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臨湘巿老年大學自2022年4月經巿兩新工委批準成立黨總支以后,為方面黨員活動,組建了三個支部,其中老年大學兩個支部,老年大學社會福利院分校一個支部,平時主要是以支部為單位開展活動,今天第一次召開全體黨員大會,一是大家相互見見面,二是在黨的生日前夕組織一次黨員學習活動。今天的黨課,是我就任老年大學總支書記后上的第一堂黨課,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看到了一則報道:202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fā)表題為《團結合作勇擔責任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為亞太合作指明方向。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中國古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提出建設“和平穩(wěn)定”“共同富裕”“清潔美麗”“守望相助”的亞太的倡議,激蕩起團結合作、共促發(fā)展的強大正能量,推動著各國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再創(chuàng)亞太合作新輝煌。在這個背景下,今天的黨課,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題目是:知、仁、勇——健全人格的三要素。講三層意思:</p> <p class="ql-block">一、“智”“仁”、“勇”、的內涵解析;“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孔子的《論語·子罕》。其基本含義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仁”、“勇”、“智”被譽為君子所應具備的三種核心美德。它們不僅各自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實踐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和諧的基石。</p><p class="ql-block">(一)、知者不惑 </p><p class="ql-block">“知”在儒家典藉中通“智”。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知通常被理解為明智、知識和洞察力。它不僅僅指對具體事物的了解,更強調一種對人生道理和宇宙規(guī)律的深刻領悟。</p><p class="ql-block">在論語中,孔子把人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為知者,下等級人為愚者,知者和愚者性情是不可改變的,中等人可知可愚,性情是可以改變的。知者不惑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三重境界:一是從?智慧層面來說,智者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深刻的洞察力化解困惑。這里的“智”并非單純的知識積累,而是指?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能力?,如《論語》強調“知者不惑”即通過智慧明辨是非,避免被表象迷惑。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基于理性分析而非情緒作出判斷;二是從道德層面來說,智者不僅需具備認知能力,還需以?道德準則為根基?,即在道德選擇上堅守原則,不為利益或外界壓力所動搖,這種不惑體現為對價值觀的清晰認知。三是從?實踐層面來說,智者能將智慧轉化為行動力,?在現實中解決問題?。面對不確定性時,智者能利用聰明才智求得解決方法。</p><p class="ql-block">(二)、仁者不憂</p><p class="ql-block">“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它強調的是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仁者具有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愿意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他人。在《論語》中,孔子對弟子關于仁的詢問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當樊遲問仁時,孔子回答:“仁者愛人”;當顏淵問仁時,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的答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與衛(wèi)靈公交談時,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可見,仁也是分境界的:仁的基礎境界是要有愛心,仁者愛人。不僅在家里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和睦相處。對其他人也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中層境界是要修身:克己復禮在現代語境中,就是要經常反省和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正統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仁的最高境界是以仁為本的無我境界,內省不疚,外省無憾,無憂無畏,在仁和我不能兩全時,能舍身成仁。</p><p class="ql-block">(三)、勇者不懼</p><p class="ql-block">“勇者不懼”通常源于對勇敢者面對困難和危險時表現出的無畏精神的贊美。勇者不懼并非勇者沒有恐懼或感覺不到危險,而是他們在面對恐懼和危險時,能夠以積極態(tài)度迎接挑戰(zhàn)。勇者之所以不懼,一是勇者通常具有較強的心理韌性,他們能夠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保持冷靜和樂觀。這種韌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恐懼,不讓恐懼控制自己的行為;二是勇者具備堅定的決心和勇氣,他們愿意為了自己的目標、信仰或他人而冒險。這種決心和勇氣使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勇往直前,不畏艱難;三是勇者通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使他們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己所面臨的挑戰(zhàn),從而能夠更加自信地應對。</p> <p class="ql-block">二、智、仁、勇的辯證關系</p><p class="ql-block">一是相互依存 。仁是勇和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沒有仁愛之心,勇氣可能淪為暴力,如日寇在南京大屠殺時,進行滅絕人性的殺人比賽,百人宰被譽為勇士,就是典型的例證。智慧可能用于自私,如在過去二年這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抗疫”戰(zhàn)爭中,有的專家學者不是把智慧用在指導人們進行疫情防控上,而是忙著趕寫論文,寄到外國某權威雜志發(fā)表,面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新冠”是否傳染性人這個問題卻張口結舌,三緘其口,這不是他們不知道這個問題,而是怕犯政治上的印象錯誤,影響自己的既得利益。勇是仁的實踐體現,智則是實現仁和勇的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完整的人格。</p><p class="ql-block">二是相互促進。勇能激發(fā)仁的實踐,面對不公,勇于站出來維護正義,正是仁愛的體現。智則能指導勇的行動,確保勇氣不被濫用,同時,智慧也能深化對仁的理解,使仁愛之心更加廣博深邃。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在疫情防控期間被人民群眾當作定海神針,是因為智、仁、勇三種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新冠”露頭不久,鐘南山通過輾轉三城的實況分析覺得情況反常,憑借多年呼吸道傳染病防治經驗,向人們發(fā)出了輕易不要去武漢的信號,這樣的先見之明在同類專家中也是罕見的,其智可見;在商情爆發(fā)的關鍵時刻,84歲高齡的他臨危受命,義無反顧逆行武漢,深入“紅區(qū)”探查病源,與當地衛(wèi)生部門研究防治措施與方法,當他面對媒體,含著熱淚講到“武漢小區(qū)居民唱著國歌喊加油”,“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一定會勝利”的時候,全國人民熱血沸騰,國士仁心,感天動地;弄清情況后,他在媒體上果斷發(fā)出新冠病毒會人傳人的警告,并向國務院提出包括封城在內的疫情防控建議,疫苗研制以后,主動要求在自己身上先作試驗,國士之勇,少有人及。</p><p class="ql-block">三是平衡與制約。知、仁、勇三者之間也存在一種內在的平衡機制。過度的仁可能導致軟弱,如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老年人受騙上當的事件,很多是由于受騙者心太軟,受不了花言巧語的誘惑;過度的勇可能失去理智,偏離正道,如有些學校出現的學生霸凌事件,大都是行為人失去理智,逞強斗勇所致;武漢市中心醫(yī)院眼科醫(yī)生李文亮因最先通過網絡發(fā)出新冠肺炎預警,被當地派出所以“發(fā)布不實言論”進行訓誡,該所的行為違不違法姑且不論,一個外行對一個內行業(yè)務范圍的言論定性“不實”,并進行司法訓誡,雖然“勇為”卻不義不智。最后李文亮因新冠感染而犧牲,被追授國家級先進個人、烈士,派出所發(fā)出和訓誡書被撤銷,涉案民警被給予相應處分,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過度依賴智慧則可能忽視情感和道德價值,例如明明看到老人倒地,因怕被訛而不去扶,致使老人失去最佳救助時機,就算不負法律責任,至少也是不人道的。因此,需要知、仁、勇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三、知、仁、勇三達德的實踐途徑</p><p class="ql-block">在儒家經典中,孔子所講的“三達德”是一個重要的倫理道德概念。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既要要有廣博的知識和智慧,還要具備高尚的仁愛之心和堅定的勇氣。只有這三者都要能達到,才能算是君子。這體現了孔子對于理想人格的全面要求,即這些品德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但“三德”的理想能否達到,孔子沒有說,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君子之道三面,我皆未能及”這雖然有些自謙,但也說明三達德要求之高,除少數人外,多數人是難以能達到的。多數人雖然難以達到三達德,但可心接近三達德,孔子指出了接近三達德的實踐路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下面分別進行簡要解析:一是好學近乎知。用現代通俗話說,就是只要熱愛學習,便可接近于知。這里的學是接受新知識,習是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鬃咏榻B了三種學習方法:1、“學而時習之”強調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2、“溫故而知新”通過復習舊知識來獲取新知識;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思結合。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也提了三條:1、要謙虛“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要誠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不懂裝懂;3、要集思廣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埔鈴乃颂帿@取知識。</p><p class="ql-block">二是力行近乎仁。就是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來接近仁德的境界體現了德育知行統一原則。其內涵有三: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理解道德規(guī)范,還需要通過具體行動,將其轉化為行為準則;2、要有持續(xù)性和積累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強調長期實踐的重要性;3、注重方向引領,以“仁”為終極目標,通過始終不渝的實踐去逐步實現,不要空談理論。三是知恥近乎勇。意思是只有知道何為可恥,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決心接近勇。這里,孔子進行了概念重建,將“勇”與“恥”綁定,把“勇”定義為改過,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人要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才能接近勇的境界。孔子通過重新定義“勇”,反對無道德約束的武力濫用。如濫殺無辜、恃強凌弱是可恥的行為,你知道并約束自己不去做,便接近于勇;若不知恥放任自己去做,便不是“勇”而是“無恥”。這種社會價值轉向,強調個人修養(yǎng)對社會秩序的影響,至今仍體現在“知錯能改”的傳統美德中。</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智、仁、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導社會實踐的重要原則。在現代社會,面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我們更應深入理解并實踐這三種美德,通過平衡發(fā)展、相互促進,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和諧的共同進步。通過持續(xù)的學習與實踐,讓“仁”、“勇”、“智”成為我們生活的指南,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