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怎么去寫西垣村?因為,我是想去找一找能夠永流傳的遺跡,我以為,給他拍下來,就是永流傳了。實際是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要做家譜的事,我向衢州方向去的機會多了,能看到的遺跡也多了,那里傳統(tǒng)多,離大城市遠,保存也略多點。我們家族的舊家譜也是用照片的方式拍下來的,我也想那些先祖的遺訓、先祖的形象,能夠永流傳的。大概,相機最好的作用就是能留下這些原始的珍寶。自從我買了一個相機,就是想記錄下這些即將要遺忘的歷史??墒?,我越是記錄,有些越是百思不得其姐……有些事,是我的相機和我一起去看著她消失……我行走在鄉(xiāng)村的腳步,就變得越來越沉重,也越來越不能適應這個巨變的時代,也不知道將來,我們的后代,會如何評價我的相機所拍過的這些印跡,如何去談?wù)撐覀冞@一代人的所作所為?既然,不知道,那就向前走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變不了的事,就不要去糾結(jié)。”——引自一位智慧的抖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吧,讓我按照片拍攝的時間順序,慢慢來講西垣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先,是在抖友的視頻里發(fā)現(xiàn)了西垣,正好我去衢州方向是順路的。叔叔要留下我吃中午飯,我借要來西垣之故給下次相聚打了一個伏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剛剛進入村口,首先看到了送汽的罐車,我拍了照片,拉氣罐的兄弟問我這有什么好拍的,我說是為了說明農(nóng)村有規(guī)范地用煤氣,統(tǒng)一派送,有安全保障,算是一種農(nóng)村進步的新氣象。比我們舊時自己家管理安全多了,舊罐都舍不得扔掉,有重大安全隱患……云云……兄弟說,我們農(nóng)村用的氣,比大城市的管道煤氣還要安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看這標準的罐罐,這警示的黃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意去拍這里的墻與磚。石墻,是一個時代的作品; 磚墻是一個時代的作品與生活;黃泥土夯的墻,又是一個時代的作品……時代的腳步真的是快呀,我好像三個時代都 經(jīng)歷過了。小時候,住在磚墻的大宅院里,是外公先祖歷經(jīng)300多年經(jīng)營留下的遺產(chǎn),我出生就住在那里,古香古色的,吸引著我們小孩在天井邊玩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來,媽媽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大多數(shù)獲得解放和新生的群眾一樣,去蓋屬于自己的泥土夯起來的泥土墻房子,我稱他為“毛房”。那時,外公只給媽媽一個搭廂,一個房間,我們一家人住不下,也養(yǎng)不了豬,媽媽要搬離。有自己家里的一塊番薯地,不用審批,不傷到別人,就蓋好了,那年我六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來,我要結(jié)婚,家鄉(xiāng)的許多人,都在單干的時代發(fā)了財,都有錢蓋房子了,而我卻在外面當兵,身無分文的,路費都需要去做工湊個數(shù),才能做到“窮家富路”,路上不被人看不起,一路吃華豐方便面。母親東拼西湊,東借西借,大家又出力幫忙,為我蓋了房子,我才娶了老婆。后來才知道,老婆雖然沒有過門,但蓋房子用的砂子,全部出自她的一雙手,了不起,我命好,給我安排了這樣一位女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房子,在我眼前,經(jīng)歷了磚——土——磚,這樣一個時代的轉(zhuǎn)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西垣,也發(fā)生了變化。老屋的磚,已經(jīng)拆下了。在我眼里,這是古董級別的記憶。我外公他們兄弟三人,就是用這樣的磚,磨光,在上面練習寫字的。這是家鄉(xiāng)人告訴我的傳說,我想是一定是事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石鼓,看上去像是水泥制品,仔細查看,是原石,和我在七星古道看到的石頭是一樣的——遠古,離我們?nèi)祟惒⒉贿h。</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石鼓打造起來,是舊時代的生產(chǎn)力。稻、麥、苞蘿、豆、茶籽、桐籽都需要碾壓方可出粒籽。沒有鋼鐵,只能使用石料打造,在浙江的農(nóng)村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古代對石料的開發(fā)利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鋼鐵機械時代來臨了,大家都忘記了,也沒有人會去收藏這些生產(chǎn)資料……而我,喜歡從這時看到先祖他們的智慧,匠心,看到他們的自強不息,看到他們充滿無限力量的那雙手,難道不是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西垣村,正在慢慢地撤離,在老百姓自愿的基礎(chǔ)上,緩慢搬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的水與電都有一定的改裝修繕。但是,因為人少,因為種地不多,村里有些臟,不太好清理到自己的田地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估計,這樣的戲班子,現(xiàn)在不好組織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垣始祖——蔣伍泰(1087-1151年)字貞甫,宋元祐丁卯出生于江蘇宜興,鄉(xiāng)貢進士,宋徽宗皇市時任光祿寺(三品官,負責掌管皇帝膳食、朝會),1129年隨宋高宗皇帝南渡江駐蹕開道臨安(今杭州),金軍南下,戰(zhàn)亂未熄,帶兵坐鎮(zhèn)官驛龍游熙寧驛(今西垣馬驛),退休后卜居西垣,生有一子之才。蔣伍泰卒紹興辛未年,葬于丁氏守墓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舊時的史料,把西垣村始祖說得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元代建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著這個路牌,讓我想到的是這里的繁華時代,否則,沒有路,只有某村多少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鐵制的窗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垣四周本來是有圍墻的,分別是前閶門、后閶門、西閶門、東閶門、埠門,五個門。我看到的個圍墻傾斜著,卻不倒。村內(nèi)民宅看上都不規(guī)則,有些復雜。我在外面,也一時沒有找到想看的宗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重新打開抖友的視頻看了看,根據(jù)光線辨別方向。因村莊的富裕,太平軍也沒有放過此地,那真是亂來。但有五門把守,沒有遭毀。否則,很可能放把火,將西垣化成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看著舊時的宅院,必然可推測舊時的富裕,可能今天的人們都不可比擬。</p> 看著這扇舊門,可能使用的是柏木,特別耐腐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蔣氏宗祠的磚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興路7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這個,你去想一想,中國人的家譜有多么重要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建筑的特殊曲線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禮堂是俄式建筑,我們村里的大禮堂前面也是這個造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歲月的的光,照在這里的弄堂,分布在全國的蔣氏后人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他們走散的時間還不足100年。這一百年,興和衰,是歷史錯了,還是人錯了?是歷史對了,還是人對了?我們道不清,說不明;按現(xiàn)在的氣候條件,也沒有哪個人物敢下筆寫一寫真實的歷史變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我正在準備做的家族通譜,我們只從始祖開始,做三代人的回憶,每一處始祖都建立三代人的記憶,串起來就是一個姓氏家族的通譜。當然,必須書寫一點歷史面貌,不偏不倚記錄與書寫,讓家譜文化里有時代的脈搏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看這個磚雕,歷經(jīng)宋、元、明、清,還依然如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走了一圈子,看了宗祠里的歷史圖片,才知道,這里曾是龍游商幫的發(fā)源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過去,這里有個熙寧驛站,位于西垣馬驛。古代的驛道就是相當于現(xiàn)代的國道,像絲綢之路上一樣,行人正如今天的車輛。西垣馬驛宋代稱熙寧驛,屬于官道。從我們的壽昌的梅嶺至龍游的蔣公嶺段,南宋時人來人往最為繁忙,本地人稱岳飛路,又稱通衢孔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宗熙寧年間,有成都至杭州、廣州至杭州的驛道,從江西省玉山進入浙江常山、衢州、龍游、壽昌至杭州。沿線設(shè)常山縣草坪驛、龍游縣的熙寧驛(即是今天的西垣)。南宋定都臨安,往來人員增多,商貿(mào)更繁忙。龍游商幫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得以快速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壽昌大店口經(jīng)梅嶺、烏石寺腳、石塘、姚村、汪家、峰塘山、三門 橋、黃堂鋪、上溪橋、黃堂橋、熙寧驛((今西垣)、順溪橋(湯溪橋 )真武山下、楊湖橋、蔣公嶺、大路口、缸窯頭、峽口、杜澤、板橋、九華、石梁至常山縣東案、金川驛、草坪驛進入江西省玉山縣,這一帶,可能就是我父親當年“上江西”的必經(jīng)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無數(shù)次困惑,父親徒步上江西的艱難。但當你順著這條我們先祖走過的線路,會發(fā)現(xiàn),是一條著名的商道,路邊有各種驛站,很像現(xiàn)在開車走國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游商人還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修建了一條梅嶺至蔣公嶺的人字形磚道,此路稱為岳飛路。因為是蔣仁動員龍游商人集資修建,他卒后為紀念而得名“蔣公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次,我要到蔣公嶺去走走看一看了……重走父親走過的商道,很多年的愿望了,慢慢變得現(xiàn)實和清晰……</p>