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雁門關,雄踞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境內(nèi),北通塞上明珠大同,南連三晉首府太原,西與寧武關、偏關遙相呼應,東和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一脈相連,宛如鑲嵌在恒山山脈西段勾注山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僅是古代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軍事關隘,更是萬里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瑰寶?!疤煜戮湃?,雁門為首”,短短八字,道盡了雁門關地勢之險峻、地位之尊崇。</p> <p class="ql-block"> 雁門關,其整體軍事布防精妙,以“兩關四口十八隘”的格局,在歷史長河中構筑起固若金湯的防線。</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肅侯沿勾注山一線修筑長城,自此拉開雁門關千年軍事傳奇的序幕。趙武靈王在此設云中、雁門、代郡三郡;趙孝成王時,名將李牧常駐雁門,抵御匈奴侵擾。秦統(tǒng)一六國后,于雁門塞南北分置郡縣。漢武帝時期,衛(wèi)青等大將以雁北地區(qū)為基地,北伐匈奴;東漢時,這里成為抗擊匈奴與盧芳之戰(zhàn)的重要防線。</p> <p class="ql-block"> 宋初,宋遼以雁門關內(nèi)長城為界對峙;熙寧七年,宋軍失利,內(nèi)長城被遼所占。元朝建立,對雁門關進行修筑加固。到了明朝,在西陘修繕舊城,于東陘筑路建城,歷經(jīng)歲月雕琢,至萬歷三十三年,終于形成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清朝時,隨著時代變遷,雁門關褪去戰(zhàn)火硝煙,成為商貿(mào)往來的通衢要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雁門關,以其厚重的歷史底蘊與雄渾的建筑風貌,成為游人心中的圣地。關城作為景區(qū)核心,由甕城城門、地利門、天險門、兩翼城墻、三座敵樓以及明月樓共同組成,一磚一瓦皆是歷史的訴說。</p> <p class="ql-block"> 關城北側的地利門,城門之上原有的寧邊樓,如今已化身楊六郎祠,陳列著古代冷兵器,訴說著金戈鐵馬的歲月;南側的天險門,作為關南首道城門,明代青石板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踩踏,依舊堅實,其上的雁樓則變身為古代建筑博物館,展示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甕城與地利門相連,城墻高聳,暗門隱匿其中,甕城內(nèi)的關帝廟香火裊裊,廟前的雁門關分道碑原碑,靜靜佇立,見證世事滄桑。</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入口廣場上,楊家將一門三代騎馬出征的雕像氣宇軒昂,英姿颯爽,仿佛讓人們看到了遠古烽火連天、戰(zhàn)馬奔馳,殺聲震天,楊家將十三兒郎、十三寡婦,不畏強敵,精忠報國沖向戰(zhàn)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作為50后、60后,我們自小崇拜那些有血性、重情義、心懷家國的民族英雄,楊家將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楊六郎、楊七郎舍生忘死的英勇;佘太君、穆桂英誰說女子不如男的驍勇善戰(zhàn)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為了圓童年時期的夢想,親眼看看楊家將曾經(jīng)駐守的雁門關,領略西北古邊關的雄渾風光,2025年5月,趁著腿腳還利索,我與兩位玩了六十年如親兄弟的發(fā)小相約,開啟了一場從湘西到山西的自駕之旅,向著具有極大審美吸引力的西北古邊關要塞——雁門關進發(f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