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蜿蜒的河谷邊,西藏芒康與云南迪慶的界碑靜靜佇立。不過是一方普通石碑,碑身斑駁,殘留著雨水沖刷的痕跡,底部還長著幾叢灰撲撲的苔蘚。</p> <p class="ql-block"> 界碑旁,野草在風中搖晃,偶爾有飛鳥掠過。沒有想象中的壯闊,也沒有震撼人心的景致,它只是默默立在河岸邊,沉默地劃分著兩地界限,見證著往來車輛匆匆駛過,記錄著時光緩緩流淌。</p> <p class="ql-block"> 西藏我來了……</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們到達鹽井147觀景酒店,吃了鹽井正宗一口面,據悉147是吃加加一口面的紀錄,雖說很美味,但6小碗已經是我的紀錄了,希望哪天有位大神能破紀錄,讓這家酒店改成148也行啊。</p> <p class="ql-block"> 芒康鹽井,它深藏于滇藏交界處的橫斷山脈,瀾滄江穿流而過,為這片土地帶來了靈動與生機。這里的鹽井古鹽田,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宛如一位歷經滄桑的智者,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從高處俯瞰,瀾滄江兩岸的斜坡上,密密麻麻分布著數千塊鹽田,層層疊疊,似大地譜寫的壯麗詩篇。這些鹽田,由木質鹽臺和扎實的支撐木構成,鹽臺上鋪滿細細的沙土,每一塊都凝聚著鹽井人民的智慧。站在鹽田邊,微風拂過,能嗅到空氣中淡淡的咸香,那是歲月沉淀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沿著小道走進鹽田,便能看到鹽民們勞作的身影。在過去,鹽民們的勞作極為艱辛。晨曦初露,女人們便要背著沉重的木桶,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下到瀾滄江邊的鹽井汲取鹵水。一桶桶鹵水,承載著她們對生活的希望。平均每人每天要背幾十甚至上百桶鹵水,才能灌滿自家鹽田。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潛水泵取代了人力背鹵,鹵水通過管網流進各家鹵池,大大減輕了鹽民的負擔,卻未改變傳承千年的制鹽工藝。</p> <p class="ql-block"> 它用千年的時光,雕琢出獨特的鹽田景觀,孕育出深厚的鹽文化。在這里,古老與現代交織,自然與人文相融。無論是鹽田的壯麗,還是制鹽工藝的傳承,亦或是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都是歷史的饋贈,也是未來的寶藏。 </p> <p class="ql-block"> 在芒康鹽井,色彩以最和諧的姿態(tài)擁抱自然,編織出令人驚嘆的視覺盛宴。瀾滄江如一條墨綠的綢帶,蜿蜒穿過峽谷,兩岸的山坡上,層層疊疊的鹽田似大地親手繪就的調色盤。</p> <p class="ql-block"> 冰藍老師航拍</p> <p class="ql-block"> 紅褐色的土壤基底上,分布著深淺不一的白與粉,白的是晾曬中的白鹽結晶,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粉的是獨特的“桃花鹽”,如朝霞暈染,帶著溫柔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 鹽田的木架與鹵水形成交錯的幾何線條,倒映在澄澈的鹵池中,光影變幻間,藍與褐、白與紅相互交織。鹵水吸收著天光,時而深邃如靛藍,時而明亮似寶石,與鹽田的色彩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雪山終年覆雪,潔白純凈,與近處鹽田的斑斕色塊遙相呼應;山腳下成片的青稞田,在不同季節(jié)變換著嫩綠、金黃的色調,像是給大地鋪上柔軟的絨毯。</p> <p class="ql-block"> 天空是這片色彩世界的幕布,湛藍時,鹽田的色彩愈發(fā)鮮明;多云時,云朵的陰影掠過鹽田,明暗交替間,色塊仿佛有了生命,隨著光線的流動而跳動。</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人工勞作的痕跡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鹽田的每一塊色塊,都是人與自然合作的結晶,既展現著人類智慧的巧奪天工,又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獨特的美景,宛如一首流動的色彩詩篇,在天地間靜靜吟唱,久久難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