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紅色之旅~大寨游

秋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湖四海三江水,七溝八梁一面坡,工業(yè)學大慶,農業(yè)學大寨。曾經(jīng)一貧如洗的地方,竟然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成為一面鮮艷的旗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業(yè)學大寨的高潮,這就是“大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寨地處山西昔陽縣城東南部,四周被太行山包圍,村子建在虎頭山下,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㈩^山本來是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陳永貴及大寨群眾一代人的勞動,使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親筆題詞“農業(yè)學大寨”,虎頭山也名播四海?;㈩^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時代意義,700年前的金元戰(zhàn)爭曾在此留下痕跡,但真正聞名的是二十世紀大寨村的奮斗史。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時,到大寨去,已是國內旅游的第一選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軍民魚水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圓形蓄水池,原為解決大寨人吃水的水源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觀景臺以前的梯田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能看到的就只剩下眼前的景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頭山上陳永貴墳冢前的228級青石臺階可以恰好分為三部分,一組是8個臺階,一組是38階,一組是72階。8級青石臺階的那一組,象征著他在中央所工作的8個春秋;38級青石臺階的那一組,象征著陳永貴38年的黨齡;72級青石臺階的那一組,象征著陳永貴72歲的年齡。這228級青石臺階靜靜坐落在虎頭山上,在一邊守護一邊陪伴著陳永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周恩來總理建議植樹后,大寨人持續(xù)綠化虎頭山,從石縫種樹到退耕還林,1995年更投工萬余種植松柏,形成千畝林地。(網(wǎng)絡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展覽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大寨人“退耕還林”,開始在虎頭山植樹造林,1995年,出動300人,投工10000多個,在虎頭山放炮炸坑,一個坑填一車土,在干石山上種植了萬余株松林。1996年大寨虎頭山建起森林公園,公園內坐落著周總理登山紀念亭、郭沫若紀念碑、葉帥紀念亭、陳永貴墓、作家孫謙墓和大寨紀念館、陳永貴半身雕像等一批歷史名勝。還有葉帥寫的“虎頭山”三個大字鐫刻在山間的一塊天然巨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頭山不僅是自然地理標志,更是中國農業(yè)奮斗史的象征,其“自力更生”精神與生態(tài)轉型歷程尤為突出。大寨從“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貧瘠之地,通過自力更生改造為梯田豐產(chǎn)的歷程,體現(xiàn)了“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大寨精神。</span></p> 大寨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門兩邊: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也指大寨人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或謀求發(fā)展,同時振奮精神、努力奮斗以求強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委會門前的“樂人樹”是一棵150年樹齡的垂柳(楊柳科柳屬),現(xiàn)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由大寨村委會和昔陽縣人民政府共同保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寨村委會門前這棵“樂人樹”有兩重含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苦人樹”時期:解放前,這棵柳樹是全村唯一的樹,地主在此吊打交不起地租的窮苦人,甚至有人在此自盡,成了舊社會苦難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樂人樹”時期:解放后,大寨山在樹下慶祝分田地、傳達政策、舉辦慶功會,樹名改為“樂人樹”,象征翻身與幸福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參觀大寨村,正好趕上節(jié)目表演,他們在村中的樂人樹下,表演與大寨有關的節(jié)目,現(xiàn)場氛圍高漲,我舉起手機拍下這精彩瞬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誰曾想這座不起眼的小院,竟走出了一位好的帶頭人,陳永貴同志的一生充滿了苦難和傳奇色彩,從一位農民成為村書記,最后成為平民總理,而他的墓就在虎頭山上,在虎頭山不僅埋葬著陳永貴同志,還有大寨第一任書記賈進財?shù)哪?,以及大文豪郭沫若同志的紀念碑和三藥蛋派作家孫謙的紀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立英,是中國農業(yè)學大寨運動中的杰出代表,大寨村第一位女黨員、第一任婦女主任,被譽為大寨“四大名人”之一(其他三位為陳永貴、郭鳳蓮、賈進才)。她的丈夫賈進才是大寨首任黨支部書記,曾主動讓賢推薦陳永貴接任,被稱為“陳永貴的伯樂”。截至2025年,宋立英已96歲高齡,仍居住在大寨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大寨村從農業(yè)開始轉向生態(tài)旅游業(yè),村民們將自家窯洞房改成了民宿、飯店這樣的農家樂,還會售賣當?shù)氐囊恍┨厣笳?、壓餅、大寨酒等等?lt;/span></p> 追憶紅色歷史 ?探訪紅色足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昔陽縣博物館,兩側圍墻上醒目的幾個大字: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毛澤東思想萬歲,由于是車行途中拍攝,馬路上的參天大樹遮擋,只拍到了左側的“毛澤東思想萬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展廳,一件件展品陳列有序,每一件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和文化的重量,青銅器上的紋飾,瓷器的釉色,書畫的筆觸,無不讓人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與匠心。漫步于展廳間,深刻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厚重與深遠,每一個展品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段歷史都是一段記憶。昔陽博物館的存在,讓我們得以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文化的溫度。</span></p> 宋金文化博物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金文化博物館,歷史的復活地。走進博物館,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宋金時期。透過那些精美的器物和生動的壁畫,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獨運。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幅壁畫都是一段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歲月雖然掩埋了歷史的痕跡,但它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昔陽宋金文化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的時代。</span></p> 紅旗一條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紅旗一條街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一條縣城主街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縣城的建設發(fā)展,上城街也不再是縣城政治、文化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昔陽表演舞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文編輯制作:陸桂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時間:2025.05.2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歡迎讀拙 謝謝欣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