開光花蝶庭園人物奏樂紋執(zhí)壺與清同治廣彩開光花鳥庭院人物紋葫蘆形鑲銅座鐘靜靜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后,我來到相鄰不遠的泮塘,進一步體驗西關(guān)文化的嶺南韻味。</p> <p class="ql-block">泮塘,這片土地曾是唐朝鄭公堤、南漢劉氏皇家御苑華林園的所在地,也是西御苑舊址之一。自唐朝以后,由于珠江泥沙沖積,形成了江邊灘地,多池塘、洼地,因此得名“半塘”,后演化為“泮塘”。</p> <p class="ql-block">從宏偉壯觀的仁威祖廟牌坊進入,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仁威祖廟,仿佛穿越了時空。</p> <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是廣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真武廟,始建于宋代(1052年),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是嶺南地區(qū)重要的道教信仰場所。</p> <p class="ql-block">除了香火旺盛的特點外,仁威祖廟兩側(cè)山墻頂上的木雕、磚雕、灰雕、陶塑等多種工藝,描繪了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工藝精細,細節(jié)生動,富麗堂皇。</p> <p class="ql-block">沿著堤岸漫步,遠處江景中的海山仙館與近處的綠蔭交織成一幅流動的畫卷,令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海山仙館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它原為清代鴉片戰(zhàn)爭時期位于廣州西關(guān)的一座名園,集山水園林、江南亭臺、西洋裝飾和文苑藏珍于一體,被譽為廣州第一名園。</p> <p class="ql-block">累了,我來到百年古榕下休憩。古榕下刻著“半溪五約”四字,為清朝同治元年重修的印記,訴說著從泮溪到半溪的歲月變遷。亭內(nèi)紅紙黑字的芳名錄與賽龍舟費用收支,記錄著村民們熱切參與社區(qū)活動的鮮活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