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h1><b>詩韻花街</b></h1> <h1><b><br></b><div><b>端午節(jié)?雄黃酒</b><br><br><h3>端午節(jié)到來了<br>粽子和艾蒿的香味 饞瘦了月亮<br>拖拽成淺淺一鉤相思<br>生冷地掛在西天的幕上</h3><h3><br>星星將明未明<br>天色將暗未暗<br>愛情 在節(jié)日的邊緣游走<br>雄黃酒 在青花杯中冷卻<br>白素貞的酒力<br>是不是開始發(fā)作</h3><h3><br>那一條美麗的蛇<br>在粉色的帳帷中<br>醉眼迷離地輕笑<br>找個自己承認的理由<br>不用別人相勸<br>就把自己毫無原由地灌醉</h3><h3><br>為了那一位曾經(jīng)回眸過的<br>蛇一樣的女人<br>端午節(jié)的時候<br>我不想把粽子白白拋進河里<br>端午節(jié)的時候</h3><h3>我只想敬一杯酒<br>給那一位白蛇一樣的女人 </h3><br><b><br></b><div><b>端午?花街?悼屈原</b><br> <br><h3>宜良的花 端午節(jié)這天 走上街頭<br>長長的一條街 都是花 還有人<br>花的河流 人的河流 節(jié)日的河流<br>人在看花 花也在看人 彼此欣賞<br>端午的宜良 只看見 節(jié)日的熱鬧<br>端午的宜良 看不見 屈原的影子<br>誰能夠 把兩千多年前的憂傷延續(xù)到今天 <br>讓一座小縣城 承載詩人死難的沉重故事<br> <br>沒有人 在癡呆地 夢想著成為詩人<br>詩人早已成為過去 兩千多年前就變成了粽子<br>投進江里 成了魚兒的美味口福<br> <br>街頭拐角處 剛出籠的粽子 冒著熱氣<br>宜良的燒鴨 讓外鄉(xiāng)人大飽口福<br>都督燒賣不見了 青石板老街不見了<br>傳統(tǒng) 遺忘在看不見的歲月里<br> <br>宜良的花街 成了小伙子 接媳婦的情人節(jié)<br>趕花街不一定買花 就買一份熱鬧<br>買一份幾十年后 依然存留的一點記憶<br>年輕人 用幾根彩線 拴住以后的愛情<br>難怪 現(xiàn)在的愛情 </h3><h3>就如顫悠悠的幾縷 絲線</h3><div><br></div><div><br><b>屈原先生</b><br><br><h3>因為你 這世界<br>多了一個節(jié)日<br>今天的龍舟上 早沒有了<br>哭泣和眼淚<br>龍舟上乘載的歡笑 <br>遠遠超過了眼淚的重量 </h3><br><h3>兩千多年前的這一天<br>一位詩人仗劍臨風<br> 傲視亂云飛渡的蒼穹<br>而今 你的名字<br>也成了詩的時候<br>我才懂得<br> 《九問》的悲憤<br> 《離騷》的無奈</h3><h3><br>于是 人們把所有的粽子<br>扔到了并不屬于你的河中<br>也把所有的詩稿<br>化成一縷縷青煙<br> 讓那些詩的尸體<br>變成黑色的蝴蝶<br>翩翩地飛到汨羅江邊<br> 和你一樣集體自殺<br> </h3></div></div></div><div><br></div></h1><h5></h5><h3><b>龍之河</b>,真名:朱力雄,大專學歷。筆名,龍河、龍之河。1965年生,從十三、四歲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20歲發(fā)表小說處女作,先后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電視風光片腳本,電視散文等文學作品100余萬字,出版有散文集《那雙煙雨蒙蒙的眼睛》,小說集《懶得說愛》,小說《加德賣馬》在宜良報連載,編撰《九鄉(xiāng)風物》五卷本。有詩歌《故鄉(xiāng)的小河》榮獲《詩刊》獎、電視散文《九鄉(xiāng)的河》榮獲中央電視臺星光獎、現(xiàn)場短新聞《大河者溝村首次出讓集體荒山使用權(quán)》榮獲廣電部、中國新聞學會三等獎,省、市新聞一等獎。</h3> 曾在宜良縣電視臺任記者編輯,并長期在九鄉(xiāng)風景區(qū)從事宣傳工作?,F(xiàn)為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電影、電視家協(xié)會會員、昆明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昆明市電影、電視家協(xié)會會員、 宜良縣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主席??h文聯(lián)刊物《巖泉》文藝刊物執(zhí)行副主編。 <h5><p><br></p></h5><h3>美麗的蝴蝶蘭意欲飛翔<br>素雅的秀球花也在表達愛的情意<br>他們那么美好<br>親愛的 帶他們?nèi)グ?lt;br>中國結(jié)的手串深情款款<br>它聚集財富 好運 平安和吉祥<br>把手和腳串起來<br>幸福會 降臨</h3><br><h3>再嗅一遍美食街飄過的煙火吧<br>四百年走過的路人里<br>你是四百分之一</h3><h5><br><br></h5><h1><b>花 雨</b></h1><br><h3>仿佛是屈子的悲傷沒有窮盡<br>仿佛是汨羅江潰了一個叫端午的堤口<br>五月的雨呵<br>綿長 幽怨</h3><br><h3>于是我們讓粽葉再飄香一遍<br>把粽子的故事再吞咽一次<br>讓汨羅江的水把人間<br>清洗了 再清洗</h3><br><h3>就讓雨下個夠吧 天<br>足夠明朗 抹去臉上的水滴<br>我們一再誦讀:<br> 路漫漫其修遠兮<br> 吾將上下而求索</h3><br><br><b>朱小朱</b>,原名朱翠偉,女,宜良縣人。昆明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br>作品見《南方詩人》、《滇云文學》、文山州《文之美》、《昆明文藝》、《尋甸民族文化》《昆明作家》、《巖泉》等紙媒及網(wǎng)絡(luò)平臺。<br> <h3><br>看到姐姐們換上新衣<br>準備去宜良趕花街<br>我哀求著想要同行<br>姐姐不容商量地說:<br>你還小 花街上人山人海 </h3><h3>你會走丟的<br><br>長到了可以跟姐姐們<br>走15公里去趕花街的年齡<br>懷里揣著染得紅紅的老雞蛋<br>按壓住激動的心<br>卻按不下頭上晃動的羊角辮<br>我來到 給我造了無數(shù)個夢的花街上<br>我真的走丟了<br>丟在了 花與人的海洋里<br><br>姐姐把兩朵緬桂花<br>拴在了我的花衣服上<br>我被花的香味陶醉了<br>心里擁有了整個花街<br>就擁有了一個 鮮花的世界<br><br>后來 我長大了 工作了 戀愛了<br>和我手牽手走在花街上的人<br>變成了我的男朋友<br>我的紐扣上 仍掛著<br>孩童時的兩朵緬桂花<br>手里卻捧著盛開的紅玫瑰 <br>心里眼里 都是花影的迷離<br><br>后來的后來 退休了<br>可是 我們端午節(jié)還在<br>獨一無二的花街 依然年輕<br>我牽著小孫子手<br>把花街的美好<br>一幀一幀傳遞進他天真無邪的眼眸<br></h3><h3>美好時光 美好的花街 美好生活 </h3> <h5><b>劉瓊?cè)A</b>,女,1969年06月30日出生,大專學歷,宜良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曾有詩歌、散文在《巖 泉》雜志上發(fā)表。</h5> <h3><div><br>一曲流淌著<br>混合了艾蒲和粽子清香的詩歌<br> 端午節(jié) 趕花街<br>宜良人過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br>宜良人一種獨特的端午行走方式<br>宜良人的一種鄉(xiāng)愁情結(jié)<br>也是宜良人最浪漫的事<br>花如海 人如潮<br>花街 花市 花事<br>卻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br>艾葉 粽子的清香夾雜著鮮花的花香<br>人們呼朋喚友 偕老扶幼<br>如潮水一般涌向花街<br>買花 賣花 賞花<br>整條花街成為了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div><div><br>迷醉了徜徉在花街之中的游人<br>芬芳了整個宜良小城<br>花橋賣花四百年<br>年年端陽花街節(jié)<br>吃了粽子 趕了花街<br>才算過了端午節(jié)<br> <br><h5><b>劉青青</b>,女,1978年11月17日出生,大專學歷,宜良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有詩歌、散文在《巖泉》雜志上發(fā)表。</h5> <br></div></h3> <br><div>風把收集好的四月拋向藍天</div><div>受花香的引誘,五湖四海的人</div><div>匯聚而來,宜良敞開心扉</div><div>用奇葩和賓客傾談 </div><div><br></div><div>花街的眼眸流轉(zhuǎn)春波</div><div>血液里涌動無限的歡樂</div><div>人們流連桃源盛會 </div><div>仙境撩開半掩的面紗 </div><div><br></div><div>擷一束時光祭英魂</div><div>龍舟的歌聲喚醒記憶</div><div>千古絕唱響徹云霄</div><div>催開含苞的花蕾</div><div><br></div><div><h3><b>端午祭</b></h3><div><br></div>街上的人群比往常靜默</div><div>時間猶如一尊雕塑</div><div>小販忙著稱量蔬菜</div><div>魚的臉上露出憂郁的神情</div><div><br></div><div> 粽子的清香漫過塵世</div><div>喚醒汩羅江里沉睡的詩魂</div><div>浪花盛開的詩句</div><div>吟詠千年離殤 </div><div><br></div><div>將菖蒲和艾蒿高懸于門楣</div><div>以端午的名義吊唁</div><div>心中揚起的經(jīng)幡泅</div><div>渡前世的哀愁<br></div><div><br></div> <div>有的人走了</div><div>祭奠他的不止是詩歌</div><div>還有粽子</div><div>圣人已活在別處</div><div>前世埋葬著亙古不化的束縛 </div><div><br></div><div>恰逢這隆重的祭日</div><div>無法一渡楚江</div><div>那就往山上走走</div><div>拋開逝者釀制苦的悲戚菖蒲</div><div>蒿草各自安放 </div><div><br></div><div>時空往前墳?zāi)够牟?lt;/div><div>荏苒光陰不再侵蝕逝者的骨髓</div><div>卻將活著的靈魂</div><div>打磨了又打磨<br></div><div><br></div><div><br></div> <b>粽香花街</b>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下雨了,在這悶熱的夏季,這雨水來的真是時候。</div><div> 悶熱中帶著絲絲的涼意,沐浴著這悄然無聲的甘露,往往會勾起人無數(shù)的思緒。</div><div> 夏天到,五月就到。五月到,端午節(jié)就到了。</div><div> 在所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我獨愛端午節(jié)。因為這不僅是一個鮮花盛開,香氣沁人心脾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品嘗粽子,喝下雄黃酒,見證白蛇與許仙人妖之間真誠愛情的日子;更是賞花栽花,播種希望的日子。</div><div> 記得童年時代,母親還健在,端午節(jié)還沒有到,母親就為我們兄妹幾人準備好五彩繩,染雞蛋的紅紙。在激情的盼望中,終于用雙手捧到了一個紅彤彤,圓溜溜的雞蛋。雙手,雙腳戴上了彩色的絲線,吃了飯,急不可待地跟媽媽去花街上逛一整天。</div><div> 那樣的節(jié)日,雖然簡單清貧,但是要得到快樂也十分容易:一個雞蛋就是一個甜美的夢想的;一根彩線,就是一段美好的期盼,<span style="color: inherit;">逛一轉(zhuǎn)</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花街就是一年的期盼。</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現(xiàn)在,每到端午節(jié),看著滿街琳瑯滿目的商品,看著花街上姹紫嫣紅的鮮花,看著從我跟前走過的別人家媽媽和女兒。我的思緒就會回到童年,回到母親的記憶中。</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圓圓的雞蛋還在,彩色絲線還在,端午節(jié)的傳說還在。我的母親呢,我看到你的笑臉印在了每一朵綻開的花朵上。</span></div></h3> <b>民俗花街</b> <h3></h3><h1><br></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四</b></span></div>、</div><div> 宜良花街到底始于那一年,誰都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只是宜良縣城的后街有一座喚做“花橋”的橋,現(xiàn)在已看不出橋的痕跡了,可花橋的名稱依然還在。<br> 這座橋是原來趕花街的地方。<br> 現(xiàn)在的花街已移到城西的環(huán)城路上,其實環(huán)城路已是早先的叫法了,這兩年在城西曾家營后又蓋了一個叫發(fā)達小區(qū)的市鎮(zhèn),有寬闊的街道,屬于新城區(qū),集中了這幾年發(fā)達起來的大小款爺們。<br> 現(xiàn)在的宜良縣城,如同揉進了發(fā)酵粉的麥面,一個勁的向外擴展,把原先在城邊上的花街圍到城內(nèi)來了。<br> 花街上已經(jīng)人山人海,出售的花卉從街心花園一直擺到環(huán)城西路兩邊,把環(huán)城西路擠得滿滿當當。<br> 車是開不進來了,逛花街的人只能是步行進去,街上除了五彩繽紛的人流,就是淌紅滴翠的花海。隔山岔五,就見有人胸前抱著株人高的花卉走來?;蚓捁?、或葡萄、或茶花。抱緬桂的,必定花枝上還綴著子彈頭一樣的十來朵緬桂花,抱著葡萄的也必定藤蔓上吊著四、五掛葡萄。<br> 購得多的人家干脆租了人力車來拉,滿滿一車花枝搖拽的花卉,一車上至少有十來個品種,忽閃忽閃的走過去,花枝顫顫地不住向客人點頭,客人也把眼光投向花車,行一個注目禮。<br> 賣花的有六七十歲的老頭,也有四五十歲的老婆婆,有三十多歲的小伙,也有二十多歲的小媳婦和十多歲的半大小伙,不論是多大年紀的賣花人,他們都能講出一套花經(jīng)來,讓你聽不懂又說得你耳朵舒服。什么樹、什么花,要如何栽,如何澆水,如何防蟲,如何施肥,這一套理論不是一會半伙能搞清楚的,只能聽個大概。把花買回去置在陽臺上,栽到空地里再慢慢的待候,慢慢摸索。<br> 買花的人當然也有老人、有中年人、有年輕的小伙,還有著裝入時,腰中別著BP機,挎著小坤包,涂了口紅,擦脂抹粉,說話嬌滴滴,長相比花還美的小女人,外地人不明究里的還以為是省城里的人,其實這幾年的宜良農(nóng)村姑娘們打扮起來也不亞于昆明人,因為到底還是羨慕昆明人,免不了還跟了昆明人學膿腔拿調(diào)。<br> 買花的人最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花買回去能不能養(yǎng)活,是不是好養(yǎng)、省事、不費心、不勞神。賣花的人就指天指天,賭咒發(fā)誓,把不太好養(yǎng)的也說成好養(yǎng)的了。<br> 打扮入時的小女人畢竟愛美之心比常人還切,三講兩講就打開了肓上挎的坤包,唰地一聲拉開拉練,從里面抽出一張五拾元鈔票來,兩個染了紅指甲的玉指挾住遞給賣花人,抱起購得的花卉,勿勿沒人趕花街的人流中。人是遠去了,只有那朵拳頭大的花冠還在人頭上穩(wěn)穩(wěn)地晃動。<br> 通街,貴的花卉當算鐵樹,鐵樹最不易開花,也長得緩慢,“鐵樹開花,馬長角”形容的是稀奇古怪,超乎尋常的事。樹冠簸箕大,長成個標準圓形,扇子樣向上伸展,最少也是數(shù)十年的樹齡,通常要價兩千元以上。<br> 鐵樹多是單位購買,一買就是兩盆,四盆。成對、成雙放到單位大門口,給人常年的青綠,人愛的也就是愛這份青綠。<br>也有買巴西鐵樹的,一個樹樁上發(fā)三五枝小樹枝丫,很多人左看右看,看不出好看在什么地方,可賣主的價標得嚇人。這兩年賣這樹樁的人多了,價也大跌,現(xiàn)在壹、貳佰塊就能抬走,除此……還有龍柏、藏柏、董棕、棕櫚、根雕,上水砂石盆景,把個宜良土地上有的無的,都培植了來賣。<br> 花街上斷不了有人抱走一盆、兩盆的花,有人數(shù)著一疊疊的鈔票,有人又用手推車把花從苗圃里拉來,擺在花街的花攤子上。<br> 賣花的人又繼續(xù)賣、繼續(xù)介紹、繼續(xù)講價還價,臉上總是笑著,臉腮上的肌肉笑酸了還笑,講得口干舌燥,講得嗓子要冒火噴煙了,還講還賣,這是賺錢的好機會哩,一年就這一個花街節(jié)。<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早聽說文藝隊要來采花街,時近中午時分,就有人故意搶占了有利的位置,要看看九鄉(xiāng)風景區(qū)那些散花的仙女們美到何種程度。可脖脛子翹酸了也不見動靜,于是側(cè)頭過去問旁邊的陌生人:“采街隊的仙女咋還不來?”<br> 那人也不知道哈啥時候來,就說:“準備好哩,快了吧”<br> 于是,又等。耐住性子。<br> 時才熱辣辣的太陽照住趕花街的人,趕花街的人都往有樹蔭的花攤上去買花,有樹蔭的花攤忽拉拉一下就熱鬧起來??蛇^了半個時辰,悄沒聲息的就飄過來一片雨云,雨水劈劈啪啪沒頭沒臉的砸下來,許多人躲避不及,就淋了個半濕半透的。 夏天的雨冷,倒是一陣涼涼爽爽的舒坦。只是街道“砰砰”地撐起許多花花綠綠的傘來,憑空地又添了一街移動的花……<br> 街雨過了,買花的人又都轉(zhuǎn)往花攤,該買的就買,該賣的就賣,街道上又一下擠滿了人,熱熱鬧鬧接踵摩肩。<br> 這個說:“你小心了,踩了我的腳!”那個就連連說對不起。<br> 這個說:“好生的走路,別碰了我的花!”<br> 那個就說:“我也喜歡這花呢,在哪里買的,多少錢一盆?”<br> 那人也笑笑,用手一指,“就在哪,要買趕緊去,可是好花呢,價錢便宜”。<br> 這人順著他的手指看去,卻看不見到底是哪一個攤子,于是就連連道謝。卻發(fā)現(xiàn)就近的攤上也有這樣的花。<br> 滿街的花兒朵兒,也有滿街花一樣的語言,都是軟軟的、切切的并不傷人,翻遍宜良趕花街的歷史,就不見有花街這天惡語傷人,打架斗毆的事,就當是花兒的馨香,抵銷了往日的怨氣。<br> 平白里就有人嚷道:“來了,來了,九鄉(xiāng)風景區(qū)采花街的文藝隊來了?!?lt;br> 所有人的頭都隨著那人的頭往花街那邊的街口望去,就見遠遠的有一隊人馬朝這邊走來,都以為是采街的文藝隊來了,紛紛地都去搶占了那有利的位置,卻不見是文藝隊過來,也未聽見鑼鼓家什響。遙遙的看見這隊人馬約有四五十人,邊走邊看,倒象是趕花街的客人似的,有時停下來,在一個花攤上和賣花的老倌兒攀談。<br> 看見的人就很吶悶:“這是一黨什么人呢。”<br> 近了時,就有人發(fā)現(xiàn),還有縣電視臺的記者跟著,那記者扛著攝像機左拍一下,右拍一下,忙前忙后,忙個腳不著地,還有縣報社的記者也在,抬著照像機,跟電視臺的記者一起,這里照張像,那里照張像。<br> 知道的人就說:“是縣里五大機關(guān)的頭頭腦腦呢”<br> 人說:“哪五大機關(guān)?”<br> 這人就借機賣弄說:“縣委、人大、政府、政協(xié)、紀委,走在前邊的那個高個子是縣委書記哩,旁邊壯壯實實的那位是縣長,還有某某副書記,某某副縣長……”<br> 旁邊的人被這個知道得這么清楚的人嚇得咂舌,是不是他跟縣里的頭頭腦腦都很熟了。<br> 由那個高個子書記帶頭的領(lǐng)導走近了,書記又去和賣花的一個中年婦女攀談,問一些該問的話:哪里的人呀,種花幾年了,種花收入好嗎?一年能掙多少錢,家里有幾個人吃飯,今天賣了多少花木了?<br> 中年婦女沒見過這么大的官,電視臺的記者又把攝像機鏡頭對準她,窘得她臉紅筋脹說不出話來。<br> 旁邊攤子的花農(nóng)就說:“跟書記嘮嘮吧,晚上看電視臺的新聞就看見你了”<br> 旁邊的人越說,中年婦女倒越是講不出來,還是書記語氣平和,看了一陣她的花,又跟她攀談,她才吞吞吐吐,心慌慌地回答了書記的問話。<br> 書記、縣長看了這個攤子,又往下一個攤子去了,人們呼的一下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照舊該買的買,該賣的賣。<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六</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div> 遠遠的,就聽見鞭炮的鳴響。<br> 賣花的和買花的人,就都嘩喇喇把頭轉(zhuǎn)向鞭炮響的地方。 遠遠的看見藍煙起處,一團藍霧似的啥子都看不到了。所有的人都慌慌的把腳尖子墊起來,那眼珠子早向前飛去了,還是什么也看不見。<br> 忙得低處賣花的人向高處的人打聽:“看見哪樣了,看見哪樣了”。<br> 鞭炮炸了十來分鐘,藍煙消盡時,就見一輛三輪摩托閃著亮亮的警燈緩緩和地駛來,車上坐著三個警察,一個駕車,一個用喇叭對著圍觀的人喊:“站開了,站開了,文藝隊采街來了?!绷硪粋€就在摩托車上握一根漆了紅白兩色油漆的指揮棍指指點點,有擋了道的,避閃不及的就挨了一下,挨的人也不惱,知是自己理虧,趕緊慌慌地往兩邊避讓。<br> 人群讓出一條道來,兩邊還有警察扎著寬皮帶,提著警棍防止人群擠進來。摩托車后是一個戴了臉殼的老翁,背著背簍,扛著竹桿子左騰右閃地跳將出來,再后邊是一只鷸、一只蚌在爭在斗,都隨了漁翁往前走,取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br> 緊接著是兩只獅子舞著跳著過來,一個孩童手托舉著一個粉色的繡球,一躍一式的過來,逗得兩只獅子張大了口,去爭去抱,一忽兒搖頭擺尾,一忽兒閃跳騰挪,張牙舞爪,互不相讓。那舞獅子的四個高手,配合得天衣無縫,表演得微妙微肖,令人叫絕。<br> 舞獅的過后就是一條金龍騰閃閃地出來,十來個舞龍的人隨著龍頭奔跑。龍頭高則高,龍頭低則低,一條流線兒帶出一股風來。舞龍最辛苦的是舞龍尾的人,龍頭輕晃,龍尾就得大擺,龍尾要和龍頭保持了一致,不能脫了節(jié)成不了一條龍,龍頭每每舞上十來分鐘,龍尾就得換人,龍尾處常預備了兩三個壯漢,隨時等著更換。<br> 緊接著金龍尾巴的是高蹺隊的高蹺。高蹺其實是漸次高的,最前邊的是三四個童子,穿了古代人的服裝。幾個童子踩的高蹺就一公尺左右高,后邊的高翹則漸次地高了。高的足有兩米,高高的踩在人頭上一般,踩高蹺的人,自是提不動了自己的高腳,須得下邊的人幫他抬腳才能走動。下邊的人就一邊為他抬腳,一邊就有人提了掛鞭炮追著人群趕,圍觀的人害怕鞭炮炸,側(cè)了身子都往后邊靠去。高蹺上的人都是些穿了古人衣服、臉上畫過妝的。有身穿長袍的相公,有頭戴鳳冠霞披的小丑,還有七品芝麻官,一溜慢慢地往花街上走去。<br> 最后邊的是一輛花車,裝扮得紅紅綠綠煞是好看,車頭上是兩個高音喇叭。播放著人人都熟悉的喜慶曲子,三四個壯漢在車上咚咚嗆嗆地敲著樂器,把個花街的氣氛撥弄到了火火爆爆的地步。</div><div> 十來個身著紫衣寬帶的仙女,甜蜜蜜地笑著,玉人兒一般,觀音菩薩似的,水靈靈地站在車上,輕舒玉手,紛紛把不知那里弄來的花瓣和紅紅棣綠的紙撒向人群。<br> 這群瓷人兒一般的散花仙女,把個賣花買花的人兒眼睛瞧得直直的,忘了自己的營生。年輕的小伙子不住地向花車上的仙女打飛吻,做手勢,吹口哨,恨不得車上的仙女們能兜頭給他們一棒花,又仿佛車上的散花仙女都是他的熟人一般,高興得這些人忘乎所以,大呼小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br> 可車上的仙女似看不見這些人,依舊是甜蜜蜜地笑著,輕舒玉手,把花瓣兒、細彩紙,雪花一般向眾人撒去。<br> 于是,花街上下起了花的雪,花街到此為止,成了一條名符其實的花街。<br> 整個花街如漲沸了的水,人群都圍著花車,跟了散花仙女們緩緩而去。那些細碎的花瓣,彩色的紙屑,紛紛從人的頭發(fā)上,衣服上墜落下來,把一條花街厚厚地鋪起來,成了一條花毯子。<br></div><div> “九鄉(xiāng)風景區(qū)的仙女們真漂亮!”花車都過去了,還有人朝著散花仙女喊叫......<b>(未完,待續(xù))</b></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